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樓高兩層,設有酒樓、便利店、餐廳、超級市場、髮型屋等設施;唯有部份商店仍空置中。 蘇屋邨建造於1960至1963年,共有16幢相連長型或Y型大廈,樓高8至18層,單位約有5,300個。
房屋署副署長(發展及建築)馮宜萱表示,項目採用微氣候設計,保持天然採光及通風,亦保留了兩條通風廊,使風可由海通往山。 重建後蘇屋邨的樓宇仍舊依山而建,保留舊蘇屋邨平台以及山城的特色,由於地勢高差較大,各平台皆以行人天橋、自動扶梯及電梯連接,以方便居民出入。 為改善景觀及通風,位處中間部分的大廈設計較高而周邊的較矮,並保留了兩條通風廊,配合微氣候設計,使保持天然採光及通風。 蘇屋(英語:So Uk)是香港九龍西北部的深水埗區長沙灣北部的一個地方名稱,以青山道與其分界。 蘇屋邨舊貌2023 東南面則與李鄭屋連接,以長發街分界,北面則與沙田區尖山連接,以大埔道及呈祥道分界。
蘇屋邨舊貌: 重建蘇屋邨預計明年中落成 保留「蘇屋三寶」
深水埗蘇屋邨由60年代起落成,由於建築物已老化,政府分兩期清拆。 現時邨內的第一期重建計劃已完成,第二期計劃預計明年中落成。 重建後的蘇屋邨全部入伙後,可提供6,985單位,供約2萬人入住。 房屋署副署長(發展及建築)馮宜萱表示,重建項目保留了多個舊屋邨特色,包括「蘇屋三寶」、60年代英國皇室雅麗珊郡主訪港時栽種了的櫻桃樹等。
原蘇屋邨的黑底金字金漆大門牌亦將在第二期主要行人通道上重置。 蘇屋邨的建築工程在1955年展開,第一幢大廈於1960年落成及入伙,到1963年整個屋邨正式完成,歷時約八年。 蘇屋邨共有16幢樓高八至十八層的大廈,共提供5 000多個租住單位。 大廈全以花卉命名,以呼應屋邨的名字(「蘇」,可解作一種香草)。 邨內有充裕的設施,包括休憩場地、商舖、銀行、診所、學校、郵政局等。
蘇屋邨舊貌: 重建前蘇屋邨全景
去開長沙灣,不可錯過蘇屋邨差兩條街的順興隆桂記嘆一杯凍豆漿。 其老闆廖翠堂子承父業,今天再由女兒承傳,賣豆腐、腐乳、腐竹、豆卜等,堂食就是豆花、豆漿、煎釀豆腐等傳統小食,店舖多年來不加減菜單,專心做好一件事,花的都是磨人的心機,做的卻是十元八塊的街坊生意。 來到蘇屋邨,還不可以錯過一間「石屋仔」,即前屋邨辦事處,現在已改為郵政局,呈現代主義的實用風格,鍛鐵窗花雋永典雅。
單位室內面積由14.1至38 m2(152至409 蘇屋邨舊貌2023 sq ft)不等。 蘇屋邨舊貌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今日與兩名參加「與司局長同行」計劃的中學生到訪深水埗,參觀蘇屋邨重建項目的環保建築設計,並到訪惜食堂與青年義工交流。 早前,Kitty獲重新編配入住「新蘇屋邨」,惟其時丈夫已去世,子女也各自成家立室,Kitty孑然一身搬入,無法適應陌生環境,一度大病臥床近大半年,幸得「滿Fun蘇屋人」計劃,才慢慢融入新邨。 「由戰後至60、70年代,火水是每戶煮食的主要燃料,而且消耗量也大,為防居民過於囤積容易引發火災,當年的屋宇署在這裏建了這『小白屋』儲存和售賣,方便居民隨時購買。」小屋形狀據地形興建,牆間的水磨石還在,今天這裏已是補習中心了。 另外,粗體表示該樓宇牽涉26座問題公屋醜聞,其混凝土強度未達高層單位20.7MPa或低層單位31MPa的標準,由於情況較為嚴重加上樓宇老化,考慮過樓宇的整體狀況過後、分別於2010至2013年期間清拆重建。
