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鳳禮苑、鳳鑽苑、慈愛苑、慈安苑、嘉強苑及富強苑於1990年代相繼落成。 而在大磡村原地興建新居屋啟翔苑於2023年7月落成。 黃大仙區議會負責就該區的社區設施、衞生環境、運輸及交通、房屋政策及居住環境改善等事宜,向政府反映意見。 第六屆黃大仙區議會有25名直選議員,現時黃大仙區議會主席及副主席皆為懸空。
- 而酒店樓面最多16.1萬平方呎或9%,並規定須設1.9萬平方呎的零售樓面,包括設地舖,而中標發展商亦須開發4.3萬平方呎的地下商店街及提供出口連接啟德站和興建4.1萬平方呎公共交通交匯處等[2]。
- 香港佛教醫院則於1970年由「香港佛教聯合會」創辦。
- 1961年由「瑪利諾醫藥福利會」創辦的聖母醫院是區內首間醫院,其後「東華三院」於1965年創立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主要服務老人,現時已發展成一所康復醫院。
- 啟德花園分為兩期,第一期為第1至第3座,在1997年6月與居屋一同公開發售,1998年落成。
- 啟德花園(英語:Kai Tak Garden),前身為啟德邨,位於香港九龍黃大仙,為香港房屋協會「住宅發售計劃」中的屋苑,由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設計,總承建商為金門建築有限公司。
香港佛教醫院則於1970年由「香港佛教聯合會」創辦。 「嗇色園」在建立初期即開設藥局贈醫施藥,1980年擴建的醫藥局落成,增設西醫診所,而在1998年啟用的嗇色園社會服務大樓更設有護理安老院、西醫及牙醫診所、物理治療中心等。 黃大仙最著名的旅遊景點與信仰中心為赤松黃大仙祠(或稱嗇色園黃大仙祠),一般簡稱為黃大仙祠,由非牟利慈善團體嗇色園負責管理,祠廟主要供奉中國道教著名神祇黃初平(或稱黃大仙)。 黃大仙祠在2010年5月17日被確認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17]。 祠內不少碑刻、匾聯及文物大都為戰前文物,甚具歷史價值[18]。 每逢農曆新年,不少善信都會趕往黃大仙祠爭燒頭炷香,求神庇佑未來一年。
黃大仙啟德花園: 主要私人屋苑
黃大仙區議會是香港十八個區議會之一,負責協助處理黃大仙區的事務,共有25名議員,現屆黃大仙區區議會由民主派主導,現任2名議員全數為民主派議員。 1981年香港政府推行《地方行政白皮書》,將全港劃分為18個行政區,每區設地區管理委員會及區議會。 黃大仙區議會於1981年5月6日成立,首屆區議會議員由政府委任,下設12分區,人口約58萬。 黃大仙啟德花園2023 早在七十年代,黃大仙有不少學校在公共屋邨天台上建立,例如在重建前的黃大仙下邨第24座及第27座天台分別有兩間幼稚園[15]。 而位於大成街的孔教學院大成小學創校於1963年,為孔教學院大成中學的附設小學,是香港少有的孔教學校之一[16]。
而酒店樓面最多16.1萬平方呎或9%,並規定須設1.9萬平方呎的零售樓面,包括設地舖,而中標發展商亦須開發4.3萬平方呎的地下商店街及提供出口連接啟德站和興建4.1萬平方呎公共交通交匯處等[2]。 AIRSIDE,位處香港九龍啟德協調道2號,是啟德發展區其中一座樓高47層的綜合大樓,設有大型商場和甲級寫字樓。 1940至1950年代黃大仙區有多個製片廠,位於鑽石山的「大觀片場」是早年粵語片主要拍攝基地,九龍城則有「世光」、「友僑」等。 而位於牛池灣斧山道的「永華片場」於1970年代租給嘉禾電影,並改名「嘉禾製片廠」,吸引無數日本影迷在外守候成龍。 啟德遊樂場在1965年開業,位於新蒲崗彩虹道,佔地20萬平方呎,擁有新穎的機動遊戲,更附設中西影院及劇場,媲美荔園遊樂場。
