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大腸癌手術風險15大優點2023!內含大腸癌手術風險絕密資料.

Article hero image

若腫瘤在盲腸、升結腸等,進行右側大腸切除術;若腫瘤位於左側橫結腸、降結腸等,則進行左側大腸切除術,原則上是將腫瘤及淋巴結等廓清切除後,再將腸道接合在一起。 另外,切除癌腫後,有少數患者須接受結腸造口術或迴腸造口術,患者需要學習檢查、清理和更換造口袋,亦可能因而感到擔心和不安,因此家人、朋友和輔導員的幫助和支持也相當重要。 並非所有人適合套餐計劃,如有任何疑問,請與你的醫護人員查詢。 # 此優惠套餐為回餚社會,特別為公營醫院有需要的病人而設立 的。 腸道分為小腸和大腸(包括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 在檢查前,醫生先給病人注射適量的鎮靜劑,此能減低病人的焦慮及檢查時所引起之不適。

數據顯示,每兩位接受手術的大腸癌患者中,就有一位選擇腹腔鏡手術。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HKIOC)提供一系列癌症病友支援服務 ,針對病人在治療的前、中、後期以及療後會出現的身體和心理情況,由情緒健康、紓緩治療副作用、營養飲食等各方面,為癌症病人提供全面的支援服務。 其中包括有臨床心理學家諮詢服務、紓緩按摩服務以減輕因治療所致的痛楚、噁心、便秘等副作用,還有營養飲食諮詢服務,大部分大腸癌均由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所致,病人可以在治療期間及療後獲得適當的營養資訊,重拾健康的飲食習慣。

大腸癌手術風險: 大腸癌症狀

大腸癌早期並無可觀察的症狀,但症狀會隨著癌細胞的大小,以及生長的身體部位而有所不同。 以下列出需要留意的大腸癌症狀,如有任何疑問請諮詢專業醫師。 據本港衞生署資料,大腸癌大多由一顆細小的瘜肉開始形成。 瘜肉通常為良性,但有些會慢慢演變為癌症,這種變化可以歷時10年或以上。 大腸癌手術風險 若不及早治療,癌細胞會侵入和破壞附近的器官,還可經血液和淋巴系統擴散至身體各部位。 現代外科治療大腸癌的實踐證明,5年生存率已達50%以上,其中結腸癌爲70%以上,直腸癌爲50%~80%,即使是姑息手術,由於切除了原發病竈,也爲以後的放療、化療等綜合治療創造了條件,提高了生存率。

對晚期患者來說,癌細胞大多已擴散至其他部位(如肝臟及肺部),未必能以手術根治。 舉例來說,若大腸內的腫瘤流血不止,或造成腸塞,醫生便會考慮為患者切除腫瘤,減少相關症狀,再使用化療或標靶治療。 現時,直腸癌放療進行的時間包括有「術前」和「術後」。 「術前」即醫生判斷病人適合在接受手術切除前先進行放療,目的是將腫瘤範圍縮小,讓隨後進行的手術更容易把腫瘤完全清除,減少在盆腔內殘留癌細胞的風險。 近年已發現直腸癌採用術前放療後,可把手術後盤腔內復發的風險減少約一半。

大腸癌手術風險: 疾病百科

若是第二期、第三期低位直腸癌(腫瘤約距離肛門7~8公分),手術前會考慮放射治療加化學治療,待腫瘤縮小後,再做手術切除。 即使腫瘤出血,也會因血液與糞便混和,所以排出的大便往往不會有肉眼可見的鮮血。 大腸癌手術風險2023 不過,病人就可能因腫瘤持續出血,導致出現貧血,於是有疲倦易攰、氣喘氣促、面色蒼白等情況。 人體的大腸長約1米,由右至左,右手邊的大腸是屬於較遠離肛門的部分。 一旦這部分出現腫瘤,由於大腸較粗大,需到後期腫瘤大至5、6厘米才會阻塞腸道,所以很難因便秘而在較早期發現。 大腸癌是本港頭號癌症,常見症狀之一是大便有血,但其實有時憑肉眼不一定能察覺大便有沒有血,反而應多留意一些相關的警號,及早發現大腸癌。

