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膽道癌2023詳盡懶人包!(小編貼心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膽道癌(或稱為膽管癌)」對國人而言相對陌生,因初期症狀不明顯,一旦確診多已進入晚期,且治療棘手,藥物選擇也有限,奪命速度跟國人熟知的癌王「胰臟癌」一樣快,醫師建議40歲以上民眾應定期照腹部超音波檢查。 膽道癌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發布的癌症登記年報顯示,膽道癌新診斷人數逐年增加,其中又以60歲以上長者居多,初期通常沒有徵兆或症狀不明顯,加上國人對膽道癌的認識有限,即使出現「消化不良、腹部疼痛、食慾不佳、體重下降」等症狀,也難以聯想到癌症的可能。 臨床上,只有約兩成的患者可進行手術,術後需搭配半年到一年的化學治療,五年存活率約三至五成;如不搭配化學治療,五年存活率只剩兩成;無法手術者則以化療為主,並視情況搭配免疫療法。 此外,有一群分類是膽囊及肝外膽管癌 1,173 人(包括壺腹癌),所以,膽管癌在台灣發生個案數約為 2,500 人,略低於胰臟癌 2,800 膽道癌2023 人。

  • 膽結石是膽囊癌最常見的危險因子,約有超過一半以上的膽囊癌患者是有膽結石的。
  • 數據來自 Bragazzi MC et al 。
  • 「黃疸」是人體肝膽出現問題的表徵,不容忽視,必須要積極就醫,配合檢查,找出它背後的成因,並且加以處理,才有機會適時拯救肝臟,戰勝疾病。
  • 若患者狀況是能以手術切除腫瘤的話,預後會比較好。
  • 保持正常作息、良好飲食及運動習慣,並定期接受健康檢查,就能預防膽道問題發生。

臨床數據顯示,免疫療法合併使用化療,可以顯著降低膽道癌病友的死亡風險,3成病友不僅腫瘤明顯縮小、整體存活期超過1年,更有2成5以上病友存活期大於2年,打破膽道癌治療10多年來的困境。 膽道癌2023 有些膽管癌會以身體疲倦、腹痛來表現,或是以抽血檢驗中,一些膽道相關指數上升來表現。 通常到產生「黃疸」,都是已經造成阻塞了,這時候,大部分都是侵犯性比較高、比較後期的癌症表現了。 如果定期身體檢查中,有異常的膽道指數上升,可能需要進一步加做更深入的檢查(如:電腦斷層、核磁共振),來排除潛在的膽道病變。 楊博智表示,膽管癌初期不會有任何症狀,通常都是膽管阻塞導致膽汁排不出來,黃疸指數爆升、病人外表蠟黃,此時才會經由檢查發現病變,但通常為時已晚,只有2到3成的患者能夠以手術治療,其餘大都只能化療緩和症狀。

膽道癌: 膽管癌傳統手術效果有效 醫:次世代基因定序有新契機

膽管位處人體深處,較細小的腫瘤一般很難在日常的身體檢查被發現。 膽道癌2023 膽道癌 正如前文所述,不少膽管癌患者在腫瘤大幅擴散後才發現患病。 因此,一旦發現發炎性腸炎、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肝內膽管結石等各種與膽管癌高度相關的疾病,最好定期到醫院檢查,以免患癌而不自知。 免疫組織化學方法在診斷上很有用,能協助醫師區別膽管癌、肝細胞癌與其他腸胃道癌的後期轉移。

  • 罹患膽囊癌時可能會讓癌症指數CEA和CA199升高,但其他癌症也有機會讓這些癌症指數升高,並不具有特異性。
  • 目前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發起精準醫療計畫,與台北榮民總醫院、長庚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成大醫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等醫院合作,新診斷膽道癌病人可考慮至合作醫院諮詢免費基因檢測,進一步評估是否接受標靶藥物及免疫藥物治療。
  • 一名57歲男性有消化不良和脹氣問題,拖了半年才就醫,檢查確定膽道癌時,已經是第三期,腫瘤已大到10.5公分。
  • 免疫組織化學方法在診斷上很有用,能協助醫師區別膽管癌、肝細胞癌與其他腸胃道癌的後期轉移。
  • 其常見的副作用如:疲倦、輕度皮膚反應、胃部不適、腹瀉、等;而大部分的副作用在放療結束後可以很快的改善。

