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大會堂仍然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它的故事。 位於上環的海味街,指皇后街與正街之間的德輔道西,以及整條永樂街,是海味店的集中地。 19世紀初,上環發展成重要的華人商業區,海味街一帶慢慢開設了很多海味店。 除了售賣鮑參翅肚外,還有一些售賣鹹魚、麻包袋及蘆葦桿的加工工場。 1851年12月28日,上環發生大火,火勢一發不可收拾。 為免波及中環地區,軍隊用炸藥炸毀附近房屋以堵截火勢。
荷李活道 在上環一端荷李活道附近的嚤囉街,則是著名的古董和懷舊物品集中地。 亦是著名廟宇文武廟的所在地--荷李活道,香港有三條古董街,其中最著名的荷李活道,曾被外國... 在皇后大道西與荷李活道之間,被樂古道分為摩羅上街(Upper Lascar Row)和摩羅下街(Lower Lascar Row),摩羅上街的東面連線樓梯街。
嚤囉街: 《嚤囉街:總結》 主持:潘啟迪、沈西城 、鄭經翰 日期:2016-03-18
位於香港中環花園道的聖約翰座堂是香港聖公會香港島教區的主教座堂,於1849年建成啟用。 具有維多利亞時期哥德式建築特色,為香港最古老的西式教會建築物,也是本港唯一一片以永久業權形式持有的土地。 昔日的美利兵房(又名美利軍營)位於現時的花園街和紅棉路之間。 它是昔日的一個軍營,而當時軍營內的美利樓是軍官宿舍。 時移勢易,於1982年,因應興建中銀大廈,兵房被拆卸,而美利樓則在2001年於赤柱重新被組合,好讓我們窺看當年的面貌。 太子大廈位於香港中環遮打道,是置地公司發展的商用物業。
事後,政府利用瓦礫進行香港首次填海工程,開闢了今日蘇杭街、文咸街一帶。 我自小生活在中港邊陲的蓮麻坑嚤囉樓,這片曾是香港和深圳之間的禁區,在我眼裏是一個隠世桃園。 人流稀少,民風純樸,人們過著與世無爭的“悠遊自在”生活。 嚤囉樓當年由印籍英軍駐守,與麥景陶碉堡、嚤囉樓堡壘和長命橋(國際橋)是邊境禁區風雲和過境耕作的歷史見證。 香港中西區 附近的荷李活道和嚤囉街一帶是著名的古董商店集中地。 這裡大廈如林,酒樓櫛比,超級市場和攤販市場並存,商鋪售賣蛇羹、...
嚤囉街: 【上環摩羅街】外國人尋寶勝地,古董之外的驚喜
1860年代,廣東四邑地區因爭奪地方資源爆發嚴重土客衝突,死傷枕藉。 其中有留居香港的家眷因頓失家庭經濟支柱,要求賠償安置,政府於是向譚三才追究,譚三才其後認罪賠償損失,並在摩羅街以南位置建設「摩羅上街」作為安置,自此原摩羅街便改稱為「摩羅下街」。 香港開埠時,不少印度水手與士兵喜歡在此聚集擺賣貨品,當時香港人已把印度人稱為「嚤囉」,因此此街便被稱為摩羅街。 Lascar 源出[阿拉伯語]及[波斯語]Lashkar,原指虔誠軍、士兵、護衛,其後已被引申為[亞洲]各地,尤其是印度海員的統稱。
曾任職新聞工作,同時喜好闖蕩旅遊,足跡遍及世界約百個國家。 近20年回歸本土,探索歷史、建築、宗教和風俗。 現為自由撰稿人,並為多個文教團體擔任顧問、導師和導賞員。 除了中環些利街、尖沙咀彌敦道、灣仔愛群道和柴灣歌連臣角外,還有一座清真寺位於赤柱監獄範圍。 它與監獄同在1937年落成,供監獄署的穆斯林職員禮拜。 建築物採用印度鄉村的清真寺風格,平面呈T型,左右對稱,立面闢有殖民地式遊廊,配以伊斯蘭式拱券。
嚤囉街: 歷史
