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砵典乍街10號2023必看攻略!(小編貼心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砵典乍街10號

砵典乍街(通稱砵甸乍街;英語:Pottinger Street)是香港的一條街道,位於香港島中環,獲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街道連接山上的荷李活道及山下的干諾道中,其中皇后大道中至荷李活道一段由於頗為陡直,故用石塊鋪蓋路面。 石塊設計成一塊凹下一塊凸起,此舉既為方便行人上落,又能讓雨水沿兩旁瀉走,因此人們又習慣稱之為石板街(Stone Slabs Street)。 石板街聚集了許多老舊的小店和攤子,部份店鋪還保留了從前鐵皮屋的特色,遊人可以見到街上搭建的綠色小屋,十足老香港的風味。

砵典乍街10號

由於駐港軍官不滿砵甸乍干預軍務,英國商人又不滿他嚴守《南京條約》,不准英商在通商口岸以外的地方走私鴉片。 砵典乍街10號 砵典乍街10號2023 結果砵甸乍備受孤立,終在1844年5月7日卸任總督一職,返回英國,成為任期最短的港督。 由於道光帝同意議和,清方代表遂與砵甸乍在南京靜海寺議約四次,及後在1842年8月29日與清廷代表,欽差大臣耆英及伊里布等人在英艦HMS皋華麗號上簽訂《南京條約》,正式結束了第一次鴉片戰爭。 1840年,清廷與英國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及後英方代表義律與清廷欽差大臣琦善在1841年1月私擬《穿鼻草約》。

砵典乍街10號: 命名空间

砵典乍街(Pottinger Street)巴士站,位於港島中西區中環干諾道中24-25號香港中華總商會大廈及招商永隆銀行大廈外,即過德忌利士街街口後、砵典乍街街口前,屬單向西行路邊中途站。 砵甸乍上任總督後,隨即依據《英皇制誥》成立香港政府,設立了行政局、定例局和最高法院。 當中,砵甸乍在1843年8月宣佈委任三名官守議員加入定例局。 該三名官守議員分別為莊士敦(前護理總督)、摩理臣(商務總監中文秘書兼傳譯員)及金尼(首席裁判司),因此定例局最初連總督在內,只有四名成員。 定例局在1844年1月11日舉行首次會議,並在1844年2月26日通過首條香港法例。

  • 清廷為恐戰事再起,派伊里布到廣州主理對英交涉事宜,但其後伊里布病故,砵甸乍即揚言率艦北上,續與耆英談判。
  • 此站後端是城巴及九巴數條繁忙時間特別路線的分站,亦為九巴960A線的起點站;兩巴在站牌上均沿用「砵典乍街」作站名,但在路線起訖點資料上則分別稱為「中環」(Central)及「中環(中華總商會大廈)」。
  • 砵典乍街(通稱砵甸乍街;英語:Pottinger Street)是香港的一條街道,位於香港島中環,獲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 香港政府在1858年將此街命名為砵典乍街以紀念第一任香港總督砵甸乍[1]。
  • 城巴報站系統播報此站時,會列出「 砵典乍街、中環站 」(Pottinger Street, Central Station );然而位於德忌利士街的香港站C出口,實際上較中環站更接近此站。
  • 砵甸乍上任總督後,隨即依據《英皇制誥》成立香港政府,設立了行政局、定例局和最高法院。

城巴報站系統播報此站時,會列出「 砵典乍街、中環站 」(Pottinger Street, Central Station );然而位於德忌利士街的香港站C出口,實際上較中環站更接近此站。 此站後端是城巴及九巴數條繁忙時間特別路線的分站,亦為九巴960A線的起點站;兩巴在站牌上均沿用「砵典乍街」作站名,但在路線起訖點資料上則分別稱為「中環」(Central)及「中環(中華總商會大廈)」。

砵典乍街10號: 香港樓宇目錄

清廷為恐戰事再起,派伊里布到廣州主理對英交涉事宜,但其後伊里布病故,砵甸乍即揚言率艦北上,續與耆英談判。 砵典乍街10號 砵典乍街10號 清廷得悉後大為緊張,道光帝遂以耆英為欽差大臣,到廣州與砵甸乍繼續談判。 砵典乍街10號 砵典乍街10號 結果,耆英到香港順道就《南京條約》換約外,雙方在1843年7月22日在香港簽訂《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復於同年10月8日在虎門簽訂《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

砵典乍街10號

其後維多利亞女皇在1843年4月5日頒發《英皇制誥》,香港遂成為英國的殖民地。 砵典乍街10號 《制誥》在同年6月抵港,而耆英與砵甸乍於6月26日在香港就《南京條約》換約,砵甸乍遂依據《制誥》,正式成為香港首任總督,到12月2日,大英帝國為表彰其功勞,向砵甸乍頒贈GCB勳銜。 砵典乍街於1845年建造,從皇后大道中向荷李活道伸展,其中部分路段格外陡峭,便用一塊凹、一塊凸的石塊鋪砌。 鴉片戰爭結束後,砵甸乍復以戰時英國國民流落台灣被殺為由,要求已改任兩江總督的耆英代為「伸冤」。

砵典乍街10號: 大廈資料:立輝大廈

草約送到倫敦後,時任外務大臣巴麥尊勳爵認為《穿鼻草約》過於寬鬆,英方得益太小,而條約中割讓予英方的香港更被他批評為「鳥不生蛋之地,一間房屋也建不成」。 另一方面,此站位處中環核心地帶,加上屯門居民對往返中環通勤有一定需求,因此多條來往兩地的合法與非法邨巴路線先後開辦,於此站後方吉野家門外的停車灣上落客。 政府為取締非法邨巴服務,於2004年要求城巴及九巴分別開辦X962及960A線,由此站開出,經西區海底隧道直達屯門。 港島專綫小巴55線以此站前端為總站,名為「環球港鐵站」(World Wide House MTR Station);實際上港鐵並沒有「環球站」,與此站接連的實為中環站A出口和香港站C出口,「環球」是指鄰近的環球大廈。

香港政府在1858年將此街命名為砵典乍街以紀念第一任香港總督砵甸乍[1]。 沿著荷李活道可以走到極適合拍照取景的砵典乍街,從這條街到皇后大道中(昔日為濱海地區)的一段路十分陡峭,是以石板鋪成。 砵典乍街10號 這條老街早在1850年代已建成,是此區歷史最為悠久的街道之一,並以香港第一任總督之名命名。 本頁顯示的樓盤說明和相關信息均由地產代理或業主或第三方提供的樓盤資料。 由於清廷在《南京條約》中有割讓香港予英國一款,所以香港在南京條約簽訂後成為英國國土的一部分。 當時仍為英國全權代表的砵甸乍於1842年10月27日在香港發出告示,指「香港乃不抽稅之埠,准各國貿易,並尊重華人習慣」。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