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款樓宇最大特徵為每層電梯大堂面積不一,每三層一組由上至下、由小至大排列,呈三角形設計。 首座採用後期型設計、並附有延伸水缸的Y3型大廈為景林邨景桃樓,1990年10月入伙;而最後一座採用早期型設計大廈則為鳳德邨碧鳳樓,1991年4月完工(上述兩條屋邨亦是全港僅有兩條兼具兩款設計Y3型大廈的屋邨)。 另外,Y3型每翼翼尾單位均具備突出的三角形窗台,絕大部份Y3型大廈翼尾單位的三角形窗台均採用向外開口設計;不過太和邨喜和樓其中一翼翼尾極低層單位因過於貼近太和廣場建築物,以及景林邨景棉樓全部翼尾單位,則採用了同向開口設計。 至於單位方面,每標準翼設8個單位、每個標準樓層24個單位,但部份樓宇(尤其是1988年及以後落成的Y3型大廈,但不包括抽起改作居屋出售樓宇)的A、B及C翼(其中一至三翼)尾端一至兩戶被分間成合共3至6伙一人單位(而該等單位俗稱「劏房」),使一層可以有多於24伙。 鳳德邨平面圖 而在屋宇設備標準方面,每座Y型大廈均設6台升降機,並以每2部升降機為一組,每隔3層設立層站;而升降機機房設於上層天台(而緩衝區則設於天台層),使升降機可直接服務最頂層。
鳳德邨落成至今,從未進行大型維修工程,而隨着港鐵屯馬綫通車,鳳德邨亦不斷打破居屋第二市場租者置其屋單位成交記錄[5]。 鳳德邨平面圖 鳳德邨平面圖2023 鳳德邨平面圖 )為鳳德邨第6座,是鳳德邨發展計劃內的單幢式居屋屋苑,於1991年10月落成。 鳳鑽苑是香港最後一座撥作居屋出售的Y4型大廈,其樓宇建築設計與雪鳳樓一樣。 鳳德邨平面圖 本公司擬使用閣下的個人姓名、電話號碼、傳真、地址或電郵地址處理閣下的申請、回覆閣下查詢並作地產代理服務的促銷及向閣下提供中原集團其他公司的資訊。 公屋鳳德邨平面圖 公屋鳳德邨平面圖 鳳德邨平面圖2023 本公司在未得閣下的同意之前,不能如此使用閣下的個人資料並向閣下作直接促銷。 公屋鳳德邨平面圖 鳳德邨設有兩所停車場,分別位於鳳德商場下(地下及一樓)(時租)及紫鳳樓(第3座)旁(月租)的停車場大樓,合共提供約700個車位給本邨居民優先租用;邨內亦設有邨內私家路連接商場、停車場及各座樓宇,東及北連蒲崗村道、南連鳳德道。
鳳德邨平面圖: 升降機塔
)位於香港九龍黃大仙區鑽石山,項目編號為KL10。 屋邨屬香港房屋委員會租者置其屋計劃,在1998年將單位出售予當時的住戶,現由鳳德邨業主立案法團管理屋邨事務;管理公司為中國海外物業服務有限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鳳德邨銀鳳樓(第7座)及斑鳳樓(第8座)是香港最後一座以135度相連的廣義長型相連大廈,而兩座實際上是同一幢建築,內設通道互通兩者(但地下不能互通;一樓為老人中心,能互通,但不對外開放;二樓為商場,不能互通,但對外開放)。 公屋鳳德邨平面圖 鳳德邨落成至今,從未進行大型維修工程,而隨着港鐵屯馬綫通車,鳳德邨亦不斷打破居屋第二市場租者置其屋單位成交記錄。 鳳德邨位於鑽石山鳳德道111號,由房委會發展,屬租置計劃公屋,於01/1991開始入伙。 鳳德邨(英語:Fung Tak Estate)位於香港九龍黃大仙區鑽石山,項目編號為KL10[4]。
