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轉移地積比2023必看介紹!專家建議咁做....

Article hero image
轉移地積比

施俊輝表示,科大有不少節能設施,包括採用太陽能、節能電梯系統等,亦會回收雨水及冷凝水以達致每年10%的節能效果。 委員同意此立法建議對於公眾及投資者信心,以至對香港物業市場穩定發展有重大意義,並期望政府向公眾清晰地傳遞相關訊息,繼續爭取他們所支持的立法建議。 轉移地積比2023 即使是港島、九龍地區,一開始的配套設施也跟不上城市發展速度,一旦新界地區的發展強度增加,政府必需要加建對應的基礎建設。 一、若容積移轉的移入地區總量未受妥善規劃,移入過多容積,恐致公共設施負擔太重,且公設多可能會影響環境品質。

  • 轉移地積比,理論上有助騰出部分土地空間,但應用到市區重建項目,香港則未有先例。
  • 第二,我會邀請市建局在荃灣和深水埗舊區開展同樣的地區規劃研究,以確定更新這兩個舊區的方案。
  • 社會福利署助理署長翁應輝亦表示,擬建大樓有530平方米是用作幼兒中心,將提供100個長時間全日制服務名額,認為是理想佈局,更稱「呢塊地空置咗20幾年,應該要好好利用」。
  • 康文署將會推出全新智能康體服務預訂資訊系統「SmartPLAY」,包括流動應用程式及智能自助服務站,以取代現有系統,用戶需要實名登記、簽署承諾不會轉讓場地的聲明等。
  • 文物建築是珍貴的歷史遺產,當局考慮到周邊環境和整體發展需要,就保育項目作出地積比轉移的行政安排,較容易理解。
  • 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舉行會議,聽取當局有關轉移地積比率以鼓勵油麻地及旺角私人重建項目的先導計劃,以及精簡地契續期安排的立法建議。
  • 委員亦希望設立有效和具執管效力的方法,確保申請所涉的用地按照獲批准的方案,體現預期的規劃增益。

但問題是,復修樓宇長遠仍要重建,如若樓宇在轉讓地積比後,其重建潛力只會減少,發展商自然缺乏誘因予以援手。 即使強行重建,亦須減少對重建戶的賠償,或進一步提升重建單位的價格。 假如政府或公營機構能作資助,問題或可迎刃而解,但市建局兩年前已叫停「需求主導計劃」,即局方再不會應業主需求介入重建。 換言之,出售地積比的大廈就有如「市區套丁」一樣,大廈業主或因一時之快出售其地積比盈餘,卻斷送了其於未來重建的機會。

轉移地積比: 香港文匯網

而安達臣道石礦場擬建的石礦公園,被問及為期3年的施工期是否太長,建築署工程策劃總監馮子峯回應指,鑒於現時香港天氣情況不穩,炎熱及雨水天氣較多,故3年工期已經算是十分進取。 盧偉國表示可保留石礦場元素,提出在露天劇場加裝擋雨板,讓公眾活動舉辦時不用「望天打卦」。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副局長劉震表示,由於此地原先為礦石場,故政府會考慮加設一處專門作紀念用途的地方。 劉亦指會積極考慮於建設露天劇場時加裝擋雨板,為市民提供更方便舒適的用地。

轉移地積比

既然政府銳意修補社會撕裂,做好油旺重建相信可能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的重要一步。 首先,獲地積比增加的地段的建築密度、高度會因而暴增,屏風樓、熱島效應等問題惡化,後果不應忽視。 再者,個別地段因地積比增加而刺激發展,重建項目的樓價可料難為大眾所能負擔。 市建局以自負盈虧的方針營運,過去靠重建舊樓成貴價私樓的方式賺取利潤,做法為人詬病。 現時油旺計劃估計成本最少需逾萬億元,並有機會虧損超過2,000億元,可料市建局不會放棄豪宅式的重建方針。 而目前油尖重建擬訂出六個發展區,其中如西九龍站、旺角東站一帶本已豪宅林立,如未來將以更高密度重建成更奢華的私樓項目,無疑會導致油旺樓價再創新高,對普羅大眾並無益處。

