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咽喉部位時,醫生要把內鏡從鼻孔再伸展深入十多公分,這時醫生或會要求病人吞嚥或發聲,以便檢查喉部之活動。 鼻咽喉內視鏡2023 喉鏡屬於先進的醫療光學檢查技術,可以想像為一個末端位置置有燈的高清攝影鏡頭,當喉鏡進入咽喉時,咽喉內裡的情況能以影像模式實時地在熒幕顯示出來,喉鏡不但能直接到達病變部位,更可清晰看見咽喉細微的變化,從而達到快速精準的診症。 陳亮宇說,因為鼻咽的位置在鼻子後方,跟喉嚨交界的地方,所以不容易被一般的理學檢查看到,也讓鼻咽癌早期症狀很不明顯,除非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像是流鼻水、發炎,不然也很難。 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陳俊男表示,鼻腔分泌物黏稠常是病人最困擾的,很像廚房油煙那麼黏,用水沖也沖不掉,用手去挖也會流血。
整個檢查過程不會超過十分鐘,一般初生嬰兒或長者也可接受這個檢查。 檢查時內鏡可能會碰到鼻及喉的黏膜,使病人感到輕微不適,病人應以鼻子慢慢深呼吸,這會使檢查較順利。 Hello 醫師期待成為您最值得信任的專業醫療訊息平台,我們提供您完整豐富且正確之醫療新訊,協助您時刻在健康保健的道路做出最佳決定,擁有富足美好的健康人生。 手術前,請禁食禁水 8 小時,並告知醫師您最近的用藥、過敏或任何身體狀況。 手術當天,請準備好所有書面資料、並與麻醉師會談,而且只服用醫師與麻醉師所同意的藥物。
鼻咽喉內視鏡: 鼻塞好幾個月後發現鼻咽癌 靠「內視鏡」揪出病灶
而有低於 1% 的機會會出現嚴重併發症,像是嚴重出血、眼周受傷、腦傷等。 對於長期有咽喉部位異物感、灼熱感、梗阻感等不適的患者,亦建議接受喉鏡檢查,以排除咽喉部位病變,消除一般人對患上癌症的恐懼,亦有助盡早確診及接受相關的治療,避免發生併發症或延誤治療。 耳鼻喉科中心擁有經驗豐富的耳鼻喉專科醫生、聽力學家、言語治療師及護理人員,配合先進的高科技設備,提供高質素耳鼻喉科專科服務,包括耳鼻喉疾病普查、診斷、治療及復康。 香港浸信會醫院是首間設立耳鼻喉科中心的私家醫院,為兒童及成人提供專業及完善的耳鼻喉科檢查,治療及跟進。 鼻咽喉內視鏡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頭頸外科主任陳亮宇說,他曾收過一名患者,就是鼻塞4個多月,一直都以為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空氣品質太差、或是鼻中膈彎曲造成的,直到咳痰有血絲才趕緊就醫,結果發現是第一期鼻咽癌。
手術通常會全身麻醉,但也可能局部麻醉,手術時間通常為 1~2 小時。 鼻咽內視鏡有點像胃鏡、大腸鏡,將管狀的鏡頭伸入鼻腔,醫師透過鏡頭檢查兩側鼻咽部的狀況,也可以同步進行鼻咽切片。 呂宜興說,透過切片將疑似病灶的組織送病理檢查,才能確定鼻咽癌的診斷。 傅嘉祥醫師分享,導航系統能夠精準立體定位手術器械尖端的位置,擴大手術範圍,縮短手術時間,減少麻醉暴露與出血量,於手術時輔助醫療團隊不在複雜的鼻腔及鼻竇的空間內迷路,幫助病灶完整移除,降低復發的機會。 他表示,「導航系統就像開車Google map一樣,即使開車技術佳,但有導航後能夠更準確地且縮短抵達目的所耗的時間。」透過導航系統輔助,讓手術團隊治療時更有信心,對於病人也是一種保障。
