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辛勤工作數十載,晚年期盼在熟悉的社區及家中安老;任何有承擔的公共政策決策者都必須作出切實回應。 然而,受到工時長及居住距離等客觀環境影響,家庭護老者在時間、財政、體力及精神方面均面對沉重壓力。 為了避免長者過早入住安老院舍,政府必須從護老者津貼、支援服務的可及性,以及平衡的工作與家庭關係三個面向,強化現有對家庭護老者的支援措施。 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有半數長者的照顧需要尚未得到滿足。
長者透過參觀和親身接觸產品,覺得樂齡科技容易使用,從而會少了抗拒感,開始願意接受及使用,這才能真真正正達到我們希望把樂齡科技普及化的目的。 除了家居設備配套外,亦要為主照顧者提供足夠的人力支援。 因應被照顧長者所需的護理程度,需要的人力支援可能包括社康護士、保健員、起居照顧員、陪診員、物理治療師、夜間特別看護、日托中心社工、定期跟進長者狀況的醫生等等。 這些人力支援是家居安老一環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尤其對於中至高度失去自理能力的長者,居家安老不能光靠主照顧者和替工,還必須動員龐大的支授人力。 基於Buurtzorg 護士團隊對長者的首次健康整全評估, 度身訂造個人化的護理計劃, 提供6-12星期的介入, 全面照顧長者的身心需要, 協助長者安坐家中享有專業的護理服務, 達致居家安老。
居家安老計劃: 相關文章:
少數族裔的支援也會進一步強化,當局會增聘少數族裔人士出任勞工處就業助理和一般助理,以及試行設立為少數族裔人士提供情緒支援和輔導的服務中心。 市場處補充,市場改建過程中,除考量整齊、清潔、明亮等基礎,如何為老市場注入活水,打造個別市場品牌也是一大課題,透過融入在地特色、設計美學與科技導入方式,使市場轉型升級,將文化永續傳承。 僱主須向外傭支付「規定最低工資」(minimum allowable wage),政府會在考慮整體經濟和就業情況後,定期檢討規定最低工資水平。 根據勞工處,2022年10月1日或以後簽訂的合約,規定最低工資為每月4,730元。 截至2019年3月底,全港外傭有近40萬(391,586人),佔勞動人口約10%。
香港房屋協會(房協)於2003年成立房協之友、2010年引入註冊社工於出租屋邨提供服務,及 2012年起推行「樂得耆所」居家安老計劃,以支援出租屋邨長者在住屋、身心健康及社交等需要,促進他們「居家安老」。 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老有所養是政府政策目標之一,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多項措施改善安老服務,貫徹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的方針,包括加強支援居家安老、加強照顧者支援、增加護理員和安老院資助宿位等。 香港1973年起引入外傭,以相對低廉的價錢,獲得家務料理、照顧家中幼兒和老人的服務。 隨人口老化,在沒有年輕成員同住的長者家庭中,聘請外傭負責照顧的比例正急速增加,預計未來外傭擔任家庭護老者的角色將更重要。
居家安老計劃: 政府繼續增加居家照顧服務
有些照顧者甚至會因為長期專注家居安老而使血壓維持高水平。 照顧者一倒下,長者居家安老的日子也就很可能也會跟著結束。 因此,不論照顧者是長者的伴侶、兒孫、或是朋友,都必須要好好顧及自己的健康,才能保證家居安老計劃不會突然中斷,造成進退兩難的局面。 根據近年香港政府數字顯示,65歲以上的長者當中約有8%患上腦退化;80歲以上的患病率則估計達30%,即每3位長者就有1位失智。 而按本地學者研究估計,2039年有關數字將升至11%,估計將有333,000人患上認知障礙,較2009年的103,000人增逾223%。 居家安老計劃2023 認知障礙症影響記憶、定向、理解、語言等,早期徵狀包括健忘、在熟悉的地方迷路等,但往往易受到忽視。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2021年發表《照顧者喘息需要研究》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共有65.7%受訪照顧者有「以老護老」的情況(即需照顧其配偶或父母)。 香港政府的安老政策是「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 2016年,有近八成長者與家人同住,意味家人是長者的主要照顧者(carer)。
