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中央書院7大優點2023!內含中央書院絕密資料.

Article hero image
中央書院

皇仁書院每年收生四班約144人,分別由自行收生及統一派位途徑錄取,另與軒尼詩道官立小學、軒尼詩道官立小學(銅鑼灣)及愛秩序灣官立小學均為聯繫學校。 [22] 2011年前中一每年均取錄五班共200人,惟於教育局縮班政策下,自2011學年起每年收生學額將減至四班,合共約144人。 [23]中一新生可以參與由校方及高年級師兄領導的迎新營。 [註 13]第一階段擴展工程於1953年完竣,加設了實驗室2間、預備室1間、演講室1間、美術室1間和課室5間。 1959年12月,第二階段擴展工程完竣,南翼與東翼大樓各新建一層,北翼上兩層亦重建完畢,禮堂側東翼上又再額外新建一層,成爲後來的圖書館。

英皇書院的兩位教師郭士熙(G. S. Coxhead)和富嘉新(J. J. Ferguson)被監禁到深水涉戰俘營,後來二人更被移往日本的广岛县因岛市船塢做苦工監。 [2]掌院威靈頓(H. G. Wallington)、Jill Beavis、McGuffog E. Gray 及代理掌院安士棣牧師(Rev. George E. S. Upsdell)被監禁在赤柱監獄,梁鳳岐老師則逃亡至澳門避難。 早年書院是一所體育優良學校,學生亦曾代表中國出席奧林匹克運動會籃球項目競賽。

中央書院: 校舍建築

校友汪長智的香港沙龍電影有限公司[357]助荷里活片商拍攝多部國際巨片,如《蘇絲黃的世界》、《奪寶奇兵》、《鐵金剛》(007)、《職業特工隊III》。 穿梭小型校巴(分南北行,北行往第10苑,南行往大學站,由陽光巴士營運[註 7])一律收費港幣$5.5。 由於收費高昂,加上一般僅有居住於校內的教職員及其家屬乘搭,該路線因而被中大學生稱為「富貴巴」。 報告並沒有建議採用哪個方案,但指出贊成採用學科本位制的人佔多數。 報告亦提出「教師治校」的原則,認為教師有權參與有關大學發展和校務有關的決定。 校刊的主要內容包括校務報告、大事錄、各班級及團體照片、各學生組織報告、專題、教職員及舊生專訪、遊學團匯報、「文苑」(學生優秀文選,與同名校報並無關係)、藝廊(展示學生藝術作品)等等。

中央書院

皇仁書院校友陳葒於2011年創辦「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組織義務導師為有學業困難的基層學童作免費一對一補習,更在贊助下提供進步獎鼓勵及嘉許,惟近年受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這項約需30萬元的獎學金仍然未找到贊助。 1950年代,中央書局重啟圖書出版業務,出版《英語單字簡易研究法》、《總統言行錄》等,並隨後設立「出版委員會」。 地下展示廊主要是由中央書院發掘出的兩段最長的花崗岩地基遺蹟所組成,公眾可以透過展示廊欣賞遺蹟背後的文化與歷史價值。

中央書院: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CUSCS)

香港中文大學也是香港各所高校中,具有最多港科院院士的機構,其經常參與頂尖的科學研究。 中央書院 錢、唐、張諸位先生以復興中國文化為己任,一生反共,奉中華民國為正朔。 1949年,把新亞書院的校慶定於10月10日中華民國國慶之日,並在新亞書院高掛中華民國國旗,即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香港政府教育司署於1960年禁止新亞書院於中華民國國慶兼校慶期間高掛中華民國國旗,是為著名的「國旗事件」。 新亞書院另一創辦人唐君毅於事件過後兩個月發言表示「我力主對懸旗事不能讓步(9月29日);下午校務會議,議決國旗事暫忍痛遵港府命令停掛,另組小組會計劃來年不受港府津貼辦法(10月8日);明日為國慶日,對新亞而言則為校恥日也(10月9日)」。

中文的教學大綱要求學生作答論説和經義、閱讀《四書》,以及認識中國歷史和地理。 此外,原屬美國領事館新聞處轄下之圖書館——美國研究圖書館(American Studies Library)也歸於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該館於1993年將大部份藏書遷移到香港中文大學港美中心,後交大學圖書館系統管理,其位於聯合書院胡忠圖書館二樓。 館藏包括Professor James Meriwether所贈之威廉福納特藏及美國研究特藏,為亞洲最完備之美國研究特藏。