其所售賣的古董,除了昂貴的藝術品外,也有其他雜項貨品。 包括古董電器、舊玩具、舊明信片與海報等等,是喜愛懷舊物品人士尋寶的好地方。 由於摩羅街的歷史特色,香港旅遊發展局向海外遊客推介,指摩羅上街為售賣絲織品、刺繡、玉石及木製品的好地方。
室內禮拜殿上方有八角形穹頂,每面玻璃窗飾以花卉圖案,中央用阿拉伯文書寫真主尊名。 穆斯林在香港已生活了一段長時間,現存的清真寺大都歷史悠久,建築風格充滿異國情調,成為獨特的城市景觀。 若將現有5座清真寺的歷史背景連繫起來,可以看到伊斯蘭教在香港的發展脈絡。 若將現有五座清真寺的歷史背景連繫起來,可以看到伊斯蘭教在香港的發展脈絡。 “嚤囉園”的回教墳場占地面積約3500平方米。 墳場的入口建有一座建於1973年高大門樓,上書:“澳門伊斯蘭法真寺及墳場”。
嚤囉街: 嚤囉街遇毛澤東
時移世易,大陸已成香港的主要米飯班主,一時未能適應大陸迅速發展的港人,反可能被譏為「港燦」。 嚤囉街 維基百科的內容和香港民風大典一樣以GNU 嚤囉街 自由文檔許可證發佈。 嚤囉街2023 歡迎把這文章修改成和在維基百科原內容完全不同的內容。
- 今天懲教署的穆斯林職員人數大幅下降,這座清真寺又地處偏遠,使用的人已不多了。
- 於2010年6月,多名中西區議員聯署要求地政總署盡快更改帶有種族歧視成分的街道名稱,達致種族融和。
- 一說是由Musselmen簡化成Morra而被稱為「嚤囉」。
- 在電話普及之前,人們大多依靠書信溝通,郵局的服務顯得格外重要。
- 時移勢易,於1982年,因應興建中銀大廈,兵房被拆卸,而美利樓則在2001年於赤柱重新被組合,好讓我們窺看當年的面貌。
街由皇后大道中起,沿山勢而上,經過嚤囉街、荷李活道、四方街及必列... 在香港開埠初期,不少印度水手與士兵喜歡在此聚集擺賣貨品,當時香港人已喜歡把印度人稱為“摩羅差”(摩羅是指用頭巾纏發,信奉錫克教的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因此這條街便被稱為摩羅街。 嚤囉街 “Lascar”源指軍隊,其後成為在英國殖民地駐守的印度士兵的統稱。
嚤囉街: 嚤囉街
2011年退休後潛修歷史,2015年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畢業,獲頒授碩士學位。 嚤囉街2023 何伯話齋,現在工作是過日辰,仔大女大,間舖又是自置物業,不用交租,冇晒壓力,他很享受現在的生活。 嚤囉街2023 在旺角砵蘭街有間好旺角購物中心,記者問過身邊友人,卻表示無聽過。 這不是普通商場,在舊物收藏界卻頗有名氣,要找回港人集體回憶的60至80年代玩具、雜誌都可在此隱世商場碰運氣。
到了70年代,當時市政局為了發展荷李活道公園,整個上環大笪地被遷往港澳碼頭一帶。 1992年,隨著中區填海計劃,該地發展成中環(港澳碼頭)巴士總站。 中西區是香港開埠後最先發展的地區,百年以來一直是香港的心臟地帶。 早年,我們能在西環碼頭感受到苦力工作的辛酸,亦可在西環梅芳街嗅到鹹魚飄香;現在,來到中上環,沿著皇后大道走,從摩天名廈中看到國際商業中心的繁華。 轉進內街,發掘到嚤囉廟、都爹利街石階等歷史古蹟的可愛,而天星與皇后碼頭的拆遷、中環街市的活化計劃,引起了港人對於發展與保育的思考。 看著中西區的變化,我們彷彿重新閱讀了一次香港從小漁村蛻變成國際都會的故事。
嚤囉街: 《嚤囉街:傳媒歷史》 主持:鄭經翰、潘啟迪、沈西城 日期:2015-11-20
