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旅行家,同時也是民間歷史學者的呂沛銘先生則認為是東漢末年的避難貴族[2]。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查詢電話:二三八六 二八六三。 李鄭屋漢墓是1955年政府為興建徙置大廈在李鄭屋村夷平山坡時發現的。 李鄭屋漢墓 從墓室的形制、墓磚銘文及出土文物等推斷,該墓應建於東漢時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 1988年李鄭屋漢墓被列為法定古蹟,得以永久保存。 為了穩定漢墓內部的濕度和溫度,減緩墓室的損耗,墓室不對外開放,但觀眾可以透過裝嵌在羨道門口的玻璃,窺探古墓的內貌。
李鄭屋漢墓: 歷史古蹟
李鄭屋漢墓建於東漢時期,包含四個墓室,在1955年興建徙置大廈時被發現。 雖然出於保護原因墓室並不對外開放,但你仍然可以透過玻璃一窺古墓的樣子,並藉著出土陶器和青銅器,了解漢墓的歷史。 1955年,政府在李鄭屋村夷平山地興建徙置大廈時發現一座東漢古墓。
古墓用磚砌成,由前、後、左、右四個墓室及一條羨道組成,形成平面如十字形對稱的佈局。 墓磚平均長40、闊20、厚5厘米,多為素面,亦有部分墓磚的側面刻有或印有文字和花紋。 文字有「大吉番禺」、「番禺大治曆」、「薛師」,花紋以菱形及輪形構成的幾何圖案為主,也有簡化的動物形象圖案。 墓中發現五十八件陪葬品,其中五十件陶器可以分為炊煮器、飲食器、貯藏器和模型;另外八件青銅器則有盆、鏡、鈴和碗等。 一九五五年八月,香港在深水埗進行房屋工程時發現了李鄭屋漢墓,出土的58件隨葬器,多常見於華南東漢墓中。
李鄭屋漢墓: 深水埗李鄭屋漢墓
其實早在西周時期,博羅、深港兩地的聯繫就日趨緊密,形成了以夔紋陶文化為典型特徵的區域文化。 三地很多考古遺址發現的器物幾乎完全相同,甚至極大可能是來自當地同一窰口的產品,甚至連墓葬形制也大體相同,這也顯示了三地人員交往密切和經濟文化發展大致相當。 如香港萬角咀遺址出土的陶瓮,在深圳追樹嶺遺址和博羅橫嶺山遺址均同時存在。 在深圳的紅花園遺址也發現了大批的漢墓,並發現了罕見的乘法口訣墓磚,為內地首次發現。
陶器多是釉陶,表面有一層青黃色或黃褐色的秞,包括有炊煮器、飲食器、貯器等等共27件;屋、倉、井、灶等模型7件、殘件2件、陶器蓋14件。 它們都只有十分簡單的裝飾,多在肩部或腹部刻有幾道弦線。 而銅器有碗、盆、鏡、鈴及其他器物殘片共8件,器物多以弦線和獸形紋所裝飾,有部分刻有蓮瓣紋。 而喺漢墓出土咗67件文物,當中包括最少33件完整文物,例如屋舍模型同各種陶器同青銅器等。 而於漢墓出土了58件文物,當中包括最少33件完整文物,例如陶屋模型和各種陶器及青銅器等。 李鄭墓用磚砌成平面呈「十」字形布局,由甬道(羨道)、前室、東西側室和後室組成。
李鄭屋漢墓: 展覽
如有天櫻花正開,大家便要把握一瞬即逝的花期,感受初春花盛的氣息。 遊客並不能走進李鄭屋漢墓之內,只能隔著玻璃窺看內裡面貌,工作人員亦貼心地放了一塊鏡子,讓遊客可細看墓室的穹窿頂。 李鄭屋漢墓 漢墓的佈局為「A」字形,一共有4個墓室,分別為前室、後室、右耳室及左耳室。 李鄭屋漢墓 至於墓主身份就眾說紛紜,一直是個謎,有學者認為是鹽官.
