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小,對意外發生沒有太大感覺,我個性不屬於悲觀,也因為年少無知,不會像大人想得太長遠。」當下家人和她只聚焦要面對的問題——做手術。 「我都擔心手術是否失敗,但不會想到手術後會變成哪個模樣。」她進行過十多次手術,切除雙臂手術逐步進行,留醫兩個月,可說是見證着雙手慢慢由有變無,她因此沒太強烈如突然醒來失去雙手的衝擊感。 「年紀小,對意外發生沒有太大感覺,我個性不屬於悲觀,也因為年少無知,不會像大人想得太長遠。」當下家人和她只聚焦要面對的問題--做手術。
展覽中亦展示了June 的素描作品,讓觀眾更深入了解整個創作過程。 若公眾只參觀展覽,沒有機會留意藝術家的背景,或接觸到她本人,很容易把一系列陶藝作品,簡化為一堆學院派藝術畢業生的離地習作。 然而,Siebers的「殘障美學」概念正好指出了一個事實:展能藝術家的身體本身,也是構成她視藝作碞的一個重要組成。
楊小芳: 直擊國際老化聯盟會議︰挑戰、轉化和改變為主題!全球推廣康老齡化,實踐「積極樂頤年」
盧氏雖然天生沒有雙手,但多年來以足代手,憑著驚人的毅力和頑強的意志,成為香港著名的口足畫家,其不少作品更被製作成明信片、賀年卡和海報。 展覽中,她最喜歡4幅表現春甜、夏酸、秋苦及冬辣的畫作。 楊小芳2023 她雖然因意外失去雙手,但靠著靈活地運用雙足,仍然能獨立生活,而且在跑步、游泳、繪畫、音樂等方面,都有出色表現。 小芳熱衷運動,甚至代表香港參加過在雲南舉辦的第七屆全國殘運會。
Lapper此後以自己的身體作為藝術創作的切入點,模仿雙臂毀掉的著名古典雕塑「米羅的維納斯」進行自拍;又製作不同的裝置,要求觀眾受限於各種身體姿勢才能欣賞的作品等。 她的自我暴露,對於各種當代媒介的挪用,建立了一整套讓自己和公眾重新認識那個獨特身體的手段,以至反思醫學、美學等文化場域,對於殘疾身體的文化形構過程。 失去雙臂、曾以為是家中負累,現在卻是父母眼中最放心的一個。
楊小芳: 意外失去雙臂 藝術家楊小芳 人生都是要靠自己
印象中,小芳無論做什麼都是自己一個人,好似她完全不需要任何人的幫助,反而會時不時出去幫助他人。 香港的展能藝術家,雖然一直給人一種「復康慈善」宣傳代言人的印象,但若留意到近年他們部份的專訪,會發現個別藝術家已開始少談自己的苦況和奮鬥歷程,反倒強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一面。 若有觸及其特有的殘疾人士身份,除了交代一點病歷,也開始著力指出其藝術作品隱含的獨特角度。
- 事實上,讀藝術對她的挑戰更大,舉例她曾用再造紙創作一個作品,聽起來簡單,作品的外框需要親手製作,她要用腳操作鋸子,比起用手只是幾分鐘可鋸到一條木條,她卻花上半小時,最終都可完成,當技能得到「升呢」會感雀躍。
- 「盡量不想麻煩到家人,他們亦有屬於自己的空間,自己做到就自己做。他們最擔心是下雨天,怕我淋雨,其實如無必要,我盡量避免雨天上街。」在學校裏,她不需使用特別器材,亦可享受陶瓷、攝影的樂趣。
- 香港展能藝術會青葉藝術家楊小芳熱愛創作,自2007年受老師啟發學習繪畫,尤其擅長以足代手繪畫國畫、水彩畫及抽象畫。
- 最喜愛繪畫自然景物,認為可給人寧靜的感覺,其理想是能繼續創作,成為一名產品設計師,運用創意改善生活。