除廣福邨以及長康邨因時間不合或其他不明原因而沒有出售外,其他屋邨的Y2型大廈皆已透過租者置其屋計劃出售。 Y1型大廈通常每翼12伙,每層36伙,故此一座Y1樓宇一般有1224個單位,但部份Y1型大廈有超過1300個單位,原因是部份單位被一分為二,分配給一人家庭。 大部份使用大老山隧道往新界方向的巴士也需要經過鳳德邨外圍的鳳德道才可以進入龍蟠街及荷里活廣場,故此鳳德邨也會比較多前往大埔、沙田東部或馬鞍山的巴士,亦有少部份前往九龍城區的巴士。 2樓為主要商場,設有中式酒樓、超級市場、中式、西式快餐店、零食店、電器店、雜貨店、高科技手提電子產品店等。 現時,本邨83%人口是已購買單位的業主,當中有部份以綠表或白表資格購入本邨單位而遷入本邨[7]。 鳳禮苑(英語:Fung Lai Court)則是鳳德邨內騰空地盤加建的居屋屋苑,在鳳禮苑銷售期間,合資格的鳳德邨住戶可優先購買鳳禮苑的兩座樓宇,鳳禮苑於1997年1月落成。
鳳德邨平面圖: 鑽石山 @中原樓市片區
鳳德邨設有兩所停車場,分別位於鳳德商場下(地下及一樓)(時租)及紫鳳樓(第3座)旁(月租)的停車場大樓,合共提供約700個車位給本邨居民優先租用;邨內亦設有邨內私家路連接商場、停車場及各座樓宇,東及北連蒲崗村道、南連鳳德道。 鳳德邨位置在香港九龍中部黃大仙區鑽石山山腳、蒲崗村道以南、鳳德道以北、鳳禮道、鳳美徑以西、蒲崗村道以東,地址為九龍鑽石山(蒲崗)鳳德道111號;鳳德邨之法定地段為「新九龍內地段第6318號之餘段(英語:NKIL6318)」。 鳳德邨平面圖2023 該部份土地於1985年末開始進行爆破平整工程[6],屋邨興建工程由 年間展開,名為「鑽石山北1-3期」。 鳳鑽苑(英語:Fung Chuen Court)為鳳德邨第6座,是鳳德邨發展計劃內的單幢式居屋屋苑,於1991年10月落成。
- 此外,年長居民佔本邨人口確實減少了,但邨內休憩設施於日間時分仍坐著一些長者,形成了邨內老、中、青、少、幼不均等的形態(有人說從邨内商場開設多間補習社中,可知兒童人數不斷增長,但他們當中有不少並不是居住在邨內)。
- 這一組是屬於鳳德邨管理,往慈雲山中心的升降機塔雖然與這升降機塔結構相同,但會由領展管理。
- Y1型大廈樓高35層,標準單位設計劃一為編配給2-3人家庭的小型單位,間隔與舊長型23平方米單位相似,但整體單位面積、露台及廁所面積均有加大。
- 鳳德邨(英語:Fung Tak Estate)位於香港九龍黃大仙區鑽石山,項目編號為KL10[4]。
- 大部份使用大老山隧道往新界方向的巴士也需要經過鳳德邨外圍的鳳德道才可以進入龍蟠街及荷里活廣場,故此鳳德邨也會比較多前往大埔、沙田東部或馬鞍山的巴士,亦有少部份前往九龍城區的巴士。
- 鳳德邨 硃鳳樓 (1座) 於過去3年共有11宗成交。
- 而所有輸電管線槽,則置於三翼上樓梯對面的天井。
- 由於硃鳳樓(第1座)、碧鳳樓(第2座)及鳳禮苑水平較高,到達鳳德商場需要使用紫鳳樓停車場的升降機到達,但因為不足以應付人流及經常故障,故此在1999年加建一座升降機塔,並設有兩部升降機,方便直達地下。
本邨的興建目的是為慈雲山邨重建計劃提供安置資源,本邨連同東頭邨第5-7期,以及天耀邨第1期的派樓期,均與慈雲山公共房屋重建工程相配合,初期本邨不少居民均由該等屋邨遷入,而絕大部份也是當時居住於慈安邨57-60座、慈樂邨4-16座及慈愛邨42、45-47座的居民。 現時,本邨83%人口是已購買單位的業主,當中有部份以綠表或白表資格購入本邨單位而遷入本邨。 此外,年長居民佔本邨人口確實減少了,但邨內休憩設施於日間時分仍坐著一些長者,形成了邨內老、中、青、少、幼不均等的形態(有人說從邨内商場開設多間補習社中,可知兒童人數不斷增長,但他們當中有不少並不是居住在邨內)。 鳳德邨平面圖2023 下列公共屋邨標準型大廈樓宇樣本平面圖只供參考,並不代表所有公屋樓宇類型。 黃大仙區的鑽石山@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1,870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39,780人。
