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以個人學生身份,定期到國際十字路會做義工,當中可以根據自己的日程,安排做義工的時間。 服務時數滿70個小時,即可獲得學生服務證書,滿140個小時,即可獲得高級服務證書。 你的服務時數更可算入「香港青年獎勵計劃」等社區服務計劃,對將來的入學及求職申請能有所幫助。 學生參與義工活動既可以服務別人和社區,甚至提升英語能力,期後亦會獲得證書證明,為申請大學入學或工作提高機會。
- 義工制度的確立可追溯至二次大戰後福利主義抬頭[2],但義工本身的存在則自古以來已經存在,古時候的贈醫施藥可被視為義工的雛型[2]。
- 參加者需自備活動分享,形式包括活動紀錄、錄影、現場活動演練等。
- 整個死亡節成功與數十位藝術家、音樂家、醫生、護士、宗教代表及學者合作舉辦了三天非常豐富的節目,當中包括藝術工作坊、講座、展覽、音樂會及話劇演出。
由於現時大部分的福利機構都是由政府資助,但在接受政府資助的同時,機構需要達成一定的服務指標,但義工的成果不容易量度,因此難以向政府交代。 其次,義工服務缺乏創新性,為了申請各項的資助,機構會撰寫各類的計劃書以爭取資助,但結果是換來換湯不換藥的服務,義工服務的發展亦受到了限制。 義工證書 義工證書 義工證書 再者,部分機構仍視義工為一免費的人力資源,當中缺乏對義工的培訓及管理,令義工的服務素質停濟不前[1]。
義工證書: 教育團體
明愛紮根香港七十年,由一個以救濟為主的福利機構演變成為多元化的志願團體,照顧市民成長過程中各個不同階段的需要,並特別關注社會上最末後無靠、最卑微無助和最失落無救的一群。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花少少時間就可以完成的細規模義工服務,例如透過社交平台轉發推廣訊息、協助路人過馬路等。 因此,若你想加入我們成為義工,你可以在網上填寫義工申請表格。
過去十年,梁梓敦的工作確實已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但他認為這只不過是一個起點,並且會成為動力去繼續努力構思和完成新的夢想。 第一是開辦香港生死教育研究中心,將香港的生死教育提升至學術層面,以至在將來發展生死教育課程,並可成為中小學的正規教材,讓兒童及青少年自小便明白死亡並不可怕,重要是如何活出有意義的人生。 第二,繼續舉辦DEAtHFEST,並逐漸發展成為本港每兩年一次的大型生死教育活動,甚至在未來將此活動帶回內地,以至世界各地。 透過小組討論,導師將深入分析與建議每個個案的介入手法,並分享當中的輔導技巧。 參加者需自備個案分享,形式包括個案紀錄、錄影、現場個案演練等。
義工證書: 死亡學院士暨社工 - 第四屆「青年夢想實踐家選舉」- 梁梓敦
義工需要遵守機構的行政程序,並依照機構的宗旨辦事。 同時,保密原則在社福界中,不管是社工抑或義工同樣有效[14],個人上亦要守承諾、思想積極、主動、有使命感等。 由於義工參與的目標並不是為了追求成效,因此不能單靠命令及控制能操縱義工,所以要運用不同的手法來鼓勵義工持續投入服務[12],義工機構可從三大方面提升義工的動力[13]。
」Arnold亦滿腹大計,未來希望以戲劇表演及開辦生死教育中心等,改變社會大眾對「死亡」的負面觀感。 義工證書 學員會以小組形式即時策劃及設計生死教育活動,並透過交流及導師的意見,掌握如何向不同對象推廣生死教育的策略和技巧。 做義工,應該是讓所有人變得更好,因為你做一件好事時,你亦會感到愉快。
義工證書: 青年義工領袖證書課程
「賽馬會安寧頌」計劃的安寧義工培訓課程專為有志成為安寧服務義工的公眾人士而設,課程旨在教授學員安寧服務的知識及技巧,以提升他們關懷及照顧晚期病患長者及其家人的能力,裝備他們日後成為安寧義工。 計劃特色:鼓勵小學生參與課堂外不同形式的義務工作活動,培養他們成為樂於學習、善於溝通、勇於承擔、敢於創新的好孩子。 傷青會每年需要自行籌募超過四份之三的服務營運經費,對傷青會服務造成沉重的財政負擔。 傷青會對上一次的全港賣旗日是2020年7月25日 (星期六),但因為當時新冠肺炎疫情非常嚴重,為了保障大眾和義工的健康及安全,決定取消街上賣旗活動,亦因此令賣旗日的善款收入大減。 因為疫情持續的關係,學校改為線上教學,而公司則安排在家工作,加上限制人群聚集,社會動力大減,在賣旗義工招募上面臨前所未有影響,情況十分嚴峻。