2008年汶川地震,把她活埋26個小時,令她失去女兒,失去雙腿,亦失去婚姻。 但她沒有放棄生命,截肢兩個月後,她強忍疼痛,學會跪立,亦繼續跳舞。 2013年雅安地震,她奔赴前線當志願者,被譽為「最美志願者」。
楊小芳: 楊小芳追夢腳程
香港逸東酒店聯乘香港芭蕾舞團、NOWNESS Asia及不加鎖舞踊館,將在今個星期舉行為期5天的舞蹈、電影、音樂及文學交界的現場表演。 「舞動節2022:A Void」,邀請超過40位本地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創作超過20場現場表演。 當中包括行為藝術家楊小芳、獲取多次世界冠軍的鋼管舞蹈家張煒彥、香港唯一的專業粵劇男旦的菊紫雲(王侯偉)等。 但不是自己口裏說就可以,要消除對方的憂慮和相信也是不容易,楊小芳很理解院長的擔心。 為解除校方疑慮,楊小芳由專業的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撰寫證明表示她身體能獨力應付,最終如願入讀藝術學校。
近年,香港藝評界開始有質疑概念藝術的聲音,批評過去香港有過以概念藝術創作為名、表楊抽象理念的作品,不過是香港經濟豐盛時期由西方橫空傳入,錦上添花的裝飾品(註三)。 然而,我認為楊小芳這次個展的概念藝術處理,非但沒有陷入過去香港概念藝術的困局,反倒為概念藝術這種既有的策展模式,注入更多在地的意義。 這或許正是策劃這場《身體圖式》個展時,策展單位力圖避開的困局? 這是個視覺藝術的展覽,展覽簡介也刻意刪略用作媒體宣傳的「展能藝術家」身份,單把創作者看為新晉視覺藝術家就好。
楊小芳: 身體打敗仗失去味覺!救命回魂飲品:夏日椰香火龍果果昔
以前只愛短跑,純粹貪求短跑的速度與刺激,但近年卻愛上長跑,甚至連續三年參加本地的馬拉松賽事。 看著「2013年香港精神大使」之一的楊小芳,大家首先會留意到她的笑容,而不是她與別不同的身體。 出生於內地的楊小芳,在9歲時因誤觸高壓電而要切除雙臂,但她沒有因此抱怨一句,反而覺得上天能給她重生的機會,更要努力活下去。 楊小芳畢業於澳門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文學士(美術)及香港藝術學院。 2009年,她參加了在多倫多華人文化藝術展上的「Embracing Life – contemplation」。
他們以自己的方式觀察社會中微小卻充滿深意的瞬間,以作品呼應主題「短暫的現象」。 外婆與媽媽的保護和信任,小芳明白是令她樂觀關懷別人的來源,她們的身教難以盡錄,只能領會。 楊小芳2023 11年來作不同分享,小芳都不想談她們,即使這次談起她們小芳也容易觸動,眼眶紅紅。 她不會時刻向媽媽說多謝,但作傳媒訪問時談及媽媽,她看到媽媽在背後淡然一笑。
楊小芳: 雙腳, 小芳, 雙臂, 殘奧會, 殘障人士
2009年,纓淇獲她就讀的中學提名參選SSA,結果成功從香港羽毛球代表兼師姐葉姵延及前香港滑浪風帆代表陳敬然手上接受嘉許。 楊小芳 ▲ 楊小芳說:「常聽人說讀藝術無用,將來難找工作會『揸兜』,早期真的不敢想像會從事。」結果她一頭栽進去,至今仍創作不斷。 3位口足畫藝藝術家出席展覽開幕儀式,左二起:陳冬梅、盧佩鏞和楊小芳,左一為市建局物業及土地總監溫兆華。 成功克服心魔的纓淇,將運動場上的自信心帶到書本上,引領她定下修讀法律並成為大律師的目標。