中央書院: 英國皇家徽章石雕飾

現時英皇書院和二帝書院皆被列為法定古蹟,印證了香港在開埠前後的兩段教育史。 中央書院2023 中大及對面的雍雅山房因此是香港電影中粵語片和國語片經常性的取景場地。 國語片例如曼波女郎(取景於崇基學院),改編自小說的邵氏電影《小樓殘夢》[353]。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同月月底香港重光,香港處於重建階段。 [7]同年十月,在戰前入讀的學生在堅尼地道臨時校舍(聖若瑟書院26號校舍)復課,後遷往荷李活道臨時校舍,稱爲荷李活道上午校(Hollywood Road A.M. School)。 西角官學堂於1866年分為兩部分,分別是爲本地部(Punti)及客家部。 [17]西角官學堂首任提調是李鏡州(Li King-chau),自1857年開始擔任提調一職,於1870年逝世。 [18][19][14][15]1870年李鏡州去世後,由 Lau Hiu Tung 和 Ip Cheung Shin 分別接任本地部及客家部提調。

中央書院: 聖保羅書院

荷李活道前中央書院遺址(即前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面積約6000平方米。 中央書院 行政長官在 年的《施政報告》中,宣佈將該址從「勾地表」正式剔除,作為其中一項推動文物保育的措施,並會以創意產業及教育作為未來的規劃用途。 活化計劃將會考慮荷李活道周邊地區的歷史和特點,以及公眾諮詢的結果。 發起人的皇仁校友中,包括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客席副教授仇國平。 自香港政府在1991年推行直接資助計劃起,不少香港傳統名校為減少所受到的限制,決定轉為直接資助學校。

小學部於2013年起遷往位於薄扶林域多利道777號,即薄扶林道交界處旁附近之新址,為一座後千禧校舍。 該校舍原先由同系的聖公會聖彼得小學投得,以用作分拆上或下午校;然而,由於學生數目減少,建校用地最後改由聖保羅書院小學使用,並由原訂30班改為24班設計。 中央書院2023 該處早年為山道官立小學的校舍,筲箕灣官立工業中學亦曾借用作臨時校舍,山道官小在1977年停辦後由佛教慈航中學使用,慈航中學遷往大埔後於1991年曾輾轉作為樂善堂梁銶琚書院之臨時校舍,後再交由聖保羅書院小學使用。

中央書院: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

新高中學生可自行決定是否報讀應考,學校推出該課程是因為男孩子往往缺乏明確的目標,學生踏入新高中3年後才面對公開考試或會迷失。 面對中學文憑試前,學生可先來個挑戰,又可為將來負笈海外作好準備。 二次大戰時,聖保羅書院己連拿利校舍遭嚴重破壞,戰後又被聖公會安排與聖保羅女書院合併成為聖保羅男女中學。 其後,聖保羅書院於1950年復校,以位於般咸道的原香港大學聖約翰舍堂(St. John's College)、飛利女校前校舍的舊建築物為校舍,並逐步建設新校舍。 中央書院2023 中央書院是第一所為市民大眾提供高小和中學教育的政府學校。 中央書院因曾培育了不少社會精英而知名,他們運用良好的中英雙語能力和跨文化的經驗,為香港和內地服務。

首屆香港大學中學畢業會考(香港中學會考的前身)共有考生674名,236名考生成功獲取證書。 其中,英皇書院的考生共60名,34名考生獲取證書,為全港最多。 [56]而首屆香港中學畢業會考的考生共721名,423名考生成功獲取證書。

中央書院: 校園生活

高詩雅亦曾任英皇書院舊生會(英皇書院同學會前稱)副會長。 第二任掌院祈惠霖(William Kay)、西史教師富嘉新(G. P. Ferguson)等人,都官至代理教育司、副教育司、代理副教育司等職。 物理教師麥羅倫(McLenllan)、化學教師韋信(J. M. Wilson)二人分别曾任新加坡代理教育司和北婆羅洲教育司。 [54]此外,不少華藉教育家,如張榮冕、前高級教育官胡興德等人,皆曾在書院擔任教職。 大學歷史可追朔到於清朝中葉在中國內地成立的多所基督教大學,前身包括於1845年成立的杭州之江大學、於1879年成立的上海聖約翰大學、於1888年成立的廣州嶺南大學及於1919年成立的燕京大學等校,為香港歷史源流最久遠的高等學府。

中央書院

當中,中五至中六同學的選票作兩票計,中三至中四的選票作一點五票,而中一至中二學生的選票作一票計。 如只有一個候選人,在沒有對手競爭的情況下,候選人毋需經過任何選舉程序便可自動當選[22]。 從七十年代末起至2011年新學制實行為止的這段時期,稱為「3223」學制時代。 [9]學生完成三年初中並通過初中成績評核試,可升讀高中;高中應考香港中學會考後,成績理想者可升讀預科,預備應考香港高級程度會考,升讀三年制大學。 期間港府的研究委員會曾有建議,考虑將首兩年大學課程移師到英皇、皇仁兩所書院;建議中更有闡述利害,指這樣書院畢業生修讀學士的時間便會縮減至兩年,從而鼓勵更多學生攻讀碩士深造。 自1930年代初開始,英皇書院歷年皆膺公開考試成績最佳中學之一。

