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維港帆船比賽8大著數2023!(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每艘船都有一個障礙評分或等級,以便調整它們的出發時間及完成時間。 一般競賽是最常見的帆船競賽模式,比賽中有多架競賽船隻互相在同一賽道上較量。 維港帆船比賽2023 參賽者可以自行組隊,選擇全港18區中其中一區作為代表區域參賽。

維港帆船比賽

政府外判工蛇王成風,工作時間瞓覺做運動,街道垃圾無人清,主責部門卻放任懶理,任由公帑被浪費。 工會指,食環署監工人數太少,造成外判工有機會「蛇王」;食環署則稱會調查事件。 一般競賽的賽道是浮標之間、地理特徵(如島嶼)之間、近岸短程距離賽道或近海長距離賽道(Volvo Ocean Race)。 亞洲最大型的一般帆船競賽之一,就是勞力士中國海帆船賽,賽道由香港延伸至菲律賓的蘇碧灣。 港協暨奧委會副會長霍啟剛(左至右)、海濱事務委員會主席吳永順、香港帆船運動總會張美嫻、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香港賽馬會主席陳南祿、立法會議員鄭泳舜及灣仔區議會主席黃宏泰來張大合照。 在小帆船方面,現役帆船港將曾樂妍、麥卓穎二人剛拍擋一個月便以29er 型帆船「Baby Shark號」出戰環島賽。

維港帆船比賽: 帆船|秋季帆船賽開鑼 逾百賽船維港揚帆

艾希特大學及香港恆生大學畢業生隊伍分別在「ATI組別」及「HKPN」組別稱王稱霸。 維港帆船比賽 兩華師兄更加希望能夠薪火相傳,透過多種形式,與不同機構合作,讓有興趣及潛質的師弟,有機會體驗揚帆出海之樂。 二人憑著「任何人都可以玩帆船」的理念,不但把這項運動帶到社區,更希望達到傳承之效。 維港帆船比賽2023 饒禮傑及及陳韋溱分別為華仁中二及番禺會所華仁小學小四學生, 饒及陳透過師兄認識帆船運動,一試便被帆船運動既動且靜的特性所吸引。 華仁畢業生兵分七路「包抄」「母校盃帆船賽」,惟7隊均與獎牌擦肩而過。 賽事亦見本地多間中學及大學的畢業生參賽,包括拔萃女書院、香港培正中學、皇仁書院、香港理工大學及香港大學等。

在二月舉行健牌金杯大賽,在南丫島對開海面採用世界級航道作賽,共有中國、日本、菲律賓、印尼、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南韓及香港九隊參加角逐。 結果日本隊技高一籌,壓倒菲律賓隊奪得冠軍,香港隊名列季軍。 港隊私Paul Etherington 在是役有出色表現,除了其中一個回合的成績欠佳之外,每次出賽均能名列前五名,為港隊爭光不少。 同年,本會加入香港帆船總會為附屬會,並開始印發會員通訊刊物,公布各項比賽消息及聯誼活動,以及各種帆和有關設備的最新發展消息。 香港彎曲而綿長的海岸線及長年宜人的亞熱帶氣候,為進行滑浪風帆活動提供了優厚的環境。 香港既有平靜的港灣亦有風高浪急的水域,無論是初學者還是發燒友,你總會在香港找到合適且能帶來無比樂趣的地方,加上溫和的四季天氣讓滑浪風帆活動得以全年進行。

維港帆船比賽: 最近本會獲得已故人士李福慶先生慷慨捐贈,由他設計及製造的32呎帆船給本會,延續他關愛香港的工作。帆船現停泊於銅鑼灣香港遊艇會,由一班義工進行全面的翻新工作,帆船日後將與不同界別及機構合作, 提供免費全面性的帆船訓練。💝

香港仔遊艇會、白沙灣遊艇會及香港遊艇會將合辦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 25 周年帆船賽。 帆船賽分為3場,第一場將於6月11日在維多利亞港舉行、第二場於6月19日在港島南區舉行,而第三場則會於6月25日在西貢區舉行。 今年煞科賽日共有15艘「Etchells 級別帆船」應戰。 南韓籍Etchells帆船運動員Bo Ram Lee表示 Etchells 帆船靈敏度及技術性頗高,故在不同風速及風力的情況下,如何駕馭船隻,以及計算船員總體重用來壓船,絕對屬致勝關鍵。

