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站位處香港的政治、經濟、文化及購物中心,平日有大量通勤乘客出入此站上下班,假日亦有不少市民出入此站前往中環碼頭,轉乘渡輪往多個離島如長洲、南丫島等,加上南區一帶在南港島綫通車前沒有鐵路接駁,不少人在此站步行前往附近的巴士總站轉乘各綫巴士前往南區,故使用該站的人次甚高。 據統計,每日約有25萬人次使用中環站[22],為前地鐵網絡中第三繁忙的車站,僅次於尖沙咀及銅鑼灣兩站[23]。 中環遮打道10號太子大廈2023 地鐵公司當時預料,港島綫通車後中環站每日客流量會增加一倍至五十萬,故有需要興建新出口,並改建現有出口以疏導人流,可是港島綫二期工程涉及數個中區的大地主,因此部分出口要遷就建築物而作出若干變更。 中環站啟用約兩年後,地下鐵路首項擴展計劃荃灣支綫於1982年4月26日落成。 由當日起,修正早期系統縮短至油麻地,並改稱觀塘綫,原有旺角至中環的列車服務改由荃灣綫提供。
- 部分人會稱呼中環站畢打街大堂為環球站或環球地鐵站,例如港島專綫小巴55線的牌布及站牌曾長年顯示「環球地鐵站」或兩鐵合併後的「環球港鐵站」。
- 自90年代中配合興建香港站而進行的擴建工程展開以來,中環站經常作出翻新,畢打街大堂的套色轉變為白色(與香港站一致),而下層遮打道大堂一部分亦換上了淺綠色的牆壁。
- 地鐵興建香港站行人隧道的同時,亦擴建及翻新畢打街大堂,工程於1998年落成。
- 中環站設有兩個大堂——畢打街大堂及遮打道大堂,均各有兩層,是地鐵首個設有雙層大堂的車站。
- 當時首日通車紀念特刊提及到位於遮打道地底的修正早期系統終點站(1號及2號月台)將名為中環(Chater),而位於畢打街地底的港島綫車站將名為「中環西」(Pedder)。
此站下層遮打道大堂及「車站大使」Miss Chung是港鐵友禮會2009年5月-6月創意車票的主題。 中環遮打道10號太子大廈2023 2022年03月15日,因左手腕骨折而需養傷3個月,無緣進入開季名單,08月12日,因使用違反藥物遭到大聯盟禁賽80場。
中環遮打道10號太子大廈: 列車服務時間
當時首日通車紀念特刊提及到位於遮打道地底的修正早期系統終點站(1號及2號月台)將名為中環(Chater),而位於畢打街地底的港島綫車站將名為「中環西」(Pedder)。 中環遮打道10號太子大廈2023 因此,當修正早期系統於1980年2月12日由尖沙咀伸延至中環時,有關車站的中文名稱命名為中環,而不是遮打。 而部分資料錯誤地根據英文資料便以為通車時該站中文名是遮打,實屬錯誤。 乘客亦可經收費區轉車通道前往香港站,乘搭機場快綫列車,往返亞洲國際博覽館、機場及市區,或乘搭東涌綫列車,往返大嶼山、青衣、九龍西部及香港等地。 若乘客往返中環站及葵芳站至荃灣站,往香港站乘搭東涌綫再經荔景站轉乘荃灣綫所需時間會較直接使用荃灣綫為短,但基於東涌綫班次疏落及需要轉乘列車,直接乘坐荃灣綫或許會較方便。 地鐵公司一直希望在車站內設置更多商店,以開拓鐵路服務以外的收入來源。
報告書關注到中環一帶繁忙人流,亦建議在必打街(後稱畢打街)以東興建第二大堂,並以行人隧道連接主站體、第二大堂及皇后大道中,以舒緩中環區地面行人通道的擠塞。 中環遮打道10號太子大廈 中環遮打道10號太子大廈2023 中環站設有兩個大堂——畢打街大堂及遮打道大堂,均各有兩層,是地鐵首個設有雙層大堂的車站。 畢打街大堂主體位於上蓋物業環球大廈地底,與港島綫同期落成,而畢打街大堂上層同時亦連接遮打道大堂的上層,惟兩者之間有一下沉空間作分野,行人往返兩大堂須上落數級樓梯。 由於翻新後大堂套色與香港站同為白色,故有乘客誤以為該大堂為香港站的一部分,迷失方向。
中環遮打道10號太子大廈: 太子大廈