中央書院: 校舍

[39][40][41][42]崇基的教堂聖壇兩旁至今仍保留中華民國政府時期(1951年前)十三間基督教大學的原木刻校徽。 [43][44][45]崇基學院校牧室自2003年開始舉辦中國基督教教會大學尋根之旅;並於2018年首次納入為書院通識教育課程。 1860年,香港政府成立「教育諮詢委員會」(Board of Education)取代教育委員會,兩年後把維多利亞城內四所官校合併成「大書院」(Government 中央書院2023 Central School,又譯中央書院)。 [7][8][9] 校舍座落於中環歌賦街與城皇街交界,即今聖公會基恩小學位置。 中央書院2023 於1949年以前,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之中國政大陸有十三家基督教高等教育大學學府。 自香港大學入學試在1913年首次舉辦以來,英皇書院一直作為香港大學的重要生源。

  • 學生除修讀一般文法中學提供的基礎課程外,並參與多類型課餘活動。
  • 中大既是香港的天災監測中心,亦是社會科學、國學、工商管理、理學及醫學的主要研究機構之一。
  • 國語片例如曼波女郎(取景於崇基學院),改編自小說的邵氏電影《小樓殘夢》[353]。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學院獲多名學術巨匠加入授課、研究,教授包括當代中國政府的國師鄭永年。
  • 皇家徽章的中心爲圓形盾牌,盾面分爲四格,第一格和第四格雕有三頭腳踏前的巴巴里狮,是英格蘭王國的紋章;第二格雕有以後腳屹立的巴巴里狮,是蘇格蘭王國的紋章;第三格雕有金豎琴,爲北愛爾蘭的紋章。

中央書院於1862年創辦,當時稱為「大書館」,為香港第一所提供西式現代教育的官立中學,培養出大批具備現代知識及中西文化視野的中英雙語精英。 孫中山於1884年4月15日入讀中央書院高中部,至1886年畢業。 在舊學制底下,英皇書院的預科班素有「醫生預備班」的美譽,畢業學生大多會進入香港大學醫學院。

中央書院: 聖保羅書院同學會

朱國勇,香港建築師,1997年香港大學建築系碩士畢業,MDFA建築師事務所創立人之一。 2000年參與青年發展中心建築設計比賽並獲取第一名,自此一直致力於本地文化藝術建築的規劃、設計及實踐,當中包括青年廣場、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及饒宗頤文化館等。 中央書院 香港經濟日報集團創辦人馮紹波、香港商業電台創辦人何佐芝等人就畢業於英皇書院。 英皇書院亦是多位億萬富豪的母校,他們包括前英資貿易行會德豐最大股東張玉良、前協成行集團主席方潤華、前利豐集團主席馮漢柱和合和實業榮譽主席胡文瀚。 名單中還包括多位巨型企業的創辦人及高級管理層,包括現任騰訊公司總裁劉熾平,他於2017年入圍全球五十大最具影響力人物,另一位騰訊公司高層—副總裁賴智明亦是該校舊生,他與劉熾平同是騰訊「香港幫」的代表人物。

中央書院

香港中文大學為第一所在中國內地設立分校、參與中國聯招程序的香港專上學院。 中央書院2023 2010年2月6日,香港中文大學與深圳市人民政府簽訂教育合作備忘錄,研議在龍崗區建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學院[90][91]。 經內地教育部批准,現名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簡稱「港中深」[92],於2014年開始招生[93]。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學院獲多名學術巨匠加入授課、研究,教授包括當代中國政府的國師鄭永年。 多位科學界名人都在英皇書院接受中學教育,如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鄧青雲。

中央書院: 香港各中學的校長評選

其中,英皇書院的考生共75名,70名考生獲取證書,5名考生取得優等成績。 [9]時任英皇書院掌院祈惠霖(兼任代理教育司)分別於1938年和1939年作為考試委員會執行委員會的成員。 早期書院分别設有香港中學畢業會考、香港大學入學試、牛津本地考試(Oxford Local Examinations)等多個公開考試,入學試以香港大學入學試的應試人數居多,亦有學生投考海外大學。 [註 8]胡禮在任中央書院掌院的28年間,依香港公立學校校長比文(C. J. Bateman)的建議,在1886年引入劍橋本地考試(Cambridge Local Examinations)。 牛津、劍橋本地考試均為升讀外國院校所設,並附設獎學金制度。