此外,摩羅街在旅遊刊物中亦有被介紹,國際著名。 因此,吸引不少中外遊客來參觀、購物及拍攝,也吸引古不少古董藝術店在此,及鄰近荷李活道開店,成行成市。 不少外國遊客訪港時的必到景點,通常包括位於皇后大道西與荷李活道之間的摩羅街(Lascar Row),它分為摩羅上街及摩羅下街,眾所周知是以售賣古董為主。
除摩羅街這個名字外,很多人都不知道原來它還有「貓街」的匿稱,不過卻與貓沒有任何關係。 話說昔日街上有部分不良古董店會出售賊贓,由於賊贓又俗稱「老鼠貨」,因此外國人便形容那些購買老鼠貨的人,像貓見到老鼠一樣,「貓街」的匿稱便是由此而來。 歌連臣角回教墳場設有清真寺,由工務局建築師A. 嚤囉街 Wahab設計,禮拜殿之上有一個藍色穹頂,桿頂加了伊斯蘭的新月和星星標誌,直指穹蒼。
嚤囉街: 《嚤囉街:小說的演變》 主持:潘啟迪、沈西城 日期:2016-02-26
上環搵美食,豬扒飯一定是上榜名單之一,而一打上環豬扒飯,必定會出科記咖啡餐室。 這間餐室,位置於太平山街的盡頭再落,不算大街大行的起眼,卻有不少粉絲會去食。 跑馬地在1870年開闢Mohommedan Cemetery(即今天的回教墳場),墳場內設有小禮堂以舉行殯葬儀式。 1978年,政府因興建連接香港仔隧道的行車天橋,收回跑馬地香港墳場、天主教墳場和回教墳場部分土地。 回教墳場近門口的223個墳墓遷往柴灣歌連臣角回教墳場,小禮堂亦要拆卸。 我入行之初,不是輸假,就是輸價,可以說是輸到怕。
香港現今約有30萬穆斯林人口(印尼傭工約佔20萬),共有5座清真寺。 最為人熟悉的是九龍清真寺,已成為尖沙咀的地標。 香港回教信託基金總會近年致力向外介紹伊斯蘭文化,曾多次在九龍清真寺舉辦開放日,為市民講解教義、穆斯林習俗和清真寺特色等。 香港伊斯蘭聯會教長奧斯曼‧楊興本最近寫了一本《了解伊斯蘭》的書,內容涵蓋全面,為一般非教徒打開認識伊斯蘭之門。
嚤囉街: 《嚤囉街:二世祖手記》 主持:潘啟迪、沈西城 日期:2016-02-19
隨著時代發展,居住摩羅上、下街的印度人陸續遷居市區各處或離開香港,到20世紀初,該區只剩十多戶印度人。 原來商舖亦由經營雜貨的華人進駐,以售賣字畫、古董等雜貨而聞名至今。 二次大戰後,政府為改善交通,在摩羅上、下街之間開闢「樂古道」,取該區「愛好古玩者的樂園」之意。 政府在1849年的售地計劃中表明:「1849年11月27日拍賣官地,位於印度廟附近,作印度人聚居之用。」可見當時此處已建有印度教廟宇。
嚤囉街: 上環總覽
該署強調街道命名須從歷史角度考量,「摩羅」一詞記錄了百多年前印度人在港生活的歷史,若更改街道名稱,等於否定其歷史價值,抹殺文化意義特徵,該署認為並無必要。 因此,吸引不少中外遊客來參觀、購物及拍攝,也吸引過不少古董藝術店在此,及鄰近荷李活道開店,成行成市。 嚤囉街 寬頻人、問卷人、保險人等處理,早已廣為論者所欣賞,此處亦不絮煩。 值得留意的,是地誌文學在陳滅手上不再止於克制內歛的情感,亦不止於個人困頓。 當也斯在鰂魚涌概嘆「有時工作使我疲倦/有時那只是情緒」,陳滅在「旺角,西洋菜街、通菜街、豉油街」不單是為自己而寫,為各行各業被工作「異化」而寫。
嚤囉街: 香港清真寺的歷史和建築特色
陳滅的重要之處必須放在也斯這條脈絡裡才能充份顯示其價值。 除了在發揚也斯地誌文學,亦是將香港詩從也斯那種謹小慎微,內歛克制的詩人個性中解放出來。 香港詩歌在陳滅手上,由一種中產階級的「生活化」,轉而向淮遠、癌石等個性突出的詩作靠攏,向社會和現代的市場經濟提出質問。 「生活化」的意涵變得更形豐富,進一步包括了被社會體制邊緣化的基層的困局。 同時,香港詩人的情感和個性終於在地誌文學裡突破了街道地景,重新成為詩歌的重點。