居家安老計劃: 居家安老
若家庭中只有一位照顧者,那麼在家居安老計劃中加入鄰舍互助的一環便十分重要了。 在漫長在家照顧的過程中,照顧者必須找到同行的伙伴,一起分享居家安老的資訊與苦樂,才能保持積極樂觀的意志在家照顧長者。 對於有其他家庭成員幫忙的照顧者,最常出現的支援方式會是其中一方出錢,另外一方出力,由幾位照顧者共同分擔,便能緩和在家照顧的壓力。 而照顧者的角色分工,普遍來說都是女兒負責親身上陣照顧,而兒子負責居家安老費用。
- 家人是長者的主要照顧者,但也有半數 (52.4%) 長者的照顧需要得不到滿足。
- 全部合計接近9.7萬人,遠超新增的社區照顧服務所需。
- 同時,我們的責任是要照顧老人家,長者為香港的發展付出了很多努力,所以我們不會形容人口老齡化是很大壓力、很大的負擔,但的確是一個挑戰。
- 自2019年6月開始,潘婆婆參加「生活再動計劃」,意想不到的是,無論在心理和生理上,計劃都為她帶來了極大的改變。
- 我們承諾盡力確保本網站符合萬維網聯盟(W3C)《無障礙網頁內容指引》(WCAG)2.0 AA級別標準。
家人是長者的主要照顧者,但也有半數 (52.4%) 長者的照顧需要得不到滿足。 因此,如何確保長者(尤其是體弱長者)的護理需要得到滿足,又如何支援家庭護老者,乃決策者必須正視的問題。 家庭價值與客觀環境的衝突,為長者及其照顧者帶來顯著的負面影響。 根據調查,全港地區長者中心於2011年4月至2012年2月共處理10,980宗輔導個案,當中37%都牽涉到護老者壓力的問題。
居家安老計劃: 照顧者要夠健康、能承受壓力
在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的前提下,政府明年會推出特別計劃,適度容許輸入安老院及殘疾人士院舍護理員、放寬輸入護理員的比例和精簡申請審批程序,協助業界提升服務質素。 未來五年,政府會額外資助超過1,700名學生修讀護士訓練課程,要求他們畢業後在福利界服務最少三年。 政府又會全面檢視院舍員工技能和資歷要求,為他們建構專業標準和晉升階梯。 居家安老計劃2023 數據顯示,聘用留宿外傭的住戶比例在1996至2016年由5.7%升至11%。
社區券持有人選擇認可服務單位後,服務供應商會協助客人選取服務類別、服務組合及確定服務組合價值與應付的共同付款金額。 長者可以每月檢定及調整服務模式、服務組合,及服務服務組合價值與應付共同付款金額。 居家安老計劃 借款人的年齡越高及選擇的年金年期越短,每月年金金額便會越高。 如超過一人共同借款,每月年金金額將以最年輕的借款人年齡作計算。
居家安老計劃: 長者社區券的申領流程
自2019年6月開始,潘婆婆參加「生活再動計劃」,意想不到的是,無論在心理和生理上,計劃都為她帶來了極大的改變。 她只說了一句:「我需要它。」 潘婆婆口中的需要並不是客套說話,而是實在的生活上的依靠,這種依靠,對於一個獨居長者尤其重要。 「房協友里」致力為出租屋邨的居民提供家居支援、健康關顧和社交支援,推動鄰里建立互助網絡,豐富居民的社會資本,令居民能安居樂業,並支援長者居家安老。 為免不必要的費用和支出,有興趣申請安老按揭貸款的人士,在採取行動前(例如更改物業業權),應先向參與安老按揭計劃的貸款機構或轉介機構(參與機構)查詢。 安老按揭計劃是由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按揭證券公司)的全資附屬機構香港按證保險有限公司(按證保險公司)營運,旨在讓55歲或以上的人士利用他們在香港的住宅物業作為抵押品,以獲取安老按揭貸款。 現 時共有261間由具備 居家安老計劃2023 提供長者照顧服務經驗的社署津助非政府機構、非牟利機構/社 會 企業及私營機構負責營運的認可服務單位供長者選用。
在輪候過程中,已評估為中度/嚴重缺損的長者,如沒有適當的照顧/復康支援,很大機會進一步衰退,至正式進入服務時有可能已比評估時期更體弱。 因應長者的護理程度需求變化,居家安老費用可以有極大差距。 長者的護理程度越高,在家照顧費用便會越高;長者若需要特別護理,居家安老費用更會以幾何級數倍增。
居家安老計劃: 服務 模式
