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麗池舞廳9大好處2023!(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麗池舞廳

1948 年 7 月 17 日,麗池舉辦香港史上第二次「香港小姐」競選,冠軍司馬音。 1952 年 5 月,「香港小姐」競選,同時屬於「世界小姐」香港初選賽事。 5 月 30 日進行總決賽,冠軍為但茱迪,其後但氏參加世界小姐競選,奪得第四名。 2019年3月31日,新業主基滙資本接手管理麗閣商場和街市部份,並同時耗資逾1億港元重新規劃商場佈局和翻新地下街市。 多個開業多年的商戶,如明順海鮮菜館,麥禾田餅店,金翠餐廳和清香園茶餐廳等被逼結業。

經過民間團體爭取,古物諮詢委員會在2017年將之確定為一級歷史建築。 説到香港六十年代最風光最高檔次的舞廳,必定要說位於北角的麗池和杜老誌。 前者開業於四十年代,經歷二次大戰後,有上海商人入主麗池,進行了些擴建。 麗池由泳池、舞廳和中菜館組成,算是一個高檔次綜合娛樂城,而那時能夠進去消費的人也非尋常之輩,大多非富則貴。

麗池舞廳: 戲院誌 Talk Cinema

該雜誌同期又刊登《舞娘速寫集》一文,描述香港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舞廳內的粵曲演出,而主唱粵曲的是「巴喇沙」舞廳的舞小姐萍姬。 陳紹是著名廣東音樂家,「巴喇沙」舞廳特聘這位著名資深樂師擔任小提琴伴奏,可見粵曲是戰後香港舞廳的主要演唱曲種。 我想在舞廳演唱的粵曲總要有伴舞功能,也就是「跳舞粵曲」了。 1908年太古在西灣河建了一批三層高的紅磚宿舍給華籍員工入住,方便他們往返船塢。 另外還設有店舖、食堂、游泳池、俱樂部、草地滾球場、戲院、診所和學校等,形成一個人口逾萬、自給自足的社區,增加了員工對公司的歸屬感。 後者杜老誌夜總會是香港舞廳的龍頭大佬,顧名思義位於灣仔杜老誌道,該區也曾是香港的夜生活勝地。

麗池舞廳

當中包括來自葵涌廣場的「壽司安」和Waffle Corner,來自深水埗的「森記粥店」。 街坊認為新設美食廣場設計很好,提供座位讓人坐下[11]。 2000年代冬菇亭拆卸,廣場部份範圍後期增建了僱員再培訓局實務技能培訓及評估中心和麗閣護老院。 怡閣苑(英語:Yee Kok Court)是深水埗區的居屋屋苑,位於九龍深水埗長沙灣道329至343號[1] ,在麗閣邨北面,共有七座樓宇,在1981年落成,是香港早期落成的居屋之一。 跟一般居屋不同,怡閣苑第一期所有單位均不用補地價,而且一律都可以在公開市場自由轉讓[2]。

麗池舞廳: 電影海報

由於麗池夜總會缺乏舉辦經驗,入場人士極多,與佳麗與距離太近,少部份男士乘機非禮佳麗,更甚者施以爪功,佳麗遂大驚失色,紛紛退入後台,首屆更出現英軍鳴槍協助維持秩序的事件,極盡荒唐。 另外,參賽者極大多數雖是略有姿色的舞女,但亦不乏東施之流。 麗池舞廳 例如曾有身高五尺四寸,體重達一百五十磅的女子,豪言:「我係黎鬥肥鬥大隻既!」自然被觀眾嘲笑,喝斥其「鄉下婆」、「村婦」,並潑水贈興,其混亂、尷尬情況可想而知。 麗池舞廳 50年代的「麗池」舉辦多屆香港小姐選舉,1952年香港小姐冠軍但茱迪,同年當選環球小姐第四名,亦是至今港姐參加國際選美的最高名次。 麗閣大酒樓在1981年開業,樓高2層,為邨內一眾長者的聚腳地,不少活動也在該處進行。