蘇屋邨舊貌: 興建、重建計劃
房屋署指,該邨的物業服務辦事處周一接獲1宗報告,投訴該扶手電梯對上的玻璃簷篷滲水,職員檢查後發現排水喉淤塞致未能及時排走雨水,暫停扶手梯運作及圍封該位置。 蘇屋邨舊貌 辦事處翌日再派員詳細檢查,發現有硬物阻塞排水喉,喉管疏通後,排水功能已即時回復正常。 兩名中學生以「工作影子」模式參與區訪,黃錦星期望他們對政府施政和環保工作有更深入了解,並在生活中實踐,促進環保文化。 順興隆桂記豆腐真材實料,豆腐𠝹出來邊身挺立,記者點了煎釀豆腐,豆香濃潤,豆漿也是汁黏而飽滿,據師父所言黃豆就選加拿大不含基因改造的,用石膏粉的分量也得靠經驗,並要看天氣決定分量,天氣熱要稍減,冬天稍加,都是秘傳的心法。 值得一提的是,店前還保留了一架古早送貨的單車,借來打卡也不錯。
房屋委員會考慮過樓宇的整體狀況(即使維修最多僅可維持十多年)、所需改善工程規模、費用(將蘇屋邨壽命增加15年的費用高達2.5億港元),以及工程可能對住戶造成的滋擾程度後,決定清拆蘇屋邨。 當中會保留蘇屋邨入口牌匾、昔日用作售賣火水的白色三角屋及記載整個前蘇屋邨面貌的一幅大型天花壁畫[9]。 1998年,房委會與香港壁畫學會合作後,並邀請壁畫學會的籌組成員兼畫家麥榮、於舊蘇屋邨舊蘇屋邨內的拱型燕子亭上繪製一幅「3D」大型天花壁畫,該壁畫為記載整個重建前的蘇屋邨面貌,面積超過120平方米。 此壁畫經居民爭取才得以保留並安置在重建後的蘇屋邨,並再次邀請麥榮為該壁畫進行修復[7];同時他亦為旁邊另一個涼亭繪製另一幅新壁畫,讓兩幅新舊壁畫「相映成趣」[8]。 房屋委員會已經安排提早搬遷舊蘇屋邨的租戶,把部份家庭調遷到當時所屬興建新公屋落成的富昌邨以及海麗邨,空置單位亦不再出租。
蘇屋邨舊貌: 舊貌留不住 蘇屋邨留住「三寶」
除了「蘇屋三寶」,重建後的蘇屋邨亦保留了超過200棵舊邨樹木,當中包括於1961年由訪港的英國雅麗珊郡主種植的樹頭菜,即居民所熟悉的「公主樹」。 壁畫面積超過120平方米,換算單位就是近1,300呎,據說人類的視角有120度,但仍不足以一眼將整幅壁畫看完。 站在壁畫下,就如站在未重建前的蘇屋邨中央,被舊蘇屋邨的幾款舊式公屋大廈,如全港首批「Y」形大廈、標準相連長型、舊長型及T型大廈等包圍。 走進裝不下一吋天空的石屎森林,香港人十居其九走路低著頭,從掌上的屏幕認知世界。
蘇屋邨有很大的綠化面積,平台間的斜坡遍植樹木,整個屋邨綠蔭處處。 蘇屋邨舊貌 蘇屋邨(英語:So Uk Estate)是香港的一條公共屋邨,位於九龍長沙灣尖山南面、永康街的入口,是香港房屋委員會歷史悠久的公共屋邨之一,1953年石硤尾大火後;1955年首次開始興建,後於2012年展開清拆重建計劃。 60年代的蘇屋邨的單位面積由208至524平方呎不等,分別為4至11人的家庭提供租金廉宜的居所。 房委會在重建蘇屋邨時,特意在杜鵑樓保留了這個約371呎的單位,當年這裏居住了一個8人家庭,間隔一房一廳,有獨立洗手間和廚房,對徒置區的居民來說,能在此「上車」已是天堂。