嚤囉街: 《嚤囉街:城中熱話「銀雞案」》 主持:潘啟迪、梁家權、沈西城 日期:2015-11-06
至於在〈賽馬日〉裡,淮遠則被安排駕著「五彩卡車」去撞死賽跑的人。 然而當他看見參賽者竟然有小孩,他終於醒悟過來,猛地將卡車右轉,避開小孩,撞向這個殺人經濟體系之下的幫兇和觀眾:「在下了注和沒有下注的觀眾的驚呼中/向人行道/直衝而去」。 香港開埠之初有印度籍穆斯林船員停留,當時還沒有清真寺,每到禮拜時間,他們便在中環的Lower Lascar Row(後來名為嚤囉下街)禮拜。 幾年後,有穆斯林向港府申請興建清真寺,1849年在些利街動工,翌年有四位穆斯林成立信託人組織(後來成為香港回教信託基金總會),作為管理清真寺的機構。 卜公碼頭的前身是畢打碼頭,是位於畢打街的碼頭,由於1961年興建大廈(即現在遮打大廈的位置),再加上配合中環填海工程,卜公碼頭於1900年正式落成,並起名為卜公碼頭。 早年,主要是給香港總督、政要往返港島時使用,同時亦用作歡迎及送別儀式,直到1925年才被新落成的皇后碼頭取代。
嚤囉街: 香港‧寶‧藏.Alex Lai舊香港電影《十三不搭》記錄世代更迭、社會百態,比新浪潮走得更前!
「十四行詩」的結構連篇累牘,書中的卷一、卷六合計超過十五首。 陳滅的寫法也傾向鋪陳,〈說不出的未來———回歸十年紀念之一〉,其詩句與詩句之間邏輯清楚分明,絕少有突如其來的跳躍式巧喻。 所以說陳滅的詩歌得力於結構和傳統,雖然其詩歌所展現了孤絕的個性,但其個性轉折是不徹底的,他的語言依舊繼承著也斯的平白直接的散文化語言。 有三十多年歷史的順香園餅家,有自家的唐餅製作工場,主打的食品有手工馬仔和嚤囉酥,連無綫節目《香港原味道3》都曾訪問過負責人和製餅師傅,認真巴閉! 手工馬仔在香港可謂碩果僅存,順香園的手工蜜糖馬仔充滿蛋香,香脆鬆軟,有別於坊間較軟淋淋的口感。
嚤囉街: 嚤囉街最快樂的人
它亦是香港其中一個冠以「維多利亞」稱號的地標之一。 由於早年香港總督的住所位於太平山頂,因此居住在山頂的人大多是達官貴人,並以外籍人士居多。 嚤囉街 為了方便居民,山頂纜車於1888年啟用,是開埠後第一條纜索鐵路,來往香港島中環花園道和太平山爐峰峽。 香港節是1969、1971和1973年在香港舉辦的大型慶祝活動,是香港開埠以來的第一次。
清真寺和墳場一起,印度人移居到澳門卻抹不去的集體記憶,默默地見證歷史,也以特有的方式不斷地啟迪今天。 近年,有印度人及巴基斯坦人認為香港人以摩羅差形容他們,感到有侮辱成份及貶意。 於2010年6月,多名中西區議員聯署要求地政總署盡快更改帶有種族歧視成分的街道名稱,達致種族融和。 於同月17日,中西區區議會就區議員聯署要求更改摩羅廟街、摩羅廟交加街、摩羅上街及摩羅下街等的街名作出討論。
第一、二代的天星碼頭位於干諾道中與雪廠街交界。 其後,由於1950年代有填海工程,碼頭便遷往中環愛丁堡廣場,正式名稱為愛丁堡廣場渡輪碼頭,並於1958年啟用。 直到2000年代,受中區填海第三期工程影響,碼頭於2006年11月拆卸。 到了2006年遷到現址,即民光街與民耀街交界,當時引起不少市民的反對聲音。 皇后碼頭是供小型船隻泊岸上下客的公眾碼頭,殖民地時代是政府主要官員及英國皇室的專用碼頭,亦是不少電視劇與電影的取景地。 2000年代,皇后碼頭因中環填海計劃而要拆卸,引起不少公眾反對,其後政府答允會重置皇后碼頭,但至今仍未有具體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