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後,少數病人可能復發,所以定期追蹤檢查是必要的。 過去鼻咽癌治療失敗的主要部位以鼻咽或頸部復發為主,然而現代化放射治療併用化學治療已能明顯改善鼻咽腫瘤及頸部淋巴轉移的控制率,因此遠處器官轉移反而成為治療失敗最主要的部位。 而不論是局部復發或遠處轉移,有八成於治療後三年內發生,因此,治療後的定期追蹤檢查非常重要,若為局部復發則仍可接受內視鏡手術或再次放射治療,仍有半數以上患者獲得根治的機會。 治療主賴放射治療,初期 (第一、二期) 單用放射治療之結果就很好,但末期 (第三、四期) 或復發之病人可能需要併用化學及手術治療(Q&A)。
鼻出血是本病的早期症狀,這是由於癌灶感染、破潰所致。 隨著病情的發展,可見出血量增加,有時出血止不住。 當癌腫向周圍浸潤引起局部感染或水腫時,常常引起後鼻孔阻塞,這時病人常表現鼻阻、頭痛,甚至出現耳鳴現象。 晚期癌腫多數破壞顱底骨或侵犯顱神經,則引起持續性頭痛,甚至伴有噁心、嘔吐等症狀。 要檢查是否患有鼻咽癌,醫生會先詢問相關症狀的情況,以及病歷、家族病史等,也會詳細檢查耳、鼻和喉,以及觀察頸部是否出現腫瘤。 鼻咽腫瘤切除 然後醫生會使用內窺鏡查看鼻咽是否同樣出現腫瘤,如發現腫瘤,就要從該處切除一小片活組織,以顯微鏡觀察是否惡性,並確定病因。
鼻咽腫瘤切除: 鼻咽癌-初期症狀治癒率及飲食注意事項
而環境因子如鹽漬或煙燻的食物、燒香或抽菸等都有報告認為與鼻咽癌有關。 香港的研究指出他們過去在嬰兒斷奶吃的鹹魚,其製作過程中因未掏出內臟,以致容易衍生致癌性的亞硝酸鹽化合物有關。 因此EB病毒與鼻咽癌之因果關係仍不十分明朗。
- 由於鼻咽癌淋巴轉移出現較早且較頻繁,醫生需仔細觸診檢查鼻咽癌患者的頸部和鎖骨上淋巴結位置,大小,軟硬程度和數量,並對檢查結果作仔細記錄。
- 晚期飲食應選用容易消化、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的食物。
- 肝臟轉移初期無症狀,嚴重時會右上腹部疼痛或可摸到腫塊,甚至導致肝機能衰竭。
- 根據統計,男性每十萬人每年罹患初期症狀的人數在台灣是7.7人、美國0.63人、日本0.27人。
放射治療,俗稱「電療」,旨在為未出現遠程擴散的患者,以高能量的X光線照射腫瘤,殺死癌細胞;對遠程擴散的患者而言,亦可紓緩擴散所帶來的病徵,例如骨痛。 治療需要運用大型儀器照射,一般為期7個星期,通常每週5次;治療過程無痛,亦無須麻醉或住院,事後身體亦不會帶有輻射,故患者無須隔離。 鼻咽部位於頭顱中央,與鼻竇、顱腔相隔,當鼻咽癌腫瘤侵犯到鼻竇、腦膜或顱腔時,便會造成頭痛現象,此種頭痛通常是單側性。 鼻腔、鼻竇的乳頭狀瘤一般採用手術切除,基底部加以冷凍或電灼。
鼻咽腫瘤切除: 台灣癌症基金會-FCF
鼻咽切片通常採用局部麻醉方式,經由鼻部夾下懷疑的組織送病理檢查,如腫瘤很小或位置特殊時,最好在鼻咽內視鏡監視下操作,必要時需要重複切片才能得到診斷。 鼻咽腫瘤切除 鼻咽切片是診斷鼻咽癌必要之檢查,通常不太疼痛或出血,也不會造成癌細胞擴散或轉移。 根據統計,男性每十萬人每年罹患鼻咽癌的人數在台灣是 7.7人、美國0.63人、日本0.27人。 即使移居美國的第二代中國人也比 當地白人罹患率多7倍。 一般而言,男性比女性易患鼻咽癌,其比例約3比1。
合併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是否可以進一步提升第二期病人存活率則尚待研究。 對於早期鼻咽癌,除了體外放射治療再加上鼻咽腔內近接治療,是否增加局部控制率仍有待進一步的臨床研究。 由於可能的副作用,施行前必須判斷其利害得失。
鼻咽腫瘤切除: 鼻咽癌風險因素
但它卻常常發生在三、四十歲的年齡,一般都是正值青壯年階層,負擔一家生計的人,因此一旦罹病,常造成相當程度的家庭及社會衝擊。 而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是放射治療,現在就讓我們來好好認識鼻咽癌。 腫瘤復發的病人約有80%是在兩年內發生,此後逐年遞減,超過五年以後,疾病復發的機會低於5%。 所以,前兩年追蹤回診應該較為密集,一般建議一到三個月回診一次。 腫瘤復發的病人約有 80%是在兩年內發生,此後逐年遞減,超過五年以後,疾病復發的機會低於5%。