蘇屋邨舊貌: 清拆或重建計劃
例如時事今日,谷穎詩又指於屋邨於2018年遇上颱風「山竹」期間,幸好沒有釀成任何事故,並稱「每次風季來臨前,我們都會修剪樹枝,令樹冠平衡和疏風,不易吹倒。」[10]。 此外,她亦指出重建後蘇屋邨不但沿用舊蘇屋邨原有樓宇名稱為樓名,並種植相應的樹木襯托富有花名特色的樓名,例如「蘭花樓與蜘蛛蘭、牡丹樓與山茶花」等。 2016年9月蘇屋邨重建第1期第一階段的6幢住宅樓宇及蘇屋社區綜合服務大樓落成入伙。 至於第二期,則於在2019年2月落成,並早已展開預派單位程序;但是,絕大多數單位將暫時抽起,並撥為白田邨9-11及13座重建受影響居民的次要安置屋邨,供提早遷出者調遷。 2005年9月,房屋署展開全面結構勘察計劃,目的在於了解樓齡較高屋邨的樓宇狀況,並確定所需的修葺及鞏固工程,使樓宇可繼續使用一段合理的時間(15年)。 但由於維修費用過於高昂,因此房屋委員會決定重建蘇屋邨,並分兩期進行。
蘇屋邨當年建築費超過5 000萬港元,被形容為當時亞洲區內最大型的綜合式住宅發展計劃。 此外,亦保留了「蘇屋三寶」,三寶包括「白屋仔」、「燕子亭」及金漆大門牌。 蘇屋邨舊貌2023 蘇屋邨舊貌2023 當年「白屋仔」用作儲存及售賣火水之用,而火水正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燃料,未來或會作零售設施,以市值價租出。 屋邨雖難逃重建命運,但房署致力保留舊屋邨的標誌性建築,包括有「蘇屋三寶」之稱的燕子亭、小白屋、寫有「蘇屋邨」三字的金漆大門牌。 其中,位於綠柳樓旁邊的小白屋,又稱「火水屋」,早期曾作儲存及售賣火水之用,其後曾用作童軍中心,面積約300平方呎,位於樓與樓之間的凹位,建築師巧妙地將小白屋融合平台設計。 【大公報訊】記者趙凱瑩報道:舊式屋邨滿載人情味,當中還能發掘不少特色建築,位於長沙灣的蘇屋邨重建項目,新住戶去年開始陸續入伙,屋邨舊面貌雖已不再,但邨內的特色建築包括「蘇屋三寶」、公主樹等均獲保留,記載着屋邨的歷史。
蘇屋邨舊貌: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房屋署副署長馮宜萱表示,屋邨重建後共有超過650棵樹木,綠化達27%。 她又稱,蘇屋邨重建規劃時,特別採用微氣候研究作布局設計,樓高40層的高樓集中在中間,外圍主要是樓高26層的大廈,有利通風及採光,整個項目共花50億元,每個單位成本約80萬元。 1988年,房委會搞整體重建計劃,一直都冇將蘇屋邨列入重建計劃。 直至2000年開始,陸續有居民投訴佢嘅大廈狀況唔好,有幾座大廈嘅走廊更要用鋼架支撐。 房委會喺2005年9月為當時九個冇被列入重建計劃嘅高齡屋邨進行全面結構勘察。
蘇屋邨早於1960年代落成,但礙於屋邨老化,房屋署於2009年及2012年分兩期重建,第一期六座大廈已於去年九月入伙,第二期八座樓宇及兩個商場仍在興建中,最快明年第三季完工。 蘇屋邨是香港房屋委員會的前身 - 「屋宇建設委員會」繼北角邨及西環邨後興建的第三個公共屋邨,屬香港早期的「廉租屋」,為希望改善生活環境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可負擔的居所。 