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注意的是,由於小巴出入蓮麻坑村需途經邊境禁區,因此,沒有禁區紙的人,不得在蓮麻坑上車。 同樣地,若未持有禁區紙的人打算進入蓮麻坑村,亦不得使用小巴。 鄰近沙頭角邊境的蓮麻坑礦洞已有百年歷史,曾經是禁區範圍而不得進入,幾年前對外開放後,有不少人經紅花嶺到礦洞探險。 要注意,蓮麻坑礦洞有深坑和倒塌危險,部分礦洞已封閉及有機會遇上蝙蝠,加上未必接收到境內訊號,因此不適合新手及裝備不足人士。 紅花嶺位於新界北邊陲,鄰近沙頭角邊境,標高492米。 昔日山嶺西北面的部分區域被列為禁區,遊人只能遊覽其東南的地區。
這些以男性為主的村民抵達英國落戶後,又會協助其他同村兄弟離港赴英。 雖然英國在1962年收緊居留權規定,但到了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這些「拓荒者」陸續申請新界的妻子兒女赴英團聚。 1950年代的沙頭角鄉民也有跟隨祖輩足跡響應務工而移居東南亞。 英國薩塞克斯大學地理系斯凱爾頓榮休教授(Prof Ronald Skeldon)是一位曾在香港任教和研究多年的人口遷移專家,他在《不情願的流亡:香港移民與新海外華人》一書中提到,英屬北婆羅洲、文萊和沙撈越等地曾提供這樣的三年工作合同。
連麻坑: 沙頭角|50年禁區破禁之旅
二戰後礦場被不同承包商開採,至1958年鉛價大跌,礦場便開始荒廢,亦由於這裡屬禁區範圍之內,人煙稀少,野草頻生,直至最近禁區重開,這座廢置多年的礦場才重見天日,成為愛探險人士的新勝地。 蓮麻坑的礦山出產鉛、鋅、黃鐵礦、黃銅礦等礦物,於1930年代末,香港政府於蓮麻坑礦山開採鉛礦。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佔領香港,於1942年起繼續開採礦山,[4]以應付太平洋戰爭的軍備需求。 1943年夏天,三個蓮麻坑村的少年(葉維里、葉盤嬌、葉煌青)企圖炸毀礦山,以摧毀日本在香港的軍備原料產地。
之後離開鐵絲網路再上山坡,剛巧山上有工程,工人將一大堆鐵板及鐵枝放在路上。 那條路是必經之路,所以一行人不得不在那堆「鐵板山」上行過。 每行一步,感覺腳下的鐵板及鐵枝都有移動,很考平衡力。 由於部分蓮麻坑路是禁區,行山人士要繞道上山,避開禁區,才能抵達已非禁區的蓮麻坑村。 記者跟隨李以強,在禁區閘口前右轉上山,初段山路雖窄,但上落不多,間中扶住兩旁樹枝,不太難行。 記者曾經幾次跟隨沙頭角故事館館長李以強行山,對他帶隊素有信心。
連麻坑: 古蹟文物
至於礦場下的蓮麻坑村,香港足球隊首席門將兼為港隊上陣次數最多的葉鴻輝,就是這裡的原居民,不過村內更顯赫的,卻是一座約建於1908年的「葉定仕故居」,外觀仿照國父孫中山在中山的故居興建。 葉定仕既是蓮麻坑村的原居民,亦是孫中山的追隨者,到泰國工作擔任過同盟會暹羅分會會長,稱得上是辛亥革命的元老,現在故居外更豎立孫中山銅像,作為全村的標誌。 這次「蓮麻坑古道探奇行」探訪礦山的麥景陶碉堡、蓮麻坑礦場以及蓮麻坑村等地,景點甚多。 儘管全日路程不長,不到9公里,上落幅度亦不大,最高點僅約200米高,但多個路段山路崎嶇陡峭,需要手足並用,而且礦場山路分支多,容易迷路,新手不宜,最好有熟人帶路。
- 今次由麻雀嶺出發,登上東北第一高峰紅花嶺,最後下降到蓮麻坑村再依邊境禁區走至蓮麻坑路乘小巴離開。
- 葉劉淑儀擔任港英政府副行政處長時為人熟悉的一項工作,正是推廣「居英權」計劃。
- 嘉道理農業輔助會在1959年興建了這間小屋為辦事處,資助貧苦婦女營運養豬場,提供技術,甚至提供母豬及飼料。
- 隨著梧桐河至蓮麻坑段的邊界巡邏通路建造工程已竣工,第三階段的邊境禁區縮減亦於二零一六年一月四日生效。