泳池於戰後被英空軍徵用,其後發還於民,經粵滬商人斥資發展為花園舞廳,並於1947年9月7日開幕,邀請到「上海四姊妹」龔秋霞、陳琦、張帆和陳娟娟主持剪綵,同年10月9日室內舞廳揭幕,又邀得李麗華剪綵。 場地的游泳池是焦點所在,早在英空軍徵用期間,游泳池上已舉行泳賽及首屆香港小姐選舉。 麗池舞廳 選美不如今天,只是小圈子活動,卻一如今天,是市民茶餘飯後的八卦話題。 乘電車經過鰂魚涌,見對街破落舊樓的大門口刻有「麗池大廈」之名,門牌號碼是「英皇道 麗池舞廳2023 」,地點大概是往昔麗池花園舞廳的所在。 參看五十年代《香港年鑑》的廣告,指舞廳位於「七姊妹郊外」,擬想當年這一帶風涼水冷的環境。 上述廣告宣傳來自英國的舞者及菲律賓歌手,真箇歌舞昇平。

麗池舞廳: 香港‧寶‧藏.Alex Lai從《蘇菲亞的波霸珍珠奶茶》到《有錢嘅女人》,Serrini 一路走來所折射的女性自主光譜

選美是加插於公開游泳比賽當中,參加者順理成章以泳裝亮相,對四十年代的女孩子而言,眾目睽睽,相信亦要一定勇氣,話說是日有千計觀眾臨場。 看懷舊電視劇亦弄個「天池舞廳選美」,賽制是全港舞廳各選代表,再來個總選。 四十年代的港姐選舉,來自舞場的佳麗不缺,但是否全部都是,不敢斷言,從報章報導所見,參賽者並不踴躍,久久守候不到報名者。

1946 年 6 月 23 日,英國空軍俱樂部與香中泳團舉辦國際慈善游泳比賽,並且同場舉辦香港史上首次「香港小姐」競選, 結果李蘭以 82.9 分榮登冠軍寶座。 當日的選美盛事,被錄製成影片,並於 6 月 26 日在港九四間戲院播放。 1940年8月28日,「麗池」游泳池連餐舞廳的綜合娛樂場所正式開幕,《大公報》當年更派出記者參觀,了解盛況。 「麗池」日夜笙歌,標誌着40年代北角的繁華景致;當中更以抗戰期間舉辦的籌款會,以及1946年舉辦的首屆香港小姐活動最轟動。 麗池還不單止有豐富的遊樂設施,還有一籮籮的娛樂節目:拳擊賽、游泳比賽,甚至有男士至愛的豔舞表現,當然還有大家最熟悉「香港小姐」選舉。 戰後麗池重開,曾舉辦第一次香港小姐選舉,其後變身為麗池夜總會。

麗池舞廳: 香港文匯網

這些軍事設施到了1940年代初已變得過時,無法抵擋日軍入侵,很短時間就被攻佔,戰後用作英軍訓練基地,1987年交回港府。 鯉魚門軍營在1988年改為度假村,營內有十四幢建築物被評級,其中三座更在2016年升格為法定古蹟。 鯉魚門碉堡和炮台在1993年改作香港海防博物館,2000年開幕,展示香港六百多年的海防歷史。 麗池舞廳2023 麗池舞廳2023 無論是打石業人士或漁民,當時出入主要靠船隻,因此盛行拜祭海神。

麗池舞廳

説到舞女、舞小姐,今日已經愈來愈少聽到,事關今日香港舞廳行業已式微。 但原來在五、六十年代,因爲香港經濟開始起飛,娛樂事業有發展基礎,舞廳也開始興起,更於北角、灣仔、油尖旺等地愈開愈多。 鄭寶鴻說四、五十年代的北角有「小上海」之稱,上海人聚居北角台、堡壘街一帶,杜月笙就是居於堡壘街,因而「麗池」等娛樂場所應運而生。 鄰近「小上海」住區的北角皇都戲院一帶的娛樂場所,等同今天的崇光百貨;「麗池」的消費級別已屬較平民化。 在40年代,麗池已經算是北角的近郊,海邊是七姊妹泳灘,設有多個泳棚,每逢夏日不少人都會來這裏享受陽光與海灘。 1940年8月28日,麗池餐舞廳正式開業,除舞廳及泳池外,還有小型哥爾夫球場、射擊場、飲冰室等,當時的報章以「雄踞北角的高尚華貴娛樂場」來形容它。

