鼻咽癌發生之原因乃多重因素所構成,經研究結果約有三項,即遺傳因子、EB病毒感染、環境因素 (小時候多食用醃漬食物或鹹魚、工作環境之空氣污染及久而多的吸菸者)。 鼻咽癌之常見症狀可略分為六項:頸部腫塊、單側之聽力障礙或閉塞感、痰中帶血絲或鼻涕中含血、一邊之鼻塞或鼻涕增多、頭痛和臉麻或遠看東西糢糊。 有上述一項或多項症狀之病人,應趕快找耳鼻喉科醫師診察,耳鼻喉科醫師可用常規之鼻後鏡或鼻咽內視鏡觀察鼻咽部。
儘管產生對比的原理不同,但兩者對比劑皆需由靜脈給藥,再經由血液循環將對比劑帶至病灶處,藉以突顯病灶與鄰近正常組織間的對比度,以增加病灶的偵測敏感度與準確度。 除了呈現鼻咽癌在鼻咽處的腫瘤大小外,CT及MRI可幫助確認腫瘤的擴散情況,如鼻腔、鼻竇、鼻咽旁、顳下窩、頸動脈鞘、脊椎及脊椎周圍肌肉群、口咽、顱底及顱內等。 鼻咽部位於頭顱中央,隔著堅硬的顱底骨與顱腔隔開。 但在鼻咽部周圍有血管與神經通道,鼻咽癌腫瘤細胞常沿著這些孔道侵犯到顱腔內,造成上述之頭痛現象,或甚至侵犯腦神經引起其功能障礙。 鼻子長腫瘤2023 鼻子長腫瘤2023 如第五腦神經 (三叉神經) 受損,便會造成臉部皮膚感覺麻木;如第六腦神經 (外展神經) 受損,便會造成眼球運動障礙而產生複視現象。
鼻子長腫瘤: 鼻咽癌的風險因素
其他舌下神經、迷走神經障礙,則會造成吞嚥困難或聲音沙啞的症狀。 鼻咽部復發的鼻咽癌,可考慮作顱底手術切除,有機會可完全切除,或考慮合併化學治療。 大致而言,傷口因放射線照射過癒合較慢,且顱底手術相當繁複,術前需與主治醫師詳細討論。 頸部殘留腫塊或復發,則施行頸部廓清術或放射治療。 總之,及早發現鼻咽癌復發,施以適當治療,病人較有第二次治癒的機會。
- 由於鼻咽癌淋巴轉移出現較早且較頻繁,醫生需仔細觸診檢查鼻咽癌患者的頸部和鎖骨上淋巴結位置,大小,軟硬程度和數量,並對檢查結果作仔細記錄。
- 鼻咽身處深處,既看不著也摸不著,因此鼻咽有問題時很難自我察覺。
- 國內最近之統計,每年約有1200人左右發病,鼻咽癌佔男性十大癌症之第七位。
- 而鼻咽內視鏡是一種特殊的光學儀器,直接由前鼻孔放入,經過鼻腔直接檢視鼻咽部。
- 一般而言,急性的放射治療副作用是相當常見的,如中度的口咽黏膜炎、咽喉疼痛、輕度到中度的皮膚炎等,皆能在治療完成數週內恢復。
三、血管瘤:最主要症狀是鼻出血,有時也會變大且潰爛,引起呼吸阻塞及經常出血。 (圖/視覺中國)
鼻子長腫瘤: 食物營養
而持續較久的亞急性副作用,如口乾、頸肌肉纖維化及中耳炎等,則時有發生,但不嚴重。 至於嚴重的晚期副作用,如軟組織壞死、骨骼壞死、局部腦組織或脊髓受損,則較少發生。 鼻咽部位於頭顱中央,與鼻竇、顱腔相隔,當鼻咽癌腫瘤侵犯到鼻竇、腦膜或顱腔時,便會造成頭痛現象,此種頭痛通常是單側性。 EB病毒血清 ˉEB病毒血清不可作為診斷依據,只可作診斷參考,因EB指數高者不一定有鼻咽癌,只是機率較高而已,正確診斷仍需鼻咽切片。
在臺灣,鼻咽癌是男性癌症死亡原因第六位,女性第九位,每年約有1000位鼻咽癌新病例,每年約有800位死於鼻咽癌。 (1993年資料) ˉ鼻咽癌發病年齡平均為40歲,較其他癌症平均提早20年發病。 然而現今,十到二十幾歲的病例越來越多了,事實上,從三個月的嬰兒到八十多歲老人都有過鼻咽癌的病例報告。 (三)鼻咽良性腫瘤:少見,病程較長,好發於項前部,呈圓形隆起或分葉狀,表面光滑。
鼻子長腫瘤: 追蹤我們
其診斷需要經活體切片作病理檢查才能確定。 診斷確立之後,需要先行判定其臨床分期,其中包括耳鼻喉科之常規理學檢查、腦神經理學檢查、肺部X光、肝臟超音波、全身骨骼同位素掃瞄、頭頸部之電腦斷層掃瞄攝影或磁振造影檢查等。 肺臟轉移初期無症狀,嚴重時會咳嗽、咳血、呼吸困難。 肝臟轉移初期無症狀,嚴重時會右上腹部疼痛或可摸到腫塊,甚至導致肝機能衰竭。 通常發生內臟轉移時,一般以化學治療為主,部分的病人於化學治療後可有長期緩解之機會。 鼻子長腫瘤 較常使用藥物有 5FU、cisplatin、anthracyclines、mitomycin C等。