鼻咽喉內視鏡: 鼻腔內窺鏡檢查
喉鏡檢查術(laryngoscopy、喉鏡檢查法、喉鏡檢查、喉視鏡檢查)為檢查咽喉之一部喉部的內視鏡。 鼻咽喉內視鏡2023 喉鏡檢查術是一種醫療程序,是用來獲得一個身體內部組織的視界圖。 進行喉鏡檢查術以幫助在全身麻醉(General anaesthesia)或心肺复苏期間的气管插管、或者在喉部、或在上部氣管之支氣管的其他部位進行外科手術。 鼻咽喉內視鏡 鼻竇內視鏡手術是透過您的鼻孔動刀,並不會在臉上留下傷疤,也不會改變鼻子的形狀。 外科醫師會使用有彈性的內視鏡,來檢查您的鼻道,並使用一些醫療道具來清除息肉,疏通鼻竇到鼻子的通道。
其他相關不適包括咳嗽、鼻塞、流鼻血、鼻涕濃,耳悶等,很多病人甚至因此無法躺著睡覺。 這時候需要接受耳鼻喉科的局部治療改善症狀,病人也可以學習自己進行鼻腔沖洗、增加鼻腔濕潤度,增加排除分泌物的機會。 病人都很關心復發,陳俊男表示,定期回診的時候,會每三到六個月做鼻咽內視鏡、相關影像及抽血檢查。 鼻咽喉內視鏡 抽血如果測得到EB病毒,就要懷疑是否有復發或轉移;抽血若發現甲狀腺功能低下則需藥物補充。 鼻咽癌的分類依病理組織學、臨床表現、腫瘤形態而不同,臨床治療以國際間普遍接受的TNM系統分期。
鼻咽喉內視鏡: 頭頸癌專題/未強制積極早篩 口腔癌病患20年內仍多
注意:裝有心臟起搏器的病人,或患有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及服用任何藥物,特別是抗血小板藥或抗凝血藥的患者,應在檢查前先通知醫生。 鼻咽喉內視鏡2023 所以如果常常覺得自己不舒服、鼻塞,或是流鼻血、痰中帶血卻又找不出原因,建議可以問問看醫師是否有操作鼻咽鏡的技術跟器材,用最簡單的方式,找出癌症的可能蹤跡。 但呂宜興請鼻咽癌患者別緊張,兩年前鼻咽癌分期將骨骼和肺臟轉移列為四C,但經評估患者預後等因素,現在列為四B。 一般來說,鼻咽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約為七成,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患者,五年存活率可以達到九成。 呂宜興說,不同於被感染後出現的IgM及IgG抗體,IgA與腺體有關,其與鼻咽癌之間的關係尚未十分明瞭,但目前檢驗血液中EB病毒抗體,有助於早期發現鼻咽癌。
台灣人口密集、空氣汙染嚴重,加上濕度較高,使慢性鼻竇炎為國內近年常見的疾病之一,因常合併過敏性疾病,使得慢性鼻竇炎的盛行率高於其他國家。 林口長庚耳鼻喉部鼻科傅嘉祥醫師表示,慢性鼻竇炎常見症狀包含鼻塞、嗅覺下降、流膿鼻涕、鼻涕倒流、慢性咳嗽、頭痛或臉部脹痛等症狀。 鼻咽喉內視鏡 各個年齡層都可能發生,尤其北台灣孩童因過敏性鼻炎盛行率高,症狀可能導致孩童張口呼吸、長期張口呼吸造成齒列紊亂或臉型改變、夜間咳嗽、睡眠障礙、白天精神不佳而影響學習。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一名40歲男性,長期受鼻竇炎症狀所苦,不僅沒了嗅覺,張口呼吸更是常態,但由於害怕手術後可能引起的出血與不適,遲遲不肯至醫院接受治療。
鼻咽喉內視鏡: 內視鏡發展及簡易分類
