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潤國 有時候失眠只是短暫性的,當壓力源頭消失或事過境遷,一般便安寢無憂,但部分人的失眠情況卻會繼續,因為他們由原先擔心某件事而致失眠,逐漸演變成擔心失眠,腦裡面總是牽掛而致過度活躍,因此無法關機,一直保持清醒。 英國教育部在前年起,於學校必修的生命教育課程(PSHE)內添加新的睡眠教育環節,在小三至小六期間認識睡眠規律在青春期間的改變、初中期間學習健康睡眠規律知識、及在高中認識優質睡眠如何影響個人表現與福祉。 事實上,大學一直致力於校內推動正向溝通理念,務求建立員工之間的互信和了解,我希望中大的員工都能感受到大學的誠意 榮潤國教授 ── 特別為他們投放各項資源,從而繼續為大學作出貢獻,提高服務質素。 我們遇到困難時,不要鑽牛角尖,只顧自己的感受而忽略別人的想法。 榮潤國教授 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保持健康的心態,不能只期望獲得讚賞而不肯接受批評。
老師一直是一個熱門職業,可以作育英才之餘,人工高、福利好 ,最重要的是工作穩定。 現加上需求大增,新入職教師起薪點又不斷攀升,不少人都有意投身或轉行到教育行業。 救世軍早於一九三○年代開始為香港人提供服務,最初是為婦女和女童提供安身之所,隨後為一九四○年代湧港難民開設「施食廠」,更開辦學校和孤兒院。 經過八十五年的發展,救世軍提供的社會服務已擴展至包括「長者服務」、「復康服務」和「青年、家庭及社區服務」。 榮潤國教授 其中,社區服務更包括露宿者綜合服務和單身人士宿舍項目,其服務對象正正是將於今日啟動的「無窮健康列車」所服務的弱勢社群。 榮:60歲以上長者約1%至2%患有RBD,控制病情可大大減低他們的受傷風險。
榮潤國教授: 相關文章:
今日是世界睡眠日,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呼籲大眾關注睡眠健康,並注意睡眠問題可增加患長新冠、情緒病及心血管病等風險。 (左起)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系主任榮潤國教授、副教授陳詠欣醫生及助理教授陳銀燕博士。 結果發現,在強光治療組中,抑鬱症臨床累計治癒率達67.4%,治癒時間較快,患者的抑鬱症狀改善情況較大;另一組「對照組」的治癒率僅46.7%,而且抑鬱症狀改善情況較小。
榮潤國 而腦小血管病的發病率更高,本港約有三分之一長者的腦內潛伏著腦小血管病,令很多長者出現行動緩慢和步履不穩等情況;腦小血管病更會引致中風和認知障礙症。 [6][13] 據騰訊網數據顯示,部分關鍵詞如「移居加拿大條件」等搜索量環比上漲2846%。 但隨着「移民搜索潮」的傳出,各搜索引擎等平台均不再提供此類關鍵詞搜索趨勢的查詢數據,其中百度在2018年3月就不再提供此類關鍵詞搜尋指數。 2022年4月3日,習近平當局宣布「嚴格堅持社會面清零不動搖」後,當天移民的整體搜索指數上升440%,視頻相關來源也暴增1455%。 [14] 潤學也在這樣的環境下應運而生,在中國社交媒體上成為一種新興的網絡文化。 自2000年始,臨床研究中心的合作夥伴包括威爾斯親王醫院、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廣華醫院、仁濟醫院和屯門醫院。
榮潤國教授: 抑鬱症|中大港大研究揭強光治療有助改善晚睡晚起抑鬱症患者病情