電影《逆光飛翔》就是由其自身故事改編而成,他亦擔任男主角而聲名大噪。 採訪期間,小芳三番四次地重複說「只知條命很重要」、「只想救番條命」,其求生意志之堅強,不得不教人佩服。 小芳憶述,在醫院接受治療期間,有兩件事情令她繼續保持樂觀:一位跟爸爸相熟的流浪漢,經常到池塘捉魚仔,送給住院的小芳飼養解悶。 另一件事是一位痛失兒子的母親,跪地哭求醫生救回兒子,當時悲天憫人的場面,深深地觸動了小芳。
楊小芳: 積極 : 樂觀
這個《身體圖式》展覽,透過概念藝術的名目,所呈現藝術家的身體經驗,明顯比傳統的藝術形式,更能有效地突顯了展能藝術家作品獨有的殘障美學。 或許在香港,這種以現當代藝術媒介,探索殘疾人士個體經驗的創作,在展能藝術家群體之中,確實有點罕見。 不論楊小芳的才能或努力是否特別出眾,她的創作方式,已然為藝術與殘障」這個已然存在的社會文化議題,提供了一個有革新力的對話空間,我個人顧然相當期望這個空間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但也不想給藝術家太大壓力。 但至少,我希望透過這篇略見嘮叨的評論,讓公眾進一步注意到,展能藝術工作者,特別是其對現當代藝術媒介的介入,確實存在值得香港藝術界、復康界,以至藝術支助單位所共同關注。 曾代表香港參加港、澳、台、廣泳賽和傷殘亞運會的游泳選手,另一方面她亦運用靈巧的雙腳畫出一片天,成為殘疾運動員兼展能藝術家。
在運動會上,有教練看中了小芳的協調能力,便鼓勵小芳學習游泳。 憑藉驚人的毅力,小芳竟然從毫無水性的旱鴨子,遊上了殘運會女子蛙泳50米和100米的領獎臺。 這背後付出的淚水和汗水,是正常人的千百倍,但小芳卻無怨無悔。 楊小芳在9歲那年因意外需要截肢,自此過著沒有雙手的生活。 她喜歡運動,沒有因為身體上的障礙而停止;她喜歡繪畫,亦沒有因而擱筆。 她的人生,並無因為那次意外而變得灰暗,反之,更為精彩。
楊小芳: 藝術家背後的藝術家!由OL轉做月入$5,000裱畫師:裱畫讓我的完美主義性格完美發揮! 新文章
「盡量訓練自己去適應環境,而非環境適應我,如果每每是後者情況,我無論到哪裏都很麻煩,莫非要每個公共廁所都安裝一個適合我自理的工具?我不可有如此無理的要求,所以藝術學院亦不用有太多變動來遷就我一個人。」小芳輕描淡寫的說。 楊小芳2023 在適應了生活和學習上的諸多不便之後,不甘落後的小芳還主動報名參加更多的課外學習。 學習茶藝,對普通人來說就並非易事,而對於小芳這樣只能用腳拿起茶壺斟茶的情況,就更加困難了。
就以上種種,單在過去五年的Wisenews已查出近五十條提及她名字的文章和報導,若說她名氣不小,相信也不足為過。 只是這一切的「殘疾資歷」,對這次的策劃單位而言,似乎並沒有一項需要刻意提及。 市區重建局物業及土地總監溫兆華在開幕儀式表示,希望透過這個展覽讓更多市民認識這班生命鬥士和她們的作品,藉此鼓勵大家擁抱一個正面和積極的人生。 她從用腳拎東西開始學起,逐漸學習用腳拿餐具、用腳執筆、用腳翻書。 在課堂上,小芳的身邊擺放著一張5寸高的工作枱,這是她的課桌,上面整齊地擺放著課本和筆記。
楊小芳: 楊小芳
