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依字形來取碼,而非依書寫的筆畫和筆順取碼;同一筆畫可以剪開(例如「里」字的倉頡碼為「田土」)等。 批評者認為它違反漢字邏輯,令漢字走上「歧途」,是缺點[8]。 反駁者則指漢字在分析構形字理、字典部首歸部時,都是按形狀分析,也會不依筆順甚至剪裁筆畫,因此這只是主觀上接受與否的問題[9]。 一些競爭對手如嘸蝦米的發明人或擁護者甚至以攻擊倉頡輸入法來作爲文宣,有輸入法硏究者對此不予認同[10]。 朱邦復本來想根據其「漢字基因」理論,建立一套「倉頡系統」,用倉頡碼統一處理漢字的形、音、義、碼、序、辨等六大問題。 其中倉頡碼的原始目的是漢字檢索及排序,其取碼具有字首及字身的概念,以字首做為分類,字身做為補充,如此便可讓電腦「理解」漢字,進而達到組字、字義理解,甚至與人溝通的功能。
隨著網路通訊科技日益發達,使用3C拍照及透過軟體分享之情況越發普遍,卻也不斷衍生出私密影像未經過當事人同意,... 凭视觉(非字义或笔顺)把汉字分割为字首及字身,字首为最左、最上、最外部份,剩余部份为字身。 各部份再分拆为有限个字码(中间部分省略),以不破坏字形特征和视觉容易辨识为准。 原是為出版印刷業界作檢字之用,以提升排版效率,加快出版的速度。
倉頡符號: 倉頡字母及輔助字形表
之後,朱邦復先生及助手沈紅蓮女仕一起改良「形意檢字法」,使之能應用在中文電腦上。 3.Windows 7的新倉頡、新倉頡2010,Windows 8.1的倉頡輸入法中文標點符號的輸入方式皆相同。 2.刪節號和破折號的正確使用方式皆為連續兩個相同符號,在輸入完第一個符號後,利用快速鍵Ctrl+Alt+G來重複剛輸入的符號,可以加快第二個符號的輸入速度。 按一下前導字元按鍵,再按一下英文逗號,然後按向下鍵拉開候選字清單,往下到第2個候選字Enter選擇頓號,最後再一次Enter送出。 按一下前導字元按鍵,再按一下U鍵,然後輸入Unicode碼2500後Enter,最後再一次Enter送出。
利用倉頡碼來輸入就能解決快速鍵與前導字元的輸入問題,傳統倉頡與新倉頡輸入法都能使用。 在主流平台並無必要處理倉頡系統的重複字,不過坊間許多倉頡輸入法仍沿用了倉頡系統的重複字編碼表,惟置於前幾碼用於區分重複字的「X」一般顯示為「難」而非「重」。 這些重複字的編碼固定,熟練的使用者可以籍由記憶這些編碼減少選字。 不過,倉頡輸入法有一些衍生版本,改進了上述的批評點,例如加入容錯編碼、不同字形的取碼、簡快碼、詞組輸入,同時容許不同版本的取碼等。 例如大新倉頡輸入法,是目前中文電腦輸入最快速紀錄的優勝者[7]。 1.不論是利用快速鍵或是前導字元的方式輸入中文標點符號,新倉頡輸入法都必須在中文模式的輸入狀態下,切換中文模式與英數模式的按鍵為Shift。
倉頡符號: 倉頡輸入法/進階知識
有些自製倉頡輸入法提供了詞庫及詞組輸入功能,某些輸入法引擎甚至會記憶使用者輸入過的詞組,並為自動編碼供快速輸入。 ,速成則取頭尾碼,或選擇全形後直接按鍵盤上相應的半形標點符號。 這24個倉頡字母還可再變化、衍生出「輔助字形」(輔助字根、輔根),來組合所有的中文字。 例如:「水」衍生出「氵」(三點水);「手」衍生出「扌」(提手旁);「中」衍生出「丨」(主榦是豎筆);「弓」衍生出「亅」(重點爲鈎形);「田」衍生出外圍的「囗」(音ㄨㄟˊ;框內有東西,與『口』不同)等等。 倉頡還有一些特色,常被競爭對手或批評者視為缺點,但有研究輸入法的人士並不同意有關批評。
它與三代倉頡或五代倉頡相差較大,字根明顯增多,拆碼規則也有不少改變。 它應用於朱、沈二人開發的倉頡系統,該系統字庫完整收錄了歷代文獻用字十萬以上,以倉頡碼作為內碼,重碼率低於5%。 雖然倉頡輸入法愛好者向朱邦復工作室索取到蒼頡檢字法編碼,但它尚未正式發佈。 倉頡符號2023 倉頡輸入法雖然具備以上優點,但也受到許多批評,例如為了顧及檢索而令編碼規則相對較繁複,沒有容錯編碼[4],取碼字形問題[5],版本差異問題[6],導致規則略顯繁瑣、取碼或遇問題,而被一些人視為畏途。