早年習醫,威爾斯醫院尚未建成,蔡院長及李國章教授等四出尋找教學醫院,最後找到聯合醫院及九龍醫院;因此,曾有一段時間,醫科生就在聯合醫院內設的貨櫃上課。 榮潤國笑說,在風風雨雨之間,他們走過了那段「container generation」。 研究團隊亦發現,預防失眠組青少年的總睡眠時間有所增加,他們日間嗜睡的情況亦得以改善,並培養了的良好睡眠衞生習慣。 失眠是都市人常見問題,睡眠不足不只令身體變差,也會影響心情。 中大精神科學系教授、沙田醫院睡眠檢查室主管榮潤國醫生,研究睡眠問題30年,曾受訪分享遇到一個年輕醫生因工作壓力,長期受失眠困擾;並分享了5個對付失眠的貼士,原來周末即使補眠,也不宜超過2個小時。 我們的精神科專科醫生會透過應用最新的神經科學發現、診斷方法和治療干預,為有不同精神健康問題的人士提供全方位的治療。
精神科學系教授兼睡眠檢查室主管榮潤國校友(86聯合內外全科醫學)分享指,常持開放態度看事物,懂得提問、追尋,自能在學術研究之中找到樂趣。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與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國王學院)在3月8日簽署合作協議,加強彼此長期的合作夥伴關係,促進法律、醫學和生物醫學領域上的進步,並首次加入精神健康範疇。 該研究團隊在另一個研究中亦證實睡眠不足與心血管病風險之間存在因果關聯。 他們於 2021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3,分析了英國生物庫超過 400,000 名參與者的大型數據。
榮潤國教授: 中大聯同港大及加拿大拉瓦爾大學進行全球首個「預防失眠」計劃 證實能有效為高危青少年預防失眠
曾聽過有病人為免在睡夢中失控,在睡覺前會綁着自己,或訂做如「棺材」的牀,限制自己的行動。 榮潤國教授2023 其實這樣反而增加病人的窒息風險,我建議由改變家居環境着手,牀附近不要擺放可郁動的東西,例如鐘、刀、電視機、電話;牀上多放軟枕,又或選擇較矮的牀架,以防在睡夢中跌下牀。 針對RBD的徵狀,可以從藥物入手,例如使用安眠藥、褪黑激素等,大約六至八成機會可減少病人郁手郁腳的情况。 榮:根據科學研究,人之所以要睡眠,除了因為身體需要休息,還有助腦部排走新陳代謝下的廢物,以及鞏固腦部記憶。 在NREM階段,身體機能減慢,呼吸變淺,心率變慢,血壓下降,肌肉鬆弛,腦部亦進入休息期,眼球會停止轉動。
當進入REM階段,腦部則開始活躍,發夢期開始,如果在這階段中醒來,夢境會比較印象深刻。 中大與港大研究團隊於2015至2018年招募93名中年「貓頭鷹型」(習慣晚睡晚起的夜晚型)抑鬱症患者參加輔助強光治療,當中八成是女性,平均年齡46歲,慣常上床時間約為凌晨2時,起床時間則大概為上午10時半。 這項跨院校的研究是全球首次針對高危青少年進行「預防失眠」的隨機對照研究。 為確保研究項目可轉化成實際應用,讓最多病人受惠,團隊將與不同專業和界別的專家合作,包括醫護、心理學及工程學專業人員。 團隊已向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醫療科技創新平台」()項目提出申請。
榮潤國教授: 榮潤國教授
合作內容包括臨床測試、配方組成、病例篩選和學術交流、舉辦學術研討會等。 Tommy (右)表示,參與「預防失眠計劃」後了解到自己過往因過份擔心失眠,反而令壓力太大,無法入眠。 我們相信中西醫藥是互相補足的,所以我們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西醫治病的疑難問題。
遇到問題時,我們不妨與值得信任的人傾談,聽取別人的意見,或許能讓我們發現解決問題的辦法。 中大精神科學系李朝江家族睡眠檢查室獲賽馬會「新冠肺炎緊急援助基金」捐助,推出手機應用程式支援失眠患者及與新冠失眠有關的網站(),同時我們亦設立了Facebook及Instagram社交平台,希望向公眾推廣健康睡眠有關資訊。 榮潤國 他強調為安全及資源公平考慮,要求非宿生購買「蛇飛」住宿,實有其必要。 答案是因人而異, 雖然研究指成人一般每天應睡7至8小時,但並非一定要 睡足8小時才叫夠,更重要是看第二天你是否精神充沛, 榮潤國教授 會否經常打盹眼睏,不要以為上課開會頻打哈欠只是因 為太沉悶,其實可能已表示你睡眠不足。 其中一位研究參加者鄭女士患抑鬱症逾20年,同時伴隨失眠問題,但因服用安眠藥導致出現夢遊情況,大約凌晨3至4時才能入睡,脾氣較差,後來經醫生轉介至威爾斯親王醫院接受強光治療,希望可以找到新方法幫自己及其他人。