建議若有症狀,應尋求醫師診斷,及早治療,避免長期症狀對健康以及生活品質造成不良影響。 由於內視鏡的喉管十分纖幼,就算是年幼的小朋友也可以使用,一般也毋須麻醉便可以完成檢查。 檢查進行時,病人只需坐在椅上,放鬆身體及慢慢呼吸即可,醫生會把內視鏡的喉管放入鼻孔,然後慢慢推動喉管進入鼻腔及需要診視的位置,期間醫生可能會要病人發聲或吞嚥,從而看清楚患處的情況。 整個檢查過程通常只需數分鐘便可完成,病人可能會有輕微的不適感覺,但很快便會消失。 少部分患者會出現輕微併發症,像是瘢痕組織(Scar tissue)附著在鄰近的組織上、眼周瘀血腫脹。
鼻竇炎一般都不會太嚴重,但症狀十分煩人;鼻竇炎是鼻竇的內膜發炎,症狀包括疼痛、鼻塞、流膿、嗅覺變差、鼻子後側和喉嚨有黏液的感覺等。 進行喉鏡檢查時,病人會被安排坐在椅子上,醫生將喉鏡放置鼻孔或口腔內,並進入咽喉位置以完成檢查。 鼻咽喉內視鏡2023 若發現聲音突然沒有原因地出現沙啞或久咳不癒,而該症狀超過 2 星期,建議尋求耳鼻喉專科醫生專業意見並接受喉鏡檢查,尤其是年齡大於 60 歲、有吸煙習慣、反覆聲音沙啞的患者更應儘早進行喉鏡檢查。 傅嘉祥醫師補充,慢性鼻竇炎並不罕見,成人或孩童可能受到影響。 除鼻部症狀外,鼻塞導致長期張口呼吸可能改變孩童臉型或造成暴牙、或是成人口臭,也可能併發中耳炎或中耳積水影響聽力,或因疾病影響睡眠品質,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影響學習、工作或情緒,內分泌失調有礙生長發育等。
鼻咽喉內視鏡: 喉鏡價錢比較
內窺鏡的最大好處是在無創的情況下,讓醫生看到鼻咽喉腔管的內部情況,包括鼻甲、鼻中隔、鼻腔、鼻竇開口半月位及鼻咽,亦可以看到耳咽管下部、會厭、聲喉、聲帶及下咽等,因此臨床上的用途十分廣泛,常用於鼻咽癌、鼻竇炎、鼻息肉、咽喉癌症及聲線問題等檢查。 早年慢性鼻竇炎手術經掀唇入路,顏面結構破壞性大,術後患者臉腫麻情況嚴重;近二十年鼻竇內視鏡手術已經是治療主流,無疤痕且有效降低出血風險、減少住院及復原天數,但仍有千分之一到四的比例可能產生眼眶內或顱內傷害,造成複視、視力下降、腦脊髓液鼻漏、腦膜炎等。 醫生會把纖維鼻咽喉鏡從其中一邊鼻孔插入,檢查該鼻腔及鼻竇開口,然後再同樣地用纖維鼻咽喉鏡插入另一邊鼻孔檢查,最後再把內鏡伸展深入鼻腔,以檢查鼻咽。 耳鼻喉專科醫生會建議病人接受鼻腔內窺鏡檢查,以診斷與鼻腔相關的疾病,如鼻竇炎、鼻塞、鼻出血、鼻瘜肉(於鼻腔或鼻竇內壁的非癌性組織),以及各種咽候創傷。 鼻腔內窺鏡檢查是一種透過清晰和放大的影像、讓耳鼻喉專科醫生清楚檢查鼻腔、鼻竇、咽喉和周邊組織情況的技術。 在進行檢查時,醫生會將一條幼長的軟式或硬式內窺鏡置入鼻腔。
就跟其他手術一樣,鼻竇內視鏡手術也有潛在的風險;手術前,請務必了解手術風險與併發症。 若藥物無法治療或改善慢性鼻竇炎,就會需要做鼻竇內視鏡手術。 本手術並不像傳統鼻竇手術,術後並不會留下太多肉眼可見的傷痕,而且花費也比較低,因為住院天數比較短,恢復得更快。 鼻竇內視鏡手術(Endoscopic sinus 鼻咽喉內視鏡2023 surgery)或稱鼻竇手術(Sinus surgery),是一種用來治療或預防鼻竇炎(Sinusitis)復發的療法。
鼻咽喉內視鏡: 醫生團隊