「脫歐是主要原因,因為脫歐後就沒了這條路了。加上當時香港的環境也每況越下,我丈夫又在英國從初中讀到大學,所以還是想回去。」Gwyneth這樣對BBC中文形容她一家三口離開香港的理由。 雖然該段期間移民十分普遍,但香港電台電視部知名時事欄目《鏗鏘集》曾報道,許多獲批居英權的人都不敢公開身份,怕政治敏感,不想惹麻煩。 連麻坑 高峰過後,香港反而出現了「回流潮」,不少已經取得外國公民身份與居留權的移民港人返回香港定居。 香港浸會大學經濟系榮休教授林潔珍與香港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研究教授廖柏偉在1998年的一部合著中解釋,這一波移民潮隨著加拿大與澳大利亞等國收緊移民配額而回落,澳加與美國等自身經濟不景則導致了回流潮的出現。 1982年9月,時任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問中國,正式提出香港前途談判。
連麻坑: 視頻, 香港國安法:遠走他方還是留守家園?香港示威者何去何從
葉定仕是蓮麻坑人,小時候被「賣豬仔」到泰國當裁縫學徒,手藝高超,並獲王室一位公主青睞,兩人結成夫婦。 葉定仕承包了軍服生產,成為當地富商,他十分尊敬孫中山,所以在家鄉蓮麻坑仿照孫中山於中山翠亨村的故居興建了這間屋。 葉定仕積極參加革命運動,協助成立中國同盟會暹羅分會,並擔任會長,出錢出力。 1936年,葉定仕回鄉定居,1943年逝世,享年64歲。 在礦山頂的麥景陶碉堡,是警務處在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興建,防範內地的非法入境者;在村口不遠處的國際橋,跨深圳河連接中港兩地,則是方便兩地村民耕作的特別口岸。 這兩座至今仍在使用的建築,正反映「偷渡潮」時期的中港關係。
由此右轉急降,及後留意右方的草叢間的支徑,右走至位處伯公坳的麥景陶碉堡(碉堡旁不遠處的水泥級,相信只能下接至蓮麻坑路禁區)。 返回主徑後,繼續下降,沿徑過溪,稍為轉向行走山腹徑。 此後又再急降,轉入左方小徑(右走可走至一標高柱,路向不詳),踏行橫腰山徑,途中橫過一條水澗及一些已倒塌的戰時遺跡。 走過斷橋後,見一道金黃碎石坡,已走至蓮麻坑礦洞遺址。 前走接水泥級上走,在分支可先左走一探廢棄礦洞,及後再接回主徑上走,景觀已見開揚。
連麻坑: 中國任命火箭軍新領導層 引發軍中「清洗」猜測
然而,他們的爆破行動失敗,被新界沙頭角的日本憲兵逮捕,並遭毆打及折磨,其後獲釋。 葉維里後來參加了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並與沙頭角地區的民兵常備隊再次攻打蓮麻坑礦山,惟日軍的猛烈抵抗,未行成功攻下礦山。 連麻坑2023 1944年底,當時任東江縱隊偵察員的葉維里再次建議攻打礦山,這次行動有200名游擊隊員及100名民工配合,終於成功把蓮麻坑礦山炸毀。
專門研究新界邊境歷史的獨立學者阮志在2012年出版的《從沙頭角連麻坑村說起》一書中指出,曼城城南墓園裏能找到幾位已故村民的墳墓,碑文上以中文寫上籍貫為「香港新界連麻坑村」,或按照英國租借新界前寫法「中國寶安縣連麻坑村」。 這條位於禁區內的橋,是叫「耕作口」的特殊口岸,除長嶺外,在羅芳、赤尾、皇崗和沙咀都有,這些口岸都是新界歷史問題而遺留的! 礦山的支路甚多,之後的路難以用文字一一解釋,可參看文章底的路線圖。 走到一分岔口,跟住李以強繼續直行,先探已被鐵枝封閉的3號礦洞。
連麻坑: 蚺蛇尖.「香港第一尖」
蓮麻坑的範圍本來包括深圳河北岸的長嶺及徑肚,英國租借新界,將蓮麻坑一分為二,但初時邊境沒有關卡,兩地居民可自由出入耕作。 連麻坑2023 直至50年代,港府實施邊境禁區,為了方便兩地村民過境耕作,當局發放過境耕作證,長嶺及蓮麻坑的村民可經國際橋來往兩地。 英國公布BNO簽證計劃具體申請辦法不到24小時,中國外交部宣佈從1月31日起不再承認BNO護照為合法證件,並表明保留進一步反制英方權利。
蓮麻坑村沒有士多,沒有補給,但可參觀敬修學校、東門樓、風水塘及葉定仕故居。 離開摩囉樓後,沿蓮麻坑路繼續行,有路牌提示禁區在前方100米。 連麻坑 不久,右方有一座沒有屋頂的建築物,牆上寫住「KAAA」。 嘉道理農業輔助會在1959年興建了這間小屋為辦事處,資助貧苦婦女營運養豬場,提供技術,甚至提供母豬及飼料。 休後走千級石級路下蓮麻坑村,探遊風水池及葉定仕故居,最後走到村口大閘前,閘旁山路繞走過禁區,到嘉道理昔日員工宿舍旁等小巴,回上水食下午茶。
