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免費接駁巴士只於鐵路事故期間提供服務,詳情可留意港鐵公布,或站內告示。 如欲查閱此站附近前往各港鐵車站的公共交通工具資料,可參考「乘車應變錦囊」,或瀏覽運輸署網頁。 荔景站本來係一個喺荔景山嘅架空同埋地底嘅混合模式車站,但係由於原有月台外牆完全密封,一般人唔會察覺呢嗰站係架空車站,以為係地底車站,不過可以喺葵涌道睇到車站係興建喺山坡上面。 后来香港房屋委员会计划喺货柜码头对开山坡兴建「丽景邨」(今荔景邨),车站移至现址并改名丽景站。
同時由於荔景山區(由麗瑤邨至九華徑),過往未取消地區電話字頭時採用九龍區的 3 字,居民早已根深柢固,在寫地址時常常把荔景、葵芳等寫成九龍荔景、九龍華景山莊、九龍華員邨等;甚至政府機構也如此,例如醫院管理局把豁下瑪嘉烈醫院荔景大樓的地址寫爲「九龍荔崗街10號」[6]。 葵青區南面主要以呈祥道為界,一些被人視為九龍的地區,如華荔邨、荔欣苑、荔灣花園、華豐園等位於荔園原址的住宅以及九華徑及鐘山臺一帶,都是全屬於新界葵青區,反而位於上述地區以西的清麗苑(同樣位於呈祥道以北)是屬於九龍深水埗區。 雖然由荃灣等站乘荃灣綫到此站轉乘東涌綫比只乘搭荃灣綫較快到達中環,但由於候車時間長及需要利用香港站與中環站之間的冗長通道轉車,部分乘客寧會選擇花較長時間乘荃灣綫過海。 2000年6月,地鐵公司宣布在當時3條營運中路線的地底車站加裝月台幕門。 荔景站是荃灣綫及東涌綫的中途站,乘客可在此站乘搭荃灣綫列車,往返荃灣、葵涌、九龍西部、九龍中部及港島北岸等地,或乘搭東涌綫列車,往返大嶼山、青衣、九龍西部及港島北岸等地。 下層大堂的收費區有兩部份,兩者之間有非收費區分隔,並設有客務中心及恒生銀行等設施,乘客來往兩部份之收費區需繞經上層大堂或上層月台。
荔景站: 出口數目
其中上層月台以及新舊站中間接駁位設有側高窗,讓天然光可以滲進車站。 另外茘景站亦設有2條機場快綫路軌通過車站,亦設有緊急通道接駁至大堂層;而車站底部則為茘景牽引變電站為機場鐵路供電。 車站站體部分建於茘景山地底,向青衣站、葵芳站一方路軌以架空天橋接駁;而向南昌站、美孚站一方路軌則為隧道。 地鐵(而家嘅港鐵)荃灣綫通車初期,因為荔景站近住荔景山各大屋邨,而且嗰區嘅巴士服務欠佳,因此荔景區居民逐漸改用地鐵進出市區同荃灣,客量一直保持平穩。 東涌綫通車之後,呢個站變成荃灣綫同東涌綫嘅跨月台轉車站,因此令呢個站成為交通樞杻,每日都有好多來往葵芳至荃灣與港島西市區及由大嶼山往返旺角等區嘅乘客喺呢個站轉車,亦有部份需要上落兩層月台嘅學生因為有特惠車資而唔搭巴士,改用港鐵往來。 由於香港機場核心計劃,地鐵公司揀咗呢個車站作為荃灣綫同埋東涌綫嘅交匯點,因此將車站改建做跨月台轉車站設計,興建新嘅L3月台,荃灣綫往荃灣列車改行呢個月台;而原有嘅L5月台層就擴闊,保留原有荃灣綫往中環方向軌道同埋加建東涌綫往香港方向嘅軌道。
初代茘景站以輪船為建築設計意念,與一街之隔的貨櫃碼頭互相呼應,大堂外望之窗戶模仿輪船上的舷窗,採用圓形設計。 现时于下层站台中央由车头至车尾的无柱空间就是车站未扩建时的1号站台所在位置。 此外,前地铁公司亦保留了前1号站台以北的高架路段,但该路段上的电缆、路轨以及连接主线的道岔已被拆卸,而位于无柱空间西端尽头的紧急出口即通往该废弃路轨。 后来因要兴建新站台以供换乘东涌线,于是在原有车站旁兴建新站台及大厅,并于1997年7月6日将原有1号站台搬到大厅上层。
荔景站: 站台
