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五波疫情之下,女性、獨居、過往有精神健康困擾、自己曾經感染新冠病毒、和因為新冠感受到更大壓力的長者比其他長者面對更大的精神健康風險,需要更多的關注。 抑鬱是老年人士常見的精神健康問題,亦是導致長者形成自殺念頭的風險因素之一。 在本港每十位長者就有一位有抑鬱、焦慮症狀,當中以60-79歲為最高危一族。 抑鬱症的形成原因有很多, 老年抑鬱大多由不愉快的經歷所引起,例如一些突如其來的打擊或是持續的狀態:喪偶或親朋離世、嚴重疾病或長期痛症、獨居、經濟困難、缺乏社交等等。 家人或朋友容易將症狀誤解為身體不適或以大眾對長者的標籤合理化,從而忽略患有抑鬱的可能性。
在英美和香港,家庭治療的主要對象是:因為病態家庭的影響,在情緒和行為上產生問題的兒童和青少年。 家庭治療的理念和技巧,也是在處理這些個案中慢慢演化出來的。 長者抑鬱2023 其實家庭治療對成年人,甚至老人家也一樣有幫助(正如陳先生的例子)。 長者抑鬱2023 因為抑鬱症患者常令家人感到束手無策,家庭治療的目的之一是幫助家人認識抑鬱症,並且讓家人知道可以怎樣幫助患者。 如果家人仍受過去的家庭問題纏繞,影響到家庭的生命力,就需要家庭治療師更深層的介入,像陳先生的個案中醫生所扮演的角色。
長者抑鬱: 需要情緒支援?
但若果情緒出現問題,控制情緒的感覺失去了,反而常常被某種情緒籠罩,更甚是影響其心理、生理和日常生活的時候,這可能需要接受醫生診斷,以了解是否需要進一步治療。 外地的研究指出,情緒病患者包括抑鬱症於接受適當的治療後,成功康復的機會接近80-90%。 故此,只要患者及早接受藥物和心理治療,並得到家人和社會支持和理解,抑鬱症是可以受控制和治癒的。 長者安居協會早前表示今年首7個月接獲近百宗長者致電求助個案,逾半求助者為獨居長者。 不少人擔心子女移民後,未能自理,主動查詢入住院舍安排;也有些長者擔心子女不適應新環境,部分人有情緒低落,甚至出現自殺念頭。 另一機構利民會在過去一年也接獲逾百宗求助,超過一半求助者是移民人士的家屬,包括長者因為要與親人分離,出現嚴重情緒反應,部份人擔心家庭失去經濟及照顧上的支援,出現持續焦慮情緒。
而長者所面對的問題比其他年紀的更加多,如退休,身體毛病,及喪偶等問題。 長者抑鬱 什麼人會於老年時發病,是取決於他們應付問題的能力,所得到的支援,性格,以及腦血管的健康程度等因素。 患者腦部細胞中的神經傳遞物質失去平衡,產生各種抑鬱徵狀。 所以一旦病發了,患者未必能只靠自己盡量「睇開一點」便可以痊癒。 他們可能需要藥物把神經傳遞物質的失衡調理好,才可真正康復。
長者抑鬱: 老年抑鬱症的症狀
長者抑鬱症的情況更加嚴重,每10個長者就有1個有抑鬱徵狀,如情緒低落,失眠等等。 世界衞生組織更預測在2030年,抑鬱症將成為人類健康沉重壓力的首位,可見抑鬱症相當普遍。 如果身邊長者,或你自己出現以上徵狀,請盡快與社工或專業人士查詢及尋求協助。 進一步了解自己與身邊的長者有否出現抑鬱狀況,亦可試試網上情緒健康問卷。 抑鬱症成因眾多,包括遺傳因素、生理因素(如腦部的血清素失調,影響情緒控制)。 當人面對重大壓力事件,例如經歷親人逝世、婚姻破裂、退休、欠債、出現長期病患等,都有機會令人患有抑鬱症。
精神健康相關的問卷中,PHQ-2及GAD-2滿分均為6分,UCLA-3問卷滿分為9分;分數越高,抑鬱、焦慮徵狀、孤獨情緒更為嚴重;3分或以上即表示抑鬱、焦慮、或孤獨情況顯著。 三項問卷分數高於3分的比率分別為:14%(PHQ-2),12%(GAD-2),29%(UCLA-3)。 綜合以上三項精神健康狀況,34%的受訪者最少一項問卷題目得分為3分或以上,即約三分之一的受訪長者最少受到抑鬱、焦慮或孤獨其中一項所困擾。 2020年新冠疫情第二、三波時,有抑鬱風險的長者比率為8.4%,焦慮的長者比率為7.4%。 與2020年同期的電話訪問結果相比,具抑鬱和焦慮風險的長者比率都有大幅提升。
長者抑鬱: 長者抑鬱症家庭治療
他坦言服用中藥睡眠質素較差,一直沒有精神工作,但服用中藥後的確「精神咗」及較容易入睡,並由原先最頻密一星期食大麻兩次,降至現時兩星期一次,甚至乎一個月只有一至兩次。 他呼籲18歲或以上港人可積極參與今年的「全港抗抑鬱 測試大行動」,問卷調查更設有計分統計,透過不記名的問卷測試,參加者可在完成問卷調查後,得知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及獲取相關建議。 回顧以往2020年的調查,發現女性及18至44歲成年人多呈現抑鬱及焦慮症狀,調查又發現受情緒困擾的組群只有約一成人士願意向專業人士求助,情況非常值得關注。 若長者出現上述多項徵狀且持續逾兩星期,以致身體功能有變,情緒顯著低落,影響日常生活,便很大機會患上抑鬱。
