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霓虹燈工作坊5大著數2023!(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霓虹燈工作坊

招牌的邊界通常設外框[4],形狀各異,而且顏色有別於內框文字以作對比。 2016年经历尼伯特风灾后,为了鼓励招牌受损的店家,台东县政府推动“小招牌大景观”计划重建街道景观[60]。 霓虹燈工作坊2023 建筑管理科会取缔并限期改善不符合建筑法规的招牌,县府亦有预算补助部分有意重制符合规范的招牌的店家[61]。 在香港,招牌的角落或许会加有相关的图案[6],如东南亚餐厅选用椰树图案为例。

位於美國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的霓虹博物館(英語:Neon Museum)(Neon 霓虹燈工作坊2023 Museum),成立於1996年,旨在收集、保留、研究和展示標誌性的拉斯維加斯霓虹燈招牌[48]。 展館內收藏數個從賭城大道和賭城市中心獲得並完成修復的招牌,令它們得以繼續運作;另外設有一個名為「霓虹墓地」(Neon Boneyard)的戶外展覽空間,入面收集超過150個退役的霓虹燈招牌[49]。 非牟利机构“霓虹交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年中成立,以观察记录霓虹灯招牌的制作和保育为目的,同时举办各类展览及工作坊[58]。 其首个大型项目为拆除并保留佐敦白加士街的翠华餐厅巨型招牌,总经理陈倩雯当时负责联络各方(包括招牌下方的小巴站负责人)协调沟通,最后工程顺利完成[59]。

霓虹燈工作坊: 霓虹燈製作導賞團

要數胡師傅最難忘片段之一,是為已故巨星梅艷芳在紅館舉辦的演唱會,製作舞台燈光效果。 此外,M+視覺文化博物館表示會把少量清拆後的街頭霓虹招牌收為館藏,目前就分別有兩塊來自深水埗「信興酒樓」和西環「森美餐廳」[52]。 燈紅酒綠、穿插密集霓虹燈招牌的街道,曾經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獨特城市景觀;隨著LED燈興起,製作霓虹光管的師傅愈來愈少,這項見證我們社會變遷的傳統工藝已逐漸式微。 霓虹燈工作坊2023 霓虹燈工作坊2023 Neonlite就以模仿霓虹燈牌的作品,留住這份屬於香港人的本土情懷。

霓虹灯繁荣映衬了香港1960至1980年代的发展,在许多摄影师,如 Nick DeWolf、Greg Girard 的记录中出现[18][19]。 霓虹燈原本為西方的產物,但香港昔日殖民地的身份使到大眾接觸到這種外來傳入的技術,並將其加入本地的元素[14]。 除了1973年石油危機,往後的霓虹燈生產隨經濟發展而倍增,到1990年代達到頂峰之後明顯減少[11]。 在香港,招牌的角落或許會加有相關的圖案[6],如東南亞餐廳選用椰樹圖案為例。

霓虹燈工作坊: 城市与霓虹灯

做過大大小小不同的霓虹燈,胡師傅憶述最深刻的片段之一,是當年為已故巨星梅艷芳在紅館舉辦的演唱會,製作舞台燈光效果,然而作為霓虹燈師傅,只負責前期光管製作,大部分時間留於工作室內, 但因為那次有光管壞了,安裝師傅未有時間取回,胡師傅直接將製成品送至紅館,正好碰上梅艷芳進行彩排。 霓虹燈工作坊 隨LED燈逐漸普及,胡師傅表示,相較霓虹燈最風光、全港有近20至30名師傅的歲月,現時全港只餘約7至8位師傅間中製作霓虹燈,最年輕的亦已有40歲;所製作的霓虹燈,亦由以前的大型招牌轉至小型的室內擺設。 霓虹燈標誌著香港最風光的年代,胡師傅憶述,70年代香港經濟開始起飛,不同行業的商人有錢去訂做霓虹燈招,例如香煙廣告、酒樓、桑拿等。 他表示,置於天台的霓虹燈是最大型的,例如灣仔伊利莎伯大廈天台、有近廿年歷史的Panasonic霓虹招牌,而在80年代時一個大型霓虹燈已能盛惠幾百萬元。 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郭斯恆出版《霓虹黯色:香港街道視覺文化記錄》一書,過程中走訪了香港15條主要馬路和40多條街道,記錄了超過500多個霓虹燈招牌[55]。