麗池舞廳: 經濟

所以在北角一帶便開設了很多與上海有關的店舖:上海麪店、理髮廳、裁縫店、上海菜館在英皇道、春秧街遍地開花,充滿了上海色彩。 麗池舞廳 為了避免保守人士口誅筆伐,最初麗池夜總會只以「全港公開慈善游泳比賽」作為招徠,「香港小姐選舉」屬於試水溫的餘慶節目,時值一九四六年。 然而,當時女子恐懼參選意味著拋頭露面,有違傳統婦道,又怕被人訕笑,穿著泳裝袒胸露臂,有傷風化,儘管得獎者可以獲得試鏡機會,初嘗一登大銀幕的滋味,可是報名人數亦少之又少。

1990年代改名為嘉龍閣海鮮酒家,2000年代酒樓改名為君好海鮮酒家。 不過到2019年2月28日被業主「基匯資本」大幅加租而結業,引起居民和地區人士不滿,批評業主無視邨酒樓在社區的重要性。 當中二樓翻新後變為YWCA的職業訓練中心,但一樓仍空置中[8]。 麗閣邨的地皮位於欽州街西面的填海地,前身是於1927年開始使用的深水埗軍營,在1940年代日佔香港,日軍曾改為戰俘集中營,用以囚禁當時駐港而被俘虜的加拿大、印度和英國籍的士兵。 麗池舞廳2023 1945年8月香港重光後,英軍重新使用軍營,到1977年關閉,部份位置建成麗閣邨及深水埗公園。 麗池舞廳2023 而越南船民營於1989年關閉後,原址在1990年代初發展為麗安邨和西九龍中心,於1993年和1994年建成和啟用。

麗池舞廳: 香港仔

1881年太古洋行投得鰂魚涌一處臨海土地興建煉糖廠,之後在東鄰買地建造船塢,再加上電車和巴士相繼行走,令人口逐步上升。 今天東區範圍包括炮台山、北角、鰂魚涌、筲箕灣、柴灣及小西灣,人口達五十六萬人,佔全港人口百分之八。 有富文藝氣息、地靈人傑的「小上海」自然亦有燈紅酒綠的一面,四、五十年代在北角興起的娛樂場所有很多:璇宮戲院、都城戲院和雲華夜總會,但要數到最著名的當然是麗池夜總會和月園遊樂場。 李蘭隨後進入娛樂圈,並參與過多套經典電影,包括紅線女、馬師曾的《審死官》(1948年)及香港史上第一部黃飛鴻電影《黃飛鴻傳上集之鞭風滅燭》(1949年)。 麗池舞廳 麗閣商場樓高3層,設多間商店,酒樓和街市,在1980至1990年代非常興旺。

  • 前者開業於四十年代,經歷二次大戰後,有上海商人入主麗池,進行了些擴建。
  • 説到香港六十年代最風光最高檔次的舞廳,必定要說位於北角的麗池和杜老誌。
  • 1908年太古在西灣河建了一批三層高的紅磚宿舍給華籍員工入住,方便他們往返船塢。
  • 麗池的旁邊,每逢夏日,不論男女老少,均喜歡在沙灘享受陽光,暢游海中,讓這個位於郊區的小鎮,帶來不少生氣。
  • 確實在六、七十年代,基於需要保護的情況下,不少舞小姐都會與警察扯上關係,也就是俗語說的「邪牌愛差人」。
  • 及後採石業愈來愈興盛,1905年打石業人士在阿公岩岸邊興建了譚公仙聖廟。

加上 80 麗池舞廳2023 年代填海工程,今日難以聯想昔日泳棚的面貌了。 當年萬眾期待的「麗池游泳池」於1940年8月26日開幕,設有大人池,附有跳板,另一個則是水深較淺的兒童池。 大半年後,改名為「新麗池」,由於「麗池」的舞場規模堪稱是當時全港最大,不少抗日慈善籌款活動均在「麗池」舉辦,1941年11月18日「香港中國婦女兵災籌振會」便在「麗池」舉辦。 1935年政府夷山開闢英皇道,以應付交通需求,之後在七姊妹填海建屋,以容納更多人口。 抗日戰爭爆發,大批富裕的江浙人士南遷香港避難,有些在環境較為清靜的北角定居。

麗池舞廳: 香港估估吓:北角過啲係點解?