義工(中國大陸稱為志願者,台灣稱為志願工作者)是指一種助人、具組織性及基於社會公益責任的參與行為[1],通常旨在促進善良或改善人類生活品質。 其發展可追溯至二次大戰後,福利主義抬頭導致各國政府支出崩塌,發展義務工作以解決社會上不勝負荷的需求[2]。 答:不是,本計劃發出的證書是一個家庭一張,證書上會詳例所有參加本計劃的家庭成員的姓名及家庭義工服務總時數。 他認為要減少遺憾出現,首先想到便要去做,勿拖得太遲;要知道時間沒有想像中多,先踏出去;向目標行時不要忘記身邊的風景。
義工證書: 【從死看生】見盡生死靈堂親歷最哀傷一幕 社工放下執著:學會珍惜眼前人
義工在服務過程中,並不一定是該類服務的專業人士,因此機構在義工服務時,有需要為義工提供督導。 在教育上,督導者需以專業知識,為義工提供能力及知識上的改進。 在支持上,督導者要與義工建立良好的關係,使義工能在一個安全的氣氛及環境下自我成長。 義工制度的確立可追溯至二次大戰後福利主義抬頭[2],但義工本身的存在則自古以來已經存在,古時候的贈醫施藥可被視為義工的雛型[2]。 西方義工起源的重要概念建基於羅馬時代的博愛精神和基督教的宗教責任及救贖觀念,透過義務工作表現出人性的愛及弘揚宗教的善性[7]。
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於昨(30)日在桃園復興區瓦旦喜義農場成立「高坡巡守志工隊」,其是石門水庫水質水量保護區第8個巡守隊,共有14位新進夥伴宣誓加入志工行列,成立大會場面充滿熱情與活力。 聯合國2020年度報告指出:「新冠疫情導致烏克蘭推面臨數十年來最嚴重的衰退,所造成的蕭條將進一步把最弱勢的社群推到谷底。」烏克蘭的前線慈善機構親證當地的困境,夥伴Mission... 義工證書 無論您需要小孩的幼兒園畢業證書、運動團隊證書或單月獎項員工證書,您都能找到適用於任何場合的免費 Office 範本。 之後是每天將10分鐘送給愛的人好好相處,建議可講多謝、表達愛意。 最後將第3個10分鐘留給自己,把電話、工作放下,聆聽內心,跟隨心聲行事。
義工證書: 死亡學證書課程導師 – 梁梓敦新書發佈會
賣旗籌款實在是傷青會其中一個主要的經費來源,因此傷青會作最後呼籲,望各界施出援手,支持是次全港賣旗日活動。 大部份參加本會課程的學員,都是來自社福機構、醫院及政府部門,亦有少部份為心理學家、行政人員、傳道人或退休人士。 義工證書2023 事實上,本會死亡學課程歡迎任何人士報讀,旨在讓參加者回顧自身經歷,以及反思對死亡的態度和想法,豐富自身於日常生活或工作上的助人技巧及知識。
1、自願參加的無報酬的公益性工作:學生們在居委會幹部指導下從事~。 答:不可以,本計劃只接受義工與自己的家庭成員參加。 家庭成員包括:祖父母、 父母、子女(親生、領養或繼子女)、兄弟姊妹、配偶、配偶之父母、配偶之兄弟姊妹或其子女。
義工證書: 義工實習
世界滿是貧窮和戰亂,你是否很想作出幫忙卻不知從何做起? 成為國際十字路會的義工,發揮你的長處,與我們一同改變世界吧。 只要幾分鐘的時間,填妥表格,就能夠加入國際十字路會的義工團隊。 你亦可以先閱讀以下資訊,了解國際十字路會義工的工作內容。 為此,本會鄭重呼籲熱心公益的社會團體及社區人士,積極鼓勵十四歲或以上人士擔任賣旗日的義工。
- 梁梓敦認為一個人的能力始終有限,如果要推動社會關注和討論死亡,必須要跟不同界別的專業人士合作,因此他在2015年構思及舉辦了全世界第一次以生死教育為主題的大型活動DEAtHFEST《死亡節》。
- 由於現時大部分的福利機構都是由政府資助,但在接受政府資助的同時,機構需要達成一定的服務指標,但義工的成果不容易量度,因此難以向政府交代。
- 最後將第3個10分鐘留給自己,把電話、工作放下,聆聽內心,跟隨心聲行事。
- 我們亦鼓勵家長或監護人陪同十四歲或以下的朋友參加親子賣旗,作為教育子女的好機會,共同攜手為殘疾人士出一分力!