黃大仙啟德花園: 公共服務
黃大仙(英語:Wong Tai Sin)是香港九龍黃大仙區的區名來源,前身為九龍十三鄉之一的竹園[1],泛指今日從慈雲山以南、衙前圍及新蒲崗以北、橫頭磡以東及牛池灣以西一帶,包括有舊日的竹園和鄰近的多個屋苑,如鳳凰新村、天馬苑等。 根據區議會的選區分界,大致上包括了黃大仙區的龍趣、龍上、龍下、鳳凰、天強、竹園北、竹園南、翠竹及鵬程數個選區的範圍。 因區內有一座赤松黃大仙祠,香火鼎盛、善信眾多,故名黃大仙。 地盤面積約204,990平方呎,可建樓面多達190萬平方呎,為啟德發展區內第二幅商業地。 根據賣地章程,項目商業樓面不多於186.4萬平方呎,設不可拆售條款。
黃大仙的交通大致上以黃大仙上、下邨為中心,透過小巴及巴士連結往區內各屋苑及鄰近地區。 區內有兩個巴士總站,分別為黃大仙巴士總站及竹園邨巴士總站,提供多條來往港島及九龍的巴士路線[20],此外專線小巴總站亦分散其中,提供來往慈雲山、新蒲崗及牛池灣等地的服務。 另外位於龍翔道的港鐵黃大仙站,亦是區內的主要交通轉運站,而龍翔道,是九龍區的交通命脈,連接觀塘道及呈祥道,可分別通往九龍東部及西北部。
黃大仙啟德花園: 黃大仙 熱門屋苑
「黃大仙有求必應」是香港人的順口語,本站提供一站式黃大仙線上靈籤及解籤服務。 黃大仙啟德花園2023 在2009年1月17日啟德花園平台舉行的業主大會中已經議決通過成立業主立案法團及委任第一屆管理委員會。
主要街道包括龍翔道(黃大仙段)、沙田坳道(黃大仙段)、雙鳳街(黃大仙段)、沙浦道(黃大仙段)、鳳德道(黃大仙段)。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翠竹花園,天馬苑,竹園北邨,東頭(二)邨,黃大仙下邨(一區)。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19,250,年齡中位數為 46.1歲。 1957年老虎岩徙置區及黃大仙徙置區首先落成,到1960年代是黃大仙區公共屋邨建造興盛時期,東頭徙置區、橫頭磡徙置區、黃大仙龍翔道廉租屋、彩虹邨、慈雲山徙置區及慈雲山沙田坳廉租屋先後落成入伙,共有66座的慈雲山邨規模最大。
黃大仙啟德花園: 公共設施
最後在英國國會議員斡旋下,政府作出讓步,以換地方式收回私人土地,對受影響農戶除按農作物種類賠償青苗費,按開荒時間給予每平方呎最高六毫的開荒費外,更編配徙置區舖位以轉業維生,廠戶則編配徙置工廠大廠單位繼續經營等,事件才得以平息。 12月29日,鄉民接納建議將組織正名為「九龍十三鄉委員會」,1964年正式註冊為合法社團,其後因應社會環境變遷於1986年易名為「東九龍居民委員會」,繼續在區內活躍。 啟德花園是一個全部出售的屋苑,共有5座,全數為「住宅發售計劃」中的樓宇。 啟德花園(英語:Kai Tak Garden),前身為啟德邨,位於香港九龍黃大仙,為香港房屋協會「住宅發售計劃」中的屋苑,由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設計,總承建商為金門建築有限公司。 黃大仙區的黃大仙@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6,879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50,248人。
