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巴士公司已在巴士站適當位置展示巴士路線服務資料,並在不影響行人路面流量及附近商戶運作情況下,政府一般不會反對巴士公司在巴士站上蓋設置「廣告牌」(Advertisement Panel)。 在巴士站候車的乘客相對有時間觀看廣告,因此巴士站是適合用作戶外宣傳的地方。 商戶可因應產品服務需要及目標客戶群而選擇特定地區,燈箱廣告更能24小時全天候呈現經過巴士站的行人面前。 根據Nielsen 2010年巴士站燈箱成效的調查顯示,有61%受訪者能回憶於巴士站廣告板看到的相關廣告。 易通集團於2002年成立,公司憑著創新創意,無謂無懼的精神,多年來在市場推出多種創新的戶外廣告平台,包括世界首創動感廣告,立體的士廣告,流動展覽車、雪糕車和全港唯一水晶巴士等。 經過十多年積極拓展,集團在全港多過地區建立百多塊廣告招牌網絡,五千多個優質客戶資源,同時十多種不同的戶外廣告平台,因此必能為廣告客戶推出優質和創意的廣告計劃,亦能為各大業主的物業增值。
北京市1993年2月首次出現巴士身廣告[4],同年7月28日北京巴士通過京港合資的方式引入全車身廣告,由香港通成推廣公司(後併入德高集團)提供2/3的購車款項並經營雙層車廣告。 運輸署在2022年12月下旬的早上及傍晚時段在藍田交匯處及偉樂街進行實地調查,指出96線最繁忙一小時載客率為65%[24]。 九巴指出此線上座率較其他途經將藍公路的路線的為高,因此向運輸署申請加強此線服務,包括延長服務時間甚至提升為為全日服務,並因應部份乘客訴求,加開不經科學園直達大埔的特別班次,但一切詳情有待運輸署決定[25]。
巴士廣告: 我們的行銷團體會盡快與您聯絡!
處於不同地點的巴士候車亭,能有助廣告客戶觸及不同的客群,包括千禧一代,商業精英及喜愛時尚的購物者。 巴士車身廣告能向遠超於每天1億個乘客宣傳,因為廣告不但上能讓路人看見,它更是流動的戶外廣告,即是能夠四處行走,展示予其他區域的人。 經過或站在街道上的路人亦有機會看到這些廣告,大大增加了你廣告的曝光率。 巴士廣告能非常完善地體現到戶外廣告的目標,將你的產品大帶到市場上,令並且人認識你的企業。 地鐵是香港使用率最高的運輸系統,每天平均高達1億1112萬承載率,比所有巴士公司的總和還要多上7百萬。 MTR廣告海報能張貼在鐵路旁,大堂及電梯旁,所以地鐵廣告空間絕不缺少。
車身廣告同時亦分為多種,分為「門位一字」、「門位7字」、「梯位T字」、「梯位長T」、「梯位大十字」、「門/梯半車身」、「全車尾」、「車尾條幅」、「牌箱兩側」、「全車頭」及「全車身」廣告(別稱「閃卡」)。 有部份廣告更會同時設有「梯位大十字」、「門位一字」及「全車身」版本。 這種廣告媒介深受香港廣告商歡迎,截至2006年12月31日,共有610支站柱貼有廣告。 惟於2016年起,無論九巴或新巴城巴亦只會於站柱上刊登自家廣告。 港鐵主題廣告分佈於全港人流最多的車站,包括旺角、銅鑼灣、金鐘等等,主題站廣告氣勢軒然、動靜皆備,可有效提升品牌價值,及宣傳效益。 無論是專營巴士廣告、雙層巴士廣告或是單層巴士廣告都採用了一種名為Contra Vision的網孔貼。
巴士廣告: 巴士公司車身廣告