因此,臨床上對鼻咽癌的診斷,須依靠鼻後鏡或鼻咽內視鏡與醫學影像的幫忙。 用鼻後鏡或鼻咽內視鏡檢查鼻咽,好比是用潛望鏡直接伸入屋內查看牆上的表面是否有異常,而牆壁本身的結構及牆壁以外,則有賴醫學影像檢查,否則無法一探究竟。 因此,有上述症狀之病人,就必須作鼻咽部檢查,以確定是否罹患鼻咽癌。 鼻子長腫瘤 由於鼻咽部之特殊解剖位置,無法直接目視,需借助鼻後鏡或鼻咽內視鏡才能檢查。 鼻後鏡檢查是利用壓舌板壓住受檢者舌部,再將一小鏡子放置於口咽部深處,檢查者利用燈光與頭鏡來檢視鼻咽部。 而鼻咽內視鏡是一種特殊的光學儀器,直接由前鼻孔放入,經過鼻腔直接檢視鼻咽部。
鼻子長腫瘤: 症狀查詢 查症狀
ˉ在不流通的密閉空間或有空氣污染的環境下工作,「可能」易得鼻咽癌,但未證實。 如85年4月電信局3員工疑似因長期接觸「硫酸氣」而致鼻咽癌。 鼻子長腫瘤 ˉ從小時候就常食用醃製品、發酵品,則長大後得鼻咽癌比率大增,如常攝食發酵類食物(每週二餐)得鼻咽癌危險度為常人五倍,醬菜類食物(每週五餐)危險度為七倍。 ˉ鼻咽(Nasopharynx)又稱「後鼻部」,位於鼻腔正後方,咽喉的上方,腦部下方,本身像個洞穴。
鼻咽癌的併發症主要表現在瘤腫對顱聖經及周圍血管的侵犯。 鼻腔、鼻竇的乳頭狀瘤一般採用手術切除,基底部加以冷凍或電灼。 惡性腫瘤目前一般以放射加上手術的綜合療法為主;有些病例用抗癌藥物動脈灌注,或用激光氣化、冷凍、中醫中藥等療法。 (六)惡性淋巴瘤:發病較急,病程較短,多發於青少年,病變可累及整個鼻咽腔,常見雙側或他處淋巴結普遍腫大,質地較轉移性淋巴結軟,有彈性感,臨床上常需作病理檢查進行鑒別診斷。
鼻子長腫瘤: 鼻咽癌之治療
對於經過治療後的鼻咽癌病患的療效評估,除了臨床上及實驗室各項檢查外,影像的追蹤檢查也是重要的步驟。 這些追蹤檢查除評估治療效果之外,也可偵測是否有腫瘤復發或遠端轉移。 不過當發現脖子有無痛淋巴結腫大時,已經是轉移病灶,而且頸部淋巴結很豐富,一有淋巴結轉移,很容易轉移全身,像是骨骼、肺臟、肝臟等。 鼻子長腫瘤 侯勝博說,因為鼻咽的位置很深,在鼻腔後方與口咽上方,很難直接看到,必須使用鼻後鏡或鼻咽內視鏡等特殊工具才能看得到,而且早期的症狀真的就是像小感冒一樣很不明顯。 鼻子長腫瘤 鼻出血是本病的早期症狀,這是由於癌灶感染、破潰所致。
- 這些追蹤檢查除評估治療效果之外,也可偵測是否有腫瘤復發或遠端轉移。
- 通常發生內臟轉移時,一般以化學治療為主,部分的病人於化學治療後可有長期緩解之機會。
- 所以,前兩年追蹤回診應該較為密集,一般建議一到三個月回診一次。
- 在鼻咽癌病人治癒後,EB指數會下降;復發時,EB指數又會上升。
- 一般而言,男性比女性易患鼻咽癌,其比例約3比1。
- 鼻咽癌之常見症狀可略分為六項:頸部腫塊、單側之聽力障礙或閉塞感、痰中帶血絲或鼻涕中含血、一邊之鼻塞或鼻涕增多、頭痛和臉麻或遠看東西糢糊。
- 有效的治療,來自於正確的治療方針,而方針的選擇,卻有賴於確實可靠的診斷與病灶範圍的認定。
經正規治療之結果,全部病人五年之存活率約有60%,早期病人可高達80%以上,而晚期病人也有30%以上。 除了少數病人在治療開始就有遠端轉移其病情較難控制之外,鼻咽癌並不是絕症,是一種可以控制及治癒的癌症。 經正規方式治療以後,病人多數能夠恢復,而回去工作。 台灣鼻咽癌之早期診斷率以及治療成績,如今在世界上是相當突出而有名的。 治療後,少數病人可能復發,所以定期追蹤檢查是必要的。 後來又感覺有感冒症狀,醫師說可能是感冒引起淋巴腫大,再吃了一些藥,感冒症狀沒了,也因為工作忙碌就沒再去看診了。
