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就可以把子宮內膜癌各個發病階段歸納為早中晚期三個階段。 在這三個階段病人可能會因為疾病的發展而出現不同的症狀表現,下面就分期來介紹一下。 子宮內膜癌4期2023 子宮內膜癌4期2023 子宮內膜癌擴散轉移的途徑是經由直接侵犯及血液、淋巴兩種途徑。 因此要靠完整的手術分期來查看腹腔內是否有癌細胞、其他器官是否受到轉移、骨盆腔及主動脈旁淋巴是否受到侵犯。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產部生殖醫學中心主治醫師王馨世在《親愛的荷小姐》書中也指出,肥胖引起的十大癌症,第一名就是子宮內膜癌,相較於 BMI 正常的婦女,體重超標肥胖的女性罹癌風險大增 62%。 子宮內膜癌好發的高風險族群包含:五十到六十歲女性、排卵異常、肥胖、糖尿病患者。 子宮內膜癌4期 但由於子宮內膜癌逐漸有年輕化趨勢,賴瓊慧醫師建議,無論青少年還是更年期女性有異常出血,就要及早就醫。
子宮內膜癌4期: 子宮內膜癌治療,只能手術切除子宮嗎?有懷孕需求我該怎麼做?
肥胖是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因子、從未生育過、較晚停經、長期單獨服用雌激素的婦女,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都較易得子宮內膜癌。 根據病理學特徵進行子宮內膜癌組織學分型,包括子宮內膜樣癌和非子宮內膜樣癌(粘液腺癌、漿液癌、透明細胞癌、混合細胞癌、未分化癌,以及癌肉瘤)。 MRI可較清晰地顯示子宮內膜癌的病灶大小、範圍,肌層浸潤以及盆腔與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情況等,從而較準確估計腫瘤分期。 CT對於軟組織的分辨率略低於MRI,因此在具有條件的醫院,應用MRI術前評估者較多。 但很多患者同時合併肥胖、高血壓和/或糖尿病;長期出血患者可繼發貧血;合併宮腔積膿者可有發熱;晚期患者可觸及腹部包塊,下肢水腫或出現惡病質狀態。
MRI診斷總的準確率為88%,它能準確判斷肌層受侵程度(放療後者不准),從而較準確估計腫瘤分期。 對盆腔較小轉移灶及淋巴結轉移,MRI診斷尚不理想。 然而仔細檢查癌腫部位,仍有一些特徵,與正常的子宮內膜之間有界限可辨認,即癌腫的粘膜增厚、粗糙並有大小不規則的息肉樣突起,而良性的子宮內膜增生則較軟,表面光滑。 惡性的息肉樣突起體積較大,硬、脆,表面有表淺潰瘍,病變晚期有潰瘍及壞死,累及整個子宮內膜;少數病例甚至可蔓延並侵入子宮頸管內膜或擴展到陰道穹窿。 而良性息肉狀增生的子宮內膜則僅局限於宮頸管內口以上,因為宮頸對引起這種子宮內膜增生的異常內分泌功能從不發生反應。 多見於肥胖、糖尿病或糖耐量異常以及高血壓婦女,有人稱之為子宮體癌「三聯症」。
子宮內膜癌4期: 子宮頸抹檢 無法揪出子宮內膜癌
位於骨盆腔的子宮是孕育胎兒的地方,子宮腔內有一層內膜細胞稱為子宮內膜,是受精胚胎著床的位置,在此形成胎盤,發育成胎兒。 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陳楨瑞指出,對於一般女性來說,在青春期之後,子宮內膜每個月都會增厚,倘若子宮內膜並未接受到受精胚胎,且子宮內膜增厚至一定程度,就會掉落,造成出血,形成女性的月經周期。 因此,有些女性處於月經周期間在衛生棉上除了有經血之外,還可看到黏稠物,就是脫落的子宮內膜了。 一般女性對於「子宮內膜癌(endometrialcancer)」的瞭解不多,只知道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可篩檢子宮頸癌,殊不知子宮內膜癌已從民國99年開始竄位成為婦科癌症的第一名,並在女性十大癌症之中佔第七名。 子宮內膜癌的分期比較複雜,一般來說可以分為五個不同的時期,他們分別是I到IV期,一般來說可以把I期的子宮內膜癌叫做是早期,把IV、IV期子宮內膜叫做是晚期,其他階段的子宮內膜癌則可以叫做是中期。
過去子宮頸癌的篩檢是靠抹片,用抹片刷來刷下子宮頸的細胞,然後在顯微鏡下看是否有病變的細胞來早期發現子宮頸癌。 子宮內膜癌4期 子宮內膜癌4期 有時癌細胞會穿透子宮壁到附近的組織﹐例如子宮旁組織、網膜、膀胱、直腸,也可能隨著淋巴轉移到陰道、輸卵管、卵巢、骨盆腔或遠處的肺部、肝臟、或腦部。 雌激素(動情激素)過度的刺激是導致子宮內膜癌最基本的因素。
子宮內膜癌4期: 子宮內膜癌的臨床表現
適用狀況:早期有生育需求的年輕病人;以及復發或轉移性病人,但無法開刀切除者。 荷爾蒙治療:研究統計,約有 15 ~ 33 子宮內膜癌4期 % 的患者對荷爾蒙治療有反應。 分化良好的癌細胞,黃體素受體活性較強,因此對黃體素製劑會有較強反應。 不過台大醫學院婦產科教授陳祈安在《好心肝會刊》中提醒,這種治療方式並沒有經過大規模的人體試驗,失敗率也較高,且可能仍會復發,只有在特殊狀況下,才可能採取此治療方式。