霓虹燈工作坊

當大部份工廠北移,本地生產成本相對昂貴,更甚是霓虹燈的式微,使寫字師傅、霓虹玻璃光管師傅、招牌安裝師傅等在香港都成為夕陽行業[33]。 傳統霓虹招牌製作需要將玻璃管加熱,屈曲成客人訂製的圖案或文字,勾勒複雜的繁體字更是十分考驗師傅功力。 而Neonlite創辦人Polly就以一種不會發熱的EL冷光綫,手工製作出各種圖案和字句的迷你小燈飾,雖並非傳統玻璃管製的霓虹燈,卻能造出仿照霓虹燈效果的作品;除了訂製燈牌,客人還可以參加工作坊,動手扭出自己想要的字句和圖案,一個個別具本土特色的霓虹燈牌,當作禮物送給朋友絕對充滿心思。 此外,M+视觉文化博物馆表示会把少量清拆后的街头霓虹招牌收为馆藏,目前就分别有两块来自深水埗“信兴酒楼”和西环“森美餐厅”[52]。

霓虹燈工作坊: 文字勾线

北角油街實現舉行小型懷舊霓虹燈展覽「城街.招牌」,由建築師馮達煒及麥憬淮組成的招牌保育組織「街招 streetsignhk」籌備,其中有一間放滿霓虹字體的200呎鏡房[56]。 自2010年起,每年約有3,000個被屋宇署評為危險的招牌被要求拆去,至今已有逾九成的霓虹燈招牌在香港的鬧市中消失[29]。 單計油尖旺區 ,由2015年至2018年11月四年間,總共有803個招牌擁有人承諾會遵從屋宇署的《小型工程監管制度》,或已經完成拆除工程[30]。 後來,在1937年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和1940年代國共內戰的情況下,不少上海的霓虹燈師傅基於社會動盪南下香港,攜帶技術、資金等繼續發展[13]。 他们认为,相比无个性的盒子楼宇,以及人类活动移师到室内,招牌需要变得更大更夸张以吸引人注目,尤其当时拉斯维加斯是个以汽车主导的城市(英语:Automotive city)[7]。

一屈一扭,一個對稱的「A」字不消十多分鐘便展現眼前,巧妙的手藝始於17歲那年暑假,胡師傅隨從事霓虹燈裝嵌的父親回公司做暑期工,栽入時間洪流中霓虹燈最輝煌的時代,80年代霓虹燈師傅不足,暑期工時老闆便給予眾多機會,本著「覺得好得意,日日都可以玩火」,胡師傅一做便是30幾年。 我們希望啟迪有意識消費的生活取態,讓紮根香港的種籽壯大成生生不息的生態系統,茁壯本地製造及文化生態。 招牌”,由建筑师冯达炜及麦憬淮组成的招牌保育组织“街招 霓虹燈工作坊 streetsignhk”筹备,其中有一间放满霓虹字体的200呎镜房[56]。 霓虹灯招牌的街道景观源于各个商铺不同的招牌设计,而当时政府没有刻意规管亦无规划,使商户可以大小、形状、高度等任意发挥,跟竞争者争艳斗丽[16]。 后来,在1937年第二次中日战争爆发和1940年代国共内战的情况下,不少上海的霓虹灯师傅基于社会动荡南下香港,携带技术、资金等继续发展[13]。 傳耆是一家由本地領先數碼營銷公司 霓虹燈工作坊 — Fimmick於2016年孕育的社會企業,旨在推廣跨代溝通,尤其著眼於傳統一輩及數碼新生代之間的交流。

霓虹燈工作坊: 拉斯維加斯

1920年代至1930年代,上海的商業活動頻繁,同時租界使該地接觸西方技術,令煤氣燈及電燈得以較早普及[12],譬如1930年代的南京路已經佈滿霓虹燈的招牌廣告。 管內氣體的實際成份為99.5%氖氣及0.5%氬氣,比純氖氣有較低的運作電壓。 霓虹燈(英語:Neon Lighting)是一種內含氣體的燈,通常用於廣告或招牌等用途。 “霓虹灯”是半英语音译:“霓虹”发音近似于英语的“neon”(氖)并在汉语裏有彩虹的含义。 關上室內燈光,在約150呎黑暗的工作室內,黃色、紫色、藍色不同形狀的霓虹燈散發著暈眩耀目光彩,自2013年屋宇署收緊監管大廈外牆招牌後,不少承載香港歷史的霓虹招牌被迫清拆,霓虹燈師傅更是買少見少。