前言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今天(10月10日)發佈「香港長者情緒健康電話訪問調查2022」結果,由項目總監林一星教授、項目經理(研究)暨助理研究教授劉天音博士及項目經理(臨床) 暨高級臨床心理學家郭韡韡解釋調查數據。 長者抑鬱 調查於2022年第二季進行,近5,000名長者透過電話接受訪問。 該會建議有情緒問題的市民應及時向身邊的人或相關機構求助,不要將負面情緒堆積,而社會亦不應給精神病患者貼上負面標籤。 如果發現身邊人經常提及死亡字眼,或上網搜查關於自殺資訊,突然疏離社交圈子,將一些珍貴物件贈送他人或與朋友道別,以上均為有自殺傾向的舉動,可協助尋求適切幫助。 老人自殺一直是社會關注的題目,在預防工作的焦點上,多則集中在支援長者、推廣健康的晚年生活等。
長者抑鬱: 3 抑鬱風險因素
移民潮再現,獨留在港的老人家,見到子女或孫兒移民海外,除了情緒會受與親人離別所影響,更可能要面對孤單和寂寞的生活,甚至陷入老年抑鬱症危機。 衞生署曾引述本地調查指出,本港的老年抑鬱症病發率可高達15%,值得大眾關注。 長者抑鬱2023 長者出現老年抑鬱症,很多時的病徵都不易被察覺,或只會集中投訴身體不適,甚至會傾向避免在醫生面前說出自己的情緒問題。 身邊的家人、照顧者或鄰居可留意下列相關症狀,有懷疑應盡快帶往求醫。
既然政府有心要接住「藍色」青少年,就不該僅做半套,沒到位的規畫容易效果不彰,最終也就成了曇花一現的政策。 從自殺死亡個案的職業分組來看,1,080宗自殺死亡個案,除去872宗未能分類的個案,剩下的個案中,有62宗自殺個案屬無業人士,49宗為退休人士,44宗為藍領。 聯合報每天推出「圖解新聞」,希望藉由圖像設計幫助讀者理解生硬內容。 這次的圖表帶你看「藍色少年」問題有多嚴重,每10萬人輕生人數,幾年間從5.1人飆升到10.7人。 蔡政府任期最後一年,終於把關注焦點從高齡長者移到年輕人身上,近期先後推出高中職學費全免、私立大專校院最多年減五萬五千元學費及青安房貸等都圍繞青年議題,八月起,衛福部更首開先例補助年輕族群心理諮商,估計花費二八八○萬元。
長者抑鬱: 了解長者抑鬱
背景 長者抑鬱2023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致力推動社會關注長者精神健康,尤其是抑鬱對長者的身心健康構成的潛在威脅。 抑鬱是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之一,過往進行的調查發現平均每十位長者中有一位受到抑鬱徵狀所困擾。
我在無助時問了阿晶,她教了我呼吸法,就是讓急促的呼吸慢慢調整,直至狀態恢復正常。 那一次在Manner Club聊起了阿晶的抑鬱症時,她忍不住失聲痛哭,我在一旁完全深有體會,抑鬱症的存在如此霸道,又如此無常,當它來臨時我們甚至無法獲得身邊人的理解。 長者抑鬱2023 我們很清楚,人們都討厭散發負能量的人,大多數人都不願相信人的精神是會生病的,為了在這社會生存下去,我們都不得不偽裝成一個「正常人」。 我心底裡十分佩服阿晶的勇敢,向世人坦誠自己的病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過程中心裡必然經過了無數的掙扎,而且說了出來難免有很多不被理解的難聽聲音。 曾經,我在笑林寺最後一集提過血清素,這是一個只有我和阿晶get到的gag,血清素是我們「續命」的重要藥物。 這是我唯一一次向觀眾透露我的病,而我也只敢用講笑話方式來說。
長者抑鬱: 身體方面
幸好於中心及公共醫療系統兩者的配合下,現在黃伯伯的情況已轉趨穩定。 值得留意的是,有以下風險因素不代表長者已患有抑鬱,但透過認識這些風險因素,有助我們更了解自己和身邊長者的情緒變化,提升個人對精神健康的敏銳度。 有見及此,賽馬會於2016年起撥款8,700萬元開展支援長者精神健康的「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由港大和多間社福機構合作改善長者晚年抑鬱問題,在四個地區包括葵涌、觀塘、深水埗和將軍澳推行。 計劃培訓了21位社福專員和242位義工,透過外展接觸10萬名長者,當中有4,300名長者有抑鬱傾向,需要心理保健及介入。 在社工介入後,98%長者情況獲改善,其餘2%則轉介到公營醫療機構進行治療。