鼻子長腫瘤: 沒放屁...私密處卻發出「噗噗」聲 可能是6原因導致
尤其清晨吐痰或擤鼻時常常見到涕中帶血絲。 鼻子長腫瘤 隨著病情的發展,可見出血量增加,有時出血止不住。 當癌腫向周圍浸潤引起局部感染或水腫時,常常引起後鼻孔阻塞,這時病人常表現鼻阻、頭痛,甚至出現耳鳴現象。 晚期癌腫多數破壞顱底骨或侵犯顱神經,則引起持續性頭痛,甚至伴有噁心、嘔吐等症狀。 根據統計,男性每十萬人每年罹患鼻咽癌的人數在台灣是 7.7人、美國0.63人、日本0.27人。
光滑,質韌,活動,邊清,常隨咽腔、口腔、耳部炎症輕重而變化,抗炎治療多不理想。 鼻咽癌是屬於較為放射敏感的腫瘤,體外放射治療是治癒性的治療方式,也是目前的標準治療。 最常使用的機器為直線加速器或鈷六十治療機。 放射治療的範圍包括鼻咽部、附近組織及頸部淋巴區。 放射治療劑量約 70 Gy,每天1.8 ~ 2.0 Gy,連續治療7至8週。 因此,當鼻咽癌腫瘤侵犯耳咽管時,就會產生耳塞、耳鳴、中耳積液、聽力障礙等症狀。
鼻子長腫瘤: 鼻咽癌之治療
(3)鼻咽癌家庭史:ˉ家族中有人得鼻咽癌,則自己得鼻咽癌是常人的6-10倍,若一等親有人得鼻咽癌,則自己得鼻咽癌是常人的60-100倍。 (1)中國南方人好發:ˉ即使遷移海外罹病率亦比白人多20倍。 一般認為「南蒙古人種」(長江以南)比「北蒙古人種」(長江以北、日、韓)易得鼻咽癌。
合併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是否可以進一步提升第二期病人存活率則尚待研究。 對於早期鼻咽癌,除了體外放射治療再加上鼻咽腔內近接治療,是否增加局部控制率仍有待進一步的臨床研究。 由於可能的副作用,施行前必須判斷其利害得失。 CT及MRI可提供各種切面的數位化影像,呈現鼻咽部內的結構與病灶。 如能仔細地選用造影參數,配合醫師的審慎判讀,就現階段的醫療水準而言,對於鼻咽癌的診斷與擴散範圍的認定,CT與MRI兩者各見優劣。 CT對骨質解析度較高,MRI對軟組織解析度較優;值得一提的是,CT與MRI的檢查均需注射對比劑。
鼻子長腫瘤: 症狀查詢 查症狀
治療方法視個別情況而定,包括放射治療、化學治療。 若有骨折或導致脊髓壓迫的危險時,則可考慮加做手術治療。 2、頭頸部和鎖骨上淋巴結檢查:體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由於鼻咽癌淋巴轉移出現較早且較頻繁,醫生需仔細觸診檢查鼻咽癌患者的頸部和鎖骨上淋巴結位置,大小,軟硬程度和數量,並對檢查結果作仔細記錄。 慢性非特異性淋巴結炎,無論細菌或病毒引起的頸部淋巴結腫大,局部皮膚色澤正常,體溫不高。
茅根蘆根茶:用鮮茅根與鮮蘆根各六錢,煎湯代茶飲。 但有脾胃虛寒者不山藥肉片:山藥一兩、豬瘦肉片二兩,加調味品同炒食,具有健脾滋補的作用。 晚期鼻咽腫瘤有乏力、大便稀薄時均可食。 晚期飲食應選用容易消化、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的食物。 可以用作飲食治療的藥物與食物有:羅漢果、百合、山藥、蓮子,如藕葉、冬瓜湯、西瓜、南瓜等,多吃一些魚、肉、奶、蜂蜜、新鮮蔬菜、水果等。
鼻子長腫瘤: 追蹤我們
單獨放射治療之存活率約30 ~ 50%,第三期比第四期較好。 局部復發與遠端轉移是治療失敗的主因,因此合併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以提高治癒率,是目前國內各大醫學中心的重要研究方向。 臨床上檢測血清抗 EB病毒抗體有診斷及追蹤參考價值,抗體效價高低可作為參考,但確立鼻咽癌的診斷仍必須依靠鼻咽切片的病理檢查。 鼻咽腫瘤表面潰爛出血導致鼻涕或痰 (尤其是由鼻部倒吸的痰) 帶血絲,經由前鼻孔大量流鼻血的現象其實並不多見。
