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老年貧窮問題惡化經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現時有三份一的長者生活於貧窮線之下。 隨著香港人口老化日益嚴重,老年人口的生活將成為更突出的問題。 上屆政府決定改善長者生活津貼,包括設立高額長者生活津貼,每月(現時金額)$3,435元,和坊間倡議的全民養老金水平(每月3,000元至3,500元)相若。 長者貧窮2023 高額長者生活津貼在明年中實行後,應可紓緩長者貧窮的情況。 有意見認為,以收入界定長者是否貧窮並不適當,因為長者多沒有工作、沒有從就業得來的報酬。
爭取成立全民養老金的人士中,不少指出設立全民養老金便可解決長者貧窮的問題,甚至指政府不成立全民養老金,便是罔顧長者貧窮的現況。 大部分民間倡議的全民養老金都是每月3,000元至3,500元,3,000元至3,500元又如何解決貧窮長者的生活呢? 長者貧窮2023 以2017年6月30日的水平,申領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的單身長者(60歲或以上),平均每月領取6,115元。
長者貧窮: 退休保障與長者貧窮
據統計署2009年數字,本港60歲以上的長者人口中 70.4%患有一種或以上的長期疾病,亦有逾兩成長者患有三種或以上長期疾病,顯示長者對基層醫療(包括長期病護理)及專科服務需求龐大。 對於居住在社區的長者而言,最常患上的慢性病是高血壓(62.5%),除此以外糖尿病 (21.7%) 和關節炎(19.9%)亦是長者最常患有的慢性病。 這篇文章以長者的角度探討他們所面臨的困境;同時希望引起大眾和政府關注長者在經濟保障、財政與物質照顧、實現財政獨立等不同方面的期望和需要。
2015年本港 65 歲或以上人口達 112 萬[4],即每 6 位市民中便有 1 名長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本港正由高齡社會步入「超高齡社會」,高齡化狀況雖不比日本,卻於鄰近已發展地區中名列前茅。 早前在討論區看到一則評論,表示貧富懸殊被視為世界三大無法解決問題之一,而在香港,長者貧窮並未得到很多關注。 根據《2019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2019年全港有391,200萬名65歲及以上的貧窮長者,貧窮率為32%,數字再創新高,每10名長者中便有3名被界定為貧窮長者。
長者貧窮: 長者貧窮與社會保障
不過,不少低收入的長者擁有可觀的資產,例如自住物業,或是退休時領取了一筆公積金。 一、政府採取相對概念計算貧窮人口,但附加「純理論假設」括號,這種做法絕對不可接受。 長者貧窮2023 如果計算出來的貧窮人口只是一種假設,那麼,政府所講的脫貧人口也不真實,因為假設的貧窮人口既不一定存在,脫貧的人口也不過是一堆數字,而政府所講的扶貧工作,成效也無從說起。 長者貧窮2023 此外,65歲或以上的香港居民,均可申請長者咭,以方便他們享用政府部門、公共機構及商號為長者提供的優惠票價、折扣和優先服務。
政府通過各項計劃為長者提供多種社會服務及福利,包括社區照顧及支援服務、安老院舍照顧服務,以及長者經濟援助。 非政府機構亦設有各種支援服務,確保長者能各取所需,安享晚年。 除此之外,部份受訪長者如陳女士)68歲_表示,希望像年輕人一樣能夠自給自足、財政獨立。 長者貧窮 可見受訪者希望能夠提早計劃與接續就業,也希望政府可以給老年人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筆者留意到市面上雖然多了歡迎中高齡人士應徵的工作,但實際上獲聘請的人數有多少,工作環境又是否長者友善,抑或只有高勞動、低收入、欠保障的工種才容得下長者工作? 以獨居長者平均綜援每月6,718元計,可滿足基本生活需要,亦足以脫貧(2018年的一人住戶貧窮線為4,000元)。
長者貧窮: 基層家庭收入偏低 分拆與否都是貧窮
趙伯任職餐飲業約30年,早年先後要做腦手術和患上鼻煙癌(目前已康復),加上職業勞損,身體狀況大不如前,唯有轉做散工。 長者貧窮2023 長者貧窮2023 臨近退休年紀,趙伯卻未曾想過退休,「要租屋、要養家,加上疫情期間停工好耐,有得做得一定做!」第五波疫情爆發初期令他開工不足,收入隨即銳減,月薪只有約6,500元,但租金連水電已花上約5,000元;在最艱難的日子,趙伯要向親戚借錢度日。 暫時,趙伯的工時符合資格領取「在職家庭津貼」,惟職津的工時要求自六月起提高至144小時,若趙伯被公司扣減工時,或因身體狀況不佳而無法工作,或未能符合申領資格,變相少了一份收入,令他的經濟狀況雪上加霜。
- 對於居住在社區的長者而言,最常患上的慢性病是高血壓(62.5%),除此以外糖尿病 (21.7%) 和關節炎(19.9%)亦是長者最常患有的慢性病。
- 2012年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長者的貧窮率是12.6%,而整體人口的貧窮率是11.4%[2] ,兩者差距不大,而部份國家,如法國、荷蘭,長者的貧窮率更是低於社會整體的水平。
- 其中公共福利金計劃是為年齡在65歲或以上或嚴重殘疾的香港居民,每月提供現金津貼。