相對於徙置屋邨,廉租屋對居民有更高的入息要求,其租金亦較高。 本來,房屋署早前宣布重建舊蘇屋邨後,一直有意見認為應將該地皮改建私人樓宇,以地盡其用(因為舊蘇屋邨的估值超過300億元,同時亦是目前市面上唯一一處大型的住宅用地)。 不過,隨著金融海嘯衝擊,將公屋地皮轉為私樓的壓力降低,因應公屋需求未來將會增加,房署決定把蘇屋邨地皮重建公屋。 不過早前因施工期間被驗出焊料含鉛,需要全面更換喉管,加上天雨頻繁,延誤至2016年9月入伙,第二期地基工程則會於2014年開工,至原定在2018年完工後已延遲到2019年2月才可能竣工,另設有約10,000平方呎商場[11]。
蘇屋邨舊貌: 香港文匯網
身為壁畫學會的籌組成員,麥榮是當中較有信心應付繪畫巨型天花壁畫的一位,重任便落在他身上。 整個蘇屋邨由曾經設計北角邨嘅甘洺建築師樓(Eric Cumine)負責整體規劃。 而四間建築公司就負責唔同期數嘅設計,所以每期嘅設計風格都係截然不同,並順住山勢由南至北而建,使唔同期數嘅樓宇錯落有序咁分佈喺唔同高度嘅平台上。 蘇屋邨嘅地盤平整工程喺1957年初展開,並於1958年4月完成。 當中由徙置事務處先遷拆十九間木屋,安置共二百二十二名居民,並於稍後時間清拆另外六十間木屋及安置共八百名居民。 杜鵑樓(S)、海棠樓(T)及茶花樓(U)三座大廈於1959年6月接受申請,1961年入伙,提供1,768個四至十一人房嘅唔同大細類型單位,喺2013年2月拆樓。
因為這裏有兩個展覽角,呈現昔日居民的生活物件如打字機、鬧鐘、長衫等,當中一個更陳列了「歌神」許冠傑捐出的舞台戰衣,以及他的黑膠唱片、結他及黑白相等物事,算是阿Sam對此成長地的一點回憶。 原蘇屋邨於1960年至1963年間建成,當時的設計乃依山而建,貌似山城,共有16座樓宇,高低落差約30米。 港鐵現在的長沙灣站也是鄰近蘇屋的範圍,因此在規劃時曾稱為「蘇屋站」,但因為這與一般人所指的蘇屋(即蘇屋邨)有一段距離,最後在通車前改為現稱。 蘇屋邨可說是本港中產階級的搖籃,不少社會名人亦曾在此居住及成長。 邨內清幽的環境,孕育了很多本地音樂演藝人才,包括許冠傑兄弟、Beyond樂隊的黃家駒、家強兄弟等。 蘇屋邨嘅海水沖廁系統海水泵房位於長沙灣海濱,海水供水管則沿興華街抽上海拔二百八十米高嘅大埔道對上嘅水務署海水配水庫,再分配畀蘇屋邨嘅用戶。
蘇屋邨舊貌: 保留「蘇屋三寶」
房內模擬70年代的家居環境,木飯桌、矮長凳、衣車、牆上掛着的家庭照等等,都是昔日獅子山下一家人發憤圖強的故事。 但留意的是,展覽角和這「示範單位」要經申請才可參觀,若參加這「街坊帶路」團正可遊覽。 舊蘇屋邨的興建工程分5期落成,全部建築於1960年至1963年間建成,它曾為不少名人發迹前的居住地,最著名當然是「歌神」許冠傑及其一家,此外,Beyond的成員黃家強及黃家駒,亦曾是蘇屋邨居民。 可惜屋邨於2010年起清拆重建,新的蘇屋邨陸陸續續到2019年才竣工完成。 除了三寶,邨內逾200棵樹木獲得保留,包括由雅麗珊郡主於1961年訪港時親手種下的公主樹。