鳳德邨平面圖: 樓宇
以上形式的「劏房」可按當區房屋需求靈活配合,由最少半翼尾端[18]到全部三翼尾端改裝均可,而且兩邊單位可以有不同的改裝方式[19]。 首批設有「劏房」的Y3型大廈為良景邨良偉樓及良俊樓,1988年6月完工;最後一批則為天耀邨耀富樓及耀民樓,以及德田邨德盛樓,1992年4月完工。 在此期間,一共有24幢(原訂為25幢,後來鳳德邨硃鳳樓因安置戶反對而未有加建)設劏房的Y3型大廈落成。 鳳德邨平面圖2023 Y1型大廈樓高35層,標準單位設計劃一為編配給2-3人家庭的小型單位,間隔與舊長型23平方米單位相似,但整體單位面積、露台及廁所面積均有加大。 鳳德邨位於鑽石山鳳德道111號(中原樓市片區:鑽石山)。
本邨所處土地原為鑽石山政府石礦場及大磡村木屋區一帶。 及後,由於木屋區開始改建為龍蟠苑,而石礦場運作會對民居構成滋擾,因此政府於1982年停止開採石礦場較低地勢的部份。 該部份土地於1985年末開始進行爆破平整工程,屋邨興建工程由 年間展開,名為「鑽石山北1-3期」。 馬鞍山恆安邨恆山樓、恆峰樓和恆海樓是新界區以至全港首批同類建築,於1987年2月16日入伙;跟較舊式類型公屋大廈一樣,恆安邨的Y3型大廈在入伙初期,單位大門設有投信口,直到1990年代中旬由設於地下大堂的信箱取代[17]。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9,490,年齡中位數為 45.9歲。
鳳德邨平面圖: 訂做傢俬 榻榻米 衣櫃 書枱 層板 4件套 設計組合
黃大仙區議員譚香文指,裝修對附近一帶的居民,尤其長者特別不便,應分階段局部裝修。 鳳德邨 硃鳳樓 (1座) 共有34層,提供816個單位。 鳳德邨 硃鳳樓 (1座) 於1991年03月起入伙。 鳳德邨 硃鳳樓 (1座) 於過去3年共有11宗成交。
而所有輸電管線槽,則置於三翼上樓梯對面的天井。 而從1990年中起落成、採用新款設計的Y型大廈,均會增設緊急發電機房。 與舊式公屋一樣,Y型大廈曾大量採用俗稱「三支香」的插筒式晾衣裝置,後來才改用與和諧式大廈設計相容的不鏽鋼晾衣架。 Y型大廈是香港房屋委員會(簡稱「房委會」)成立後首款非長型標準設計的出租公屋/居屋大廈,分別在1981年(Y1及Y2)[2] 及1984年(Y3及Y4)發表。 顧名思義,Y型樓宇的橫切面呈「Y」字型,三條翼樓自中央電梯大堂放射而出。
鳳德邨平面圖: 公屋鳳德邨平面圖: 樓宇
其後大廈設計於1983年加以改良[6],樓宇的四分之三單位屬中型單位(又稱B型單位[7]),編配給4-6人家庭;只有佔四分一的翼尾單位是供7人或以上家庭的大型單位(又稱C型單位[7]),為房屋署首次引入「一屋多房」設計概念的標準設計大廈。 欄柵式窗花全面改為鐵窗設計,窗戶位置配合房間間隔。 另外,由於1980年代居屋需求殷切,令為數不少Y2型、Y3型及Y4型原出租公屋大廈在居屋供應不足(即每年供應未滿10,000伙)時改裝作居屋出售。 直至1998年,房委會推行租者置其屋計劃,讓租戶以合理價錢購買現居單位,而租者置其屋計劃中出售的屋邨皆為1982至1992年或之前落成(東頭邨其中三座,以及翠屏(北)邨翠樟樓除外),所以大部份獲得納入租者置其屋計劃中出售的屋邨,都是由Y型大廈組成的公共屋邨。 Y型大廈(英語:Trident[1],簡稱「TR」),舊稱三叉型大廈,是香港公共房屋的一種標準型大廈設計,分為Y1型、Y2型、Y3型及Y4型,於1984年至1992年期間落成的公共屋邨(尤其是納入租者置其屋計劃的公共屋邨,即可拆售公屋)及居者有其屋(居屋)最為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