大腸癌手術風險

醫生會憑以上的資料評估患者的大腸癌期數,再擬定治療方案。 至於病人本身,最重要的是在接受放療時放鬆心情,若太緊張的話,可能呼吸會變得頻密和急速,增加某些內臟器官的活動幅度。 飲食方面,須注意在放療期間不要刻意進食一些利大便的食物,因為放療已可能引致肚瀉,再多吃如大蕉等的利大便食物,會使肚瀉更嚴重,所以只需保持均衡飲食,便有助自己安然過渡放療療程。 大腸癌手術風險 化療會導致腸道黏膜受損而腹瀉,而如果是較低位的直腸癌,有時手術就會拿掉一部份的直腸,容納糞便的空間減少,病患跑廁所的次數自然增加。

大腸癌手術風險: 血糖飆高高 醫師有妙招

游正府表示,傳統手術有15到20公分的傷口,腹腔鏡將鏡頭與器械穿入患者體內,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傷口小、疼痛減少。 長庚經驗顯示,患者術後隔日便能下床,住院天數比傳統手術患者少一至三天,可盡速回歸正常生活。 臨床研究也支持,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能達到同樣效果,沒有「微創手術開不乾淨」的疑慮,但並非建議所有的大腸直腸癌手術都應以腹腔鏡執行。

大腸癌手術風險

大腸鏡檢查則是透過內窺鏡檢查大腸腔內的情況,有需要時亦可抽取活組織作化驗或治療。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王照元教授也持相同看法,依臨床研究,高齡者常合併心血管、呼吸道、糖尿病、腎臟病及肝病等其他病症,會增加治療複雜性。 因此高齡患者要不要接受手術、化療、放射等積極治療,除手術前詳細評估身體狀況外,還需考慮器官功能及體力承受度,更重要的是,要與家屬深度溝通,取得支持。 治療方式:在大腸癌治療方面,除非發現時已是第四期,一般多以手術為首選。

大腸癌手術風險: 健康小工具

治療大腸癌的方法主要有三個,分別為外科手術、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 大腸癌手術風險2023 大腸癌早期可以單用手術,將癌細胞切除,但較後期的大腸癌,則視乎癌細胞的情況:如並未擴散,除手術外,可兼用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等;如已經擴散,則主要依靠化療,控制病情。 許希賢醫師建議家屬可從4層面思考後選擇治療,現今醫療進步,又是多專科治療團隊,就算無法開刀,也可使用保守型化療及標靶藥物等輔助療法,如果治療順利,病人能撐過一段艱苦的治療期,高齡患者仍有機會回歸正常生活。 大腸直腸癌的分期基本上差不多,但位置不同,要顧及的就不一樣。

過去兩年,患者情況穩定,保持原有的生活質素,故晚期患者一樣有治癒的機會。 曾治療一名 50 多歲男患者,被確診大腸癌時,癌細胞已初步轉移到肺部,而結腸受癌腫瘤侵蝕嚴重,甚至連帶近臀部已出現漏管,會將體內的排泄物滲漏出來。 其中一種標靶藥無基因變異才能用藥,可惜該患者卻在癌細胞基因生物標記測試中,有基因變異狀況,故不能採用該種標靶藥作治療。 另一類抗血管增生藥物是一種無懼大腸癌基因變異的藥物,但該患者同樣無法採用,因為一旦用藥,也會加劇患者漏管的情況。 基因生物科技機構AceCGT自2018年12月起,在全港街頭及網上成功訪問了近6百名18至70歲的人士,了解他們的飲食及生活習慣。

大腸癌手術風險: 健康網》顧眼護心控血糖 醫曝地瓜5大好處

對早期大腸癌患者來說,手術是有效根治的治療,醫生會透過微創手術,在患者的腹部開3至4個約5毫米至1厘米小孔,當中有一個小孔會較大,約為3至4厘米,以取出大腸並切除腫瘤。 整個手術約為2小時,若患者手術後康復程度理想,4至5天便可出院。 至於「術後」,即做了直腸癌切除手術後再進行放療,可減少復發的風險,以及減少腫瘤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的機會。 一般來說,術前和術後放療所照射的部位是一樣的,但其中的分別是術前放療的能量多集中在直腸腫瘤,術後則由於腫瘤已切除,有時會令部分小腸下垂到該位置,以致術後放療影響小腸的風險會較高。 大腸鏡也是民眾常使用的篩檢方式,在檢查中如果發現有瘜肉,醫師可以直接移除,就能減少癌變的風險。 大腸癌手術風險 林春吉提醒,50歲以上的民眾就該接受篩檢,但如果是高風險族群如瘜肉病史、家族史、慢性腸道發炎,要提早接受檢查。