有傳聞指這是因為當時承辦興建地鐵的工程的日本財團,在製作車站名稱的字型時,未有留意「荔」字在中文與日文中寫法不同,因此使用了日本漢字的「茘」字。 但是實際上「茘」這種寫法於昔日才是正寫,例如在《康熙字典》中查看得到,由三個「刀」組成的「刕」字,讀音為「黎」,是「茘」字聲旁,而「劦」讀音「協」,不合「茘」字讀音,所以當時才選用了「茘」而不是現時的慣寫「荔」[7](可參看港鐵字體所述。)。 不過,有語言學者曾就此字撰文,指出「荔(從力)枝」一詞早於西元前的《史記》已經出現,但「刕」、「茘」(從刀)二字在唐代《切韻》還未收錄,到了宋代《廣韻》才見「刕」字,所以「荔」不應該從「刕」。 在東涌綫啟用初期,由於東涌綫在繁忙時間也只維持10分鐘一班車,班次相當疏落之餘,乘客在香港站亦要步行約5分鐘前往中環站方能轉乘港島綫,在服務配套不足之下一直難以吸引過海乘客改變以往出行習慣。 荔景站的A3出口是连接荔景邨仰景楼平台的出入口,但仅以自动扶梯连接车站大厅,并非无障碍通道。 故港铁公司于车站B出口外近通往荔景邨仰景楼平台的楼梯旁增设一部电梯,方便有需要的乘客以新的无障碍通道往返车站,其工程于2014年2月展开[9],并在2016年完成后于同年5月6日开放予公众使用[10]。
- 最後屋邨喺落成時定名「荔景邨」,站名亦改為茘景站,成為通車時正式使用嘅站名。
- 此袋状轨曾是荃湾线唯一一组袋状轨,然而为配合机场铁路工程,荃湾线北行路轨需要改建,变相的是袋状轨也须进行改建。
- 粗體表示該樓宇牽涉26座問題公屋醜聞,其混凝土強度未達高層單位20.7MPa或低層單位31MPa的標準,但遲至1990年代才被揭發,由於情況並不嚴重,故此一直未列入「整體重建計劃」。
-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 此外,前地铁公司亦保留了前1号站台以北的高架路段,但该路段上的电缆、路轨以及连接主线的道岔已被拆卸,而位于无柱空间西端尽头的紧急出口即通往该废弃路轨。
荔景站的东涌线扩建部分由前香港地下铁路公司委托许李严建筑师事务所设计,跟荃湾线部分同样由前田建设工业株式会社建造,新建部分沿现有荃湾线的车站建造,并穿越荔景山路下面的山坡。 主要工程包括兴建新站台及开凿隧道时的大型挖掘工程,为此荔景社区会堂需拆卸及重建,前地铁公司已斥资在政府定出的地方兴建新的社区会堂,新社区会堂的规格,会符合启用当时的标准,并由建筑署负责设计及兴建。 荔景鄰近世界繁忙的貨櫃碼頭之一——葵涌貨櫃碼頭,也是多條主要公路幹線的樞紐,往返港九市區、荃灣市區及新界內部,也是九龍往返香港國際機場的其中一條要道,主要道路有葵涌道、青葵公路、青山公路葵涌段等。 此站是唯一一個設有直立式站牌的前地鐵市區綫車站,位於上層月台前半部分,亦是港鐵少數在同一個月台中存在兩款品牌月台幕門的車站(東涌綫月台甫通車已裝設;荃灣綫月台則在2004年加裝)。
荔景站: 月台吊板
而下层月台喺兴建东涌线嗰时英素技建停答等伯被扩阔,而家可以睇到原有嘅1号月台边缘(而家系东涌线4号月台)。 而家下益渐段门矿治告从模层月台中间由车头至车尾司环粮岩元刻知飞省赵地嘅无柱空间就系车站未扩建嗰阵一号月台嘅位置。 荔景站现设有4个月台,并以两个岛式月台排列,全部月台均装有月台幕门。 荔景站2023 荔景站 每当特殊情况时,往荃湾方向的上行线列车将会以该站作为临时的终点站。
按照政府官方分區,荔景不是正式地名,範圍實為下葵涌磨石山[1] 荔景站2023 。 1967年發表的《香港集體運輸研究》曾建議興建「貨港站」(For Kong Station,有文件曾誤寫為Por Kong)的車站,乃荔景站的前身。 當時規劃此站位於近海位置,約等於現時一號貨櫃碼頭對面,貨櫃碼頭路及貨櫃碼頭南路之間的位置,為架空車站,主要服務葵涌貨櫃碼頭。 茘景站的A3出口是連接茘景邨仰景樓平台的出入口,但僅以扶手電梯連接車站大堂,並非無障礙通道。 故港鐵公司於車站B出口外近通往荔景邨仰景樓平台的樓梯旁增設一部升降機,方便有需要的乘客以新的無障礙通道往返車站,其工程於2014年2月展開[9],並在2016年完成後於同年5月6日開放予公眾使用[10]。
荔景站: 车站艺术
及后,前地铁公司为方便乘客,荃湾线列车由葵芳站开往荔景站途中,车长会作出人手广播,提示下一班东涌线列车往香港站之开出时间;直到2009年3月,港铁以预录广播取代车长的人手广播。 同时乘客可透过智能手机下载MTR Mobile应用程序查询东涌线列车的抵达时间。 在荃湾线通车初期,由于荔景站邻近荔景山各大屋邨,因此荔景区居民开始逐渐改用地铁往返各区。 而在东涌线通车后,该站成为荃湾线及东涌线的换乘站,每日均有往返荃湾、葵涌及港岛以及由大屿山往返九龙的乘客于该站转车。 其中上层站台以及新旧站中间接驳位设有侧高窗,让天然光可以渗进车站。 另外荔景站亦设有2条机场快线路轨通过车站,亦设有紧急通道接驳至大厅层;而车站底部则为荔景牵引变电站为机场铁路受流。