賽事焦點落在大帆船級別的「Dufour 390號」、「35號」、「Mohan號」和超級賽船「FUKU Sun Hung Kai Scallywag號」及29er型帆船「Baby Shark號」身上。 「Dufour 390號」由前港隊帆船運動員謝劭傑領軍,聯同前帆船港將戚浩賢、前港隊獨木舟運動員謝楚賢以及京奧公路單車港隊代表蔡曉鋒等運動員一同「玩過界」,一嚐環島賽的滋味。 蔡表示從未以單車進行環島遊,首次環島卻在帆船上,份外興奮。 「Dufour 390號」在上午8時50分開賽9,於下午3時11分16秒衝綫,達成團隊賽前預期的目標,在組別排名第五。 由香港賽馬會體藝中學3位學生,林熹汶、鄧愷程及梁沛熙組成的「Phoenix號」,於首日賽事因長時間處於無風狀態而失利,未能在限時內衝線。

維港帆船比賽: 香港科技大學學生積極備戰,準備賽事!

西區海底隧道簡稱西隧,是香港第三條過海行車隧道,是全港首條雙程3線行車的過海隧道和全港最大的海底隧道。 隧道全長1.97公里,連接香港島的西營盤和九龍油麻地附近的西九龍填海區,是香港第1條雙程3線分隔沉管式隧道,並與機場鐵路的第三條過海鐵路隧道同時興建。 九龍出入口附設有20個繳費亭的收費廣場,當中4條行車線可隨時改變行車方向,如繁忙時間便可為同一行車方向提供12條行車線。 並在油麻地交匯處連接西九龍公路;西營盤出入口的交匯處包括17條接駁天橋、1條下通路和多段引道,連接4號幹線。 香港海底隧道又名紅磡海底隧道(簡稱紅隧或舊隧),是香港第一條海底行車隧道,於1972年8月通車,耗資港幣3億2千萬元興建。 目前,紅隧是世界上最繁忙的4線行車隧道之一,也是香港最繁忙、使用率最高的道路。

香港可供發展的平地很少,因此自1841年開埠以來,政府多次集中在維多利亞港進行填海工程。 1842年,皇后大道及雲咸街的興建造成大量沙石,為免搬運至其他地區存放,於是直接把沙石推進海港,擴大香港的發展面積。 政府1852年展開的文咸填海計劃,是香港首次的正式填海工程,位置在今日上環文咸東街一帶,目的是將上環的發展面積進一步增加,以興建政府部門及港口設施,發展維多利亞城。 事實上,維多利亞港一直影響香港歷史和文化,亦主導香港經濟和旅遊業發展,是香港成為國際大城市的關鍵之一。 香港遊艇會作為東道主,一場別開生面,為維港注入活力,更可以讓觀眾近距離觀賞的比賽,當然要多多支持!

維港帆船比賽: 參賽國家和地區

陳楚鈴則是Etchells新帆手,她指這款帆船不但為她帶來刺激感、挑戰性及樂趣,而且Etchells帆船運動員的團隊合作性令人感動。 賽事把參賽船隊分成6個組別開賽,第一個組別於早上11時45分開賽,其後每隔15分鐘另一組別帆船起步,最遲起步的則為最快的「ATI組別」,於下午1時正起步。 起點設於銅鑼灣吉列島對開海域,船隊通過鯉魚門後繞經將軍澳對開的浮標,再返回維港,最後在銅鑼灣吉列島對開海域衝綫。 整個賽事於多個著名世界級賽區,包括淺水灣、深水灣、赤柱、和螺洲舉行。 維港帆船比賽2023 比賽分成十個級別包括29er、雷射4型帆船、雷射6型帆船、樂天型帆船公開組、樂天型帆船中階組、RS Feva以及三個初階級別,分別是樂天型帆船初階組、少年碧高組以及少年Fusion組別。

最初政府一直是考慮地下鐵路方案,但因1989年的中環至灣仔填海區,而重新規劃。 2006年4月,兩鐵合併終落實,東鐵綫通過第四條過海鐵路隧道從紅磡站過海,到達香港島會展站,再到達終點金鐘站,於2022年5月15日通車。 隧道連接香港島東部和九龍東部,全長2.2公里,共有5條管道:2條雙程雙線行車管道、兩條為港鐵將軍澳綫使用(將軍澳綫通車前為觀塘綫使用),以及一條容納環境控制系統的管道。 隧道南端為鰂魚涌,與4號幹線(東區走廊)交匯;北端的茶果嶺出入口設有收費廣場。 維港帆船比賽 維多利亞港上雖沒有橋樑橫跨,但海底下現時有三條過海行車隧道,分別是1972年通車的海底隧道(紅磡海底隧道)、1989年通車的東區海底隧道、1997年通車的西區海底隧道,以及四條過海鐵路隧道。 維多利亞港兩岸的夜景是世界上著名的觀光點,是世界三大夜景之一。