  • 曾是本港獨特的街道風景、「不夜城」象徵之一的霓虹燈招牌,近年陸續被迫清拆,霓虹燈師傅更是買少見少。
  • OUT OF COLOURS擁抱「零廢棄」的理念,按需求生產及定制,讓你有機會玩出不同樣彩妝品,打破市場上一貫的做法。
  • 工作坊旨在令參加者體驗製作獨一無二的冷光線霓虹燈牌,並且加深對本港的霓虹燈文化。
  • 2016年经历尼伯特风灾后,为了鼓励招牌受损的店家,台东县政府推动“小招牌大景观”计划重建街道景观[60]。
  • 他表示,置於天台的霓虹燈是最大型的,例如灣仔伊利莎伯大廈天台、有近廿年歷史的Panasonic霓虹招牌,而在80年代時一個大型霓虹燈已能盛惠幾百萬元。

非牟利機構「霓虹交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年中成立,以觀察記錄霓虹燈招牌的製作和保育為目的,同時舉辦各類展覽及工作坊[58]。 长春社文化古迹资源中心获香港赛马会资助,透过社区文化遗产保育计划出版筹备近两年的《城市字海 – 香港城市景观研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53],并举办导赏团及展出多位工匠的字体工艺作品[54]。 霓虹燈手藝逐漸消失,但胡師傅認為一日仍有人需要,工藝亦不會失傳,而社企「傳耆」近年更利用網絡的力量重新為傳統工藝注入動力,不但透過社交平台推廣傳統工藝師傅的人生故事,更利用O2O (Online To Offline) 營銷模式,舉行港式奶茶入門班、霓虹燈製作工作坊等,讓手藝得以傳承。 以前適逢香港製造業蓬勃,加上霓虹燈招牌大行其道,相關行業亦得以受惠。 現在已退休,曾經在創辦於1953年的「南華霓虹燈電器廠有限公司」[31]擔當霓虹燈師傅的劉穩指出,香港1970至1980年代的霓虹燈訂單幾乎做不完,當時每一個霓虹燈都是訂製,比起今時大量生產的招牌,對家庭生意和小本經營的店舖更有意義[32]。

霓虹燈工作坊: 香港霓虹燈工作坊推薦:葵興Neonlite hk自製迷你霓虹燈Workshop,將字句和圖案扭成獨一無二的迷你小燈飾。

非牟利機構「霓虹交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年中成立,以觀察記錄霓虹燈招牌的製作和保育為目的,同時舉辦各類展覽及工作坊[58]。 其首個大型項目為拆除並保留佐敦白加士街的翠華餐廳巨型招牌,總經理陳倩雯當時負責聯絡各方(包括招牌下方的小巴站負責人)協調溝通,最後工程順利完成[59]。 他們認為,相比無個性的盒子樓宇,以及人類活動移師到室內,招牌需要變得更大更誇張以吸引人注目,尤其當時拉斯維加斯是個以汽車主導的城市(英語:Automotive city)[7]。 所以書中提出,建築就是符號(sign),而這樣以溝通主導的建築概念被視為「反空間」(antispatial)。 霓虹燈工作坊 他們認為,相比無個性的盒子樓宇,以及人類活動移師到室內,招牌需要變得更大更誇張以吸引人注目,尤其當時拉斯維加斯是個以汽車主導的城市(英语:Automotive city)[7]。 六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許多商店均不惜成本訂造獨特的霓虹招牌以吸引顧客的注意力,霓虹光管業因而進入最輝煌的時期。

霓虹灯(英语:Neon Lighting)是一种内含气体的灯,通常用于广告或招牌等用途。 “霓虹灯”是半英语音译:“霓虹”发音近似于英语的“neon”(氖)并在汉语里有彩虹的含义。 被問及會否收徒弟,胡師傅表示,要視乎對方誠意,因學習手藝並非一時三刻之事,至少要半年時間才能掌握。