此外,前地鐵公司亦保留了前1號月台以北的高架路段,但該路段上的電纜、路軌以及連接主線的道岔已被拆卸,而位於無柱空間西端盡頭的緊急出口即通往該廢棄路軌。 最後,當時的地鐵公司並決定於袋狀軌被拆卸的舊有連接路軌增設一條連接機場鐵路的路軌,以方便列車或工程車作特別的車務調動。 茘景站(英語:Lai King Station)是一個位於香港新界葵青區下葵涌荔景邨,屬於港鐵荃灣綫與東涌綫的車站,於1982年5月10日啟用。 荔景站 直到荔景站的新1号站台启用后,由于此袋状轨失去掉头功能,该袋状轨便正式改建,将原先连接车站的旧有1号站台及美孚站2号站台的路轨及渡线拆卸。
荔景站: 巴士站位數目
茘景站設有兩個月台層,兩者均設荃灣綫及東涌綫月台各一,合共四個月台。 上層月台是西行(新界方向),下層月台則是東行(港島方向);荃灣綫月台位於較北位置(深入),東涌綫月台則位於較南位置。 茘景站座落葵涌道旁、茘景山路下的山坡之中,屬於半地下及半架空的混合型車站。 由於原有月台外牆完全密封,站內乘客難以察覺這是架空車站,誤以為是地底車站,只要從葵涌道觀察,即可看到車站是依山而建。 荔景站 現時於下層月台中央由車頭至車尾的無柱空間就是車站未擴建時的1號月台所在位置。
最后屋邨喺落成时定名「荔景邨」,站名亦改为茘景站,成为通车时正式使用的站名。 港铁荃湾线通车初期,因荔景抗洋站邻近荔景山各大屋邨,而且该区的巴士服务品质欠佳,因此荔景区居民逐渐改用港铁进出市区及荃湾,客量一直保持平稳。 荔景站 东涌线通车后,该站变成荃湾孩安乡罗德线及东涌线的跨月台转车站,因此令该站成为交通枢杻,每日均有大量来往葵芳至荃湾与港岛西市区及由大屿山往返旺角等区的乘客于该站转车,亦有部份需要上落两层月台的学生因为有特惠车资而弃用巴士,改百建头为用港铁往来。 荔景站2023 悅麗苑在荔景山路東邊的山坡上,共有4座樓宇,由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設計,德臣建築有限公司承建,在1981年的居者有其屋第一期發售,是香港早期的居屋屋苑之一。
荔景站: 折叠 编辑本段 车站名称
此袋状轨曾是荃湾线唯一一组袋状轨,然而为配合机场铁路工程,荃湾线北行路轨需要改建,变相的是袋状轨也须进行改建。 荔景站的“荔”字(下方为三个“力”字),于站内范围被写成“茘”字(下方为三个“刀”字)。 有传闻指这是因为当时承办兴建地铁的工程的日本财团,在制作车站名称的字型时,未有留意“荔”字在中文与日文中写法不同,因此使用了日本汉字的“茘”字。 但是实际上“茘”这种写法于昔日才是正写,例如在《康熙字典》中查看得到,由三个“刀”组成的“刕”字,读音为“黎”,是“茘”字声旁,而“劦”读音“协”,不合“茘”字读音,所以当时才选用了“茘”而不是现时的惯写“荔”[7](可参看港铁字体所述。)。 不过,有语言学者曾就此字撰文,指出“荔(从力)枝”一词早于公元前的《史记》已经出现,但“刕”、“荔”(从刀)二字在唐代《切韵》还未收录,到了宋代《广韵》才见“刕”字,所以“荔”不应该从“刕”。
由於屋苑建於山上,需上/落過百級樓梯以接駁交通,對行動不便或推嬰兒車的住客造成不便。 屋苑附近沒有大型商場,最近的要算是葵芳新都會廣場,生活配套不足。 荔景站 屋苑雖鄰近地鐵站,但每次都要上/落一百多級樓梯,方便與否,見仁見智。 當中近期落成的新建大廈「恒景樓」之項目編號為KS24[6]。 荔景站 有別於東涌綫其餘車站,此站下層月台擴建部份及上層月台位於山體之內的部份沿用前地鐵市區綫風格的紙皮石,為東涌綫唯一採用紙皮石的車站,而兩層月台的南面牆身為搪瓷板,僅上層月台採用挑高設計的部份採用白色。 荔景站的「荔」字(下方為三個「力」字),於站內範圍被寫成「茘」字(下方為三個「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