維港帆船比賽: 活動統籌

因此出現首次過海鐵路隧道雛型,在1982年與前地鐵修正早期系統第四期工程一起啟用。 此外,1970年亦曾建議在九龍尖沙咀興建另一條過海鐵路隧道連接香港島的上環,因為資金及人口問題而拖延。 有關工程的建議已經響起了一段長時間,以舒緩紅隧的交通流量壓力。 因此興建第四條過海隧道的呼聲再次響起,以抗衡中信泰富對香港過海交通的壟斷。 香港第四條過海隧道是一條計劃中的海底隧道,研究在香港海底隧道東面興建另一條海底隧道。 倡議中第四條海底隧道由連接香港島的炮台山和九龍黃埔,並考慮同時興建鐵路管道,以減低第五條過海鐵路隧道的興建成本。

在大家齊心協力捐助下,終於籌得足夠資金買了三個浮泡和定位錨。 維港帆船比賽 在那段日子,我們沒有自備汽船,因此要各會員駕駛滑板出海,安放浮泡和定位錨,劃定比賽航程。 海天一色、風帆獵獵,一艘帆船搭載著數十箱防疫物資乘風波浪,疾馳在碧海藍天之間。 第五波疫情下,全港700多間安老院舍成為疫情重災區,急需抗疫物資支援。 日前,全港社區抗疫連線首次以帆船作為運輸工具,為香港離島區長洲島的四所安老院舍送上抗疫物資。 其中,由李福慶先生(李伯)家人捐贈的32呎TRU-LUV II 帆船,最近由我們團隊徹底翻新後成為孟恭祝2號,正式下水。

維港帆船比賽: 賽事資料庫

科大學生與我們具有豐富賽船經驗的團隊合作無間,組成了HKUST Connect, HKUST Sports Team 和HKUST Sports Team 2 等3支隊伍積極參與在維港舉行的比賽。 與帆船「相識相交」十數載,謝劭傑的生活注定離不開帆船。 退役後,謝劭傑仍不時出戰本地不同的帆船比賽,與不少本地猛將互相切磋,全因他本着一個信念:「任何人都可以玩帆船」。

維港帆船比賽

2005年起多間機構合辦香港維港日(香港海港日),希望引起市民關注維多利亞港的問題,培育市民關注海港的意識,提倡欣賞並愛護這個城市的珍貴資產。 香港由於平地少而山多,香港政府早年便已開始進行填海工程以擴展土地,海港面積不斷縮小。 在1990年代以前,很少人會反對填海,在維港兩旁填海造地一直被認為是有利城市發展和保持香港區位競爭優勢的良策。 填海使核心商業區面積擴大;深水海岸線長度增加讓碼頭、船泊停靠和貨倉運作更加方便;變窄的海港使水流加速亦有助城市廢水順利排出大海,故縮小了的維多利亞港仍可保持着其經濟與自然功能。

維港帆船比賽: 疫情關愛在維港​

參賽者方面,賽事焦點落在由前港隊帆船運動員謝劭傑掌舵的「Dufour 390 號」身上。 船上體育猛將如雲,包括前港隊單車運動員梁愷樺、馬燕茹及張敬煒,他們都在今天暫時性轉換跑道,在資深帆手 的帶領下一同「玩過界」,與其他船隊在維港一同大鬥法。 謝劭傑一向熱愛帆船運動,由 15 歲起便開始接受密集式的帆船運動訓練,更參與多個本地及海外的帆 船大賽,愈賽愈勇。 即使退役,他亦沒有打算離開帆船,更積極羅致本地運動猛將,希望籌組一隊全本地帆船運動員,讓更多人可以接觸帆船。

  • 賽事焦點落左全場最小的「雷射型」及「RS Aero型」單人帆船身上。
  • 香港旅遊發展局的前身香港旅遊協會,曾在維多利亞港舉行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
  • 環保團體環保觸覺主席譚凱邦指出,雖然香港已立法在填海方面保護維多利亞港,但沒有在景觀保護方面立法規管,地產商仍可以在維多利亞港兩岸興建高樓。
  • 25歲的韋斯塔本人逢喜事精神爽,最近還與啤酒商喜力合作,同時宣傳酒後不應駕駛的理念。
  • 有關工程的建議已經響起了一段長時間,以舒緩紅隧的交通流量壓力。
  • 因全球氣候暖化、大型填海、珠江口流出的淡水和沉積物,以及南中國海的海流等,在1954年至2004年共50年期間,維多利亞港的水位高度合共上升12厘米,平均每年上升2.3毫米。

是年流行用短板,因此會方計劃設立D級比賽,此級別是不限滑板尺寸。 奧運會在洛杉磯舉行,蔡利強獲派代表香港參賽,名列三十二。 是年舉辦的健牌金杯,海外勁旅除日本外,其餘皆重來香港角逐。

維港帆船比賽: 香港科技大學學生積極備戰,準備一年一度由香港遊艇會舉行的Alma Mater Race 賽事!