轉移地積比: 容積管制

對於現時有「炒場」人士陪同使用者出現在相關場地,康文署助理署長黃有權表示,將來工作人員會觀察使用情況,若發現登記者並沒有使用場地,「炒場」人士有機會觸犯盜竊罪,署方會考慮與警方聯繫。 他強調,現時是以行政措施阻截「炒場」情況,將來預訂設施時則加入聲明,「炒場」人士要承擔法律責任。 三項工程分別申請8億3510萬元、2億4130萬元、以及7億4430萬元撥款,三個項目均獲得在席議員大比數支持通過,並不會再交至財務委員會審議。 規劃署表示,上述修訂不會對周邊交通、環境等帶來負面影響,亦已徵詢相關決策部門意見。

轉移地積比

放寬地積比的用處有幾個,其中較多人支持放寬的原因,便是可以增加住宅供應。 眾所周知,香港的房屋供應緊張,因此需要提高地積比來增加房屋供應量。 所謂道路用地容積移轉,是都市更新的一種概念,藉由都市設計方法,將原土地上較為老舊的建築、農地、特殊型態的土地建地,在法規的條件下,將其可移出的容積,移轉至其他可建築土地使用,已達到控制土地使用強度,改善整體居住環境品質的目的。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陸頌雄表示強烈反對,批評有關政策是繞過了勞顧會,亦打破了26個工種不可輸入外勞的規定。 他又說,運輸業界薪金低,亦沒有相關福利,認為政府沒有從根本解決問題。 精簡管制的其中一項措施,是以標準金額徵收工廈重建的契約修訂補地價先導計劃。

轉移地積比: 九龍城重建|市建局研搬市政大樓 轉移舊樓地積比 拓地下空間

之前主要做一些跟行政程序有關的,亦較集中在發展局轄下部門,接下來我們會檢視個別法例所訂明的發展程序。 這些會涉及城市規劃、收回土地、環境影響評估、道路工程刊憲等等的法例及規則。 我們希望在明年上半年能夠提出具體建議,並爭取於明年之內提出條例修訂草案。 此外,委員認為,當處理先導計劃的申請時,必須謹守既定和社會珍重的規劃原則。

然而,面對市區更新愈來愈難的困局,政府應積極解說,並邀請不同持份者共同制定新的遊戲規則,以釋除社會疑慮。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發展局日前稱扣除包括道路及斜玻等「不適合發展」土地類型、鄉村式發展土地,全港空置的住宅及商住土地只有不足四百公頃。 但業界及學者均認為,當局的數據未反映本港真正土地供應情況,透過包括地積比率轉移等方法,本港實際可發展住宅的土地應有更多。 據發展局資料,在住宅及商住土地方面,當中包括道路或通道、人造斜坡及簡易臨時撥地等被指「不適合發展」土地,現時共約五百多公頃,較可發展的三百九十一點五公頃還多;另有二百多公頃「鄉村式發展」用地也稱不適合發展。

轉移地積比: 轉移地積比是禍躲不過

市建局曾指出,油旺重建若須提供公營房屋,只會進一步擴大虧損,同時亦質疑計劃所能提供的公營房屋只是杯水車薪。 但如市區重建能切合社會需要,即使財政負擔增大亦不應因噎廢食,只要政府願意拿出魄力承擔,財政理應不成問題。 再者,政府可參考去年新界東北的做法,提升公營房屋發展地的地積比,自能提升油旺區所能提供的資助房屋單位數量。

轉移地積比

現時一些重建項目因規模較小,受制於高度及地積比限制,重建後只能興建單幢建築,即俗稱「牙籤樓」的樓宇。 若能透過轉移地積比,把零散的地盤進行重組,將集中地積比至一個較大的地盤,以興建樓面面積較大的項目;而其他零星的小地盤,在地積比轉移後,則可透過規劃,改作休憩空間和公共設施,不但避免了出現互不協調的單幢項目,更可整體改善社區的設施和環境。 事實上,轉移地積比並非新鮮事物,外地一些城市已實施轉移地積比制度多年,累積了不少成功經驗。 例如,紐約市政府於1960年代,為了保存當地歷史建築,研究轉移地積比制度,並於1961年修訂城市規劃條例(1961 Zoning 轉移地積比2023 Resolution),允許土地擁有人售賣或轉移土地剩餘地積比。

轉移地積比: 轉移地積比並不可取 市區重建須摒棄斂財思維

在車位方面,有7個大小不同上落客位,而附近的公共交通較方便,且附近已有停車場。 社會福利署助理署長翁應輝亦表示,擬建大樓有530平方米是用作幼兒中心,將提供100個長時間全日制服務名額,認為是理想佈局,更稱「呢塊地空置咗20幾年,應該要好好利用」。 筆者知道市建局現正進行的油旺地區研究,目的正正就是為推動市區更新可持續發展尋找新模式。 轉移地積比2023 第一,按剛完成的「油旺地區規劃研究」,市建局會在油麻地和旺角,以創新、地區為本方式加快市區更新,包括在合適重建項目試行轉移地積比、街道整合等規劃手段。 這些措施亦會適用於私人主導的重建項目,並在合適情況下在其他地區採用。