當他某次在洗臉時發現,竟然甚至可用手指摸到塞住鼻孔的鼻息肉,才終於下定決心進行手術治療。 經過鼻竇內視鏡手術搭配導航系統,手術過程十分順利,術後隔日已經可以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嗅覺也於1至2個月恢復,終於脫離多年鼻竇炎所苦。 鼻咽鏡為管徑0.25公分光纖內視鏡,幾乎比一根吸管來細,只需單側進入鼻腔就可以檢查兩側鼻咽部, 且整個過程中只需約2分鐘,會有些許搔癢感,檢查後醫師也能馬上告知您結果。 很多病人都對醫生的用具十分有興趣,例如耳鼻喉科醫生經常用到的鼻咽喉內窺鏡。 它是一條由數碼光纖電子鏡頭組成的電子內視鏡,喉管非常柔軟,直徑只有幾毫米,故能從鼻孔放入內視鏡,鏡頭拍攝到的影像就會輸送到屏幕上,讓醫生看得清楚。
T代表原發腫瘤在鼻咽部位向四面八方侵犯的程度,N代表有無頸部淋巴結轉移,M代表有無遠端轉移,共分四期,有不同的治療方式。 鼻咽癌的治療主要是化療和放療,通常第一期病灶局限於鼻咽部,可接受放療;第二和三期及四A期合併化放療;四B期因為出現遠端轉移,以化療為主。 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主任及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呂宜興表示,鼻咽癌的診斷主要靠鼻咽病理切片,但醫界發現,鼻咽癌患者血液中含高量的抗EB病毒免疫球蛋白A抗體(IgA)。 許多人以為鼻咽癌是頭頸癌其中一種,罹病原因也相近,其實並非如此。 吸菸、喝酒、嚼檳榔是口腔癌等頭頸癌常見致病原因,但鼻咽癌致病原因目前不明,一般認為與種族、遺傳、環境和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簡稱 EBV)有關。
鼻咽喉內視鏡: 內窺鏡中心及服務
長庚醫院頭頸癌個案管理師張雅嵐表示,相較於頭頸癌患者,鼻咽癌患者社經地位通常較高,自我照顧能力與支持系統較強,但臨床常見因忽略副作用處理而影響治療。 經常困擾患者的副作用,包括化療引發的惡心、嘔吐,放療引起頸部僵硬、聽力障礙及分泌物過多、口乾、口腔破皮或影響口腔衛生導致蛀牙等。 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陳俊男表示,鼻咽癌第一、二期治癒率可達90%以上,三、四期復發機會較高,因此持續追蹤不可或缺。 至於追蹤頻率,建議治療後第一年每三個月追蹤一次;第二年每三至六個月追蹤一次;第三年以後每六個月追蹤一次,第五年之後每年追蹤一次。 呂宜興表示,確定是鼻咽癌後,患者後續必須再接受影像檢查,如磁振造影和電腦斷層,除了呈現鼻咽癌在鼻咽處腫瘤的大小,CT及 MRI可幫助確認腫瘤擴散情況,視腫瘤侵犯程度進行分期,決定治療方式。 不過,不論是抽血發現抗EB病毒免疫球蛋白A抗體數值偏高,或是出現流鼻血等疑似鼻咽癌症狀,鼻咽癌的診斷仍要靠鼻咽內視鏡及切片,是必要的檢查。
- 內窺鏡的最大好處是在無創的情況下,讓醫生看到鼻咽喉腔管的內部情況,包括鼻甲、鼻中隔、鼻腔、鼻竇開口半月位及鼻咽,亦可以看到耳咽管下部、會厭、聲喉、聲帶及下咽等,因此臨床上的用途十分廣泛,常用於鼻咽癌、鼻竇炎、鼻息肉、咽喉癌症及聲線問題等檢查。
- 鼻咽鏡為管徑0.25公分光纖內視鏡,幾乎比一根吸管來細,只需單側進入鼻腔就可以檢查兩側鼻咽部,
- 耳鼻喉專科醫生會建議病人接受鼻腔內窺鏡檢查,以診斷與鼻腔相關的疾病,如鼻竇炎、鼻塞、鼻出血、鼻瘜肉(於鼻腔或鼻竇內壁的非癌性組織),以及各種咽候創傷。
- 喉鏡檢查術是一種醫療程序,是用來獲得一個身體內部組織的視界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