墓室屬磚室墓,由長40厘米、闊20厘米同厚5厘米嘅磚塊砌成,而磚塊刻有10幾種花紋同文字「大吉番禺」,但室入口道響出土前已受到破壞。 墓室屬磚室墓,由平均長40厘米、闊20厘米和厚5厘米的磚塊砌成。 李鄭屋漢墓 大部份墓磚為素面,但有部份磚塊的側面刻有10多種花紋及文字,包括「大吉番禺」、「番禺大治曆」及「薛師」。
李鄭屋漢墓: 歷史
李鄭屋漢墓是1955年政府在夷平東京街北端的山坡,以興建李鄭屋邨時發現。 根據墓室形制、墓磚銘紋及出土文物推斷,該墓應建於東漢時期(25年 – 220年 )。 考古學家在漢墓中發現了58件陪葬品,包括50件陶器及8件青銅器。
有部分墓磚上刻劃有文字或花紋,花紋共有十多種,多數圖案以菱形及輪形構成,有些為動物形象的簡化線條。 盡管香港被稱為「石屎森林」,滿布各式商場和大廈,但內裡其實隱藏著不少匠心獨運的主題佈置和商場展覽,讓大家可跟愛侶或朋友一起打卡影相。 李鄭屋漢墓 寶麗苑係香港房屋委員會嘅居者有其屋屋苑,喺香港九龍深水埗區長沙灣,近李鄭屋漢墓、李鄭屋邨同埋寶熙苑。 李鄭屋漢墓2023 寶熙苑係香港房屋委員會嘅居者有其屋屋苑,喺香港九龍深水埗區長沙灣,近李鄭屋漢墓同埋李鄭屋邨。 網站所述的資訊如有更改,應以有關部門或機構公布為準。 政府對本網站內容的準確性、足夠性、可靠性及時間性概不作任何明示或默示的保證,亦不會就該等內容的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李鄭屋漢墓: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深圳東漢墓同香港李鄭屋漢墓相比,墓室結構和隨葬品都高度相仿,說明漢代的深港兩地,其實就是行政與文化習俗上的一國一制。 根據考古學家響發掘古墓時嘅周圍環境推斷,漢墓起嗰時佢係響海邊,但而家博物館所在嘅山腳處已離開海岸非常遠。 即使扣除歷年因填海而增加嘅土地,亦可以察覺到從東漢到清末嘅1800年間,從珠江帶來嘅沙泥沉積落嚟嘅結果。 中環是香港商業核心,亦是文化熔爐,你會在轉角發現逾百年歷史的唐樓,忽爾遇上街頭塗鴉,再到文青蒲點參觀藝術展,或許找一個晚上,在舉杯暢飲之間體驗港式夜生活。
- 一九五五年八月,香港在深水埗進行房屋工程時發現了李鄭屋漢墓,出土的58件隨葬器,多常見於華南東漢墓中。
- 在規劃你的行程前,請留意有關部門或機構的最新公布,或向他們查詢景點的開放情況及時間。
- 漢墓旁邊是展覽館,除了展出從漢墓出土的陶器及青銅器外,還設有「李鄭屋漢墓」展覽,利用文字、圖片、照片、地圖、錄像和模型等輔助展品,介紹漢墓的地理環境、發現經過和墓室結構。
- 深圳東漢墓同香港李鄭屋漢墓相比,墓室結構和隨葬品都高度相仿,說明漢代的深港兩地,其實就是行政與文化習俗上的一國一制。
在規劃你的行程前,請留意有關部門或機構的最新公布,或向他們查詢景點的開放情況及時間。 李鄭屋漢墓2023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旁建有漢花園,是一個仿照漢代風格建造的中式公園,公園的亭台樓閣、小橋流水、綠樹池塘景緻,古意盎然,是居民享受閒情逸致的好地方。 賞櫻不一定要到日、韓,其實香港亦有不少賞櫻地點,無論在開揚的郊野,或交通便利的市區,都不難發現片片粉紅。
李鄭屋漢墓: 香港十八區景點
當今時今日的特區政府高官還在以李鄭古墓參觀人數太少為理由,執意讓高鐵軌道輾壓沙中線古井遺址的時候,保育李鄭屋漢墓,今天看來是多麼值得慶幸的事啊。 穹隆頂合券頂的分室墓,是代表東漢磚石墓的最高結構與布局。 從中顯示墓葬的規格、隨葬品多寡,甚至墓磚的尺寸,表明當時已經有了一套較為嚴格的埋葬制度。 雖然天高皇帝遠,墓主亦必須嚴格遵守禮制,絕對遵從漢王朝▉定制/定製(定做)▉。 李鄭屋古墓以磚塊砌成,磚塊為長方形,平均長40厘米、闊20厘米、厚5厘米,質地堅硬,顏色帶紅偏灰。