  • 因為取代了直腸跟肛門的功能,又被稱為「人工肛門」。
  •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一方面公立醫院非緊急手術服務延期進行,另一方面市民出入公立醫院未免會有所憂慮,其實一些輕微的手術,例如腸鏡檢查,你可選擇接受日間手術。
  • 在電腦斷層攝影(CT-SCAN)可以觀察到,大腸癌經常經由肝門靜脈轉移至肝臟,在肝臟造成極大的傷害,最後嚴重威脅罹癌病患的生命。
  • 如果看到檢查報告寫著「糞便潛血反應呈現陽性」,建議先看大腸直腸外科。

利用電腦掃描技術,拍攝腸臟的二維和三維影像,過程快捷,且無須麻醉,較適合不想接受入侵性檢查的人士。 不過,病人在接受檢查時,醫護人員會從病人肛門注入空氣,使結腸內空腔膨脹,病人或會因此感到少許不適。 另外,如檢查結果發現異常,病人需要進行傳統的大腸鏡作進一步檢查。 早期的大腸癌可以完全沒有症狀,而且以上臨床症狀亦有機會由其他腸道疾病引起,例如腸道感染、痔瘡或腸易激綜合症等,所以病人很容易會忽略其嚴重性,以致當確診大腸癌時,病情已經發展至晚期,大大減低治癒機會。 所以一旦出現以上徵狀,應立即求醫,找出病因作出治療,切勿因爲心存僥倖而延醫。

大腸癌手術風險: 大腸癌分期

是否能保留肛門則以直腸腫瘤離肛門口的距離、腫瘤侵犯程度與病人骨盆腔大小來評估,在中下段直腸腫瘤,目前的建議是先接受同步放射線併化學治療,有機會可以讓腫瘤變小,手術後保留肛門括約肌機會提高。 但是否能免除做永久性人工肛門,視同步放射線併化學治療效果而定。 也有不少患者誤解治療方案,以為立即接受手術才是唯一方案,故一聽到醫生建議手術前先接受電療及化療,以為這是延誤醫治,決心另覓其他醫生治療。 吳:不少人誤以為開始有大便帶血、腹部疼痛、排便習慣改變等病徵,才需要擔心患上大腸癌。 不過,早期大腸癌常常沒有病徵,當病徵出現時,腫瘤可能已經很大或已經擴散1。

盡量蒐集、了解病情相關知識,以掌握自己的療程進展。 盡量詢問醫師關於癌症的發展狀況,以及療程選擇的優缺點。 從靜脈供給患者所需要的全部營養要素,使患者維持良好的營養狀況,提高機體抵抗力和組織再生能力,促進傷口癒合。

大腸癌手術風險: 大腸癌有甚麼徵狀?

將軍澳醫院外科副顧問醫生譚慧賢表示,病人接受大腸手術後身體狀況會轉差,需留醫觀察。 為縮短病人住院時間,該院二○一五年十一月從丹麥引入「促進術後康復綜合方案」(ERAS),利用病人輪候做手術的兩至三個月,着手提升病人體能及補充鐵質。 該院分析推行方案首年的一百零二名病人資料,發現他們術後住院時間中位數,由以往九日減至五日半,輸血率由三成三降至一成;出現併發症比率由三成七降至兩成。 如同許多癌症,結直腸癌發生在細胞於結腸或直腸內不正常增生,並導致腫瘤時,不正常的細胞影響大腸邊緣,並讓結腸或直腸長出瘜肉。 也可能因為身體其他部分的癌細胞轉移到結腸或直腸,而引起結直腸癌。 即使無法手術治療的第 4 大腸癌手術風險 期大腸癌,會根據腫瘤基因分子標記的特性及癌症特性來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當然最好的情況是將腫瘤縮小後以手術切除轉移病灶,即使是晚期的病人也能增加存活率。