- 公司同事經常分享日常,當時我被拍,以為對方是在玩便沒有多理會,當時被網友cap圖,後來發出來才明白造成如此嚴重的誤會,但我由始至終從未欺凌過阿晶,我們一直都保持朋友關係。
- 身邊的家人、照顧者或鄰居可留意下列相關症狀,有懷疑應盡快帶往求醫。
- 該會分析,疫情期間不少情緒輔導服務受影響,令部分精神病患者無法求助、痛苦難訴,累積大量負面情緒容易「爆煲」。
- 抑鬱是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之一,過往進行的調查發現平均每十位長者中有一位受到抑鬱徵狀所困擾。
- 家庭治療的理念和技巧,也是在處理這些個案中慢慢演化出來的。
雖然以上中心規模日漸成熟,推出多元化的服務和活動照顧長者的身心需要,惟長者地區中心及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的認受性及知名度仍有上升空間,各中心及其服務的覆蓋率亦有待提升。 為有需要的長者、家庭及殘疾人士提供家務支援、個人照顧、護理、復康、日間照顧、護老者支援、健康生活推廣及社區支援服務等,讓長者可以按其意願繼續在社區內生活,於家中安享晚年,護老者亦能得到適切的支援。 該會建議市民多關心身邊人,特別是隱蔽長者,包括多探望及耐心聆聽長者需要,帶同長者到社區中心參與活動,建立社交圈子。 電影《一念無明》近日上映,再次引起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關注。 現時全港每100個成年人中就有3個有抑鬱症,一半患者沒有尋求協助。 而長者抑鬱症情況尤其嚴重,每10個長者中就有1個有抑鬱症徵狀。
長者抑鬱: 相關推薦
隨著身體機能衰退,長者們除了擔憂生理健康,亦有可能會面對經濟壓力,甚或至親的離別,加上近年受疫情影響,種種因素或會導致他們情緒低落、徬徨或焦慮,久而久之更會轉化成抑鬱。 若非細心觀察,即使是同住家人,都未必能夠察覺到他們的行為或情緒是否有異。 長者抑鬱2023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林一星解釋,長者亦會在患病、痛症、喪偶和家人相處問題時,觸發情緒問題,而疫情期間,長者需要搶購糧食、廁紙和排隊買口罩的情況,也使他們感到抑鬱、焦慮,有機會引發情緒問題。 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副總監林一星教授曾指出,若子孫移民,留下的長者過往依賴他們照顧,被遺棄的感覺會較重,子女與接替的照顧者,需清楚交代之後的日常安排、各樣細節等等。 若父母一直以照顧子孫為生活重心,子孫移民,會頓時感到失去人生意義,也會擔心子女在外國的生活而焦慮。 該會強調,自殺與情緒病關係密切,加上疫情之下社會經濟低迷,不少人背負沉重經濟壓力,雪上加霜的是疫情下部分精神健康服務或因防疫要求,無法如常進行,令患者更無助。
同時,長者較少表達自己和向身邊人求助,令抑鬱徵狀不容易被察覺。 林教授續稱,在外子女透過視像通話,未必能及時觀察到父母的狀態轉變,同時可能會怕子女擔心而隱瞞健康問題。 並鼓勵他們參與社區精神健康中心的活動,從而建立支援網絡。 另外,有社工建議計劃移民的人士,要及早為留下的老人家尋找支援,例如預早兩個月找社工、護理員協助,避免老人家在同一時間面對離別、失落的情緒,又要突然迎接太多陌生人,可能會更難受,此外需要預留時間勸說老人家接受相關服務。
長者抑鬱: 老年抑鬱症的治療方法
是次研究共有74名大麻使用者參與,平均年齡為23.3歲。 他們於在2021年8月1日至2023年7月31日期間,參加中醫藥治療吸毒後遺症及大麻治療的研究,並配合中大「中醫中藥研究所臨床研究中心」提供的研究處方,主要協助他們透過中藥改善低動力及煩燥不安情緒,從而提升戒毒動機。 現時,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身體活動確定為維持認知功能的一種方式,但這研究反映做運動的同時還應考慮睡眠習慣,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認知健康的長期利益。 雖然隨著年齡增長,人的睡眠時間會減少,但研究小組補充,對於 70 歲及以上的人而言,儘管睡眠時間短,但運動對認知功能的益處仍然存在。