1970年該顧問公司發表了另一份報告書,名為《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當中提及於中環遮打道地底興建「遮打」(Chater)站,於中環必打街(後因意頭不佳而改稱畢打街)地底的興建「必打」(Pedder)站。 部分人會稱呼中環站畢打街大堂為環球站或環球地鐵站,例如港島專綫小巴55線的牌布及站牌曾長年顯示「環球地鐵站」或兩鐵合併後的「環球港鐵站」。 自90年代中配合興建香港站而進行的擴建工程展開以來,中環站經常作出翻新,畢打街大堂的套色轉變為白色(與香港站一致),而下層遮打道大堂一部分亦換上了淺綠色的牆壁。 中環站大堂及港島綫月台主要以磚紅色為套色,而荃灣綫月台則以深咖啡色為套色。 此外,由於J1及J2出口靠近舊立法會大樓(即今終審法院大樓),以往倘立會外舉行較大型的示威活動,該二出口或會因應警方要求而臨時停用。 不過,由於立法會已於2011年中遷往位於金鐘站附近新立法會綜合大樓,因此有關出口應再無因抗爭集會而封閉之需要;但每年11月第二個星期日和平紀念日紀念儀式於J1出口對面的和平紀念碑舉行時,該出口仍會暫時封閉。
當時機場快綫(時稱「飛翔快綫」)及東涌綫(時稱「大嶼山綫」)的總站決定於中環北填海區興建(即香港站),因此地鐵公司在環球大廈及交易廣場地底內建造一條穿越干諾道中地底的地下行人通道,以連接中環站和香港站。 此站共設四個月台,建於環球大廈、介乎昭隆街與雪廠街間之德輔道中、以及介乎畢打街及會所街的遮打道地底,是首個設有雙層大堂的港鐵車站。 中環遮打道10號太子大廈2023 同時,中環站與香港站之間有屬於收費區範圍的行人隧道連接,方便乘客轉乘東涌綫和機場快綫。
中環遮打道10號太子大廈: 太子大廈- 香港中環遮打道10號
在1967年由費爾文霍士顧問公司發表,首份提出香港應興建集體運輸地下鐵路網絡的報告書《香港集體運輸研究》中,曾建議於中環地區興建一個名為「Central」的車站。 中環站初期與上環街市站計劃為港島綫及觀塘綫間的轉綫站,而荃灣綫則以海軍船塢站為總站。 中環遮打道10號太子大廈 當時中環站的計劃位置為域多利皇后街戲院里之間的一段德輔道中地底,稍西於現在中環站的位置。 報告書中建議中環站設置島式月台,並設置含有自動人行道的行人隧道連接大堂及位於中環填海區的擬建巴士總站(即現時之中環(交易廣場)巴士總站)。
- 此外,由於J1及J2出口靠近舊立法會大樓(即今終審法院大樓),以往倘立會外舉行較大型的示威活動,該二出口或會因應警方要求而臨時停用。
- 太子大廈有一個六層高嘅商場,叫做置地太子(英文:Landmark Prince's)。
- 當時機場快綫(時稱「飛翔快綫」)及東涌綫(時稱「大嶼山綫」)的總站決定於中環北填海區興建(即香港站),因此地鐵公司在環球大廈及交易廣場地底內建造一條穿越干諾道中地底的地下行人通道,以連接中環站和香港站。
- 另外,港鐵於該站3號月台連接遮打道大堂的位置設立了iCentre互聯網中心,為乘客提供免費上網服務。
- 由於修正早期系統興建之時,早已預留結構方便日後港島綫施工,因此港島綫工程並未影響到原有地鐵服務。
- 此站共設四個月台,建於環球大廈、介乎昭隆街與雪廠街間之德輔道中、以及介乎畢打街及會所街的遮打道地底,是首個設有雙層大堂的港鐵車站。
地鐵興建香港站行人隧道的同時,亦擴建及翻新畢打街大堂,工程於1998年落成。 除新增出入閘機,以應付自香港站而來的出入站人流外,大堂亦改以白色焗漆板粉飾,與香港站之裝潢相仿。 另外,港鐵於該站3號月台連接遮打道大堂的位置設立了iCentre互聯網中心,為乘客提供免費上網服務。 此外,該站亦設有兩部數碼服務站終端機,供港鐵會員辦理會務手續及列印禮品換領券。 兩部終端機分別設於前往香港站的通道中央,以及畢打街大堂L1層Mrs Fields對開。
中環遮打道10號太子大廈: 出口