太古水塘已經填平,船塢對面的康山亦被削了大半,用作發展住宅大廈。 柏架山腰的林邊屋是唯一尚存的舊式別墅,見證往日外籍僱員的居住環境。 煉糖廠和船塢在1884和1907年落成後,這區成為香港最大的工業城。 當時港島東仍屬維多利亞城的郊區,太古為了吸引人才和照顧員工生活,在區內設立各級員工宿舍,包括在山上興建英式別墅給外籍高級僱員居住,又在柏架山大風坳建了一座休養所。

麗池舞廳

鄭寶鴻認為今天香港經濟的動力與當年一樣,只待兩地通關,恢復人流刺激兩地經濟活動,香港經濟便會再起飛。 早年港島東除了遍布工業設施外,也有不少消閒場所穿插其中。 1908年,香港皇家遊艇會在今天的油街建了一座會所,對象是洋人。 其後多個華人體育會在七姊妹(今北角)海濱設立泳場,讓本地市民也有機會強身健體。

麗池舞廳: 香港文匯報

在六十年代,有質素的舞小姐不是抛個身出來就可以做,而是要經嚴格篩選。 一流舞廳的舞小姐談吐要大方,風姿也必須綽約,不少更可以與明星媲美,就像Coco姐一樣,不是一般俗女。 這幾日終於開始了Alex和阿蕭前世的故事,而Alex作為六十年代舞小姐Coco姐的設定也是非常有時代特色。 確實在六、七十年代,基於需要保護的情況下,不少舞小姐都會與警察扯上關係,也就是俗語說的「邪牌愛差人」。 麗池已經變成了麗池大廈,月園亦消失了,只餘下月園街,而天宮舞廳就成為今日的住宅天宮台。

  • 跟一般居屋不同,怡閣苑第一期所有單位均不用補地價,而且一律都可以在公開市場自由轉讓[2]。
  • 柏架山腰的林邊屋是唯一尚存的舊式別墅,見證往日外籍僱員的居住環境。
  • 經過民間團體爭取,古物諮詢委員會在2017年將之確定為一級歷史建築。
  • 李蘭隨後進入娛樂圈,並參與過多套經典電影,包括紅線女、馬師曾的《審死官》(1948年)及香港史上第一部黃飛鴻電影《黃飛鴻傳上集之鞭風滅燭》(1949年)。
  • 1940年8月28日,「麗池」游泳池連餐舞廳的綜合娛樂場所正式開幕,《大公報》當年更派出記者參觀,了解盛況。

首屆「香港小姐選舉」於1946年6月24日在「麗池」舉行,參選佳麗共13名,根據當年報道,香港小姐冠軍李蘭、亞軍白光、季軍潘江楓。 李蘭隨後進入娛樂圈,並參與過多套經典電影,包括紅線女、馬師曾的《審死官》(1948年)及香港史上第一部黃飛鴻電影《黃飛鴻傳上集之鞭風滅燭》(1949年)。 麗池夜總會由上海青幫背景的李裁法主持,位置座落七姊妹區,一如城中大型俱樂部,舞池、泳池、泳棚、哥爾夫球場及中西餐館俱備,但不足以橫空出世。 為求突破,有必要兵行險著,引入選美盛事,最終成功令麗池成為遠東最著名的夜總會,港督、各地政要,均慕名而來,歸根究底,莫不源於麗池首辦香港小姐選舉。 今天漫步港島東區,很難想像百多年前這地方是沿海山崖,人煙稀少,僅筲箕灣和阿公岩有較多人聚居,海岸線就是今天的電氣道、英皇道和筲箕灣道。