手術需於肉眼直視下,在骶前間隙中進行分離,保持盆筋膜臟層的完整無破損。 大腸癌手術風險2023 只是,對於肥胖或骨盆狹小的患者來說,傳統的從上而下操作方式難以充分顯露直腸系膜下部周圍間隙,未必能把腫瘤徹底切除。 沒錯,保持腸道健康可以預防大腸癌;不過,便秘並非導致大腸癌的成因。 隨着近年大腸癌個案增加,2015年就有超過5000個大腸癌新症,大腸癌成了本港第二號癌症殺手,大家聞癌色變亦是理所當然的事。

大腸癌手術風險: 大腸癌三期也別放棄!開腹、腹腔鏡誰優?醫師這麼說

部分第四期患者腫瘤轉移至肝臟,若轉移部位能接受手術,此時未必需要合併標靶藥物治療。 大腸癌長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國內許多知名人物因大腸癌而離世,包括藝人豬哥亮、賀一航、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及知名小兒科醫師葉勝雄,近幾年資深藝人余天二女兒余苑綺也因大腸癌多次復發,頻繁進出醫院治療。 醫師表示,大腸癌早期治癒率高,呼籲高危險群民眾定期檢查、及早發現,才能避免疾病帶來的死亡威脅。 該院一級物理治療師蔡惠榮表示,術後病人體能和應付日常生活的能力下降,術後兩周仍未能回復至術前狀態。 新方案下,病人由確定要做手術,即時於術前一站式門診評估體能和心肺功能,接受手握力和六分鐘內步行三百五十米。 若未能通過測試,需術前復健,包括在家用膠樽注水製成啞鈴或用橡筋帶鍛煉肌肉力量。

大腸癌手術風險: 醫師 + 診別資訊

在大腸癌治療方面,除非發現時已是第四期,一般多以手術為首選。 雖然經肛門內視鏡微創直腸系膜切除術只有短短數年的研究數據,但此技術對患者及醫生而言,仍是一個值得信賴的技術,而且受到廣泛認可。 不過,預防勝於治療,直腸癌常見於較年長的人士,建議50歲以上人士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並多進食高纖維的蔬果,如火龍果、豆類食品等。 腫瘤切除手術是「一了百了」的方法,可是直腸切除手術的難度很高,傳統切除手術不單傷口大,而且很多時需要連肛門一併切除,要以永久性的結腸造口代替肛門,不是每個患者都能接受。 大腸癌手術風險2023 適用於初步檢查結果異常人士,或有較大風險罹患大腸癌的高危一族。

大腸癌手術風險: 血便就醫發現罹大腸癌第二期 手術切除隔天就下床

在2019年,大腸癌新症共有5 556宗,佔本港癌症新症總數的15.8%。 當中,男性有3 236宗,而女性則有2 320宗。 根據癌症登記年度統計顯示,大腸癌發生人數於2006年首次超越肝癌,成為發生人數為最多的癌症,同年度已增至10,248人。

大腸癌手術風險: 大腸癌,傳統開腹手術、腹腔鏡、達文西手術有何不同?該選哪一種?

隨着當代醫學在麻醉管理、手術技巧和術後護理方面的進展,年齡已不再是手術的“坎兒”。 沒有大腸癌的症狀,不代表沒有大腸癌或息肉,實際上很多人在大腸癌相當嚴重的時候才出現症狀,待症狀併發就醫,往往已是臨床上的第三或第四期了。 大腸癌可能出現下列症狀,應馬上到醫院找腸胃科或大腸直腸科醫師診治。 歐子瑄指出,這段時間要盡量減少腸道的負擔,同時也要補足身體所需的營養,以更健康的身體來進行手術。 這段階段建議可以先跟營養師討論術後的飲食計畫,即時準備適當的飲食內容。 病人本身基因的多樣性:簡單來說,不同的病人所具有的「體質」差異,對化學治療所使用的藥物代謝狀況也不同,可能發生程度不一的副作用,醫師藉由病人體內的基因,選擇對病人傷害較小的治療藥物。