2000年6月:地鐵公司宣布在當時3條營運中路線的地底車站加裝月台幕門,此站的月台幕門於2003年完成安裝。 2019年12月18日:位於L2層近香港站轉乘隧道的客用洗手間啟用。 中環站是荃灣綫的下行總站及港島綫的中途站,乘客可在此站乘搭荃灣綫列車,往返荃灣、葵涌、九龍西部、九龍中部及金鐘等地,或乘搭港島綫列車,往返港島北岸等地。 香港地下鐵路公司於1986年初在中環站往富麗華酒店、立法局大樓、香港會所和遮打花園出口(後命名為J出口)之閣樓加建數間商店,[5]然因位置問題,出租情況一直未如理想。
此站人流最多的月台為3號月台,因乘客在各月台與所有大堂間穿梭,均須路經該層;而該層亦設有通往香港站的車站通道、大量MTR Shops、iCentre、數碼服務站。 頂層(L1)為站內兩個車站大堂──畢打街大堂和遮打道大堂的上層;往下一層(L2)是港島綫3號月台(往柴灣)、轉車通道(港島綫往柴灣↔荃灣綫;港島綫及荃灣綫↔東涌綫)和兩個大堂的下層部份;再下一層則是荃灣綫的島式月台(1、2號月台);底層則是港島綫4號月台(往堅尼地城)。 最終上環站於1986年5月23日正式啟用,中環站隨之成為港島綫的其中一站,由港島綫各站往返中環之乘客可一程直達,毋須在金鐘轉綫。 另外,每當特殊的情況之下(例如需安排空車到金鐘疏導龐大轉車人流),部份由荃灣一端而來的荃灣綫列車到達中環站後會立即清客並暫停服務,屆時月台將會播放廣播提示乘客。
中環遮打道10號太子大廈: 車站藝術
地鐵公司在千禧年代初翻新中環站,並決定將J出口閣樓商店改為藝術展覽場地,稱「藝術管道」,於2003年12月5日由時任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揭幕。 中環遮打道10號太子大廈2023 除了不同美術展覽外,港鐵亦曾在藝術管道舉行「心繫香江 - 重溫往日情」舊相片展覽和「港鐵車票珍藏展 – 車票之旅35載」等。 中環站位處香港中心商業區(CBD)之核心,不少商業機構及政府部門在車站周邊設立辦公室,而且中環為香港的交通樞紐,故此站設置大量出口,照顧乘客通勤、轉車等的需要。 此站過往曾是全港鐵路系統中出口最多的車站,出口編號排列至K,直至2004年才被尖沙咀及尖東站取代。 供荃灣綫使用的1號和2號月台屬此站三層月台當中的中層,共用同一島式月台,建在遮打道的地底,由德輔道中伸延至會所街。 中環站並不設落客專用月台及調頭隧道,列車到站後會在該月台同時上落客,然後以相反方向駛離中環站;乘客可按指示於1號月台或2號月台乘車。
以下列出香港著名的醫生集中地,有些大廈就聚集了超過一百名醫生。 中環遮打道10號太子大廈2023 藝術管道(arttube)是設於中環站J出口閣樓的小型展覽場地,旨在提供途徑予「新晉藝術創作者、設計師和從事創意工作的傑出人士」於市區心臟地帶展示其作品。 本站設有34間商店/自助商店/自動售賣機(截至2020年2月),最新商店資訊可瀏覽港鐵網站「商店搜尋器」。
中環遮打道10號太子大廈: 太子大廈附近學校
港島綫的3號月台(往柴灣方向)和4號月台(往堅尼地城方向)設於德輔道中地底,由環球大廈伸延至歷山大廈。 3、4號月台分別處於車站三層月台結構之頂層及底層,同採側式月台設計。 呢座樓有兩代,第一代叫太子行,1904年開始用,到1963年拆咗;第二代1965年起好。 太子大廈有一個六層高嘅商場,叫做置地太子(英文:Landmark Prince's)。
1980年政府通過興建港島綫,於中環站德輔道中地底加建兩層共兩個側式月台,並於環球大廈地底興建畢打街大堂上層,利用通道與原有車站相連。 中環遮打道10號太子大廈 由於修正早期系統興建之時,早已預留結構方便日後港島綫施工,因此港島綫工程並未影響到原有地鐵服務。 1989年政府宣布了香港機場核心計劃,決定於赤鱲角興建新機場,並決定興建機場鐵路連接市區與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