居民搬去長沙灣工廠大廈重建項目(而家元州邨第五期)、元州邨第二同第四期。 經過建築師樓們就有關住宅單位類型,大小及相關的標凖的商議,達成共識。 基本上蘇屋邨的目標,是要達至提供相當闊的租金等級,可行的話,面積相同的單位按不同的舒適程度及位置來訂定不同級別的租金(並非最大面積為最貴),位於較上部份的單位租金會較貴。 舊蘇屋邨的興建工程分五期落成,全部建築於1960年至1963年間建成,一共有16幢樓宇。 在地盤平整之前,這裏曾是一大片耕作用的農地及寮屋區,佔地約7.8公頃,是當時遠東最大型的住宅發展計劃。 「新蘇屋邨」是重建保育的範本,除了硬件的保育,軟件,即一條公共屋邨的人際網絡也十分重要。
蘇屋邨舊貌: 蘇屋邨重建 保留舊建築特色
結構勘察結果顯示,雖然蘇屋邨各座大廈嘅結構都安全,但由於樓齡較高,加上環境因素影響,樓宇結構狀況日見惡化,必須進行一連串大規模嘅修補工程,加強大廈嘅結構安全。 蘇屋邨舊貌2023 但如果要延續該邨各大廈十五年嘅使用期,則必須喺唔同嘅地方進行最少十八個月嘅維修,經考慮樓宇嘅整頓狀況、所需改善工程嘅規模及對住戶嘅影響,房委會分別喺2006年3月30號同2008年2月20號決定分兩期拆蘇屋邨上高嗰十座同下低嗰六座。 包括蘇屋邨重建計劃共分為2期進行,共有14幢住宅大廈,項目是由房屋署總建築師(1)陸光偉先生及高級建築師何國成先生攜手進行總體設計,細部設計則以委託聘請周林建築師有限公司作詳細設計。 馮透露,整個重建計劃成本達50多億,每個單位耗資約80萬。 房屋署總建築師陸光偉於蘇屋邨長大,對燕子亭感受最深,「小時候常到燕子亭玩,常爬上亭上。」他指出,由於要保留舊樹,屋邨亦有不少斜坡,使建築材料難以擺放,增加工程難度。
- 房屋署指,該邨的物業服務辦事處周一接獲1宗報告,投訴該扶手電梯對上的玻璃簷篷滲水,職員檢查後發現排水喉淤塞致未能及時排走雨水,暫停扶手梯運作及圍封該位置。
- 房屋委員會已經安排提早搬遷舊蘇屋邨的租戶,把部份家庭調遷到當時所屬興建新公屋落成的富昌邨以及海麗邨,空置單位亦不再出租。
- 兩名中學生以「工作影子」模式參與區訪,黃錦星期望他們對政府施政和環保工作有更深入了解,並在生活中實踐,促進環保文化。
- 最初,建築師樓們希望把單位分2大類,其中一類(佔全邨25%)是跟北角邨差不多有梗房(固定間隔房間)設計的,其餘的75%就是水凖較低的單位。
- 基本上蘇屋邨的目標,是要達至提供相當闊的租金等級,可行的話,面積相同的單位按不同的舒適程度及位置來訂定不同級別的租金(並非最大面積為最貴),位於較上部份的單位租金會較貴。
- 這幅壁畫是1998年房委會與香港壁畫學會合作,在公共屋邨推廣公眾藝術的十二幅壁畫之一,也是香港唯一一幅公共天花壁畫。
壁畫除了畫下舊蘇屋邨的面貌,更反映不少當時居民的生活細節。 麥榮說,1998年作畫時,這個拱型涼亭下設置多張長櫈供居民休憩,他一邊畫,坐在旁邊的居民就一邊給意見。 「呢間以前叫百合酒樓,啲街坊話『百合啲嘢唔好食,唔好落佢個名!』,所以就咁寫酒樓,哈哈」,麥榮指著壁畫邊緣的酒樓招牌說。 這幅壁畫是1998年房委會與香港壁畫學會合作,在公共屋邨推廣公眾藝術的十二幅壁畫之一,也是香港唯一一幅公共天花壁畫。