1970在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畢業,曾在英國、加拿大和香港行醫。 1997年退休後,在美國 Mount Rainier Clinic 跟隨治本醫學始創者克蘭頓醫學博士學習,並翻譯了克蘭頓醫學博士的名著 Bypassing Bypass Surgery《向通波仔說不》。 2008年開始在香港實踐和推廣治本理論和療法;現任香港 BMS Clinic 的治本顧問。

膽道癌: 膽道癌是什麼?有哪4類型、還能活多久?症狀治療+護膽飲食一次看

針對可疑的阻塞性黃疸患者,肝臟和膽道超音波常是首选的检查方法,超音波可以辨識出膽管阻塞和擴張,在某些案例中也足夠診斷出膽管癌。 X射線電腦斷層掃描(CT)在膽管癌的診斷中也充当重要角色。 膽道癌2023 膽管癌患者血漿中的癌胚抗原和CA19-9濃度通常會提高,但其專一度和敏感度都不足以成為常規的檢查標準。

膽道癌

而多數病患即使出現消化不良、腹部疼痛、食慾不佳、體重下降等症狀,也很難聯想到癌症可能性,往往等到出現黃疸、全身搔癢、尿液變深或糞便變淺等明顯症狀時才就醫檢查,高達6~7成病患確診時已是晚期。 義大癌治療醫院血液腫瘤部副院長饒坤銘表示,免疫療法的治療原理是破壞癌細胞欺騙人體免疫系統的機制,使病友自身的免疫細胞得以重新辨識並消滅癌細胞。 膽道癌的治療方式主要為手術,無法手術者或有些術後患者需要接受化療,另外還有標靶治療、放射或質子治療,以及免疫藥物治療;在此僅著重於介紹化療、標靶與免疫藥物治療在膽道癌的進展。 第一首選為手術切除,但膽道癌在診斷時大概只有30至40%的患者可接受手術,手術完如果淋巴結為陰性及手術邊緣無癌細胞侵犯時,則患者定期觀察追蹤即可;但是如果手術邊緣有癌細胞或是淋巴結呈陽性時,則須再搭配輔助性化療,甚至是電療。

膽道癌: 膽道癌是什麼?

另外,慢性膽汁鬱積,例如:膽管結石或先天膽道異常,或是發炎性腸炎患者,也被認為是產生膽管癌的危險因子。 但大多數膽管癌患者缺乏明確的風險因子背景可供辨識。 疾病的診斷須結合血液檢查、醫學影像,和內視鏡檢查,有時需手術取出檢體進行病理診斷。 最有可能讓患者想就醫檢查的症狀是黃疸,就是患者的皮膚顏色變黃,眼白變黃,尿液顏色變深,但大便顏色變白土樣,或說像陶瓷色般的顏色。 另外也可能會因為膽道阻塞引發感染,讓患者出現發燒加上腹痛的症狀。 雖然膽道癌的危險因子目前仍不明確,但能確定的是與發炎有關,所以通常會提醒病患,過去有反覆性的膽道炎、膽結石或者B型肝炎、C型肝炎等,在年齡接近50至60歲,若出現有黃疸、體重在3個月內快速下降5%以上,以及持續上腹痛超過2周時,都要特別提高警覺。

膽道癌

肝門型膽管癌因為容易造成膽道阻塞,所以臨床表現以黃疸為主,其次則為腹痛(約三分之一的病人會有上腹痛)及體重減輕等症狀。 而週邊型膽管癌的臨床症狀,依其是否合併有肝內結石而有不同。 無伴隨肝內膽道結石者,所呈現之症狀與一般肝腫瘤相類似,如不特定之腹痛或肝腫大等;而伴隨肝內結石者,會有發燒、畏寒、黃疸及腹痛等。 大部分的病人會因急性膽管炎開刀,才被診斷出有膽管癌。 饒坤銘表示,如果膽道癌病灶靠近膽囊、或是出現黃疸症狀,較有機會及早發現,而台灣許多患者同時有肝癌及膽道癌,更是治療上的挑戰。 他也提醒,膽結石摩擦久了,膽囊內膜因慢性發炎會惡性病變,不過從膽結石變成膽囊癌的比例不高,建議民眾若有膽結石需追蹤,或是超音波發現膽囊較厚、或有息肉都要小心,建議50歲後每1至2年做詳細健康檢查,除腹部超音波外,建議斷層檢查較能檢查胰臟、壺腹等。

膽道癌: 膽管在哪裡?