尤星策醫師指出,子宮內膜癌術後可能有陰道出血、下肢水腫等併發症,改善水腫最好的方式還是運動和按摩,可諮詢醫師正確復健方式。 她舉例,研究顯示,第 1A 期類內膜型腺癌的病患僅用手術治療,五年存活率可超過九成;第 1B 期若是病患超過 60 歲,則手術搭配放射線治療可改善存活率,但對於 60 歲以下則無明顯差別。 放射線治療:利用高能放射線殺死癌細胞,主要針對骨盆與淋巴腺區域,常搭配其他治療方式一起使用,達到更好效果。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婦癌研究中心負責人賴瓊慧指出,子宮內膜癌又可細分幾種類型,以「類內膜型腺癌」最常見,亮細胞癌、漿液細胞癌、腺肉癌則較為少見,但十分惡性。 當子宮內膜癌進入到中期的時候病人陰道排液的現象會非常明顯,而且有時候會伴有疼痛。
子宮內膜癌4期: 停經後異常出血要小心 – 子宮內膜癌(懶人包)
在没有黄體素的抑制下,雌激素持續對內膜發揮作用,使子宮內膜一直增生。 一旦增生太多時,就會罹患子宮內膜增生症,這種病將來很有可能發展成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 女性荷爾蒙中的雌激素,會定期讓子宮內膜增生,促進黄體形成荷爾蒙的分泌、促進排卵,接著會分泌黄體素,讓子宮內膜變得厚厚軟軟,準備讓受精卵繁殖。 肥胖的人,其脂肪組織也會製造雌激素,同時加以貯藏。 就這點而言,已經充分具備容易發生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的要素了。 建議大家盡量閱讀醫學研究報告來對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有更深入的瞭解。
台大醫院婦產部婦科主任鄭文芳解釋,主要看病人復發危險因子多寡,例如侵犯子宮肌肉層的深度較深、癌細胞分化不良、侵犯淋巴血管、年紀大等,來判斷是否需接受治療。 術後有些人需同時接受這二種,也有些只需其中一種放射線療法。 「復發危險因子愈多,愈需要同時接受體外與體內放療」。 現時本港最常用的篩查方法屬子宮頸抹片檢查(Pap Smear),一旦從樣本發現有細胞病變的結果,通常會進一步安排陰道鏡等檢查以助找出病因是否與癌症有關。
子宮內膜癌4期: 治療
中醫將子宮內膜癌分血熱型、氣虛型、血瘀型、腎虛型四型對症治療。 孕激素類藥物為非細胞毒性藥物,安全性高,而毒性很少。 常見的副反應有輕度水鈉瀦留和消化道反應,其他可有高血壓、痤瘡、乳腺痛等,0.6%可有過敏反應,但無1例造成死亡。 子宮內膜癌4期2023 對於癌已深浸肌層、細胞分化不良者,術前腔內放療,術後還應加用體外照射。
子宮可正常或大於相應年齡,合併肌瘤或宮腔積膿時,子宮可有增大。 有卵巢轉移或合併分泌雌激素的卵巢腫瘤時卵巢可觸及增大。 子宮內膜癌4期2023 子宮內膜增生最明顯的症狀是經期異常,像是經期時間特別長,或是有不正常出血症狀,其他像是過度肥胖、飲食偏西式化、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過度補充雌激素或罹患乳癌而服用泰莫西芬(Tamoxifen)者等,也都是高危險群。 如果為宮頸腺癌誤診為子宮內膜癌,而按一般子宮切除處理,顯然不妥;若為子宮內膜癌而誤作子宮頸腺癌處理,也非所宜。 先用小刮匙刮取宮頸管內組織,再進入喧囂腔刮取子宮兩側角及宮體前後壁組織,分別瓶裝標明,送作病理檢查。
子宮內膜癌4期: 個案1: 第3期內膜癌 治療年半無復發
據國內伍毓珍等報告,腔內放療常用子宮填塞法,其術前填塞併發症低,為1%。 子宮內膜癌4期 體外放療可按原發灶及浸潤範圍,個別具體對待,如宮旁或盆腔淋巴結轉移灶,可按宮頸癌術前放療。 由於纖維光源的應用及膨宮劑的改時,這種很早停滯的技術近年再度發展。 CO2氣體膨宮,視野清晰,要備有流量計裝置下,使用很安全。
- 至於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則較難從定期婦科檢查篩查出來。
- 地雷食物則要避開高油脂、高鹽、紅肉及加工肉品等。
- 不過台大醫學院婦產科教授陳祈安在《好心肝會刊》中提醒,這種治療方式並沒有經過大規模的人體試驗,失敗率也較高,且可能仍會復發,只有在特殊狀況下,才可能採取此治療方式。
- 子宮頸癌的分期,主要以臨床評估為主,也就是說根據「臨床分期」,而不是其他婦科癌症常用的「手術分期」,最主要的原因是國際婦產科聯盟 在1994年所建議的。
- 只要聽到癌症,大家都會變得非常緊張,而與婦科相關的癌症,其實身體都會悄悄釋放些警訊在提醒我們,而若你發現自己的月經血量異常,或是整個生理週期變長,就要擔心是不是「子宮內膜癌」找上門,要速速就醫檢查。
- 研究表明,子宮內膜樣癌級別越高,則內膜越厚,腫瘤體積越大,內膜-肌層交界帶越不規則,腫瘤內回聲越不均勻,出現局灶性或多來源富血供的比例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