當高度增殖或表面潰爛或有肉芽腫樣形成,注意癌變。
鼻咽腫瘤切除: 鼻咽癌
CT及MRI可提供各種切面的數位化影像,呈現鼻咽部內的結構與病灶。 如能仔細地選用造影參數,配合醫師的審慎判讀,就現階段的醫療水準而言,對於鼻咽癌的診斷與擴散範圍的認定,CT與MRI兩者各見優劣。 CT對骨質解析度較高,MRI對軟組織解析度較優;值得一提的是,CT與MRI的檢查均需注射對比劑。 儘管產生對比的原理不同,但兩者對比劑皆需由靜脈給藥,再經由血液循環將對比劑帶至病灶處,藉以突顯病灶與鄰近正常組織間的對比度,以增加病灶的偵測敏感度與準確度。 除了呈現鼻咽癌在鼻咽處的腫瘤大小外,CT及MRI可幫助確認腫瘤的擴散情況,如鼻腔、鼻竇、鼻咽旁、顳下窩、頸動脈鞘、脊椎及脊椎周圍肌肉群、口咽、顱底及顱內等。
由於鼻咽位於頭頸部深處,要早期發現鼻咽癌確實不容易,再加上其症狀多樣化也不具特殊性,因此大多數病人診斷時,腫瘤已是第三、四期。 唯一的辦法是提高警覺,多注意自己五官功能的變化,一旦上述的症狀兩三週未消失或反覆發作就應盡早尋求耳鼻喉科醫師診查。 體外放射治療劑量約 70 ~ 74 Gy,每天1.8 ~ 鼻咽腫瘤切除 2.0 Gy,治療7至8週。 單獨放射治療之存活率約30 ~ 50%,第三期比第四期較好。 局部復發與遠端轉移是治療失敗的主因,因此合併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以提高治癒率,是目前國內各大醫學中心的重要研究方向。 因此,有上述症狀之病人,就必須作鼻咽部檢查,以確定是否罹患鼻咽癌。
鼻咽腫瘤切除: 症狀
惡性腫瘤目前一般以放射加上手術的綜合療法為主;有些病例用抗癌藥物動脈灌注,或用激光氣化、冷凍、中醫中藥等療法。 鼻咽癌的併發症主要表現在瘤腫對顱聖經及周圍血管的侵犯。 口腔乾燥是接受治療後常見的副作用,使患者感到十分不舒適,甚至造成吞嚥困難或細菌感染。 如患者出現口乾問題,應每天用軟毛牙刷刷牙數次,並在飯後用暖鹽水嗽口。 飲食習慣也應改善,例如恆常喝水、以無糖香口膠刺激口水分泌、避免煎炸或酸辣食物,以及避免攝取咖啡因和酒精。
根據統計,男性每十萬人每年罹患初期症狀的人數在台灣是7.7人、美國0.63人、日本0.27人。 即使移居美國的第二代中國人也比當地白人罹患率多7倍。 國內最近之統計,每年約有1000人左右發病,佔男性十大癌症之第十位。 發生之原因乃多重因素所構成,經研究結果約有三項,即遺傳因子、EB病毒感染、環境因素。
鼻咽腫瘤切除: 鼻咽癌飲食注意事項
在T1加權像上,復發的腫瘤和纖維化組織多呈低信號;在T2加權像上,復發腫瘤為高信號,而纖維組織呈低信號。 鼻咽癌遠端轉移較常發生在骨骼部位,當發生骨骼轉移時,可能產生疼痛症狀, 也可能發生骨折、脊髓壓迫,常以手術加以治療。 當有 肺臓、肝臓轉移,會引發晐嗽、晐血、呼吸困難、右上 腹部出現腫塊並產生疼痛。 放射治療是醫治鼻咽癌最有效的方法,但若病人再出現復發的徵兆,而體外或近距離放射治療也未能適用,醫生可考慮以手術來割除復發組織。
患者戴上塑膠模後,會被安排進行電腦掃描,以便醫生勾劃出腫瘤及須迴避的重要器官,包括脊髓神經及腦幹。 鼻咽腫瘤切除2023 最後交由物理學家或放射治療師設計個體化計劃,找出最理想的射綫角度和強度。 如你發現耳鳴、聽力下降、中耳炎經常復發、持續鼻塞、鼻及喉分泌帶血,或者頸部出現無痛腫塊,便有機會患上鼻咽癌,應盡快檢查。 倘若腫瘤伸延至髗骨底及腦部,可能引致頭痛、臉部感覺麻痺、複視及牙關緊閉等問題。 第一期的鼻咽癌單用放射治療有九成以上的治癒率,而中晚期尚未轉移者,經放射治療合併化療後仍有高達六至八成的成功率。 拜醫學進步之賜,使得鼻咽癌的五年整體存活率由過去的50-60%,大幅提升至75%左右。
鼻咽腫瘤切除: 鼻咽癌治療方法