除了展出從漢墓出土的陶器及青銅器外,還設有「李鄭屋漢墓」和「華南漢文化」兩個展覽,以文字、照片、地圖、照片和模型等輔助展品,介紹漢墓的地理環境、發現經過和墓室結構。 墓室過去都沒有採取過任何措施去保護它,在1970年代的香港教科書所見,當時的墓室外圍亦只是一個長滿草的小山坡。 直至到1990年代後期,前市政局才在外加建保護設施,並在墓內裝設控制濕度的裝置。
李鄭屋漢墓: 【港九溯源】 李鄭屋漢墓證明中原兩千年前已管轄香港
今年是李鄭屋漢墓發現五十周年,為加強保護這座具有二千年歷史的古蹟,李鄭屋漢墓博物館特別進行了一系列翻新及改善工程。 而李鄭屋漢墓博物館展覽廳及設施在翻新後感覺煥然一新。 展覽的內容亦已更新,包括增設「華南漢文化」展覽,展出華南出土的漢墓和文物,藉此介紹兩漢期間(公元前二○六至公元二二○年)華南漢文化的特色。 展廳亦添置多媒體電腦,以互動方式介紹漢墓的內部結構,增加趣味性。 李鄭屋漢墓是一九五五年政府在李鄭屋村夷平山坡,興建徒置大廈時發現的。
請別誤會這是個如西安兵馬俑或埃及金字塔的大型墓穴,李鄭屋漢墓面積極小,是小得不能讓遊客內進的一種,再加上為要控制墓穴內的濕度與溫度,遊客只可站於墓穴前的透明玻璃,一窺墓穴的面貌。 墓穴內的各陪葬品已被移送到旁邊的展覽室,可供遊客參觀。 即使連室內陳列室的展板也逐一細看,參觀整個漢墓只需 15 分鐘罷了。 李鄭屋漢墓的得名,正是因為有歷史記載以來,這一帶曾是客家人「李屋村」與「鄭屋村」的聚居地,因墓室所屬已難考究,故稱之為「李鄭屋漢墓」。 墓室的發掘得要數 1950 年代,當時因為石硤尾寮屋區發生大型火災,造成 58,000 人無家可歸,政府為安置這些居民,便得在附近一帶興建大型屋邨作收容之所。 漢墓在廣東省有不少的發現,但李鄭屋漢墓則是香港迄今唯一一座東漢磚室墓,側面反映東漢時期先民的生活面貌。
李鄭屋漢墓: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及漢花園
另外,現時還設有「此處是吾家:深水埗區房屋發展歷史圖片展」,參觀者可透過圖片認識二十世紀深水埗區以至香港的房屋發展。 就在準備興建李鄭屋邨時,工人們發現在附近山頭有一個墓室,裡頭有 58 件陶製及青銅的陪葬品;墓室平面呈「十字形」,以四個墓室及一條羨道(即入口)所組成,再輔以穹窿頂的建築結構。 專家推斷這是約於東漢年間(公元 25 至 220 年)興建的墓室,絕對是香港考古上的重要發現。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香港從此進入了有史籍記載有文字可考的文明歷史。 《元和郡縣圖志》載:「東莞縣,漢博羅縣地,晉成帝咸和六年於此置寶安縣,屬東莞郡。隋開皇十年廢郡,以縣屬廣州。至德二年,改為東莞縣」。 在秦漢時期深港地區的屬地關係,根據史書的記載是從屬番禺,改屬博羅,再歸東莞,到後來獨立成新安縣。
李鄭屋漢墓: 興建屋邨發現古墓
從墓室的形制、墓磚銘紋及出土文物等推斷,該墓應建於東漢時期,即公元二十五年至二二○年。 一九八八年李鄭屋漢墓列為法定古蹟,得以永久保存。 為了穩定漢墓內部的濕度和溫度,減緩墓室的損耗,墓室不對外開放,但參觀者可以透過裝嵌在羨道門口的玻璃,窺探古墓的內貌。 開放時間為星期一至星期六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下午一時至六時,農曆年除夕下午一時至下午五時;逢星期四、元旦及農曆年初一至初三休館。