若果你有興趣的話,歡迎加入我們的國際團隊,展開70小時義工工作計劃。 註冊社工、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安寧服務部高級服務經理梁梓敦(Arnold)從事哀傷輔導及生死教育多年,為喪親者排解鬱結,也陪伴不少臨終病人走完最後一程。 10年前,Arnold媽媽癌病告急,足足一個月放工回家後,他只是躲在房中,逃避面對時日無多的媽媽。
義工證書: 死亡學證書課程導師 – 梁梓敦 (電視撈飯) Part 8
而近年義工制度的確立,是為了彌補政府對社會支援的不足,結合政府、商界及民間的力量為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士服務[8]。 義工證書 義務工作發展局香港義工學院於本年5月首推「義工小領袖網上證書課程」供全港小三至小六同學參加。 同學只需觀看三節約6分鐘的短片,完成每節的網上習作並達到80分以上成績便可向本局索取證書。
他最後建議想一個生命中重要的人,計算每星期見面的時間,乘以十年計,再除二十四就知道餘下共處有多少個小時,然後記下答案提醒自己,要活好當下,積極享受現在生命,完成未了心願,與愛的人好好相處。 推死亡教育 首要「從死看生」 曾經有調查就「死亡」議題訪問不同年齡層人士,結果發現長者對死亡的接受程度最高,但反而畢業至退休的年齡層大多避談死亡。 Arnold認為,很多人都忽略與病者相處之道,這正正是他推廣生死教育的重要原因。
義工證書: 成為義工
人生上半場擁有許多東西,到下半場面對的就是失去,失去會愈來愈多,如工作、身份地位、財富、健康、身邊的人,最後是自己的生命。 面對失去,惟一依靠的是智慧,聆聽多些經歷過失去的人、看書都是辦法。 親人離世,死亡只是帶走他的身體,你與他之間的愛從未消失。 可以想念他,不過需要學習放下失去的痛苦,自己一個生活下去,不是失去所有。 梁梓敦先生說,傳道書早已寫下萬事均有定時,故要調節心態,尋覓平安,集中現在,因為每事都不由人去掌管,學習放開對失去的恐懼。 他鼓勵每日留三個十分鐘,讓自己面對失去與遺憾,包括留給上帝、大自然或接觸有智慧的人;留給愛的家人朋友;留給自己,聆聽內心聲音,並原諒自己會犯錯,盡能力彌補遺憾。
同時,他發現社會對死亡仍然抱有忌諱,所以向社會大眾推廣生死教育的夢想就慢慢在他的腦海中浮現。 梁先生從事臨終關懷、善別輔導、殯儀支援、生死教育推廣及義工培訓工作超過15年。 多年來, 共服務近800個喪親家庭及臨終病人,服務對象廣及老、中、青、幼等。 他過去曾經為社會福利署、社聯、非政府機構、學校、醫院及宗教團體等主講近300場生死教育講座及培訓,並於2015年6月舉辦大型生死教育活動 義工證書 DEAtHFEST,吸引超過9,000人次參與。 多年來亦分別為新城電台和 Soooradio 擔任生死教育節目主持。
義工證書: 培訓導師
她和老公結婚多年,婚後無兒無女,老公夜班當值,她通常會為他留飯餸,習慣自己一個人先吃飯。
不論你年紀多大,不論你的職業或興趣是甚麼, 甚至一週能貢獻多少時間也好,國際十字路會都很歡迎你的參與。 你很憎恨一個人,轉頭你或他可能也會死,那為何要憎恨和執著? 「處理這宗個案,令我情感受到很大衝擊。」Arnold憶述,許多年前曾處理過一宗意外個案。 那是一個深夜,一個住宅大廈單位突然意外起火,一夜間奪去男女戶主性命,連同他們年幼的孩子也不例外,一併辭世。 非常感謝這些志工夥伴,一起攜手守護家園與保護水源,歷年來志工協助巡查回報,由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依法舉發及處分,已有效嚇阻並減少保護區內違規行為,對確保石門水庫水源良好水質與水量,發揮很大的幫助。
