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病人在完成治療之後仍需定期覆診,監察治療後的身體狀況。 在完成治療後的首兩年內,醫生大約每隔數個月會替病人診症,其間會為病人進行臨床檢查,以及其他有需要的造影檢查如電腦斷層掃描或正電子電腦掃描,以了解鼻咽和頸部的情況,並監察癌症是否有復發迹象。 鼻咽癌的治療方法包括單獨或合併使用放射治療(利用X光對付或消滅癌細胞)及外科手術。 如癌細胞轉移遠處,可同時使用化學(使用抗癌藥物)和放射治療。
- CA125常被與婦科癌症畫上等號,像是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輸卵管癌,甚至女性乳癌也和它有關。
- 但要留意,化療藥物的原理旨在攻擊迅速分裂的細胞,惟正常細胞也會同時受影響,引發身體各種副作用。
- 耳鼻喉專科醫生何志謙表示,鼻咽處於頭部中間位置,咽位在鼻腔之後,單從肉眼是難以察覺癌腫瘤,病發時症狀也不明顯,需經過內窺鏡及驗血檢查才得知結果。
- EB 病毒有可能引致傳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但人體的免疫系統一般能夠識別和消滅病毒,而患者在康復後亦甚少留下長期的後遺症,也不會因此而患上鼻咽癌。
中大醫學院化學病理學系教授陳君賜解釋,大部分人體內均有EB病毒潛伏,或因而造成假陽性。 當AFP數值過高,可能是肝癌導致,也可能是肝硬化、慢性肝炎,或者是女性懷孕造成。 賴基銘表示,如果AFP數值為幾百ng/ml,通常只是一般肝臟疾病,但如果追蹤發現數值持續升高,甚至高達數千ng/ml,就要強烈懷疑是肝癌了。 許多民眾看到健檢報告上有一些抽血檢查項目,叫做「癌症指數」,發現自己的癌症指數過高,十分擔心自己是不是得癌症了? 鼻咽癌驗血指數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前萬芳醫院研究副院長賴基銘說明,癌症指數高不一定是癌症,也可能是其他良性疾病造成。
鼻咽癌驗血指數: 早期偵測鼻咽癌 EBV DNA 可以幫上忙
鼻咽癌的症狀大致分為四類:第一是頸部症狀,第二是鼻部症狀,第三是耳部症狀,第四是神經症狀。 陳媽媽說,她立即帶兒子到醫學中心的腫瘤科就醫,醫師用內視鏡看到鼻腔後方的咽部有個紅豆大的小腫瘤,當場切除送驗後發現是0到1期癌症,目前兒子復原良好,困擾他多年的鼻塞症狀也不藥而癒。 陳媽媽說,她先後罹患乳癌和胃癌,定期到呂紹達的診所回診複檢,4月10日去抽血時順便叫陪同的兒子也做健康檢查,連抽血癌症篩檢也做,沒想到一向是運動健將的兒子,竟然也罹癌了。 鼻咽癌驗血指數2023 因此,癌症指數並不是理想的癌症篩檢方式,臨床上主要用來評估癌症治療效果或是追蹤癌症復發。 賴基銘提到,目前政府提供的免費四癌篩檢,並不包含癌症指數,就是因為它的缺陷可能引起民眾過多的緊張。 賴基銘說明,癌症指數雖然在臨床上具有參考價值,但並不適合做為判斷是否罹癌的標準,原因在於兩大特性──不敏感(sensitive)、沒有特異性(specific)。