第五波新冠病毒疫情對香港市民造成前所未有的環境壓力,而長者更是其中主要的高危群體。 缺乏物質及社交上的支援令他們更容易衍生抑鬱、焦慮及孤獨等情緒問題。 因此,「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香港大學團隊連同其中29個合作推行計劃的社福單位,於2022年4至6月進行香港長者情緒健康電話訪問調查,成功向4,921名60歲或以上長者進行電話訪問,了解他們的精神健康近況。 (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倩)接連有藝人或名人罹患抑鬱症,甚至因此輕生,敲起疫後精神健康的警號。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昨日表示,去年共1,080宗自殺死亡個案,自殺率14.73,為15年以來最高,其中抑鬱患者的自殺風險更較一般人飆升20倍。 該會分析,疫情期間不少情緒輔導服務受影響,令部分精神病患者無法求助、痛苦難訴,累積大量負面情緒容易「爆煲」。
長者抑鬱: 調查報道丨招募黑暴釋囚 煽暴前區議員林進扮普通企業申政府資助
抗抑鬱藥有助提高腦部兩種的神經傳遞物質,這兩種物質包括-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 抗抑鬱藥能使腦內的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回復平衡,減少失衡所引致的抑鬱徵狀。 抗抑鬱藥除了可令病徵消除,也有避免復發的作用,所以一般醫生都會建議患者於情況好轉後繼續服藥一段時間。 社區精神健康資源有待公眾發掘 醫社合作回應社區精神健康需求 香港特區政府於過去十餘年積極投放資源發展全港十八區長者地區中心及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的精神健康服務。
當然,若果大眾能及早發現正視長者抑鬱症的問題,悲劇便可減少。 長者抑鬱 近年,喜見不少機構已提供抑鬱症的資料,但對於長者抑鬱的認識,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大家正視和了解的。 水中運動是一種低衝擊的全身運動,對於長者而言,水中運動可以減輕身體的重量,減少對關節的負擔,減少關節疼痛和受傷的風險;增強心肺功能,提高身體的耐力和氣力;增加肌肉力量和柔軟度,同時也有助於改善身體的協調能力。 常用的心理治療方法有認知行為治療、「心理治療」幫助患者審視現有的負面思考及行為模式,並嘗試新的想法及做法,累積生活中正面的經驗,從而改善抑鬱情緒。
長者抑鬱: 老年抑鬱症的常見症狀
香港作為全球最長壽地區,同時亦面對人口老化的問題,根據政府統計處2022年的公布,65歲以上人口比例已超過兩成,並預計於2036年將增加至三成。 長者在選擇運動方式時,只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健康狀況,就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若仍然對做何種運動存有疑慮,可以先向在醫生或運動教練的取得專業意見。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會盡力確保本網站的資料無誤,唯網站所載的資料只供參考之用,如有錯誤或疏漏,概不負責。 本人明白上述資料之提交即表示本人同意信諾使用及/或轉移本人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並可收到有關其產品、服務及特別優惠的直接促銷資訊。
在感情世界我是個妄自菲薄的人,我與阿晶也許不是知心朋友,彼此間來往也沒有其他人那麼密,但我們有層特別關係,我們都是病友。 在20年年尾,我情緒開始失控,甚至會傷害自己,我不敢告訴任何人,包括我的太太。 後來我決定去醫院檢查,結果是我患有抑鬱症,需要食藥進行長期治療。 我不敢向任何人透露自己的病況,因為我恐懼他人的異樣眼光。 那時得知阿晶也患有抑鬱症,我便有意向她提及相關話題,最終也和她袒露我的病情。 有一次在公司萬聖節,在人群中我突然感到窒息,迅速離開了現場,當時身邊沒有藥物,經過海邊時便有跳下去的衝動。
阿丞先說出自己與阿晶雖然不是知心朋友,但可以說得上是「病友」,他自爆自己其實也在2020年底確診患上了抑鬱症,需要服用血清素來控制病情,而「同病相憐」的阿晶是少數知道自己患情緒病的人,更曾教他呼吸法。 劉浩泉指,吸食大麻成癮在中醫學角度歸為肝氣失調,治療主要以調理肝臟為先,選取疏肝、清肝、和養肝的藥材。 他表示,研究中大部分受訪者是服用雙花延力沖劑,主要成份包括密蒙花(疏肝)、菊花(清肝)及延胡素(養肝),直接用中藥減低吸食大麻者復吸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