由於是單層巴士,政府規定此車只可有不多於20%的玻璃窗被Contravision廣告覆蓋。 巴士廣告2023 這也是2000年起,政府放寬Contravision廣告後的標準,更是新加坡當局的標準。 北京市1993年2月首次出現公交車身廣告[4],同年7月28日北京公交通過京港合資的方式引入全車身廣告,由香港通成推廣公司(後併入德高集團)提供2/3的購車款項並經營雙層車廣告。
大十字位廣告:為車身最主要位置,其廣告在雙層玻璃之中打橫及巴士中間直綫投放廣告,其廣告投放最為常見。 現時車廂廣告可貼於八達通收費器、樓梯旁版、路訊通及M-Channel顯示器、椅背或天花版。 巴士廣告有很多種形式,分別為車身廣告、車廂廣告及報站機廣告,新巴更利用無線上網系統(Webus)登廣告。 大十字位廣告:為車身最主要位置,其廣告在雙層玻璃之中打橫及巴士中間直線投放廣告,其廣告投放最為常見。 九龍巴士96線是香港一條新界區巴士路線,由九龍巴士(一九三三)有限公司營辦,於2022年12月12日起投入服務,來往康盛花園及大埔工業邨。
巴士廣告: 巴士廣告收費及價錢
部份已裝設廣告牌但已停用的巴士站,巴士公司仍保留其上蓋並定期更換廣告牌上的廣告,以繼續賺取更多廣告收益,例如油麻地廣東道油麻地警署及火炭坳背灣街禾寮坑路(曾於2017至2020年間重用)等。 為改善巴士站環境和配合乘客需要,運輸署支持專營巴士公司因應資源、乘客需求及有關地點的地理環境限制,在巴士站設置上蓋,營辦商須承擔設置及維修巴士站上蓋的費用。 巴士站廣告(Bus stop advertisment),是指在巴士站的站柱或上蓋進行宣傳及推廣,與鐵路車站的廣告相若。 易通集團能為廣告客戶安排在九巴車內張貼廣告貼紙,客戶可選擇適合的路線而發佈,非常適合一些附近有分店的廣告客戶。 以下為2020年最新巴士車身廣告參考價錢 (有效期4星期),此巴士廣告價錢不包括設計、印刷及安裝費用。 巴士廣告能夠提升客戶之品牌地位及知名度外,因其面積相比其他廣告大,廣告內容十分清晰可見,是很多企業首選的形象廣告手法。
為配合客戶需求,現時巴士車身廣告種類繁多,設計五花八門。 除全車身廣告(別稱「閃卡」)外,廣告代理商亦推出多種形狀大小不一的車身廣告供客戶選擇,豐儉由人。 專營巴士公司的廣告收入來自各種廣告平台,包括巴士車身、巴士車廂、巴士電視及巴士站燈箱。 在試驗計劃下,每間營辦商可以在最多50部巴士車窗上展示廣告。 廣告只可以展示在兩邊車窗的後半部,覆蓋巴士兩邊車窗的面積不可超過上層車窗兩邊總面積的20%。 這些廣告必須是透明的,不透光、半透明或螢光廣告一律不准展示在車窗上,以免影響乘客或其他道路使用者。
巴士廣告: 香港巴士大典
木星3號是美國衛星公司EchoStar旗下的「休斯網路系統(Hughes Network Systems)」所有,未來將替加拿大、美國、巴西和整個南美洲用戶提供無線網路服務,等於整個美洲有80%地區的用戶都將受益。 木星3號為地球同步衛星,與SpaceX自家的星鏈近地軌道衛星不同,優勢在不需切換訊號,並且不同波束可以為高需求區域提供相對快速的服務。 今日(30日)安泰邨至藍田港鐵站循環線的213M雙層電巴率先投入服務。 現時廣告可張貼於八達通收費器、輪椅停放區旁板、樓梯旁板、電視預留位、椅背、天花中央、左側或右側,價格亦有所不同[36]。 九巴曾在3輛富豪奧林比安(包括 3AV50/GC8347、AV255/HH9619及AV496/HT8415)髹上九巴之友全車身廣告,已悉數落畫並退役。 其後,九巴在兩部前龍運巴士丹尼士三叉戟(ATR406/HT6153及ATR428/HN9680)貼上廣告。