這個研究顯示EB病毒DNA跟鼻咽癌有顯著的關聯,而且跟偵測抗體不同,大多數人體內 EBV DNA 是陰性。 雖然感染EB病毒初期會出現陽性反應,但若是一個月後 EBV DNA 依然陽性,就要小心鼻咽癌的風險。 而診斷鼻咽癌需要做鼻咽內視鏡,這類的狀況就演變成需要定期(半年或一年)追蹤鼻咽內視鏡以早期診斷。
鼻咽癌驗血指數: 癌症研究
台灣是鼻咽癌的盛行地區,除了使用鼻咽內視鏡診斷之外,也有一些抽血項目可以評估鼻咽癌的風險。 最近幾年發現幾驗 EBV DNA 可能可以幫助早期診斷鼻咽癌。 醫生會按週期進行化療,一般一個療程持續3至4星期,每個療程後會確保患者有足夠時間休息和恢復身體狀態。 但要留意,化療藥物的原理旨在攻擊迅速分裂的細胞,惟正常細胞也會同時受影響,引發身體各種副作用。
Yes本人同意所提交之個人資料會交予香港綜合腫瘤中心作聯絡及跟進用途。 如日後有合適或同類產品/服務、活動或由醫護人員提供的最新專業健康及癌症資訊,本人同意香港綜合腫瘤中心可以電郵通知本人。 電腦掃描利用較强劑量的X光射線,從多角度拍攝人體内部影像,再由先進的電腦技術合併多組極薄的橫切面影像,組成清晰的三維影像,以顯示身體內器官的狀況。 核子醫學掃描檢查方法之一,檢查時會以正電子掃描儀器進行全身或局部檢查,是現時最有效的評估腫瘤檢查方法。 PSA和攝護腺有密切關連,許多人以為PSA高就等於攝護腺癌,但其實良性的攝護腺肥大也會使得PSA數值升高,不必過度擔心。
鼻咽癌驗血指數: 藝人Melody健檢發現「鼻咽癌指數高」 快分辨:是鼻炎還是癌化警訊?
化療的副作用要視乎使用藥物的類型及劑量,常見副作用包括脫髮、口腔潰瘍、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瀉、增加感染風險(白血球下降)、容易瘀傷或出血(血小板數量低)等。 部分藥物可能影響神經末梢,導致手腳感覺麻痺,甚至令手部靈活性降低,影響日常生活。 如化療期間出現不適需立即通知醫生,醫生會就不同副作用制定舒緩方案,或調整用藥。 鼻咽癌是發生在鼻咽部位的癌症,由於鼻咽位於鼻腔後方和喉嚨後面的上方,一般需要透過內窺鏡才能檢查清楚,加上鼻咽癌的部份病徵與呼吸道疾病如鼻炎、鼻竇炎等相似,容易令人混淆,以致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已屆晚期。
進行檢查時,醫生會放入一條幼長的軟式或硬式內窺鏡,透過內窺鏡附有的燈光及鏡頭取得清晰的影像,以檢查鼻腔、鼻竇、咽喉和周邊組織的健康狀況。 300位中有2位雖然內視鏡與MRI都無異常,但在後續追蹤期間出現了鼻咽癌,一位在4個月後,一位在22個月後診斷鼻咽癌。 309位當中有300位接受鼻咽內視鏡以及MRI(若無禁忌症)後有34位診斷鼻咽癌。 我們的團隊由具有豐富醫學寫作經驗的記者、編輯組成,內容來自採訪諮詢資深癌症醫學和照護知識的專家與相關書籍,盡力提供正確可信的醫療健康知識。 但無意取代專業醫師診斷,無法為個別讀者對內容的應用負醫療或法律責任。 鼻咽癌驗血指數2023 若有直系親屬曾經患上鼻咽癌,其他家庭成員罹患鼻咽癌的風險會較一般人高。
鼻咽癌驗血指數: 鼻咽病毒檢測準確度