10月於法國舉行的iQFOiL世界錦標賽,鄭清然在男子組別以第49名完成賽事,排名亞洲區首位;馬君正則在女子組取得第21名,創下改用iQFOiL新板種後的世錦賽最佳排名。 完成世界賽後,馬君正隨即到日本參加PWA世界職業巡迴賽,並以第6名完成賽事,成為首位征戰職業賽的本地女子滑浪風帆運動員。 歡迎各大機構、團體及學校與本會合作,在56呎可載32人的孟恭祝號帆船上,舉辦不同形式的活動,給予更生人士、弱勢社群、家庭外傭及學生借用。 團體及機構可以舉辦一些延續性的帆船活動,學習團隊精神,學校可舉辦認識帆船的活動,提升學生韌力、耐力、意志力,群體合作性。 另外,我們得到慈善家李福慶先生(李伯)家人慷慨捐贈由他設計的32呎帆船 TRU-LUV II ,經過我們團隊翻新後,已成為孟恭祝2號。

維港帆船比賽: 賽事

兩天賽事,1日被逼取消,1日風力欠奉,謝劭傑指是次賽事策略,重點在於避免進入無風帶,以尋找最佳航行路線。 開鑼賽共設3場賽事,周六(17日)為首場,次場及尾場則在周日(18日)上演。 首場賽事原訂周六下午1時40分展開,惟參賽船隊起航後一直處於無風狀態,賽事因而被逼取消。 次場賽事原定周日上午10時50分開始,惟賽區仍未起風,更一度掛起「競賽推遲」旗幟(AP 旗),延至正午12時始能夠開賽;尾場賽事緊接次場賽事完結後立即進行。 現年74歲的關國華,雖則兩鬚班白,但作為一名資深帆船好手,仍與「Boss Hogg號」一同出戰開鑼賽事。

維港帆船比賽: 疫情下,我們探訪無家者和避風塘街坊,分享小小禮物,祝福大家

是次活動宴請大家共晉午餐之餘,更重要的事透過不一樣的角度,近距離欣賞帆船賽同賀回歸,藉此認識帆船運動。 陳茂波表示,帆船競賽講求船員默契及團結,正好體現香港人同舟共濟、不屈不撓的精神,並與政府回歸25周年慶祝活動主題,砥礪奮進廿五載,攜手再上新征程相互呼應。 Etchells 級別帆船「Meihem號」由前港隊帆船運動員謝劭傑及唐秉信上陣應戰,二人退疫後沒有離開帆船運動,積極參與本地不同賽事,最終「Meihem號」獲組別亞軍。 謝劭傑指是次賽事策略重點為避免走入無風帶,以尋找最佳航行路線。 另外,「Poiema 號」由帆船運動港將梁沅華領軍,梁自八歲開始集訓,多年來出戰不少本地及國際帆船比賽,船隊以「香港航海員」形象示人,目的向普羅大眾宣揚帆船運動,讓大家易接觸。 最終「Skellum號」、「Hombre號」及,「Poiema 號」雖與三甲位置擦身而過,但她們別心出裁的打扮,最終把「民族盃賽」的真正意義帶到賽場上。

維港帆船比賽: 香港傷健協會人士,

為慶祝維港舉行賽事170周年的盛事,賽會把首場賽事名為「170周年維港慈善賽」,讓一眾帆船運動員一較高下之餘更鼓勵他們行善好施,為香港遊艇會慈善基金會籌款。 今次回歸帆船賽可由參加者自行組隊,並選擇全港18區中其中一區作為代表區域參賽。 賽事一連3個周末在香港水域上演,揭幕戰先在維港舉行,吸引89支隊伍約500名帆手參加。 雖然開賽時一度刮起大風雨,但仍無阻一眾參賽帆手的興致,加上大風更適合玩帆船運動,令今次比賽更添變數。 張美嫻是1994年港隊帆船運動員代表,當年更為香港勇奪亞運帆船項目銅牌,現為香港帆船運動總會主席的她表示,退役後轉戰 Etchells 級別帆船,其中一個原因是這裏高手雲集,不少帆手曾經出戰世界錦標賽。 維港帆船比賽2023 張美嫻及其船員在煞科賽中以「Meiham號」上陣,對比其他船隊「Meiham號」船員較為輕磅。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