轉移地積比

在有關修訂下,該帶建築物高度一律由原本的110米(主水平基準上),放寬至140米,增加達30米或約27%。 轉移地積比 有市場意見預料,在地積比放寬之下,該帶收購或申請改劃的項目將受益,或因此帶起該處的收購潮。 有學者建議政府可以採取「先到先得」的原則,讓發展商自行尋找未用盡的地積比空間,作接受地積轉移的對象,並向政府提出申請。

轉移地積比: 市區更新

只要1張紙鈔再1個硬幣即可入手,沒錯,這麼好康的事情,即將出現在今年6月30日彰化縣政府將代為標售29筆從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後遺留下來迄今尚未能釐清權屬之土地,單筆標售底價最便宜只要105元。 ​​​​​​​​​​​​​​​​​​​​標售總底價,隨著市價波動,從去年117元降價到105元;這塊土地超便宜,但換算下來,土地面積只有0.01平方公尺,也就是大約10平方公分,相當於一個拳頭大小。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副局長劉震表示,由於此地原先為礦石場,故政府會考慮加設一處專門作紀念用途的地方,又指當局會積極考慮於建設露天劇場時加裝擋雨板,為市民提供更方便舒適的用地。 人人都想住在周邊配套完善、發展密度恰當的舒適小區,如果對不同地區的樓盤有更深入了解的興趣,即上千居搜尋各區筍盤。 一、未開闢計劃道路寬度達十五公尺以上,送出基地申請範圍須為完整路段,且二側均與現有已開闢之八公尺以上計畫道路相連通。

轉移地積比

此外,韋志成認為可在九龍城區試行「小區規劃復修」模式,為衙前圍道一帶不同樓齡、不同樓宇狀況的舊樓,提出針對性的維修方案。 市建局正於九龍城推展啟德道/沙浦道重建項目,去年10月已向業主出價,約9成業主已接受收購建議。 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於網誌撰文,指正探討在九龍城舊區重新規劃,配合沙浦道重建項目,研究範圍從東面沙浦道一帶,涵蓋至西面聯合道的土地,面積約18公頃、涉及500多幢的樓宇和政府設施,當中超過一半的樓宇的樓齡超過50年。 他說,要重新規劃及重建九龍城區,有極大困難,例如區內舊樓重建欠協調已有多座單幢樓、政府設施規模大重置需大量土地、區內有大量食店肆及小店難搬遷等。

轉移地積比: 道路用地容積移轉優點

香港的土地資源珍貴有限,所以需要訂明土地的最高地積比率,才能夠確保發展項目除了有效地使用土地,亦要顧及平衡市民生活需求,例如地區是否有足夠基礎配套,支持其人口密度。 在綠化地帶方面,政府早前曾經進行兩個階段的綠化用地檢討,其實在210幅個別改劃的土地,當中大約三分之一都牽涉綠化地帶,接下來,我們會進行第三階段的綠化地帶檢視,初步估算,檢討範圍涵蓋約300公頃綠化地帶,大概佔目前全港綠化地帶總面積的2%。 我們盼望2022年年中或之前完成揀選表面資料顯示具有潛力作高密度---主要是公營房屋發展的用地,之後我們會作進一步技術研究。 目前的市區更新策略是重建和復修並行,除由市建局或發展商收購拆卸舊樓和進行重建外,本屆政府先後撥出合共超過190億元,資助舊樓業主保養和維修其物業。 但面對樓宇急速老化,樓齡達五十年或以上的私人樓宇在過去十年由3 900幢急增至8 600幢,加上全港5 000多幢「三無大廈」日久失修的問題,我們須採取更有效的政策手段,加快重建更新步伐。 立法會於今年8月通過都市固體廢物收費的條例,是香港減廢工作的重要里程碑。