北京市1993年2月首次出现公交车身广告[4],同年7月28日北京公交通过京港合资的方式引入全车身广告,由香港通成推广公司(后并入德高集团)提供2/3的购车款项并经营双层车广告。 1992年,城巴在一輛利蘭奧林比安(177/EV4854)車身貼上全港首個Contra Vision廣告;可惜當時廣告物料設計不善,經一個月的洗車及雨水沖刷後,廣告已自行脫落。 巴士廣告2023 首位駕駛雙層電動巴士的車長表示,感到十分緊張和榮幸,他認為與傳統巴士分別是「電動巴士靜啲同埋揸落舒服啲,其他性能上大致一樣。」他又指電動巴士上斜有力,「上斜都有30幾40(km/hr)。」他指電動巴士較環保,相信是未來大趨勢。
巴士廣告: 巴士車窗廣告試驗計劃
八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愈來愈多企業重視宣傳推廣,願意在廣告支出上大灑金錢。 個別企業為旗下品牌、產品或服務作重點推廣時,更會斥資購買巴士全車身廣告,縱使收費高昂,效果卻比橫額廣告搶眼得多。 當時巴士公司主要使用油漆把全車身廣告塗在巴士車身,廣告可維持較長時間而不會脫色,令一部巴士成為戶外流動廣告板,巴士在繁忙地區道路上行走,效果尤其顯著,因此大受企業客戶歡迎。 全車身廣告更一度成為唯一巴士車身廣告模式,部份巴士披上全車身廣告後,更成為辨別該輛巴士的明顯特徵。 專線小巴的服務目的,主要是為某個社區提供與大型運輸系統接駁服務(如鐵路、巴士)。 全部綠色小巴都有固定路線、服務時間、班次和收費,大部份路線設有固定車站,並需接受政府監管,按規定不得隨意更改。
政府與廣告商會晤後,決定所有巴士車頭及上層兩側第二隻車窗必須完全通透,不能貼上廣告。 這兩部巴士亦不例外,廣告商調整已貼在車窗上的廣告後,宣傳效果已大不如前。 巴士車身廣告(Bus-body advertisement),是香港其中一種廣告宣傳媒介,透過在巴士車身上刊登廣告,向大眾宣傳及推廣品牌、產品或服務。 位於中環、金鐘、灣仔、銅鑼灣、北角及鰂魚涌等主要商業地區的69個全新75寸全高清數碼屏幕廣告牌,採用智能排程功能以觸及最多相關生活方式的人群。 巴士站數碼屏幕廣告可以提供與品牌產品相關的生活資訊,這類智能資訊使廣告客戶與受眾進行更深入的聯繫,從而提升產品注目度及在受眾心目中的印象。
巴士廣告: TexWood 巴士車身廣告價錢 2023年6月優惠
新巴、城巴及嶼巴亦相繼仿效,每年透過巴士廣告向全港市民拜年。 新巴營運初期的「捷徑王」18,2001年「將軍澳九龍專線」動物系列,到近年「東西快線」18X和「將沙快線」798,皆是透過車身廣告宣傳巴士路線賣點的表表者。 全車身廣告巴士向來是巴士迷追捕的目標,現今資訊發達,當全廣巴士行走特見(「全廣特」)時,巴士迷立即進駐各大討論區、社交平台、或友儕圈子之中追蹤特見巴士行蹤,以便隨時出發拍攝,並進行熱烈討論[29]。 有些巴士迷更會在街上瘋狂追捕這些巴士,令途人為之側目;個別巴士迷可能因追捕行為違反交通規則,惹來網絡公審。 巴士車身廣告的效用取決於能否吸引路人注目,特別是全車身廣告(全廣),主題、構圖、用色及搶眼度尤為重要。 由早年政府宣傳香港為亞洲國際都會的「香港飛龍」,到近年友邦保險的「The Power of We」、宣傳台灣旅遊的「大玩。台灣」、九巴情載80年復古色彩系列、巴士仔系列及時代廣場「高達35周年」展覽等等皆是出色作品。