外科手術:為最直接的治療方式,並依腫瘤生長處而提高手術困難度。 像是許多膽管腫瘤經常長在血管與神經豐富的肝門或總膽管一帶,導致切除病灶時難度更高;若腫瘤長在肝臟裡,即使較易切除,但由於症狀不明顯,手術時往往已是膽管癌末期,手術的預後也較其他病症略差。 臨床上僅 2 成病人可採用手術治療,約 膽道癌2023 8 成無法手術者以化療為主。

因此,如你發現身體出現上述情況,毋須過分怯慌;若情況嚴重或持續不退,應從速求醫,了解背後原因及患上膽管癌的機會。 大部分膽管癌個案的初期病徵不甚明顯,一般都是側腹痛、食慾不振、疲勞等都市人常見的不適;即使是症狀較顯著的肝門型膽管癌,皮膚痕癢、眼睛泛黃等病徵亦非膽管癌獨有。 不論任何體積的腫瘤,不論有否生長至膽管外或附近血管,已擴散至1至3個附近的淋巴結,但未擴散至更遠組織。 除了上述疾病外,正如前文所述,年紀也是關鍵風險因素之一,目前膽管癌仍集中在年長人士。 膽道癌 肝吸蟲感染 – 這種情況在東南亞地區較為常見,患者主要因進食未經煮熟的魚類而把寄生蟲吸入肝臟,釀成膽管癌。 根據美國學者James E Everhart一份文獻,膽管癌的1年死亡率雖有改善跡象,其5年存活率竟長期低於10%,而晚期膽管癌的整體存活期一般更只有12至14個月,可算是殺傷力最大的癌症種類之一。

膽道癌: 沒胃口、體重下降 膽道癌早期難發現

國際標準治療是化療藥物gemcitabine(健擇、健仕)搭配cisplatin(順鉑)的複方化療(簡稱GC)。 根據三期臨床試驗(ABC-002),25% 病人在化療後腫瘤明顯縮小,整體中位存活期 11.4 個月。 壺腹癌手術以「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為主,除切除腫瘤外,亦包括總膽管、膽囊、胰頭、十二指腸、部分的胃與侵犯的淋巴,再將小腸與殘存的膽道、胰管、和胃做出新的接口,手術困難且費時,術後可能有併發症。 國內每年約 2,300 人新診斷出膽道癌,其中超過 6~7 成確診時已為晚期,5 年存活率不到 10%,死亡率在癌症中排名前十,棘手程度與「癌王」胰臟癌並列。

前我駐泰國代表李應元、資深歌手美黛、前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之子辜啟允等名人,都是因膽道癌而去世。 膽道癌致命率高,治療的棘手程度與「癌王」胰臟癌並列。 手術完成後,醫生或會要求繼續跟進情況,患者應參與醫生為你安排的所有診治,確保康復狀況良好,或盡早發現任何可能引發的併發症。 如有需要,醫生甚至會為患者照X光或進行其他測試,了解癌腫復發的機率。

膽道癌: 本來只能再活一年!英國男子憑「免疫療法試驗」奇蹟抗癌

知名港星沈殿霞、和信二代辜啟允、五連霸女市議員柯玟伶等,都是因膽道癌驟逝。 該名婦人一開始也就是因為預判手術後所留肝臟不到原先的30%,無法應付術後生活,楊博智遂以從日本學習回來的新術式,先將右肝栓塞,把左肝養大。 兩周後左肝果然如預期般長大百分之二十,醫療團隊這才將右肝連同總膽管一併切除。 本人接受網路媒體邀請,發表膽道癌的手術治療策略,希望可以幫助到需要的病人,一起戰勝膽管癌! 名醫會客室權威醫師介紹,膽管癌非絕症 膽道癌 降低黃疸仍有機會根除。 由於CCA的腫瘤異質性大,腫瘤微環境因素以及複雜的分子生物學,使得至今只有pemigatinib核准上市,用來治療FGFR2基因融合的CCA患者。

也就是說,如果腫瘤侵犯到的血管、膽管越靠近根部(越大條),要一併切除的肝臟體積範圍就越大,如果這個範圍超越人體能承受的最大肝臟切除體積,這時候就無法進行手術。 因此,手術前,必須經由影像檢查,如: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影像,仔細判斷腫瘤和肝內重要脈管的相對位置,來決定要切除的肝臟體積,判斷是否能安全進行手術。 根據臨床數據顯示,免疫療法合併化療的使用可以顯著降低病友的死亡風險,3 成病友不僅腫瘤明顯縮小,整體存活期超過 膽道癌 1 年,更有 2 成 5 以上病友存活期大於 2 年,確實也替患者帶來一道新的曙光。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