各樓層會有地方展示不同本地藝術家共同創作的藝術作品。 1998年起,政府經租者置其屋計劃先後出售了鳳德邨(1991年)、竹園北邨(1989年)、黃大仙下(一)邨(1989年)、東頭(二)邨(1982年)予原租住住戶。 2000年代中期起,有一部份信奉基督教的居民認為「黃大仙區」一名有道教及中國民間信仰色彩,並建議改以「竹園區」或「慈黃區」(「慈雲山」、「黃大仙祠」的合稱)取代,但有關建議從未獲政府當局理會,並被民眾指稱不懂尊重傳統文化。 啟德花園分為兩期,第一期為第1至第3座,在1997年6月與居屋一同公開發售,1998年落成。 第二期為第4及第5座,於2001年落成,由於當時停售居屋,該期的住宅曾經丟空一段時間,直到2007年6月自行公開發售為止。
黃大仙啟德花園: 私人屋苑
1970年代有較大規模的彩雲邨,及後富山邨建成後,由於土地供應有限及舊邨老化失修,政府開始拆卸及重建舊屋邨,新建的屋邨只有1980年代的竹園南邨、1990年代的鳳德邨及2020年代的啟鑽苑第一期,目前黃大仙區有23個公共屋邨。 黃大仙區(英語:Wong Tai 黃大仙啟德花園2023 Si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中的一個行政區,位於香港九龍半島東北部,面積為926公頃,以轄內有赤松黃大仙祠得名。 截至2016年中,黃大仙區人口為425,235人[1]。
- 另外位於龍翔道的港鐵黃大仙站,亦是區內的主要交通轉運站,而龍翔道,是九龍區的交通命脈,連接觀塘道及呈祥道,可分別通往九龍東部及西北部。
- 商場亦將設有近6,000呎的活動場地外和過千呎藝文創意空間,為香港及國際藝術家提供場地舉辦活動、展覽、分享會、工作坊等[5]。
- 1970年代有較大規模的彩雲邨,及後富山邨建成後,由於土地供應有限及舊邨老化失修,政府開始拆卸及重建舊屋邨,新建的屋邨只有1980年代的竹園南邨、1990年代的鳳德邨及2020年代的啟鑽苑第一期,目前黃大仙區有23個公共屋邨。
- AIRSIDE,位處香港九龍啟德協調道2號,是啟德發展區其中一座樓高47層的綜合大樓,設有大型商場和甲級寫字樓。
- 黃大仙區的古舊村落經歷清朝的遷海令、日佔時期拓展啟德機場及戰後的市區重建計劃,包括元嶺村、沙浦村、坪石村、坪頂村、沙地園村等已消失無存。
- 第六屆黃大仙區議會有25名直選議員,現時黃大仙區議會主席及副主席皆為懸空。
- 1980年代政府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以低廉價格讓市民自置居所。
早在1926年天主教會「安貧小姊妹會」已開辦聖若瑟安老院,是香港首家獨立建築的安老院。 1950年政府在鑽石山撥出一塊土地給「東華三院」以換取其市區義山土地供發展用途,東華將原位於柴灣、何文田、牛池灣、茶果嶺等義山的骨殖遷葬鑽石山,於山頂設置「東華義塚」供總理行春秋二祭。 黃大仙啟德花園 黃大仙啟德花園 1973年再獲撥地興建鑽石山殯儀館,於1977年正式啟用。 1961年由「瑪利諾醫藥福利會」創辦的聖母醫院是區內首間醫院,其後「東華三院」於1965年創立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主要服務老人,現時已發展成一所康復醫院。
黃大仙啟德花園: 公共屋邨
黃大仙區的古舊村落經歷清朝的遷海令、日佔時期拓展啟德機場及戰後的市區重建計劃,包括元嶺村、沙浦村、坪石村、坪頂村、沙地園村等已消失無存。 二戰後中華民國國內大量難民湧入,在老虎岩、東頭村及鑽石山一帶搭建木屋居住。 1951年東頭村大火,受災人眾,政府建成東頭平房區容納災民。
黃大仙區有超過85%居民都是住於公營房屋,包括公共屋邨、租者置其屋屋苑、居者有其屋屋邨、私人參建居屋、房協居屋、夾心階層住屋計劃屋苑、或由政府興建的自置樓宇。 本公司在此提供的資料僅作單位成交前狀況的參考,並不是為賣方/業主客戶發出或推銷個別單位,本公司並無採取任何步驟核實有關資料是否合乎實際情況。 若因錯漏而引致任何不便或損失,本公司及中原網頁概不負責。 黃大仙主要房屋為公共屋邨,亦建有居屋及私人屋苑,鳳凰選區的房屋大部分為單幢式樓宇,此外區內仍存有碩果僅存的舊村竹園聯合村。 黃大仙啟德花園2023 1980年代政府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以低廉價格讓市民自置居所。 黃大仙區先後建成新麗花園、天馬苑、龍蟠苑及翠竹花園等居屋屋苑。