倉頡符號: 處理重碼字
此編碼表是由大五內碼A140起依序指定給從ZXAA起的碼,有些編排難以理解,如〈〉分別編為ZXBY及ZXCA這兩組「不相鄰」編碼,以及「?﹖」/「!﹗」等看似重覆編碼的標點等。
倉頡系統中,本字依一般方式取碼,重複字於前加一至多個「重(X)」碼,如「知」字編碼爲「人大口」(OKR),「佑」字編碼爲「重人大口」(XOKR)。 同年,由他成立的零壹公司發表第二代倉頡輸入法,使用在他爲Apple II電腦設計的「漢卡」產品上。 「漢卡」爲該機提供中文介面,售價新台幣1500元,使得華人利用電腦處理中文的成本更低。
倉頡符號: 中文標點符號的倉頡碼表:
以下列表整理出中文標點符號的前導字元輸入方式,為避免混淆,表格中的按鍵和按鍵之間是以空格來區隔,數字則是拉開候選字清單之後,候選字的編號。 這些標點符號都是教育部所公佈的中文標點符號,可得看仔細了。 有些統一碼收錄的漢字含有水平鏡像或是垂直鏡像的部件,取碼相當困難。 對此,有些倉頡輸入法開發者引入了六代倉頡的鏡像字規則;有些則只將該規則用於垂直翻轉的部件,水平翻轉者則用前述的擴充輔助字形、擴充複合字等處理;有些則嘗試使用既有規則取碼。 倉頡符號2023 倉頡系統以倉頡碼作內碼,若不同漢字的倉頡碼相同,必須以特定方式將它們編作不同倉頡碼,電腦方能識別。
倉頡輸入法適用於多種平台,主流的中文作業系統和大部分電子辭典均有內建。 一些字典、辭典或線上中文字典亦採用倉頡編碼作為檢索工具。 倉頡符號2023 在發明倉頡輸入法之前,世上還未有能以英文鍵盤快速輸入中文漢字的方法,所以發明倉頡輸入法是中文電腦發展的其中一項突破。 朱邦復制訂倉頡輸入法規則主要以康熙字典為主,但隨着統一碼收錄的漢字增加,有些罕用漢字難以根據既有規則處理,於是便發展出以下擴充規則。
倉頡符號: hkcards 倉頡字典
1973年春季,朱邦復返回台灣後欲改良中文打字機,鑽研中文檢索方式。 倉頡符號2023 花了約三年時間,並且在研究後期得到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生沈紅蓮女士協助擔任助手,於1976年底發佈「形意檢字法」,最初使用52個中文字母作檢索字母,每個漢字分拆成3個字母的編碼。 當時,三軍大學需要無給職人員發展中文通訊系統,40歲的朱邦復立即接受此一職務,之前並不懂電腦的他至此才開始接觸程式語言。 如果你慣用的是傳統的倉頡輸入法,上述的快速鍵輸入方式仍然可以使用,但利用前導字元輸入標點符號的方式就行不通了。 倉頡輸入法是少數能同時輸出正、簡體的輸入法,但部分平台(如微軟Windows)上的簡體倉頡拆字並不標準,部分違反了原本的拆碼規則,或者使用了非簡體字習慣字形,用戶需要稍作適應。 一些外掛的倉頡輸入法會改用朱邦復工作室的標準倉頡編碼,不會出現下述的問題碼;或者採取加入容錯碼,令同一字可能有超過一種拆碼方法。
倉頡輸入法開發甚早,又無版權,在中文電腦系統中十分普及,號稱「只要有中文系統,就必定有倉頡輸入法存在」,所以人們學習倉頡後,理論上不用擔心無法使用它。 此外倉頡的重碼率為所有中文輸入法中最低,使用者只需要看着稿子或鍵盤就能打字,不需緊盯着螢光幕來選字,實現「盲打」。 它不依靠四排按鍵——即使沒有把鍵盤上的數字鍵、符號鍵都用作中文字根鍵,輸入時手指活動幅度與英文打字相若也免除輸入符號、數字時的困擾,以及在手提電腦鍵盤上遇到的移位問題。 它對漢字的拆分規則清晰嚴謹,只要熟悉拆碼規則,絕大多數漢字的拆碼都沒有爭議。 倉頡輸入法支援的字庫極大,能輸入幾乎所有系統能呈現的漢字。 朱邦復的多年助手沈紅蓮,另行設計蒼頡檢字法,坊間多稱之爲「第六代」倉頡,但實際使用上,一般都不把它視爲倉頡輸入法的新版本,相反更像另一款由倉頡衍生而來的新輸入法。