此外,紐約市的轉移地積比制度,亦可應用於其市區重建項目,發展商可透過轉移剩餘地積比,發展新項目,同時保存市內一些具文化歷史價值的建築。 他提到,可考慮將規模較細、重建潛力有限的失修樓宇,列作地積比「送出地盤」,將其准許的發展樓面,轉移至區內具高密度發展潛力的重建地盤,釋放土地的發展潛力。 地積比轉移後,重建後可以改劃為休憩空間或社區設施,滿足地區的需要;而「接收地積比」的地盤則可以作較高密度的重建,增加房屋供應,同時利用地下空間,興建公眾停車場等設施,增加泊車位解決違例泊車所引致路面擠塞的問題。 轉移地積比2023 所謂「剩餘地積比」,是指按現行建築及規劃法規,將現有建築物所在的土地的可發展樓面上限,減去現時建築物的總樓面面積,若有剩餘仍未用盡的,便是可發展樓面潛力,即「剩餘地積比」。 市建局倡議轉移地積比,不論是出於其財政穩健的考慮,抑或如坊間批評般只求圖利,可料其重建結果亦非為公眾樂見,社會不需要油旺地區成為另一個豪宅樞紐。

轉移地積比: 永康鹽行國中區段徵收區土地標售 最高單價每坪近60萬

如果以上的數目,加上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可提供的165,000至186,000個房屋單位,換句話說,在2031至32年後的下一個10至15年的供應總量可達約565,000至686,000個單位。 他認為油旺範圍廣泛,發展需時極長,「不是十年八載便可完成,要以十年廿年計的長時間發展。 」而整個發展計劃涉及的財務承擔是天文數字,而油麻地及旺角為巿區繁盛地帶,相信定能吸引不少私人發展商參與。 在任何情況下,城市規劃委員會都不會就以上資料的使用及該等資料的任何錯誤或偏差承擔任何責任。 十年前有私人發展商被指利用地積比轉移,令某商廈項目變成區內摩天大廈,惹來不少爭議。 然而由於權責規劃不清,容積經常有應供公眾使用的部分被不肖建商當作社區排他使用作為話術而誤導買屋方,例如新北市林口區的竹城松賀社區就曾因此被檢舉[1]。

  • 勞聯議員林振昇關注擬建的新大樓能否將科技普及化並推廣創科行業、以及建築有否環保與節能設計 。
  • 理工大學建築及房地產學系教授許智文建議,將西九龍和啟德地段提高住宅發展地積比,甚至撥出部分觀賞和保育價值較低的郊野公園範圍改發展用途。
  • 這些單幢式舊樓中,部分重建項目規模較小,受制於高度及地積比限制,市建局或其他發展商即使成功收購整幢住宅的業權,其後亦只能興建單幢建築的新樓。
  • 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於網誌撰文,指正探討在九龍城舊區重新規劃,配合沙浦道重建項目,研究範圍從東面沙浦道一帶,涵蓋至西面聯合道的土地,面積約18公頃、涉及500多幢的樓宇和政府設施,當中超過一半的樓宇的樓齡超過50年。

因此市建局早前向立法會提交「油麻地及旺角地區規劃研究」,當中提出多個新的規劃工具,希望提高重建項目的財務可行性。 八文樓具重建潛力 筆者近日經過規劃研究內的其中一個項目,位於佐敦的文華新村,又名八文樓,當地三鐵匯聚,若能夠轉型成為西九龍門戶,可望媲美日本的大阪難波。 話說當年八文樓仍是《建築物條例》街影法下的產物,由於當時並未有規管地積比上限,以至出現地積比高達17.6倍的龐然大物。

轉移地積比: 都市網新聞

理工大學建築及房地產學系教授許智文建議,將西九龍和啟德地段提高住宅發展地積比,甚至撥出部分觀賞和保育價值較低的郊野公園範圍改發展用途。 行政會議成員林奮強昨再次回應發展新界東北的爭議,強調如不發展就沒有將來,最終取捨必須以人為本。 不過他無聽聞政府打算推出的按揭利息稅,又強調現時本港樓市面對「乾性需求」,而非泡沫,要令樓市降溫,須從增加供應着手。

轉移地積比

另外,行政長官說了,我們決定在馬料水進行大約60公頃的填海,連同搬遷沙田污水處理廠往岩洞騰出約28公頃,一共88公頃的土地,主要會用作創科發展。 就着兩個項目,我們希望明年上半年向立法會尋求撥款,希望在2027年或之前開始相關的填海工程。 在私營房屋土地方面,未來十年,我們看到有170公頃土地,可興建約100,000個私營房屋單位。 最自然的切入點,施政報告內亦有提及,是《香港2030+》(《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 簡單來說,你看最終的估算,顯示香港由2019至2048年的土地短缺約為3,000公頃,這較之前說的1,200公頃短缺大幅增加,亦是因應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很多有力的觀察,以及市民的心聲。 如果我們看至2048年的用地需求,總量約為5,800至6,200公頃,我們就以6,200公頃計算,我們看到已展開或已經進入較成熟規劃階段的項目能提供約3,200公頃,因此不足之數是3,000公頃。