今日我很高興出席賽馬會a家樂齡科技教育及租賃服務啟動禮。 居家安老計劃2023 香港人口持續老化,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字,目前香港65歲或以上的人口佔總人口約19%,預計到了2040年,有關比例將上升至約30%,大家可想像,這為香港的醫療體系及福利機構,特別是安老照顧服務帶來很大的挑戰。 同時,我們的責任是要照顧老人家,長者為香港的發展付出了很多努力,所以我們不會形容人口老齡化是很大壓力、很大的負擔,但的確是一個挑戰。 在這段時間,尤其是新冠疫情肆虐接近兩年,大家都看到要應用科技,一定要在科技和創新方面加把勁,從而提升長者的自顧能力,或他家人的照顧能力,這將會是未來安老服務的一個發展方向。 服務名額不足
早於2009年,統計處調查已顯示超過95%受訪長者不打算入住老人院,更有81.4%長者表示即使身體狀況變差亦情願居家安老。 然而,這心願需要多方面配合, 包括私家護理支援、居住環境、家居設施等。 這一切無疑為一眾照顧者帶來沈重的經濟負擔,逼於無奈下要送家人到安老院舍。 現時65歲或以上人口約為112萬,即每6人之中便有1名長者,到了2034年數目將上升至228萬。 儘管香港醫療發達,依然有22.8%的長者出現最少一項活動能力缺損(包括煮食、處理家務、處理錢銀、食藥、使用電話、購物及乘搭交通工具的能力)。
居家安老計劃: 我們的服務
認知障礙症是一種綜合症,影響記憶、定向、理解、語言等,早期徵狀包括健忘、在熟悉的地方迷路等,容易受到忽視。 由於腦退化的長者失去理解能力,失智不但影響患者,更往往會對在家照顧者及家庭造成巨大壓力。 居家安老計劃 本課程影片所提供的資訊只作教育用途,並不作為醫療建議或診斷,亦不能代替任何醫療決定。 居家安老計劃2023 倘若有任何醫療上的問題或要作出任何醫療決定前,先諮詢你的醫療團隊並共同討論是重要的。 居家安老計劃2023 由於本課程的影片只作教學用途,我們不會對你就影片而作出的任何決定及後果負上任何責任。
長遠來說,政府可參考英國的2014年《照顧者法例》(Care Act),以立法的形式確立護老者的平等權利:任何護老者均有權要求並接受全面的需要評估。 但我時常也說,要建構和諧、關愛的社會,不可能只靠政府,我們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合作夥伴就是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 今日來到這裏,很高興見到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為我們很有需要的服務提供支持,設立了賽馬會a家樂齡科技教育及租賃服務,將樂齡科技真正帶入社區。 長者及照顧者在使用樂齡科技時會遇到不同的困難,例如不知在何處購入器材、不肯定產品是否適合,或未必有能力負擔產品售價。
居家安老計劃: 長者自己的心態要積極
按2021年人口普查結果,2021年6月底香港人口共逾741.3萬人,同年人年齡中位數為46.3歲,65歲及以上的人口佔整體人口的20%(2011年為13%)。 居家安老計劃2023 我們承諾盡力確保本網站符合萬維網聯盟(W3C)《無障礙網頁內容指引》(WCAG)2.0 AA級別標準。 但基於以下原因,本網站暫時未能提供所有符合AA級別標準的無障礙網頁功能。
屋邨為本的跨專業運作模式能促使不同層面的服務發揮協同效應,建立社會資本,支援長者居家安老。 同住的家人作為主要照顧者,當中不乏因此而需要放棄工作,更會因長時間甚至全天候照顧老人而感到疲憊,以及會有財政壓力。 有的政府向這些「非正式照顧者」提供現金津貼,既肯定其貢獻(節省政府開支、有益老人身心健康,於整體社會經濟有裨益),也提供誘因,鼓勵他們繼續照顧老人。 例如英國和荷蘭有「照顧者津貼」(Carer’s Allowance),合資格照顧者可獲「薪酬」。 然隨年齡增長,身體機能日漸衰退,普遍也患有長期疾病或不同程度的殘疾(如活動能力受限、視障或聽障等),或多或少需要協助。
居家安老計劃: 申請資格
由於避免了濫用的問題,政府可考慮提高津貼金額,以及把計劃恆常化。 社會福利署與本地居家服務機構合作推出的社區券正是要解決此問題。 社署2013年九月開展社區券計劃至今已踏入第三期,在收費、資格等各方面放寬,更增添1000個名額,讓更多家庭受益。
我們相信要讓老有所依需要整個社會的支持,每個人都可以盡一分力去支持香港眾多弱小或孤苦無依的長者。 您可以透過不同形式的捐助,與我們攜手支援長者,讓老有所依,向長者分享社區的關愛。 借款人可選擇浮息或定息按揭計劃,以配合個人的財務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