霓虹燈工作坊: 香港

位于美国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的霓虹博物馆(英语:Neon Museum)(Neon Museum),成立于1996年,旨在收集、保留、研究和展示标志性的拉斯维加斯霓虹灯招牌[48]。 展馆内收藏数个从赌城大道和赌城市中心获得并完成修复的招牌,令它们得以继续运作;另外设有一个名为“霓虹墓地”(Neon Boneyard)的户外展览空间,入面收集超过150个退役的霓虹灯招牌[49]。 「我的霓虹城市」是「NEONSIGNS.HK 探索霓虹」的一系列小型項目,由M+委約,邀請香港的藝術家、作家、導演及文化人透過自身的作品,對香港一個或多個現存的霓虹招牌進行探索和研究。 項目形式與題材不限,內容可以真實或虛構,旨在為「霓虹招牌」的看法帶來新的角度,並審視其在視覺文化中扮演的角色。 為配合NEONSIGNS.HK,是次座談會透過視覺文化的角度,重新審視霓虹招牌。

霓虹燈工作坊

我們致力聯繫師傅、發掘手藝作品背後的價值及意義、並共創融合社會參與及互相尊重的社群。 霓虹燈師傅胡智楷在工作室內,先利用粉筆在光管上畫上記號,然後在近1000度高溫火槍上反覆燒熱,將筆直的光管一屈,再吹氣定型,每個動作乾淨利落。 加勒比海島國古巴,首都夏灣拿在20世紀中期也經歷過霓虹燈繁榮,但在1959年卡斯特羅的古巴革命後,許多營業性場所關閉,使得霓虹燈招牌數量下降;之後美國貿易禁令也使得整體景氣不再。 霓虹燈繁榮映襯了香港1960至1980年代的發展,在許多攝影師,如 Nick DeWolf、Greg Girard 的記錄中出現[18][19]。 霓虹灯原本为西方的产物,但香港昔日殖民地的身份使到大众接触到这种外来传入的技术,并将其加入本地的元素[14]。

霓虹燈工作坊: 安裝位置

工作坊旨在令參加者體驗製作獨一無二的冷光線霓虹燈牌,並且加深對本港的霓虹燈文化。 作品亦能配合中秋佳節的夜景,宛如被吹落的萬點流星,成為鬧市中的一道佳景。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饒館期盼與大家在月圓之下共度佳節。 這景觀不但代表香港,尤其經濟起飛年代時被冠以「東方之珠」的稱號[7],後來更引申到數碼龐克的科幻題材,作為一個未來反烏托邦城市的視覺元素。 這種蘊含亂中有序的理念亦出現於香港另一個曾經存在過的地方:九龍寨城,兩者均啟發不少科幻故事的背景[17]。

  • 燈紅酒綠、穿插密集霓虹燈招牌的街道,曾經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獨特城市景觀;隨著LED燈興起,製作霓虹光管的師傅愈來愈少,這項見證我們社會變遷的傳統工藝已逐漸式微。
  • 這種蘊含亂中有序的理念亦出現於香港另一個曾經存在過的地方:九龍寨城,兩者均啟發不少科幻故事的背景[17]。
  • 作品亦能配合中秋佳節的夜景,宛如被吹落的萬點流星,成為鬧市中的一道佳景。
  • 建筑管理科会取缔并限期改善不符合建筑法规的招牌,县府亦有预算补助部分有意重制符合规范的招牌的店家[61]。
  • 1920年代至1930年代,上海的商业活动频繁,同时租界使该地接触西方技术,令煤气灯及电灯得以较早普及[12],譬如1930年代的南京路已经布满霓虹灯的招牌广告。
  • 建築管理科會取締並限期改善不符合建築法規的招牌,縣府亦有預算補助部分有意重製符合規範的招牌的店家[61]。
  • 地點:深水埗南昌街248號香港盲人輔導會

所以书中提出,建筑就是符号(sign),而这样以沟通主导的建筑概念被视为“反空间”(antispatial)。 这景观不但代表香港,尤其经济起飞年代时被冠以“东方之珠”的称号[7],后来更引申到数码庞克的科幻题材,作为一个未来反乌托邦城市的视觉元素。 这种蕴含乱中有序的理念亦出现于香港另一个曾经存在过的地方:九龙寨城,两者均启发不少科幻故事的背景[17]。 「霓虹燈」工作坊會用冷光線,而燈線長度為每條2米,可以扭出想要嘅文字同圖案。 燈顏色有紅,橙,黃,綠,淺藍,深藍,紫,白同粉紅,用2粒2A電池供電,安全又方便! 工作坊分為畫板款同亞加力膠板款,都會用上雙色設計,提供兩條燈線,難度唔會太高,新手都可以輕鬆駕馭。