義工證書: 技能義工
多年過去了,這段經歷令他對工作有更深體會,同時化成動力,使他在生死教育的路上走得更廣、更遠。 義工證書 梁梓敦認為一個人的能力始終有限,如果要推動社會關注和討論死亡,必須要跟不同界別的專業人士合作,因此他在2015年構思及舉辦了全世界第一次以生死教育為主題的大型活動DEAtHFEST《死亡節》。 整個死亡節成功與數十位藝術家、音樂家、醫生、護士、宗教代表及學者合作舉辦了三天非常豐富的節目,當中包括藝術工作坊、講座、展覽、音樂會及話劇演出。 是次活動總共有接近10,000人次參與,當中更不乏年輕人及在職人士。 時至今天,明顯地公眾人士對死亡的態度已比過往更為開放。
如你們再參加一次4小時的義工服務,那你的家庭就會再加8小時義工時數,即累計有16小時,有機會獲得兩張門票。 每家庭最多可獲贈4張門票,門票預計於2022年9月至10月派發。 註冊社工梁梓敦(Arnold)在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安寧服務部工作多年,為不少喪親者解憂、往生者圓夢,亦見證許多生離死別,其中一個因意外喪生的家庭,多年後仍長存Arnold的腦海中。 這些工作經驗累積,使他學會反思,更領悟到「失去」的真正意義。
義工證書: 死亡學證書課程導師 – 梁梓敦 (電視撈飯) Part 6
無論你做義工是希望日行一善、學習新事物或新技能、跟朋友一齊共度開心時光、找尋靈感還是其他原因都好,最重要是你參與其中。 當然不是,我們也需要其他一般性質的義務工作,無須特別技能。 每個人終要面對死亡,如何及早預備,活好當下,令人生減少遺憾? 香港基督教癌症關懷事工聯會已於十月三日,在網上舉辦「及早預備.活好當下」講座,由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安寧服務部高級服務經理梁梓敦先生主講。 課堂模式多樣化,短講、課堂習作、小組討論、經驗分享、示範、實例分享、短片播放及督導課,讓參加者以多角度及不同層面思考各個課題,自己獲益之餘亦可「以生命影響生命」,積極面對每個生命必然經過的階段。 參與義工實習計畫,協助機構完成一些項目或活動,例如搞活動、市場推廣、處理營運工作等。
透過個人反思、體驗活動、個案及小組討論等形式,引導參加者由個人層面反思自己對死亡的態度和想法,同時理解不同文化宗教的死亡觀知識和其他實務技巧。 疫情反反覆覆,義工們服務機會大減,不如藉此機會好好裝備自己,網上自學義工領袖必要技能知識,隨時候命出發行義! 計劃內容圍繞「網上自學」、「服務實習」及「服務策劃」三大部份,彈性配搭線上及線下學習項目,獲取並累積不同學分點數,換領不同等級的證書嘉許! 讓義工們無懼疫情幻變,疫情之下可先著重網上訓練,疫情之後再以實習承繼所學。 香港傷殘青年協會(傷青會)成立於一九七零年,是一所註冊非牟利慈善團體,以服務肢體殘疾人士為主的服務機構。 傷青會通過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回應殘疾人士的生活需要,協助他們自力更生、全面融入及回饋社會。
梁梓敦(Arnold),本身是一位出生自小康家庭、生活無憂的八十後,而且對生命和死亡亦沒有甚麼特別的經歷和想法。 當他在2007年完成社工課程後,原本的目標是投身青少年服務,但機緣巧合下從事了臨終關懷和哀傷輔導工作,這是一個他從沒想過亦從沒學習過的服務領域。 十年間,他服務了接近七百個不同年齡及種族的臨終病人、病人家屬和喪親家庭。 多年的前線經驗除了讓他有機會服務不少正經歷哀傷的人士外,亦讓他不斷反思生命和死亡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