蘇屋邨舊貌: 香港公共屋邨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有區議員稱,舊物有助人們認識屋邨前世今生,有舊街坊在重建後,專程回邨參觀,看到熟悉的建築均表示懷念,新住戶亦樂意保留舊物。 由於工程浩大,蘇屋邨當年由五大建築師樓聯合興建,其中由甘洺建築師樓負責整體設計。 屋邨混合多種不同類型設計,包括相連長型大廈,其中五幢為首批「Y」型設計的公屋大廈。 蘇屋邨由南至北順山勢而建,樓宇分佈在不同高度的平台上,使大部分單位均可向南及享有海景,並充分顧及採光和通風效果。
蘇屋邨舊貌: 重建前全景
重建完成後的新石硤尾邨將提供約六千六百個租住單位,可容納約一萬七千四百名居民。 蘇屋邨舊貌2023 至上世紀70年代,為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房委會把工字型大廈前後兩排單位中間的間隔牆拆除,把兩個單位合併為面積較大、有獨立廁所的居室,向外一面的公共走廊被改建成為「騎樓」以供煮食。 而「燕子亭」位於櫻桃樓旁側,其孤形涼亭的天花,1983年繪畫了大型壁畫繪上全邨景貌。 復修後的涼亭由原畫師麥榮重新上色,而旁邊正興建以紫荊花作圖案的涼亭。 公共屋邨生活是很多港人的集體回憶,但近年市區重建,大型屋邨亦變得面目全非。
蘇屋邨舊貌: 歷史
劍蘭樓(M)一座大廈於1960年9月接受申請,1962年入伙,提供174個六人及八人房(主要係八人房)嘅較大型單位。 楓林樓(E)、丁香樓(F)、金松樓(G)、綠柳樓(H)及櫻桃樓(I)五座大廈於1959年5月接受申請,1961年4月入伙,提供1,030個可容五及七人嘅中小型單位。 百合樓(P)、彩雀樓(Q)及荷花樓(R)三座大廈於1959年8月接受申請,1961年入伙,提供729個六至九人房(主要係八人房)嘅較大型單位,喺2013年2月拆樓。
蘇屋邨舊貌: 興建、重建計劃
不過走入重建後的蘇屋邨,站在在全港唯一一幅公共天花3D壁畫下,會讓人放下手機,抬頭看看這個老屋邨舊貌。 深水埗民建聯區議員陳偉明認為,保留舊物有助新居民了解屋邨的歷史,並有助吸引區外人士入邨參觀,他又留意到,不少舊街坊專程回邨參觀,對於滿載回憶的建築得以保留,均感到開心。 負責項目規劃的房屋署總建築師陸光偉稱,屋邨依山而建,斜坡極多,高低落差達30米,令承建商欠缺平地擺放建築物料,增加執行上的困難,而為了在重建期間保護樹木,亦需增建護土牆。 牡丹樓(A)、蘭花樓(B)、壽菊樓(C)及石竹樓(D)四座大廈喺1961年3月接受申請,並於1963年入伙,提供1,610個主要係六人房嘅中型單位,佢哋已經喺2010年3月5號拆樓。 舊邨重建前一共有的16座樓宇全部皆以花卉的中英文名稱命名,重建後的14座樓宇名稱;@:表示之樓宇名稱在重建後的蘇屋邨14座樓宇名稱因獲得重新使用,以延續富有花名特色的樓宇名稱。
2010年11月,時任為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重新表示蘇屋邨維修成本高昂,並非不符合經濟成本效益,故全面最後考慮拆卸重建[6]。 蘇屋邨舊貌2023 蘇屋邨的地盤平整工程於1957年初展開,並於1958年4月完成。 當中由徙置事務處先遷拆19間木屋及居民獲得後原區安置共222名居民,並於稍後時間清拆另外60間木屋及安置共800名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