榮潤國教授: 我們的服務
正常的睡眠周期,當進入REM階段,腦袋變得活躍並開始發夢,這時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會令身體肌肉失去活動能力,以防身體按着夢境郁動而受傷,只餘下眼球、聽覺及呼吸系統保持運作。 如在這期間突然醒過來,身體有可能未反應過來而無法活動,不過這情况很短暫。 所以有人指念經有幫助,其實只是因為念經需時數分鐘,身體慢慢可重新郁動。
榮潤國 返港定居前,謝教授在紐西蘭的奧克蘭城以及但尼丁工作超過廿年,他的研究包括躁鬱症和賭博成癮等嚴重精神病的復元。 他曾於新西蘭、新加坡及香港的政府和非政府組織擔任諮詢委員會委員。 謝教授積極推動復元為本的研究與服務,並圍繞「超越殘障並改善服務使用者的體驗」的議題,與全球各地的團體作深入探討。 他於《復元4.0:服務與倡議》國際會議中擔任聯合主席,推動以實証為本的精神健康服務。
榮潤國教授: 改善睡眠認知 青少年失眠可預防
嚴重的腦小血管病不但使柏金遜患者行動更困難,更會大大增加患上認知障礙症及中風的風險。 榮潤國教授2023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早前聯同港大社會科學學院心理學系以及加拿大魁北克市拉瓦爾大學心理學院,進行了全球首個針對高危青少年的「預防失眠」隨機對照研究計劃,結果證明計劃能有效將青少年在一年跟進期內的失眠風險減低71%。 疫情一年,Tommy坦言都會擔心自己受感染,增加自身壓力,但只要繼續閱讀便會慢慢疲累增添睡意,現時一個月最多失眠一次。 中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教授榮潤國表示,俗稱「發夢期夢遊」的「快速眼動睡眠障礙」早於25年前被發現,病患經常有情境鮮明的噩夢,甚至作出與夢境一致的動作和言語,多帶有暴力傾向,男性長者居多。 謝樹基教授是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本科教育)和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
中醫中藥臨床研究中心於2000年成立,座落於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公共衛生學院大樓五樓。 設有臨床研究診療室、病人會面室、會議室、研究生研習室及職員辦公室等。 中心集合了不同範疇的專家,包括中藥學、方劑學、針炙、科研及護理學等,為大學同人及合作夥伴提供專業支援及合作進行中醫中藥臨床研究測試。 榮潤國表示睡眠不足也會產生情緒問題,例如容易感到不快、煩躁,嚴重者甚至會引致抑鬱症。
榮潤國教授: 團隊
研究團隊又觀察到,患者在治療結束後入睡和起床的時間均有提早。 榮潤國教授 此外,患者對強光治療的接受性很高,與對照組相比,強光治療引起的身體不適更少。 在新冠大流行期間,失眠和晝夜節律紊亂的情況在青少年和成人間非常普遍。 根據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團隊於 2021 年發表的一項為期三年的縱向研究,有失眠或晚睡偏向(俗稱「夜貓子」)的人士在隨訪中表現出日間嗜睡和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增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