據當年的老街坊回憶,在漢墓正式出土前,曾有建築工人用外衣包著古物運離現場。 1955年8月,香港政府為應付市民對公共房屋嘅需求,計劃響李鄭屋村起徙置大廈。 當建築工人喺8月9號進行夷平山坡時,無意發現咗一個東漢墓穴。 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林仰山教授(Frederick Sequier Drake,1892-1974)於是帶學生前往研究發掘。 據當年嘅老街坊回憶,響漢墓正式出土前,曾經有建築工人用外衣包住古物運離現場(睇1955年8月11號《星島日報》)。 參考咗林仰山等考古學家評估後,市政局加建咗鋼筋水泥硬殼,以保護漢墓免受風雨侵蝕。
李鄭屋漢墓: 開放時間
現今漢墓的墓室並不對外開放,但是市民可以透過墓室門的玻璃,一睹這個建於東漢時期的墓室的內部情況。 從古墓結構、出土器物以及墓磚銘文等方面,考古學家推斷古墓為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所建。 十字形穹窿頂磚室墓為當時廣東地區流行的墓室形制,出土的三足陶鼎、溫酒尊、陶魁、陶卮等都是民間常用的陶器,也常出現於漢墓的畫像磚中。 一套四件的陶製模型 ─ 屋、倉、井和灶,更是東漢時期陪葬物的常見組合。 墓磚銘文的「番禺」二字為漢代香港地區所屬縣名,而「薛師」二字採用的字體則常見於東漢金石銘文。
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林仰山教授於是帶領學生前往研究發掘。 據當年的老街坊回憶,在漢墓正式出土前,曾有建築工人用外衣包着古物運離現場。 [1]參考了林仰山等考古學家評估後,市政局加建了鋼筋水泥硬殼,以保護漢墓免受風雨侵蝕。 漢墓於1957年由市政局接管及開放予公眾參觀,墓內的出土文物都陳列在漢墓旁的展覽館內。 1988年12月,李鄭屋漢墓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李鄭屋漢墓屬於嶺南地區東漢磚石墓最大規模的古墓。 其中屋、倉、井及灶等陶製模型,反映了當時香港社會農耕與漁獵經濟的發展狀況。 古墓共有58件文物出土,發現時多置於前室,部分現存放於漢墓旁的展覽館內。 這些文物對我們了解漢代人民的生活起居及中國飲食文化有極大幫助,能反映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
直到1990年代後期,前市政局先至響外面加建保護設施,並響墓內裝設控制濕度嘅裝置。 今日漢墓嘅墓室並唔對外開放,但係市民可以透過墓室門嘅玻璃,一睹呢個建於東漢時期嘅墓穴。 李鄭屋漢墓是1955年政府在李鄭屋村夷平山坡,興建徙置大廈時發現的。 從墓室的形制、墓磚銘紋及出土文物等推斷,該墓應建於東漢時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 由於需要穩定漢墓內的溫度和濕度,墓室並不對外開放,但參觀者可透過裝嵌在羨道門口的玻璃牆窺探墓室內部情況。
漢墓響1957年由市政局接管及開放畀公眾參觀,墓裏面嘅出土文物都陳列響漢墓旁嘅展覽館內。 漢墓而家已成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嘅一間博物館。 墓室過去都冇採取過任何措施去保護佢,響1970年代香港嘅教科書所見,當時嘅墓室外圍亦只係一個生滿草嘅小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