即使移居美國的第二代中國人也比 當地白人罹患率多7倍。 一般而言,男性比女性易患鼻咽癌,其比例約3比1。 國內最近之統計,每年約有1200人左右發病,鼻咽癌佔男性十大癌症之第七位。 由於鼻咽癌之好發年齡在40至50歲之壯年期,易對社會、經濟、勞力及家庭造成重大衝擊。
鼻子長腫瘤: 鼻咽癌的風險因素
治療主要是手術治療, 一旦病理報告顯示有惡性腫瘤之存在或有惡性變化時,應合併放射線治療。 一、鼻息肉:為鼻腔中最多的腫瘤,是黏膜水腫隆起並伴隨表皮上皮及黏膜下結締組織之增生,原因不明,各年齡層皆可發生、無性別差異,為良性腫瘤。 治療以手術為主,內科為輔,近年來採用功能性內視鏡鼻竇手術治療,術後恢復快速, 但對於廣泛性鼻息肉患者, 仍有復發之可能。 遠處轉移較常見的位置包括骨骼、肺臟及肝臟。 骨骼轉移可能是單一或多發,可能無症狀或是有疼痛的症狀。
放射線照射是治療鼻咽癌的主要方法,效果良好,但與所有癌症治療一樣,仍不免有少數復發的現象。 局部復發的鼻咽癌,再度體外放射治療國內仍然約有 15 ~ 35%的五年存活率,但是第二次的放射治療很可能造成較嚴重的放射線傷害,因此病人需與主治醫師詳細討論。 部份晚期鼻咽癌病人,可考慮使用一天兩次或多次之放射治療 (hyperfractionated radiotherapy),可提高放射治療之劑量,並減少神經組織之延遲性傷害。
鼻子長腫瘤: 沒放屁...私密處卻發出「噗噗」聲 可能是6原因導致
2.慢性炎症說:如出血性息肉,可發生於肉芽組織的血管變性,亦有人以為上頜竇海綿狀血管瘤系息肉扭轉、靜脈瘀滯等營養障礙所致。 當有上述鼻部不適時,一定要到受過專科醫師訓練的耳鼻喉科醫師處,施行詳細的鼻部檢查,以便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這是自我保健的不二法門。 ˉ可見鼻咽癌特別好發於中國人,尤其是東南沿海各省,故又稱「廣東瘤」。 中國人第二代移居美國鼻咽癌比例雖略降,但仍遠高於外國人。
鼻子長腫瘤: 症狀查詢 查症狀
依臨床狀況及權衡其副作用,如血球降低、粘膜發炎、聽力或腎臟功能的影響等,可給予單一或複方化學治療,複方化學治療之緩解率約為50%。 新的藥物如gemcitabine、paclitaxel,目前仍在臨床試驗中。 在特殊情況下,較局部的病灶可考慮接受放射治療或手術治療。 鼻咽切片通常採用局部麻醉方式,經由鼻部夾下懷疑的組織送病理檢查,如腫瘤很小或位置特殊時,最好在鼻咽內視鏡監視下操作,必要時需要重複切片才能得到診斷。 鼻咽切片是診斷鼻咽癌必要之檢查,通常不太疼痛或出血,也不會造成癌細胞擴散或轉移。 鼻咽癌之治療主賴放射治療,早期 (第一、二期) 單用放射治療之結果就很好,但晚期 (第三、四期) 或復發之病人可能需要併用化學及手術治療。
在鼻咽癌病人治癒後,EB指數會下降;復發時,EB指數又會上升。 因此EB病毒血清可當做鼻咽癌病人治療前後的反應指標。 咽鏡切片檢查:ˉ傳統是以一個圓形小鏡子從口腔裡檢查鼻咽;以纖維性鼻咽鏡由鼻孔內檢查會更清楚,懷疑時作病理切片,以做正確診斷。 4.內分泌說:鼻腔血管瘤可於懷孕期突然出現或增大,產後又縮小,且常出現於妊娠後期,可能與當時血循環障礙或內分泌活動有關。 有鼻竇炎病史者得鼻咽癌是常人的5.3倍,可能是細菌感染長期刺激鼻咽表皮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