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覺地佛化自然,使自然界最大程度上與其宗教理念、生命感受相和諧,成為其解脫成佛的理想道場。 可以看出佛教徒的環境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普遍的人性需要。 而佛教首先把人生看成是苦惱的人生,然後進一步地分析這些人生的苦惱都是人們自己的無知貪慾招來的。 因此,人人都可以自己克服這些苦惱。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經驗,無一不是禪機。 佛教的生態實踐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對生命的保護,二是對環境的保護。 前者包含不殺生、素食、放生、和平運動等行為,後者集中體現為佛化自然、生活環保等。 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佛家的根本觀念。 佛家認為,諸罪當中,殺罪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 如果觸犯此戒,死後將墮入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即使生於人間,亦要遭受多病、短命兩大惡報。
積極人生觀: 經典名言語錄
借著這批助手的力量,貪圖五欲,即財、色、名、食、睡的快樂,而有貪、瞋、癡、慢、疑諸煩惱。 但意識是妄想執著而有,本來幻化不實,當人生四大分離死亡之際,意識隨之散滅,只留下一個生死流轉的根本:阿賴耶識,去承受那因善惡之業所招致的果報。 其次, 佛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使人積極奮發向上 。 佛教說人的身體是空的、假的,目的在勸人不要「處處為我」,而要「我為人人」,因為「我」既然是「空的」、「假的」,那麼功名利祿要來何用?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
- 它要我們鑒因知果,避惡趨善,淨化生命的本性,發揚人性的光輝。
- 關於這些,多少思想家、哲學家、宗教家,都想找出一個答案,然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沒有結論產生。
- 這妄心,就它的暗鈍來說,叫做無明;就它的能障覆自性來說,叫做業障;就它的薰習纏縛來說,叫做習氣;就它的動擾不安來說,叫做煩惱。
- 位於後院的禁毒專題展以科普形式解讀毒品危害、新型毒品特點等,普及識毒、防毒、拒毒的常識和技能,着力提高全社會禁毒意識。
- 以上是十二緣起中現在三因的愛、取、有,三支。
- 對一切有生命的,還得給他慈悲,給他快樂,幫助他解決苦難。
-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信徒尊崇他的偉大慈悲心,自然依循他的教化,止惡行善。 最重要的,還是修行達至涅槃之境,廣度眾生,造福社群,實踐他的自利利他精神,更將其悲智延續下去。 所以佛教並非不顧明天的放縱者,亦非挨饑抵餓之虐待者,而是以「中庸之道」(即中道主義)去面對人生──少欲知足。 參加宣誓港生表示,這是自己人生第一次宣誓,又與祖國的禁毒宣傳教育聯繫在一起,意義更加重大。 三界六道之眾生,包括:欲界(具有男女飲食之欲的世界)、色界(離男女飲食之欲的有形世界)和無色界(無形色的心識世界)。 所謂六道,是天道、人道、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積極人生觀: 對於「贏」有執著
佛陀在菩薩提樹下成道,所覺悟的內容就是「因緣法」。 他發現所有事物和人生的現象,都離不開因果的道理。 而生命的循環有如十二把鎖鏈層層相扣,互相依存。 因此,佛教用十二因緣來闡釋眾生為何有如此命途,追本尋源乃起於「無明」(愚癡)。
坐在原地等待機遇,無異於盼天上掉餡餅。 毫不猶豫儘快拿出行動,為夢想的實現創造條件,才是夢想成真的必經之路。 積極人生觀 較早前一條名為「我的生涯規劃」的影片極具爭議,更引起社會極大迴響。 因為影片直接道出了香港扭曲的社會價值觀,如讀書只求分數不求知識;上興趣班只為入好學校不為興趣。
積極人生觀: What is road rage? 什麼是 「路怒症」?
我們得到別人的認同,自我存在的價值也會相對地提高,做事也會變得更加積極,所以自信心和自我存在的價值可以說是相輔相承的。 其實,識與名色結合的生命,並不一定就是人,不過三界六道,以人為中心,所以我們在討論生命問題時,亦假設以人為物件。 假設說,神識以過去業力之因,生入人道,那麼在十二因緣的現在果報上說,就是倒時入胎,與父精母卵結合而成生命。 此生命發育至六根具備,出生人間,漸次成長,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感觸,而有苦樂的感受。 這便是十二因緣中的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支。
事實上,佛性與妄心,智慧德相與妄想執著,原本不是兩樣東西,但因有了真妄,動靜,明暗的不同,所以就有了佛性和妄心的分別。 水是靜態,水靜則明朗;波是動相,波動則昏亂。 水是體,體則真實不變;波是相,相則虛幻生滅。 這其中隨有動靜,明暗,真妄之別,但在本質上仍是不二的。
積極人生觀: 了解佛學 建立積極人生觀
嚴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種基本戒律是佛教的基本教義。 這五戒就是儒家所提倡的仁(不殺生)、義(不偷盜)、禮(不邪淫)、智(不飲酒)、信(不妄語)。 佛教認為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也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 飽嘗鐵窗之苦。 積極人生觀 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 這樣,這個社會就成為寧靜、安樂的社會了。 因此,佛教的人生態度有淨化社會、人心的積極作用。