連麻坑: 紅花嶺
此外,蓮麻坑村中還有各家宗祠、關帝宮、東門樓、風水塘、葉祥霖客家大屋、敬修學校等建築,其中在東門樓附近有一塊有趣的石碑,上面刻上兩行字:「此屋左右,不准人做屎坑」,叫人不要在屋四周隨地如廁。 雖然有鐵梯從山坡下至橋邊,但鐵梯有道閘,所以一行人需要先攀過鐵梯欄杆,之後在斜坡過了鐵閘位置,再爬回到鐵梯。 落完鐵梯,還未完結,離鐵橋還有小段距離,一行人需要沿狹窄的石屎邊,小心奕奕地上鐵橋。 因應香園圍管制站即將開通而帶來額外的交通需求,路政署正計劃將平原河至坪輋路的一段蓮麻坑路擴闊工程[1][2],工程已於2020年2月14日動工,並將於2023年中完工,工程完成後文錦渡路至松園下的一段蓮麻坑路將為雙綫雙程道路。
蓮麻坑位於群山懷抱之中,北朝深圳的梧桐山,東南枕紅花嶺,西面則有黃茅坑山。 蓮麻坑建村於清朝康熙年間,清廷復界後,客家人士遷入,有葉、冼、劉、官等家族,其中葉氏為村中大姓,至今大部分村民皆為葉氏族人。 只是700米的山路,但崎嶇難行,所以一行人花了50分鐘才完成,抵達村口。 大家鬆口氣,不為意地走進了蓮麻坑路,隔住鐵絲網影國際橋。 連麻坑 李以強叫大家別走出去,因為那裏是禁區並有感應器。 警員見大家只是行山客,沒有可疑,故寒暄兩句,並叮囑不要走入屬於禁區的蓮麻坑路。
連麻坑: 收聽, 香港人移民加拿大升溫
作為港英政府最後一任人民入境事務處處長和香港特區首任入境事務處處長,也算是港人英國國籍登記與BNO護照簽發的最後一批港方主管官員。 連麻坑2023 她在2003年「23條」國安立法失敗之後辭任保安局局長,2008年當選立法會議員回歸政壇。 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最新推算,目前香港人口為751萬。 美銀證券(BofA Securities)1月中發表的投資市場研究報告認為,2021年將有2802.43億港元資金(361.46億美元;2323.34億元人民幣)因港人移民英國而流出香港,未來五年則合共帶走5880.53億港元。 相當於「香港央行」的香港金融管理局出面反駁,稱目前看不到有資金外流。
蓮麻坑保留了不少歷史建築,在礦山上,有礦洞、礦道、氣井、礦場辦公室「大班樓」、選礦廠等遺跡。 礦場在二戰前十分鼎盛,曾養活2000名工人,到日佔時期,礦場成為遊擊隊及日軍較量之地。 據《蓮麻坑村志》記載,在1943年,蓮麻坑村民葉維里與其他礦工打算炸礦洞但被日軍發現。 位於新界北部的沙頭角禁區現於2022年6月逐步開放。 保安局及相關部門制定了一個六個月的試驗計劃,於首階段三個月期間,於指定日期容許指定旅行團參觀及使用沙頭角碼頭,以乘船前往荔枝窩、吉澳等鄰近地點遊覽,讓市民大眾深入認識當地歷史文化、自然風光及旅遊景點。
連麻坑: 香港北極-蓮麻坑白虎山
據香港特區政府保安局向BBC中文提供之數據,1985至1997年間,香港共有57.6萬人移居外地。 要是申請BNO簽證人數符合英國預測,且全數獲批,則光是循BNO簽證路線移民英國人數,就相當於後過渡期移民潮的一半以上。 到1944年,葉維里組織了200多名民兵,殺哨兵,打算搬走礦場倉庫物資,但被山腰的日軍發現。 在1945年2月,葉維里帶路,超過200名遊擊隊行動,成功燒毀礦場,大火燒了七日八夜。 由於蓮麻坑靠近深圳,當年村民幫過不少英軍逃亡北上。
落至馬路旁,沿鐵絲網外的小路行,所以被稱為「鐵絲網路」。 行山當日,這裏又有工地,需要跨越地盤及部分建築材料。 沿山坡路行,過蓮麻坑河的一小段難行,需要身手靈活地越過圍欄。 走入礦山,看廣闊的礦洞大廳,探漆黑的蜿蜒礦道;走出礦山,望近在咫尺的深圳景色,遊彷彿停留在幾十年前的鄉郊風光。
連麻坑: 歷史