倉頡符號: 五代倉頡符號表
時任三軍大學校長的蔣緯國先生爲其授名「倉頡輸入法」。 同年12月朱開始與宏碁電腦合作,開發內置程式語言、中文系統及應用軟件的「天龍中文電腦」,翌年起在市面上銷售,備受市場歡迎。 倉頡符號 倉頡輸入法是常用的中文輸入法,由有「中文電腦之父」美譽的朱邦復先生於1976年創製。 初期只有正體中文版,原名「形意檢字法」,用以解決漢字輸入、字形輸出、內碼儲存、漢字排序等電腦處理漢字的問題。 朱邦復發明此輸入法時正值他為三軍大學發展中文通訊系統之際,時任三軍大學校長的蔣緯國為紀念上古時期倉頡造字的精神,乃於1978年將此輸入法改名為「倉頡輸入法」。
字首最多取二码,字身最多取三码;无法明确分割为字首、字身者(如“东”),则全取。 取码以后再按下空白键(组字键),即可输出字元(字形)。 這裏舉出一個運用輔助字形的例子:「泗」字由輔根「氵、囗、」組成,由於「氵」隸屬「水」,「囗」隸屬「田」,「」隸屬「金」,輸入時就敲打「水(E)、田(W)、金(C)」三鍵。 日前一名台大準碩士生,因涉嫌誘騙百名未成年少女自拍裸照,而遭到逮捕,消息一出震驚全台。
倉頡符號: 輸入介面
在倉頡系統中,使用頻率較高的作爲「本字」,其餘爲「重複字」;若二字的使用頻率無分軒輊,則以倉頡系統字形產生器能自動組合的爲本字,例外處理的爲重複字。 一般作業系統或中文輸入系統遇到重碼字時會自動跳出選字視窗,按數字鍵「1」至「0」(或「1」至「9」,視乎系統設定)選字即可。 此外,爲方便使用者,碰上重碼字組時,直接輸入下一字的倉頡碼,或者按一下空白鍵,許多系統都會視作使用者選取了重碼字組的第一字,確認該字。 時下大部分作業系統及輸入法平台,都配置有一些輸入標點符號的功能。 倉頡系統本身也設計了輸入標點符號的方案,但這些方案在主流系統中並無較易使用,除非本來就習慣使用倉頡系統的方式,一般沿用主流系統的做法即可。
1982年,朱邦復登報公開放棄倉頡輸入法專利權,並且極力推動電腦漢化。 現今大部分作業系統,甚至一些電子辭典皆附有倉頡輸入法,繁體中文鍵盤也大多印有倉頡輸入法的字根。 1982年,朱邦復先生登報公開放棄倉頡輸入法專利權,不收取專利費免費開放給人使用,所以主流的中文作業系統都有內置倉頡輸入法。 倉頡符號2023 倉頡符號 這是倉頡字典,可查詢倉頡碼和速成碼,同時提供「三代倉頡」及「五代倉頡」的倉頡碼。 收錄19000餘字,當中約有8000個常用字配有拆碼圖解。 這些規則在朱邦復的著作並未提及,有些是五代後期及六代使用,因對既有規則改動不大而重新移植供舊版使用,有些為倉頡輸入法開發者自行開發,有些則是與朱邦復工作室商討後開發。
倉頡符號: 倉頡輸入法
1978年8月,朱邦復和助手沈紅蓮重新規劃拆取字根的方法,採用「首二身三」的規則,使檢索字母數由52個減至26個,以適應一般電腦鍵盤。 在減省字母前,原先的設計是在同一鍵中安置兩個中文字母,以Shift鍵區分兩者。 目前倉頡輸入法通行的最新公開版本是第五代,而流傳最廣泛、最常使用版本是第三代[11]。
另外倉頡輸入法並未為常用字之快速輸入設計簡快碼,没有类似于五笔的词组输入方法,標點符號之輸入也略嫌不便,因此沒有成為最快速的中文輸入法。 Windows系統的倉頡輸入法和新倉頡輸入法刪除了這編碼表,但在2003以後的新倉頡版本復用。 有些版本的五代倉頡(如倉頡之友•馬來西亞所提供的)亦支援此編碼表。 1979年,三軍大學的有綫短程中文通訊實驗成功,朱邦復實現以中文字母作爲內碼,儲存漢字字矩信息,解決電腦處理漢字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