其中309人在首驗及覆驗呈陽性反應,需接受鼻咽內窺鏡及磁力共振掃描檢查,最終34人確診患上鼻咽癌,當中7成屬第一或第二期。 惟有首驗及覆驗呈陽性反應的參加者不願接受進一步檢查,最終32個月後發現患末期鼻咽癌,並於2個月後病逝。 賴基銘強調,如果發現癌症指數高,也不需要太過緊張,可以持續追蹤觀察,如果數值起起伏伏,通常是一般身體發炎造成;最好的方法還是找專科醫師做進一步檢查,如果真的有惡性腫瘤,才能盡早發現並治療。
不過,這種風險未必源於家族遺傳,亦有可能因為環境因素,例如居住在相同地區,擁有類近的飲食習慣所致。 鼻咽癌常見於中國南方(包括香港)、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在加拿大西北部和格陵蘭島也比較常見。 不過,當本來居住在華南地區的人士搬遷到另一個鼻咽癌發病率較低的地區(如美國或日本),他們患鼻咽癌的風險會有所降低,而他們的下一代患鼻咽癌的風險也相對較低。 相對人種,鼻咽癌的風險與居住地區有更大關聯,例如在中國出生的白種人,他們患鼻咽癌的風險較在美國出生的白種人高。 大部分病人確診時已屬第三、四期,癌症已擴散至淋巴、頭以及其他地方。
鼻咽癌驗血指數: 鼻咽癌治療方法
鼻咽癌可根據腫瘤大小、有否擴散到淋巴結,以及是否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而分為四期。 第一期腫瘤仍然局限在鼻咽以內,第二、三期擴散至淋巴,第四期則再細分為4A、B和C,4C期就是指腫瘤已擴散至其他器官。 期數越後,癌症能根治的可能性越低,但隨著鼻咽癌治療不斷進步,存活率已較二、三十年前大大提升。
所謂「不敏感」,就是雖然癌症指數高,但不見得真的罹癌;沒有特異性則是指,癌症指數高的原因,有很多的可能性。 如果病人出現以下徵狀,例如復發性流鼻血、鼻瘜肉、慢性鼻竇炎、感覺鼻腔或喉嚨有異物、吞嚥困難和阻塞性睡眠窒息症時,建議進行鼻咽喉內鏡檢查。 鼻咽癌驗血指數2023 呂紹達說,及早發現的陳生真的非常幸運,鼻咽癌好發一般都在40歲以上民眾,雖然也有20幾歲就出現病例,但15歲就被確認罹患0到1期,令人難以置信,除基因表現外,很難解釋這件事。 不少市民都會將癌症診斷(Diagnosis)與癌症篩查(Screening)歸納為癌症檢查,但其實兩者大有不同。
鼻咽癌驗血指數: 鼻咽癌檢查費用
鼻咽癌的病發高峯年齡為40至60歲,是香港與南中國其中一種最常見的癌症。 患有早期鼻咽癌(第1及第2期)的病人,只需接受放射治療,其五年存活率可達85%。 相反,患有晚期(如第4期)鼻咽癌的病人,除放射治療外,還需接受包括化療的系統性治療,其五年存活率約50%。 子宮頸癌篩查方法主要包括: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檢測,以及子宮頸細胞檢驗(又稱子宮頸抹片或柏氏抹片)。 進行篩查時,醫護人員會將一個窺器放進女性的陰道內,然後用刷子於子宮頸的表面抽取樣本作化驗。
在2018年,本港有超過830宗鼻咽癌新症,其中男士個案錄得逾600宗,在男性常見癌症中排行第六位,死亡個案排行第八 。 雖然近二、三十年鼻咽癌發病率持續下降,但在 20至44 歲的年輕男性之中,鼻咽癌依然位列常見癌症首位,情況不容忽視。 57歲盧先生兩年前透過是次研究確診患一期鼻咽癌,他無吸煙習慣,事前沒病徵。 透過磁場和無線電波創造身體部位的薄層影像,亦可按需要進行特定部位的額外磁力檢查。 由於九成的鼻咽癌都會在鼻黏膜表面增生,鼻咽喉內窺鏡就可以發現到該些病變組織。 同時,鼻咽喉內窺鏡亦可以抽取少量活組織,以化驗及診斷是否有鼻咽癌病變。