黃大仙啟德花園: 彩虹道121號
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以獅子山以南、沙田坳道、鳳德道、蒲崗村道、彩虹道、大成街、東頭村道、鳳舞街、龍翔道、竹園道為範圍。 2007年5月27日,基督教機構全城更新在香港大球場舉行全球禱告日活動,當天禱文《為香港的18區禱告-九龍 — 黃大仙區》中寫道:「故此我們大膽呼求禰,把本區的名稱更改,以一個中性的「慈黃區」取而代之! 我們亦盼在區內能建立一座基督教大樓,見證教會合一及高舉主耶穌基督! 」,被認為完全不懂尊重歷史及其他宗教,引來網上各大論壇的口誅筆伐。 鳳凰新村是黃大仙區內第一座私人屋邨,在六十年代落成,附近的街道亦以鳳字為首,形成一個小社區[11]。 商場亦將設有近6,000呎的活動場地外和過千呎藝文創意空間,為香港及國際藝術家提供場地舉辦活動、展覽、分享會、工作坊等[5]。
而位於龍鳳街的聖母書院創校於1953年,是區內最早成立仍然運作的中學[11]。 黃大仙四周以公共屋邨為主,私人住宅大多數建於東北面,建有港鐵黃大仙站。 區內學校包括聖文德書院、協和書院、天主教伍華中學、聖博德天主教小學(蒲崗村道)等。 發展商指大廈綠化面積覆蓋達整個項目的三分一,包括設3萬呎空中花園和4千呎空中農圃,後者會集合了多種熱帶及本地植物,並計劃設自然導賞團及都市農耕體驗。
黃大仙啟德花園: 主要商場
鑽石山本是一個石礦,名字是「將石塊鑽出」的意思,香港政府把此地名繙譯成英文時,誤解了鑽(動詞)石山為鑽石(名詞)山,把它命名了做「Diamond Hill」。 黃大仙原名黃初平,公元328年於浙江省金華縣蘭溪市出生。 由於家貧故8歲便於浙江金華的赤松山放羊,15歲巧遇一位仙翁,被授以靜修及提煉草藥之術,在山野中潛心修煉40年。 由於他曾遊歷四方,贈醫施藥導人向善,受惠者不計其數,故民眾爭相走告並修祠參拜。 而於參時有所祈求者多能得償所願,故香火不絕,捐款亦源源而來,除部份作慈善用途外,有餘用作擴建廟宇,故成中國江南最大道觀之一,傳至香港後更是善信無數,是香港眾廟宇中香火最鼎盛的一間。 整座祠仿北京故宮建築群而造庭台樓閣,紅牆綠瓦,古氣盎然,氣派非凡,除供奉大仙外更供奉觀音,關帝及中國聖人孔子等,集中國三大教派佛、道、儒於一身。
在1961年由「瑪利諾醫藥福利會」創辦的聖母醫院是黃大仙區內首間落成的醫院[11],而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在1965年由東華三院創辦。 黃大仙啟德花園 項目分為高低座發展,其中西面的高座部分建築高度限制達200米高,樓高47層。 當中低座11至16樓原本計劃發展為酒店,但最後取消。
黃大仙啟德花園: 香港樓宇目錄
黃大仙範圍內有4個房屋署建設的居屋屋苑,包括天馬苑、天宏苑、鵬程苑及盈福苑[13],主要集中在黃大仙的西北面。 另外,香港房屋協會的住宅發售計劃轄下的啟德花園[14]及私人參建的居屋屋苑翠竹花園亦位於黃大仙。 黃大仙啟德花園 黃大仙範圍內有5個公共屋邨,包括黃大仙上邨、黃大仙下(一)邨及黃大仙下(二)邨、竹園北邨、竹園南邨,其中黃大仙上邨、黃大仙下(二)邨及竹園南邨為一般租住的屋邨,而黃大仙下(一)邨及竹園北邨則為租者置其屋計劃的屋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