參考世界標準人口的年齡分布計算,過去37年,本港鼻咽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均呈下降趨勢。 茅根蘆根茶:用鮮茅根與鮮蘆根各六錢,煎湯代茶飲。 但有脾胃虛寒者不山藥肉片:山藥一兩、豬瘦肉片二兩,加調味品同炒食,具有健脾滋補的作用。 2.慢性炎症說:如出血性息肉,可發生於肉芽組織的血管變性,亦有人以為上頜竇海綿狀血管瘤系息肉扭轉、靜脈瘀滯等營養障礙所致。
MRI檢查可以確定腫瘤的部位、範圍及對鄰近結構的侵犯情況。 復發腫瘤呈不規則的塊狀,可同時伴有鄰近骨或(和)軟組織結構的侵犯以及淋巴結腫大。 放療後的纖維化呈局限性增厚的塊狀或局限性的不規則的斑片狀結構,與鄰近組織的分界不清。
鼻咽腫瘤切除: 鼻咽癌發病及死亡統計
大致而言,治療完成時間愈久,檢查密集度和檢查項目就愈少。 鼻咽腫瘤切除2023 因此,病人追蹤檢查應以上述部位為重點,除常規身體理學檢查外,鼻後鏡或鼻咽內視鏡、血液檢驗、 EB病毒抗體之檢測、胸部X光常被列為例行檢查。 對於經過治療後的鼻咽癌病患的療效評估,除了臨床上及實驗室各項檢查外,影像的追蹤檢查也是重要的步驟。 這些追蹤檢查除評估治療效果之外,也可偵測是否有腫瘤復發或遠端轉移。 鼻咽癌之治療主賴放射治療,早期 (第一、二期) 單用放射治療之結果就很好,但晚期 (第三、四期) 或復發之病人可能需要併用化學及手術治療。 經正規治療之結果,全部病人五年之存活率約有60%,早期病人可高達80%以上,而晚期病人也有30%以上。
依臨床狀況及權衡其副作用,如血球降低、粘膜發炎、聽力或腎臟功能的影響等,可給予單一或複方化學治療,複方化學治療之緩解率約為50%。 新的藥物如gemcitabine、paclitaxel,目前仍在臨床試驗中。 在特殊情況下,較局部的病灶可考慮接受放射治療或手術治療。 鼻咽癌的診斷主要靠耳鼻喉科醫師用反射鏡檢查或鼻咽內視鏡檢查合併鼻咽部切片。
鼻咽腫瘤切除: 鼻咽癌轉移 鼻咽癌復發 之追蹤
國內最近之統計,每年約有1200人左右發病,鼻咽癌佔男性十大癌症之第七位。 鼻咽腫瘤切除2023 由於鼻咽癌之好發年齡在40至50歲之壯年期,易對社會、經濟、勞力及家庭造成重大衝擊。 鼻咽癌發生之原因乃多重因素所構成,經研究結果約有三項,即遺傳因子、EB病毒感染、環境因素 (小時候多食用醃漬食物或鹹魚、工作環境之空氣污染及久而多的吸菸者)。 鼻咽癌之常見症狀可略分為六項:頸部腫塊、單側之聽力障礙或閉塞感、痰中帶血絲或鼻涕中含血、一邊之鼻塞或鼻涕增多、頭痛和臉麻或遠看東西糢糊。 雖然「揭面手術」技術增加手術切除的可行性,但始終在這麼細小空間動手術,危險性很大,而且腫瘤多與周邊的組織黏連生長,令割除步驟格外艱難,往往需時六至七小時完成。 醫生要切除腫瘤外還要留神不可傷及旁邊的動脈和神經線,否則病人有中風的可能。
鼻咽癌在微觀主要分為三類,角化性癌(keratinizing型),非角化性癌(non-keratinizing型)及未分化型。 (七)鼻咽壞死性肉芽腫:其特徵為鼻咽頂部中央有肉芽狀壞死邊界清,具有特別臭味臨床過程與鼻咽未分化癌相似。 (三)鼻咽良性腫瘤:少見,病程較長,好發於項前部,呈圓形隆起或分葉狀,表面光滑。 (一)腺樣體增殖:常見於幼兒、青少年腺樣體質者。
鼻咽腫瘤切除: 鼻咽癌局部復發之治療
若要移除的組織多或範圍大,醫生則需要移植身體其他組織和皮膚來填補空間、修補外觀。 對於有頸側淋巴擴散的病人,醫生會同時進行頸側淋巴清掃,以杜絕癌細胞的蔓延。 放射線學檢查如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對於決定腫瘤大小、侵犯範圍十分重要。 其他如肺部X光檢查、肝臟超音波及骨骼核子醫學或正子電腦斷層等,除有助於治療前臨床分期的判斷外,對於療效的評估及追蹤複查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它的發生原因仍不清楚,除了前面所說的種族、地區及性別因素外,遺傳因子也可能相關,患者一等親內的家屬得病機會遠高於一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