中央書院

當時全校共有教室29所、高班實驗室兩間、禮堂和畫廊各一座,以及北翼大樓的圖書館、收藏館各一座,地理室、冲晒房、美術室及健身室各一間。 中央書院 康樂設施方面,除了用作體育場的中央方庭外,又設有戲院,以及香港最早期的校舍泳池。 般咸道校舍於1923年舉行奠基典禮,[44][45]同年由華資富隆公司進行地盤平整工程、地基工程及擋土牆修築工程;上層建築則於1924年由華資建利公司興建,至1926年竣工,翌年1月開課。

中央書院: 聖保羅書院基金會

根據1857年至1859年香港轅門報(現稱香港政府憲報)及香港政府藍皮書,西角官學堂學生人數計有約200名。 香港政府於1999年推行直接資助計劃,為減少所受到的限制,該校曾於2005年倡議由官立中學改為直資中學。 2021年10月7日,中大學生會於其 Facebook 專頁宣佈,考量學生最大利益下,決定解散學生會,代表會所有代表請辭[301][302]。 目前,校方已在校巴及車站註明「只准中文大學學生及教職員乘搭校巴」及「交通組人員有權檢查是否持證」,除中大學生或職員外的一般市民並不應該乘搭校巴,以免違反法例和保險要求。

英皇書院現時的辦學團體為香港教育局,列作官立學校,學校的管理權在過往是由教育局掌握。 直至2004年,香港立法會通過《校本條例》,條例規定津貼學校成立法團校董會。 全港官立學校亦相繼在2005/06學年內,參照津貼學校的法團校董會管治架構模式,推行校本管理。 教育統籌局推行校本管理旨在把學生學習和資源調配等決定權下放給學校,英皇書院遂成立學校管理委員會(簡稱校管會),功能上類似津貼學校或直資學校的法團校董會,並按照政府的規定,在校管會內加入教師、校友、家長為委員。 [2]書院華籍學生有不少加入了中國空軍自願軍,其中一批被编入盟軍美國空軍任聯絡官。 1894年至1926年的30年间香港鼠疫大流行,鼠疫几乎每年都在香港出现,導致当时许多人鼠疫病死。

除大學總館外,有三所為學科圖書館:醫學、法律及建築學特別圖書館。 香港中文大學為香港惟一擁有諾貝爾獎得主(專任)駐校任教的大學,也是惟一一所具有獲得菲爾茲獎、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等國際頂級獎項校友的香港高等學府。 至 學年,新上任的學生會內閣並未有出版《Paulines'》,再度停刊。 不過, 學年的內閣又重新出版《Paulines'》,並將中文名稱定為《保羅連綫》。 之《Paulines' 保羅連綫》採用A5八頁雜誌式彩色印刷,內容除學生會動向外,亦有人物專訪、校史專欄、學校動態等內容。

學校每年都會選學生會,由同學自行組黨,以12人做一個黨。 喺開學嘅時候學生會候選黨派就已經會宣傳,到9月尾就會由全部同學投票揀年度嘅學生會。 由2013年起,在有心人或機構的贊助下,「補天」每年都設有進步獎鼓勵及嘉許在接受免費補習後有進步的中小學生,以及成功升讀大學或大專的中六學生,每年超過300名基層學生受惠。 但近年受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這項總額約30萬元的獎學金仍然未找到贊助。 荷李活道前已婚警察宿舍是香港首個為華籍已婚員佐級警員提供的住所,提供了140個一房及28個兩房的單位,為鄰近的中環警署的員佐級警員及其家眷提供方便的住所。

翌年,新亞書院便將校慶由10月10日改成9月28日孔子誕辰日。 雖然最初的大學條例將中文列作指定教學語言,[26]但香港中文大學中的「中文」含義不是「教授中文」、「專攻中文」,而是以研究學術為宗旨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使用「中文」於校名的目的是要區分於仿英的香港大學[27]。 黃鳴謙堂於1953年建成,以主要捐款人校友黃焯菴之父命名,為現校舍現存的最舊建築物,樓高三層,曾經用作乒乓球場(地下)、美術室(一樓)及音樂室(二樓)。 聖保羅書院同學會謝雨川泳池則於1979年在黃鳴謙堂側建成。

中央書院: 中央書局

長江和記實業及長江實業集團副董事總經理甘慶林、恆基兆業副主席林高演、恒隆集團及恒隆地產行政總裁盧韋柏亦曾就讀該校。 前通用電氣亞太區總裁黃廣揚、前思捷環球主席柯清輝、前科勒厨卫集团總裁阮家明等人亦為該校校友。 多個著名的品牌的創辦人亦是英皇生,包括大家樂創辦人羅騰祥、大快活創辦人羅芳祥等人。 於六十年代創製恒生指數及恒生消費物價指數的關士光亦曾就讀該校,該指數已成為反映香港股市行情最為重要的一項指標。 般咸道校舍一樓於1950年9月18日重開,用作開辦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由書院戰前教師胡興德擔任校長。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