地鐵站的多種店舖及設施能吸引乘客停留地鐵站,使他們更大機會與你的廣告接觸。 地鐵站基本上要什麼有什麼,包括外賣餐廳,服裝店,大型的地鐵站更有化妝品店,加上有冷氣及一些座位,乘客不會急著逃離地鐵站,因此有更多時間看見你的MTR廣告海報或貼紙。 2009年6月中旬,膠紙製造商「思高」在數部九巴登上了一個膠紙廣告,並指如果能夠拍攝該數輛「思高隱形巴士」巴士並上載至指定網站,便能參加抽獎,有機會獲取豐富獎品。 起初各巴士迷都踴躍貼圖至各大討論區,但後來有人發現有不良人士於討論區偷圖並上載至該網站以獲得抽獎資格。 城巴及新巴自Telargo市區版報站系統安裝後也利用報站機作宣傳途徑,但宣傳內容只限於新創建交通服務的服務。 現時城巴及新巴的車身廣告代理商為德高展域(於2015年7月前為Buspak);九巴則於2009年尾由Buspak轉為路訊通。
巴士廣告: 雙層巴士及電車車身
這些白牌車的收費比巴士略高,車程也比巴士短,但是因為為不合法經營的關係,警方曾經大力掃蕩。 常見的交通工具的巴士車身廣告/小巴車身廣告是迅速增加品牌知名度最佳捷徑,小巴有其固定線路,在小巴的車身做廣告可瞄準目標客戶群,開拓客源。 巴士廣告2023 九巴為慶祝成立八十周年,2013年在八輛配環保引擎的空調巴士披上八款在五十至八十年代的仿古懷舊熱狗巴士車身色彩[31]。 在此之前,新巴及城巴亦先後推出周年誌慶車身廣告,當中城巴為了慶祝成立40週年更於旗下兩輛Enviro500 MMC 12.8米漆上復古車身色彩。
- 丹尼士三叉戟全面退役後,九巴於2016年1月9日在一輛Enviro500(ATE13/KY9168)貼上廣告。
- 巴士車身廣告能向遠超於每天1億個乘客宣傳,因為廣告不但上能讓路人看見,它更是流動的戶外廣告,即是能夠四處行走,展示予其他區域的人。
- 現時服務範圍一般只限舊區,尖沙咀、黃埔花園、青衣島、鴨脷洲和大部分新發展的新市鎮區域(例如天水圍和將軍澳及馬鞍山)均不准紅色小巴駛入。
- 到了1990年代,為使車身有更多展示廣告的空間,運輸署建議將小巴的識別色髹於車頂,「紅頂」的俗稱亦因此而來。
- 但一些追捕全車身廣告巴士特見的巴士迷,可能因瘋狂追捕違反交通規則而被其他巴士迷批評。
[4]煙草公司為求加強宣傳效果,不惜租用十多輛巴士漆上同一廣告式樣。 [4]九十年代末港府收緊控煙法例,禁絕公開展示香煙廣告,昔日最大客戶自此絕跡巴士車身。 「在巴士車身上宣傳某種訊息」的概念,早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經已興起。 自六十年代開始,九巴在部份途經彌敦道的丹拿E型巴士上裝了橫額廣告燈箱,客戶包括「總督」香煙及香港大丸,亦有巴士公司的自家訊息,經典例子有一人收費標貼,和九巴倫敦寶車身的「超載屬違例 乘客請合作」。 自七十年代起,越來越多巴士最少在車身兩側貼有橫額,車尾及引擎蓋亦貼上條幅廣告。
巴士廣告: 橫額及全車身廣告歷史