她與朋友在內地鄉下一個電力站附近玩耍,突發生意外,她走避不及被高壓電漏電所傷。 電擊後她整個人迷迷糊糊,被救醒後,只見一隻手腫脹,另一隻手掌則焦黑一片,卻不感到痛楚。 法官認為,張男未能理性處理與小芳間的關係,竟以騷擾的方式,造成她日常生活及社會活動遭到干擾,心理上承受極大壓力,但考量張男坦承犯行,碩士畢業,目前為工程師等狀況後,依《跟蹤騷擾防制法》判處拘役15日,得易科罰金1萬5千元。 身體圖式 (Body Schema)一詞,來自著名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的《知覺現象學》,意指一種肉身必然擁有的協調能力,是為一切人之存在,一切空間感、方向感的物理基礎 (註四)。 台灣視障鋼琴家,一出生,雙眼就罹患先天性視網膜病變,幼時聽到表姐彈奏兒歌,音符節奏過耳不忘,激發學琴的興趣,其後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系畢業。
每次和同學們一起外出的時候,小芳總會想自己應該設計怎樣的輔助工具來幫助大家更好的生活。 她的最終理想,是讓更多像她一樣的殘障人士,不需要別人幫助,可以盡情做自己喜歡的事。 小芳在來港定居之後開始學習畫畫,如今她的畫不僅在香港和內地展出,更有兩幅水墨作品,被視為殘障人士自強不息的見證,被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收藏。 此外,小芳也喜歡音樂,和朋友們組了一支三人樂隊獨立創作,自彈自唱。 小芳的音樂啟蒙老師Sabrina說,小芳和別的殘疾青年不同,她格外獨立,非常樂觀。
楊小芳: 【正能量】9歲意外觸電斷臂保命苦練以足代手 楊小芳走出傷痕堅忍追夢成藝術家
聽完老師講授的重點內容,小芳會用左腳把課本翻到對應的頁面,再用右腳夾著鉛筆,在筆記本上記錄。 校友藝術家June 楊小芳2023 Wong今次的個展以七月炎熱的香港作為主題,創作了一段動畫影片。 楊小芳 作品中包含日常生活的聲音,電影的橋段,以觀察與幻想描畫出她看見的城市。
Siebers把這種文化助力和批判空間稱為「殘障美學」,並將之與當代的女性主義、後現代主義批判理論作鮮明區分。 楊小芳 然而隨著時移世逆,面對近年香港藝術和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與轉型,「展能藝術這個名目,」有時到限制了這些藝術家,在個別藝術範疇裡的認受性。 「身體圖式」原本所指涉的,只是一種被動的實存狀態,不為人所意識,謹能由那高高在上的哲學家,來給你揭示。 但殘障美學的分析脈絡可以告訴我們,那種被動的身體圖式,在一個展能藝術家的創作過程裡,既時重新詮釋,同時也是透過陶泥的物料特性,結連、組合、重塑那一切,與藝術家本人身體血脈、率動密不可分的事態與情緒。 觀眾可以看見的,既非概念裝飾的仿製,又非對殘障身體的定形。 在那一系列的曖昧光影和身體意象之間,藉著陶瓷那堅固又脆弱、可存又可朽的物理特性,發現到一種貫乎內在與表象、創痛與再生之間的創造力。
楊小芳: 生活復常但經濟未復甦,中小企要數碼轉型!建立人才庫,中小企有何優勢?可做甚麼? 新文章
而是沒有了楊小芳,以身體為題材的概念藝術創作,就無法達到如今的美學效果。 楊小芳 採訪當日,不禁好奇地問:「今天家人有否陪你來?」原來來港的第一年,家人會陪她返學、放學,一年後她已不需要家人陪伴外出,今次也不例外。 「盡量不想麻煩到家人,他們亦有屬於自己的空間,自己做到就自己做。他們最擔心是下雨天,怕我淋雨,其實如無必要,我盡量避免雨天上街。」在學校裏,她不需使用特別器材,亦可享受陶瓷、攝影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