在此次比賽中,蘇樺偉首次奪金,使他明白原來努力練習可以得到金牌。 積極人生觀2023 正是因為有了風雨的洗禮才能看見斑斕的彩虹;有了失敗的痛苦才會嘗到成功的喜悅。 象人類的其它態度一樣,悲觀不但可以減輕,而且通過努力還能轉變成一種新的態度:樂觀。
積極人生觀: 要不得的價值觀 積極正面做人成功要訣
持續學習成長是青少年持續發展與維持競爭力的重要關鍵。 情緒智商《EQ》的作者哈佛大學教授高曼博士發現,一個人的成功,專業知識只佔20% 的影響。 態度與人際關係等能力佔80% 的影響。 卡內基訓練能有效地幫助孩子從青少年時期開始培養更自信積極的人生觀、良好的溝通能力,情緒管理、人際關係能力、自我管理、責任感及學習熱忱。 最後亦最重要,希望能改善同學的態度,培育學生對佛教建立反思與同理心,發展學生對不同宗教持有同理與尊重的態度;促進學生建立積極的人生觀。 此外,我們要明白做人或做事永遠都不會有完美的,更不可因此而沮喪,要盡力去做,積極克服箇中困難。
一、富蘭那迦葉:是一位懷疑論者;以為人生的善惡,並沒有一定的標準,不過因社會習慣而來。 因此,社會習慣所謂善惡,未必就是真善惡,所以為善為惡不應有業報。 "十二因緣"語,是佛陀根據自己對人生現象的觀察而建立起來的。 積極人生觀2023 例如,"無明"指不明事理,並不能作為行為產生的唯一的原因。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成就佛道,出定後說的第一句話便是: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因妄想執著,不能徵得。
積極人生觀: Think positive! 積極樂觀地考慮問題
無始以來,它在六道中生滅相續,永無止境。 它的本體,雖因污染而生長在六道,但若淨化亦可超登聖域。 由此觀之,使我們知道我們肉體的驅殼雖然短暫渺小,幻化不實,但我們生命的本體則是永恆存在。 所以人生的價值,不在目前的肉體上、感官上的享樂,而在永恆生命本體的淨化。 淨化本體的方法,則是以佛法上的六度,也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來淨除我們心識上的六弊,即慳貪、毀犯、瞋恚、放逸、散亂、愚癡。 這六弊淨除了,我們生命的本體即可恢復本來的明朗,獲得永恆的解脫。
所造之因,必有所結之果;所結之果,亦必有所造之因。 種何因,得何果,這在因果法則上是絲毫不爽的。 積極人生觀2023 積極人生觀2023 梁啟超先生,在《佛陀時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綱要》一文中,對於「業」有一段頗為詳盡的解釋,今摘錄如下,以助我們對業的瞭解。
積極人生觀: 什麼是菩薩?|妙印禪心
人有決定自己命運和前途的權利,人有獨立自主的人格。 有了獨立自主的人格,人就能到自尊和自信。 佛教認為,眾生起惑造業而沉淪六道,受無量苦,十分冤枉。 因為眾生本來與佛平等,具有同樣的智慧功德,只是由於妄想執著,枉受輪迴。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這一句話在於啟發眾生的智慧,增長眾生的悲心,不但希望眾生自己不要枉受輪迴之苦,也希望讓一切有緣的人出苦。
關於業,人頗難瞭解,它無形無相,無質無量;但起心動念,皆成業種,且又永不磨滅,恒久存在,遇緣則起現行。 我們如果勉強作一個比方,不妨說是人意識裏的印象。 我們每有起心動意,以及語言行為,不拘是善是惡,意識中必留一印象,這就是業種印入八識田中。
積極人生觀: 積極樂觀的名言警句
還有五陰(即蘊)熾盛苦,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 眾生妄想執著,於是五陰熾盛,受一切苦厄。 五陰障蔽了本有的佛性,所以它最苦,余苦皆從它而生,其為八苦。 眾生之所以受苦,在於眾生只是還沒有覺悟的佛,覺悟的眾生才是佛。 有了苦樂的感受,就會躲避痛苦,追求快樂,此不獨於人,動物皆然。 既然追求快樂,自然就有貪愛:貪財愛色,爭名奪利。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財富的多少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精神充實與否,只有修養道德,淨化心靈,才能歡度心安理得的人生。 佛教認為,只有像周利盤陀伽念誦「掃帚」才能除去心垢,用掃帚開發心智思惟,最後得到解脫,證阿羅漢果。 「掃帚」二字並非法義聖諦,卻能令人開悟見智。 念誦「掃帚」不是佛法,但是能令人深心思惟,顯露智光,使人契入大道。
積極人生觀: 佛教2500年:原始佛教的宗教哲學思想2
13、以幽默的態度來接受現實中的失敗。 有幽默感的人,才有能力輕鬆地克服惡運,排除隨之而來的倒霉念頭。 2、不管多么嚴峻的形勢向你逼來,你也要努力去發現有利的條件。 不久,你就會發現:你到處都有一些小的成功,這樣,自信心自然也就增長了。
這類聖者肩負如此艱巨的神聖任務,必須富有大慈悲、大智慧、大願力、大功德才能做到。 再進一步說,生命由何而來,往何而去? 難道說一個人竟是無緣由故的生到世間,昏昏昧昧的度過一生,然後三寸氣絕,一切斷滅嗎? 生命如果當真如此,則生命還有什麼意義? 積極人生觀 人生如果僅是為了享受,或終生充滿痛苦,則生命還有什麼價值?
積極人生觀: 2. 佛法的人生觀
佛的教義在於度眾生成佛,要擺脫生死,要普作救度,宏揚正法,這些思想就是背塵合覺的開始。 佛教認為,這是可貴的「始覺」的萌芽。 久久堅持不斷發展,就自然達到念念之間,事事之間,處處之間都是背塵合覺,慢慢就跟本有的覺性就合了。 積極人生觀2023 就是說有一天始覺能與本覺相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