- 進一步瞭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硬件方面,根據規劃署在2015年10月修訂的《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中列明[10],每1,000人口應設5.5張病床(包括公立及私立醫院各類型病床)。 以2016年本港人口734萬計算,共需40,370張病床,現有病床卻不足32,000張,即欠約8,600多張病床。 雖然本年(2016/17年度)財政預算案宣佈政府會預留2,000億元,在未來十年增加5,000張病床,但綜合人口老化及人口增長等因素,病床數目仍嚴重供不應求。
長者貧窮: 社會保障及津貼
香港2014年的長者人口 (65歲或以上) 為107萬 (佔總人口的15%)。 根據政府統計署的推算,到2064年香港的長者人口將上升到258萬 (佔總人口的36%)[5],50年間的長者人口升幅為140%,同期的成年人口 (18-64歲) 則由504萬下降至392萬,約跌了22% (圖二) 。 制度推行了十年,社會上出現了不少聲音,質疑單靠強積金制度能否維持長者的基本退休生活。 本港約有30多萬貧窮長者,3分1長者活在貧窮線下,每月生活開支少於住戶入息中位數的一半,在缺乏退休保障制度下,老人家以各適其適方法幫補生計。 個案分享:一)趙伯(化名、64歲)
本港2015年部份公立醫院病床使用率已超出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之85%安全水平,故病床不足情況在服務高峰期(如流感爆發期)導致輪候整整三天才能入院的荒謬情況。 香港老年人經濟照顧期望的研究(Bai,2019)探討了人口老齡化與社會文化變遷背景下,香港長者期望得到的經濟考慮和需要。 根據研究資料,逾六成參與者(63.9%)認為他們的財務狀況為僅僅足夠、不足或完全不足。 長者貧窮 受訪長者認為他們得到的經濟保障不足,財政狀況限制生活各個方面,對未來有不安全感及恐懼,情況令人關注。 雖然全民式的養老金有扶貧作用,不過總支出中只有約18%4 是給予有經濟需要的人,我亦相信坊間提出全民的養老金不是基於「扶貧」的理念。
長者貧窮: 香港貧窮現況
本港醫療衛生總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約5.4%,遠遠低於聯合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平均的9.3%;其中公營醫療部份更只佔2.4%,亦低於OECD平均6.6%。 當局在2016/17年度預算向醫管局提供的經常撥款516億元,較2015/16修訂預算增加不足1億元,增幅僅0.1%[14],其中更較去年削減0.5%(即2.5億)撥款水平支付恆常醫療服務。 公共醫療開支未有因應人口老化、慢性病人口不斷增長、醫療科技引發醫療通脹等等因素相應增加,2016/17年度更在公共醫療的緊縮及節約政策下削資兩億多元,令基層長者的醫療安全網受當其害。 公營醫療系統面對人口老化及上述龐大的醫療需要,軟件及硬件均明顯不足。
綜援的水平是香港基本的生活需要,甚至有人(註:大多是爭取成立全民養老金的朋友)批評綜援水平不足。 換言之,3,500元是不能滿足長者在香港基本的生活需要。 而以現時綜援制度來說,長者領取綜援後便不能領取其他社會保障的現金福利,即是就算香港成立全民養老金,領取綜援的長者都不會獲益。 而全民養老金的倡議者,亦都不是要求給予領取綜援長者額外的養老金。 長者貧窮 當中所指人口老化、住戶小型化,和宏觀經濟的變化,其實對貧窮人口的多寡,並不一定有直接關係。 不少經濟發達國家都要面對人口老化的問題,但只要設有完整的退休保障制度,老人不一定貧窮。
長者貧窮: 社區照顧及支援服務
3 周永新教授建議的「老年金」,是諮詢文件的「不論貧富」方案,亦即是坊間的所謂「全民退休保障」的方案之一。 進一步瞭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政府外判每數年就需要轉一次約,轉過的公司,多得她也記不清,但轉約時公司把她原有的2萬元的遣散費,對沖剩6千元,就極為深刻。
樂施會發表「年長人士及長者貧窮與就業問題研究」報告,推算「一養一」的兩老家庭最容易「入不敷支」,家庭財政每月約有1,500元赤字。 他們在受訪前三個月的平均月入僅7,144元,每人每月平均支出為4,300元,日常生活最大支出按次為食物開支及住屋租金。 長者貧窮 按數據推算,「一養一」的兩老家庭最容易陷入「入不敷支」的困境,每月支出比收入多出1,456元。
長者貧窮: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
社協培訓及組織長者,加強長者的社會參與,並組織「香港老人權益聯盟」,成員逾700多人,設有由基層長者組成的幹事會及不同關注組,於九十年代起長期為長者權益發聲,爭取改善退休保障、醫療健康、院舍服務及社區照顧服務等。 組織基層長者勞工及貧窮長者,共同倡議長者友善勞工政策及檢討退休保障,爭取三方供款的全港退休保障。 組織基層年長照顧者及慢性病患長者,關注社區及院舍照顧政策,醫療健康政策等,透過研究調查,傳媒報導及社會行動等爭取長者權益。 「居家安老」、留在自己熟悉的社區獨立自主地生活是很多長者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