參考香港保安局的估算數字,香港自2003年起每年不超過1萬人移居外地,2018、2019年更只有7000人左右。 移民潮產生了「太空人」現象,意思是移民家庭留下一位家中經濟支柱在香港工作賺錢,而這通常是父親,剩下母親帶著孩子在新的定居地居留,以滿足入籍所需的居留年數,俗稱「坐移民監」,然後留港的定期赴「新家」看望親人。 香港《星島日報》不下一次記載這樣一個傳說:一位富有的醫生把妻兒送往澳大利亞,自己留在香港工作,每逢星期五晚飛往悉尼與家人度周末,再趕星期天晚上返回香港的航班,正好趕上星期一上班。 1841年1月26日,以英國駐華商務總監義律(Charles Elliot)與北愛爾蘭軍官璞鼎查(Henry Pottinger;港譯砵甸乍)為首的皇家海軍部隊登陸今天的上環水坑口街正式佔領,是為「香港開埠」。 從那天起,中外人員經由此地往來世界,除二次大戰與近期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影響外,長期絡繹不絶。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2020年10月份發佈年度宜居城市評分調查顯示,43.9%受訪者表示打算移民,比2019年增加1.6個百分點。
戰後礦場雖恢復生產,但其後卻經歷多番變遷,影響礦場的開採作業,同時又因鉛價下跌,礦場最終在1958年停止運作。 其中的六號礦洞規模最大,具三個大型洞口,內裡四通八達;部分礦洞卻成了蝙蝠棲息地,並於1994年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當局亦已封閉該礦洞禁止遊人內進。 蓮麻坑位於香港新界北區邊境禁區附近,沙頭角與打鼓嶺之間。 由於蓮麻坑曾經屬禁區範圍,所以蓮麻坑一帶的自然環境沒有受到破壞。 蓮麻坑因為當地盛產山橙(當地人稱之為「蓮麻」檸檬 lemon)而得名。 當地有礦山,主要是鉛,廢棄的鉛礦山[1]上有一個蝙蝠洞[2],為香港重要蝙蝠棲息地之一,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
連麻坑: 香港政府將重推「23條」:與《國安法》有何差異?
政府於二零零八年一月公布計劃,將邊境禁區的陸地覆蓋範圍,由當時約2 800 公頃,大幅縮減至約400 公頃。 縮減後的邊境禁區,只會覆蓋邊界巡邏通路及其以北的土地、過境設施、沙頭角墟、沙頭角海以及米埔部分地方。 該計劃旨在將邊境禁區縮減至保障公共秩序和邊界保安所需的最小範圍,以便當地居民和遊客可以無須申領禁區許可證而進入有關地區。 來往上水的專線小巴59K線貫通由新屋嶺(道路起源地附近)至蓮麻坑的蓮麻坑道路段;九龍巴士79K線亦途經坪輋路至松園下的路段,而其總站打鼓嶺(松園下)巴士總站亦位於蓮麻坑路。
- 不過,行至一段下山路,由約10米高的山坡落到馬路邊的鐵絲網路。
- 需要留意的是,蓮麻坑路嚤囉樓至沙頭角口岸一段屬於香港邊境禁區路段,除非有禁區許可證,否則不能擅自進入;而由蓮麻坑村至沙頭角一段蓮麻坑路更屬香港警務署「邊界巡邏道路」,只限香港警務署車輛使用。
- 特區政府跟進公布具體措施,包括不得使用BNO護照在香港出入境。
- 行到開揚寬敞之地,望往深圳方向,鐵絲網後的是邊界上的國際橋。
- 丈夫花了半年總算找到了老本行職位,她則暫時留家照顧孩子。
平緩上山後,沿山坡上的狹窄山路前進,左下方是鐵絲網及禁區內的蓮麻坑路,直望左方則是深圳景色。 連麻坑2023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日本戰敗,中國國民黨政府在一輪外交周旋之後沒有趁機收回香港,英國殖民政府恢復運作。 從國共內戰再起,1949年中共建政,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之間,香港最為人所知的移民潮,主要是中國大陸居民南下的歷次「逃港潮」。
連麻坑: 礦山頂的麥景陶碉堡
一些新界居民也在這段時間移民到荷蘭、愛爾蘭共和國等其他歐洲國家。 2020年當選愛爾蘭都柏林市長的朱頌霏(Hazel 連麻坑 Chu),其父親就是沙頭角雞谷樹下村村民。 值得一提的是,在旅程結束之後,沙頭角故事館安排了一架七人車,安排部分參加者到巴士79K的總站等車,以免太多人一起等小巴。 七人車行至中途,有警察截停查問,還叫車上眾人拿出身份證。 經過一輪解釋,警察覺得我們只是一群疲倦的行山客,沒有可疑,才肯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