2010年12月,九巴與80M巴士專門店合作於ATEU19(PJ5118)登上題為「服務乘客、從心出發」的全車身廣告,並以類似九巴仔的角色為主題,不同之處在於該角色被卡通化,色澤和外型亦經過修改。 隨後九巴仔正式改稱「巴士仔」,並開始在巴士站、巴士車身及路訊通上作重點推廣。 2009年6月中旬,「3M」公司在數部九巴刊登全車身廣告宣傳思高牌膠紙,同時推出抽獎活動,若乘客能夠拍攝全數「思高隱形巴士」,並上載相片至指定網站,即可參加抽獎及贏取豐富獎品。 巴士廣告 新巴18捷徑王是試驗期內,首款張貼在巴士上層車窗的Contra Vision廣告;政府於2002年12月進一步放寬限制,容許雙層巴士右邊車窗貼上Contra Vision廣告,貼上廣告物料後的車窗面積,不可多於右邊車窗總面積的20%。 巴士候車亭全面覆蓋帶來了巨大的視覺震憾效果,有效吸引途人目光。
《香港01》記者試坐後,有感上斜「夠力」,巴士靠站時亦算穩定,雖然今日天氣炎熱,但車上冷氣亦足夠。 JCDecaux Innovate致力於創作切合客戶宣傳目標的戶外媒體方案,我們將其宣傳目標由概念變為現實。 巴士廣告2023 我們的創意廣告為客戶加強宣傳效用,同時為都市人帶來歡樂 。 Adintime 是一個市場平台致力為提供購買廣告空間服務。
巴士廣告: 車身廣告
1998年開始,九巴便開始推出生肖巴士,為指定型號的巴士貼上自家的生肖全車身廣告。 及後新巴及城巴亦相繼跟隨,作為巴士公司對外拜年的公關工作。 巴士廣告2023 廣告商會利用站與站之空間去加插自己的品牌名,唯大多數巴士迷及市民只覺得品牌只達到洗腦效果。 九巴及中巴也有單層機場巴士,貼上了國泰航空的Contravision廣告。
現時服務範圍一般只限舊區,尖沙咀、黃埔花園、青衣島、鴨脷洲和大部分新發展的新市鎮區域(例如天水圍和將軍澳及馬鞍山)均不准紅色小巴駛入。 紅色小巴的服務路線、服務時間、班次和收費是不固定和不受政府監管;雖然如此,但隨著行業發展,不少紅色小巴路線已由商會或小型公司統籌,有固定的路線、服務時間、班次和收費,但會因應各種情況而作出更改,例如塞車時可以轉用較暢通的路線。 八九十年代,行遍港九的過海路線尤其備受商家青睞,九巴當時最大面積的廣告多是刊登於隧道線巴士上,幾乎每輛隧巴也披上全車身廣告。 由於隧巴車身廣告僧多粥少,商戶一旦有幸刊登廣告於隧巴車身,更會不斷續約,以保留有利位置。 [4]當時九巴廣告部以香煙品牌為最大客戶,其次是電器、體育用品和啤酒。
巴士廣告: 九巴 TK2413 (E5T
到了1998年,政府更完全禁止在巴士的前面及側面貼上Contravison廣告,只可在後面貼上Contravison廣告。 1978年,各小巴陸續安裝了車頭頂地點牌箱,以便清楚地顯示行車目的地。 政府於1988年批准小巴由14座位增加至16座位,部分小巴商會曾經要求政府放寬座位數目至20座位,但是政府認為小巴為輔助性交通工具,及受到保護鐵路政策等限制而不被接受。
- 運輸署亦向城巴及新巴提出相同安排,當新聞處有更具體的計劃後,該署會就詳細安排與巴士公司聯絡。
- 政府與廣告商會晤後,決定所有巴士車頭及上層兩側第二隻車窗必須完全通透,不能貼上廣告。