轉移地積比: 土地供應的「因」與「果」

以一般住宅的最高地積比8至10來說,一個面積約1,000平方呎的地盤,將可建8,000至10,000平方呎。 據市建局估計,油旺重建區212公頃的樓宇平均樓齡達48年,不少舊樓的發展密度以「容積比」計算,與現行計算方式不同;加上近四分之一樓宇已用盡地積比,故在現時建築法例要求下,重建後建築面積或會減少。 韋志誠認為可靈活運用區內部分樓宇的地積比「盈餘」,轉移於更具發展潛力的地盤上,增加重建的經濟效益,減少虧蝕。

但若不涉及公共空間,或並非比鄰地盤,轉移地積比一般只用於文物保育項目。 2011年,政府允許聖公會以轉移地積比,重建位於中環下亞厘畢道一帶的建築群,便是一例。 但由於本港不同區域的土地價值相去甚遠,進行地積比轉移的難度頗大,因而只是有限度地以個案形式用於2007年經行政會議通過的文物保育政策。 文物建築是珍貴的歷史遺產,當局考慮到周邊環境和整體發展需要,就保育項目作出地積比轉移的行政安排,較容易理解。 但若是牽涉到住宅發展,箇中利益千絲萬縷,同樣的做法推行起來恐怕不易。

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表示,正探討在九龍城舊區重新規劃,配合沙浦道重建項目,研究範圍從東面沙浦道一帶,涵蓋至西面聯合道的土地,面積約18公頃、涉及500多幢的樓宇和政府設施,當中超過一半的樓宇的樓齡超過50年。 轉移地積比2023 轉移地積比 【橙訊】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今日召開會議,審議三項工程撥款,當中包括香港科技大學本部校園興建一座樓高八層的科研實驗大樓、荃灣德士古道聯用綜合大樓、以及安達臣道石礦場石礦公園,三個項目均獲得在席議員大比數支持通過。 不過,立法會工程界議員、委員會主席盧偉國及多名議員均質疑科大科研實驗大樓的1.76地積比限制過低,認為在本港土地短缺情況下應放寬,發展局表示會研究並檢視有關限制。

轉移地積比: 地積比率

而中環的匯豐總行便是將大廈的底層作為公共空間,以此提高總建築面積。 由於並不是每個地區的發展地盤都用盡地積比,所以衍生了地積轉移的發展概念。 地積轉移的意思即是,將某幢樓宇或某個發展地盤,未用盡的地積比,轉移至另一個地點使用,亦可算是轉移土地發展權的一種。 地積比率(Plot 轉移地積比2023 Ratios)是指樓宇准許發展的總建築面積與地盤面積的比例,比率越高,代表可興建的樓宇總面積越高。 地積比率(Plot Ratios)指樓宇准許發展的總建築面積與地盤面積的比例,比率愈高,可興建的樓宇面積愈高。

轉移地積比: 議員質疑科大科研樓地積比限制過低 盧偉國:點解唔可以起九層?

委員歡迎先導計劃下多項鼓勵措施,如進行地積比率轉移時可互換住用及非住用地積比。 委員建議政府清晰地表述先導計劃的願景,以及計劃在市區改善和規劃增益方面對公眾帶來的益處。 一般而言,根據香港規劃署規定,住宅用途的最高地積比率大概是8至10倍,主要集中在香港島的地盤,而商業用途等地帶獲准的最高比率則是15倍。 假如一個地盤面積是1,000平方呎,地積比率是8倍,該地盤最高的可建樓面面積則是8,000呎。

轉移地積比: 轉移地積比 地盡其用促市區重建

政府繼今年中,修訂《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放寬主要市區及新市鎮的最高住用地積比率,10月中亦宣布透過提升地積比率,增加啟德發展區的住宅供應。 轉移地積比 另外,在加快市區更新方面,感謝市建局早前完成油旺地區規劃研究,提出了一些很創新的措施,包括在合適重建項目試行轉移地積比、街道整合規劃方法。 我們期望2022年就具體的落實措施公布指引及展開第一批的具體改劃建議,讓市建局可盡快試行新的規劃工具。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