大腸癌手術風險: 常見大腸癌症狀:(按圖)

如果還沒回診就出現不適或有疑問,可以提早連絡個管師,個管師會協助處理或諮詢醫師,心裡也不會這麼焦慮。 許惠梅也建議,病患產生譫妄,不認得家人、不知道自己在哪裡、脾氣暴躁,家屬不要緊張或沮喪,只要找出原因、解決,病患都會回到正常的情況。 化療會造成賀爾蒙失調,會停經、亂經,病人就很緊張,「化療過後就會慢慢恢復周期,不用擔心,」許惠梅說。 大腸癌手術風險 在電腦斷層攝影(CT-SCAN)可以觀察到,大腸癌經常經由肝門靜脈轉移至肝臟,在肝臟造成極大的傷害,最後嚴重威脅罹癌病患的生命。

結腸內視鏡檢查,俗稱大腸鏡檢查,是用一支柔軟內視鏡檢查下腔消化道,包括迴腸末端、盲腸、結腸各部位、直腸及肛門疾病的最佳方法。 病人懷疑患有大腸疾病如癌症、出血或大便帶隱血、大便習慣改變、長期肚瀉或便秘、排便困難等情況均應接受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檢查除能發現致病原因,並能同時通過各種輔助儀器,對病源作活鉗樣本化驗及進行治療,例如切除大腸息肉。 醫生會安排他們接受肛門指檢、大便隱血測試及大腸鏡檢查等。 肛門指檢用以檢查直腸內是否有任何硬塊或腫瘤,大便隱血測試則能檢查大便中是否帶有肉眼看不到的血液。

大腸癌手術風險: 大腸癌原因與風險

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後,通常需要加做化學治療及追加其他療法。 林俊余說,有些患者會疑惑,為什麼得了直腸癌好像就需要裝人工肛門? 其實現在醫學技術進步許多,直腸癌患者接受手術切除後,許多人仍然可以保留肛門,恢復正常生活,不過需要跟醫師詳細的討論、作最適合的治療計畫。 大腸屬消化系統的最後部分,由盲腸、結腸及直腸組成,在腹腔內彎曲成一個「ㄇ」字型,上接小腸,下接肛門。 依起始部位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 另外,直腸是位在大腸與肛門之間的一小段腸道,因為其功能、位置以及構造,手術不易徹底清除癌變部位,復發率高,術後照顧也較為複雜。

然而造口可能對患者造成不可逆轉的心理及生理創傷,在不影響療效的情況下,醫生通常都會盡量避免。 腸癌中的直腸癌,是其中一種經常使用放射治療(或稱電療)的癌症。 直腸癌可於手術前(術前放療)或手術後進行放療(術後放療)。 「術前放療」,目的是將腫瘤範圍縮小,讓隨後進行的手術更容易清除腫瘤,減少盆腔內殘留癌細胞的風險。

大腸癌手術風險: 大腸癌高危因素

但是這樣不符合微創手術的時代潮流趨勢,難道你想要開到完才發現根本不需要動這一刀嗎? 腫瘤病理報告為 0期原位癌(pTis)且腫瘤有切除乾淨,因為原位癌不算是惡性腫瘤,不需要額外接受大腸切除手術,單純追蹤即可,建議 1 年內再做一次大腸鏡檢查。 這些更精確的分期主要提供專科醫師進行更精確的分期治療,一般民眾並不需要了解這麼深入,只要了解N1及N2表示有淋巴轉移即可。

抗癌之路絕不容易,癌症病人除了要面對病情和治療對身體的影響,絕望、徬徨、恐懼等情緒還會像陰霾般揮之不去,令病人心理上有龐大負擔。 約有5-10%大腸癌個案由家族遺傳引起,較常見為「家族性直腸瘜肉綜合症」(FAP)及「遺傳性非瘜肉大腸直腸癌」(HNPCC)(又稱連氏綜合症)。 定期覆診及檢驗能夠偵測和及時發現復發或異時性腫瘤,予以及時診治,並治理其他因治療而引起的併發症,加速康復,提高生存率。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