- 新巴18捷徑王是試驗期內,首款張貼在巴士上層車窗的Contra Vision廣告;政府於2002年12月進一步放寬限制,容許雙層巴士右邊車窗貼上Contra Vision廣告,貼上廣告物料後的車窗面積,不可多於右邊車窗總面積的20%。
- 惟於2016年起,無論九巴或新巴城巴亦只會於站柱上刊登自家廣告。
- 到了1998年,政府更完全禁止在巴士的前面及側面貼上Contravison廣告,只可在後面貼上Contravison廣告。
Buspak與通成推廣亦因此推出不同設計的車身廣告應付客戶需求。 截至2012年6月,全香港共有3,076輛綠色小巴,行走354條專線小巴路線(72條港島專線小巴路線、81條九龍專線小巴路線及200條新界專線小巴路線),大部分路線由有限公司經營,當中包括一些集團的多家子公司。 巴士廣告 專線小巴大部份路線都設有固定車站,乘客可於固定車站侯車或於路線途經之非禁區位置截停上車。 乘客於上車的時候需先繳付車資,現金車資需投入錢箱(不設找贖),不得交給司機。 而所有綠色小巴均接受八達通(部份路線設分段收費,需於繳付車資前先通知司機,讓司機調整八達通收費機;部分路線的八達通機設有按鈕,乘客需自行把收費機按至所需繳付的分段車費)。 巴士廣告 下車前需高聲呼叫司機下車地點,或按電鈴(如設有,及只適用於固定車站),司機揮手作實。
Contravision廣告的特點是可以在玻璃窗上貼上廣告,而車上乘客仍可看外面的景物。 一部城巴利蘭奧林比安(177/EV4854)在1992年貼上了Contravison廣告,是全港的第一部。 巴士廣告 可是,由於當時的Contravision設計不佳,在一個月的洗車及雨水沖刷後,它的Contravision廣告會自行剝落。
巴士廣告: 政府廣告
巴士車身廣告擁有最大的廣告位面積,堪稱大型戶外流動廣告牌,容易吸引途人留意,讓目標群眾留下深刻印象。 2012年4月,工聯會立法會議員葉偉明在大部份行走九巴沙田區及西貢區路線的巴士刊登「門位橫條」形橫額廣告[43][44]。 1998年開始,九巴每年均會在不多於三輛巴士推出屬該年生肖的生肖巴士全車身廣告。
由於綠色小巴受到政府監管,政府為加強對公共運輸的管理,歷年均鼓勵紅色小巴轉為綠色小巴經營。 一般而言,公共小巴須要有車輛登記及客運營業證,方可以載客及領取酬金;紅色小巴的車輛登記人和客運營業證持有人,往往是同一人,但是由於綠色小巴營辦商可以租用他人的小巴經營,所以同一輛綠色小巴,可以有不同的車輛登記人和客運營運證持有人。 巴士廣告 Contra Vision的巴士廣告表面透光度極高,佈滿小孔,物料不易褪色又耐用,成為現時香港巴士車身廣告的主要物料。 廣告張貼在後,車外人士可清楚看到廣告的內容,而車內乘客亦可同時透過小孔觀看到車外景物。
巴士廣告: 巴士廣告
車身貼紙除了美觀外,也可作保護車子用途,隔絕日曬熱能與紫外線、提升私隱度,令您更與別不同。 丹尼士三叉戟全面退役後,九巴於2016年1月9日在一輛Enviro500(ATE13/KY9168)貼上廣告。 以九巴為例,2012年廣告收入約1.1億港元,已全數計入專營賬目補貼票價[13]。 2013年錄得1.16億元廣告收入,較上年度增加逾3.6%[14]。 不過,與每年約60億港元票務收入相比,非票務收入只能起若干補貼票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