麗池舞廳: 北角,懷舊

而其他失落后冠者,獲得微薄的獎金之後,又繼續回到舞廳,以聲色歌藝度日。 自麗池夜總會於一九五四年易手之後,逐漸改建成住宅樓宇,今日僅餘的麗池大廈無名路,難以想像昔日曾經產生幾位叱吒一時的港姐,下篇將會略作介紹。 太古糖廠、船塢於1970年代相繼停用和遷出,該區面貌開始改變。 船塢舊址興建大型屋苑「太古城」,除了留下一塊紀念石碑,不見船塢痕跡。

麗池舞廳

唔講你唔知,原本香港亦曾經有個上海Version 2.0,那裡有上海來的文化人、參考上海而建的遊樂場,亦有上海style的夜總會,這個地方就是有「小上海」之稱的北角。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個不夜城、華燈起、樂聲響、歌舞昇平……」周璇名曲《夜上海》於四十年代開幕的「麗池」(RITZ)餐舞廳奏出,與餐舞廳一矮欄之隔是個游泳池,泳客的歡笑聲夾雜餐舞廳樂隊的演奏。 1947 年 5 月或稍後,上海商人入主麗池,並幾經爭取,政府終於發還經營權。 裝修之後,同年 9 月 5 日正式開幕,由明星龔秋霞、陳琦、張帆及陳娟娟剪綵。 1948 年 4 月 23 日,麗池斥資三十餘萬增建的「海角紅樓」開放,經營中菜,由戰前金龍大酒家廚師主理,內分凌霄閣、廣寒宮、滄浪亭、清暑殿等十餘座廳房。 圖:首屆香港小姐1946年在麗池舉辦,圖為1952年麗池誕生香港小姐冠軍但茱迪,同年獲選環球小姐第四名。

麗池舞廳: 在滬港人「上海故事」

到了1980年代,政府開始清拆山麓寮屋,興建大批公屋和居屋,該區景貌煥然一新。 今天在北角仍見到「小上海」影子的地標,就只有前身是璇宮戲院的皇都戲院了。 其立面採用流線形設計,屋頂上方建有拱架,地下設有停車場。 大堂有一千零八十七個座位,早期以放映西片為主,足見其對象是中上階層人士。 該戲院於1997年結業,但一直沒有拆卸,大堂租給桌球會所。 它雖然不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戲院建築,但設計富有時代特色,既反映了當年電影業的興盛,亦與北角發展息息相關。

麗池舞廳: 大公報

1845年居民合資在近岸礁石興建天后宮(又稱海心廟),1870年代在筲箕灣東大街再建一座天后廟和一座福德祠。 及後採石業愈來愈興盛,1905年打石業人士在阿公岩岸邊興建了譚公仙聖廟。 譚公原是惠州客家人的神靈,相傳有呼風喚雨的神通,故此也深得漁民信奉。 在港島東近銅鑼灣的一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是另一個工業重鎮,不少公司在今天的電氣道、屈臣道一帶設廠,帶動人口增長。 1904年電車通車後,再有屈臣氏汽水廠(1911年)、廣生行花露水玻璃瓶廠(1918年)、發電廠(1919年)、民新影片公司(1923年)和多間琉璃廠等。

麗池舞廳: 北角娛樂場所林立

據報道指,香港史上第一位「香港小姐」冠軍,名為李蘭,23歲,為凱旋舞廳的舞女,亞軍白光,則是百樂門舞廳的舞女。 由於太過史無前例,就連當時的港督楊慕琦爵士伉儷及空軍總司令布祿等亦有出席。 過程更被南粵影片公司拍攝下來,於香港及九龍4間戲院放映。 而李蘭獲取冠軍後,亦緊接進入娛樂圈,更參與過不少的電影。 淪陷期間,麗池被日軍佔用,改名「豐國海水浴場」;戰後初期,又被英國空軍徵用為娛樂場所。 1946 年 4 月或以前,麗池負責人李裁法收回泳池部份,但娛樂場仍被英國空軍徵用。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