霓虹燈工作坊: 設計

傳承的意念,來自於「傳耆」共同創辦人及執行總監梁藹婷(Joyce)的個人故事,她表示,媽媽煮飯很厲害,想保留媽媽煮飯的那個味道,直言一個小小家庭亦有想傳承的文化,放諸社會,現時租金高企、滿街淘寶貨品扼殺傳統手藝的生存空間。 大型霓虹燈招牌雖然減少,但原來旺角朗豪坊天台的半圓形球體、中銀大廈外牆的燈光裝置也是由霓虹燈所製,胡師傅亦有份參與其中。 然而,他直言體積較小的室內霓虹燈擺設,遠較朗豪坊等大型裝置更難製作。

霓虹燈工作坊

設計、燒製、電焊、測試以及安裝,是當時400多名霓虹燈製作師傅每天必經的製作步驟。 而霓虹招牌上所勾勒的文字和符號,更是完美展示到中國傳統的書法美學,亦成為香港獨有的特色。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獲香港賽馬會資助,透過社區文化遺產保育計劃出版籌備近兩年的《城市字海 – 香港城市景觀研究 霓虹燈工作坊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53],並舉辦導賞團及展出多位工匠的字體工藝作品[54]。

霓虹燈工作坊: 上海

座談會包括兩節主題演講及一節小組討論,闡述如何以霓虹作案例,在日常實踐中探究不同的領域,包括設計、視覺藝術、電影、文學和流行文化等。 同時香港的地理形勢造就了稠密的市區,高密度的樓宇加上狹窄的街道[15],唐樓和綜合用途建築物的「下舖上居」建築結構,讓一個一個的霓虹燈招牌從牆身伸延至馬路,組成有層次的景觀,相比起其他城市較獨特的街道面貌。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獲香港賽馬會資助,透過社區文化遺產保育計劃出版籌備近兩年的《城市字海 – 香港城市景觀研究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53],並舉辦導賞團及展出多位工匠的字體工藝作品[54]。

霓虹燈工作坊

单计油尖旺区 ,由2015年至2018年11月四年间,总共有803个招牌拥有人承诺会遵从屋宇署的《小型工程监管制度》,或已经完成拆除工程[30]。 同时香港的地理形势造就了稠密的市区,高密度的楼宇加上狭窄的街道[15],唐楼和综合用途建筑物的“下铺上居”建筑结构,让一个一个的霓虹灯招牌从墙身伸延至马路,组成有层次的景观,相比起其他城市较独特的街道面貌。 1920年代至1930年代,上海的商业活动频繁,同时租界使该地接触西方技术,令煤气灯及电灯得以较早普及[12],譬如1930年代的南京路已经布满霓虹灯的招牌广告。 管内气体的实际成份为99.5%氖气及0.5%氩气,比纯氖气有较低的运作电压。

霓虹燈工作坊: 工作坊內容

霓虹燈招牌的街道景觀源於各個商舖不同的招牌設計,而當時政府沒有刻意規管亦無規劃,使商戶可以大小、形狀、高度等任意發揮,跟競爭者爭艷鬥麗[16]。 「霓虹燈」是半英語音譯:「霓虹」發音近似於英語的「neon」(氖)並在漢語裏有彩虹的含義。 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助理教授郭斯恒出版《霓虹黯色:香港街道视觉文化记录》一书,过程中走访了香港15条主要马路和40多条街道,记录了超过500多个霓虹灯招牌[55]。

地點:深水埗南昌街248號香港盲人輔導會 名額:80人。 曾是本港獨特的街道風景、「不夜城」象徵之一的霓虹燈招牌,近年陸續被迫清拆,霓虹燈師傅更是買少見少。 然而,有社企利用網絡力量,為傳統工藝注入新動力,推廣工藝師傅的人生故事的同時,更利用O2O (Online To Offline) 營銷模式,舉行霓虹燈製作工作坊,現已有逾百人參加,讓傳統手藝繼續傳承。 入行逾30年的霓虹燈師傅胡智楷,有份製作中環中銀大廈外牆、旺角朗豪坊天台的半圓形球體霓虹裝置,但原來對他而言,體積較小的室內霓虹燈擺設,是更難製作。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