鼻咽癌驗血指數: 相關文章
惟鼻咽內的腫瘤靠近顱神經和血管,較難到達,所以手術並不是治療鼻咽癌的常用方案。 若癌細胞已擴散到頸部淋巴結,醫生或會建議患者先接受同步放化療,再透過手術切除淋巴結,惟手術有可能導致神經損傷,導致患者出現耳朵麻木、手臂無力(無法舉高過頭)、下唇無力等後遺症。 視乎神經損傷的程度,這些手術後遺症有可能在數個月後消失,但亦有可能屬永久性。 至於什麼是E.B.病毒檢查,就是檢查病人血中E.B.病毒的抗體,大部份鼻咽癌的患者其血中E.B.病毒值都有升高的情形發生,但在病患接受治療成功後其指數也會下降。 不過E.B.病毒與鼻咽癌的關係到目前為止並未完全清楚,而一般成人大都接觸到E.B.病毒,故其血中的抗體也多半呈現陽性反應。 至於臨床上醫師多半會利用E.B.病毒之病毒胞膜抗原所引起的抗體來做為鼻咽癌的篩檢工,尤其以檢測球蛋白G、A兩種較被常用。
部份鼻咽癌帶有高於正常水平的「表皮受體生長因子(EGFR)」,研究顯示這種因子會加速癌細胞的生長速度。 透過使用標靶藥物「表皮受體生長因子(EGFR)抑制劑」,可阻斷EGFR接收指令細胞生長和分裂的訊號,減慢或阻止腫瘤生長。 標靶藥物在鼻咽癌治療中的確切作用仍在研究中,當癌細胞擴散、復發或患者接受化療後腫瘤仍繼續生長,醫生便會考慮將標靶藥與放射治療或化療一同使用。 醫生會在不同情況下使用化療治療鼻咽癌,例如晚期鼻咽癌的首選治療方法為同步放化療,由於部分化療藥物能夠增加癌細胞對放射治療的敏感度,因此有助加強治療效果。 若癌細胞擴散到肺、骨或肝等遠端器官,醫生或會考慮單獨使用化療或與放射治療一併使用。 化療也可用於輔助治療,即放射治療後進行,減低復發風險;部份醫生也會採用誘導化療,即於同步放化療前先單獨使用化療。
鼻咽癌驗血指數: 鼻咽癌自我檢測
醫生會透過臨床檢查,觸摸頭頸位置是否有異常,例如頸兩側、淋巴位置是否有腫塊;血液測試則檢查身體是否存在抗EBV病毒的抗體。 部分研究顯示,鼻咽癌的區域性與當地飲食習慣有關,例如華南地區較常進食含鹽量高的醃鹹魚和鹹肉,而這些飲食習慣都會增加患鼻咽癌風險,但當飲食習慣逐漸西方化,鼻咽癌的發病率便有所下降。 研究亦發現部分飲食習慣,如攝取較多堅果、豆類、水果和蔬菜,少吃乳製品和肉類的飲食,有助降低患鼻咽癌的風險。 鼻咽癌驗血指數 由於兒童的免疫系統尚未發展成熟,因此耳朵感染在兒童中特別常見,惟在成人身上卻較少發生。 倘若在沒有傷風冒感情況下持續出現單側耳朵發炎的情況,建議作進一步檢查。 對於檢驗呈陽性的309人中只有34人確診,盧解釋,測試的陽性預測值達11%,已較一般癌症檢測的約3%高,未來將進一步研究檢驗呈陽性但未患癌的原因,及日後患癌的風險。
利用連接鏡頭的幼軟導管,從口或鼻插入鼻咽進行檢查,查看鼻咽內有否變異跡象,如發現懷疑變異,醫生一般會鉗取活組織作病理化驗,以確定病因。 鼻咽癌的確切病因未明,但相信與EB 病毒(EBV, Epstein-Barr Virus)感染有關。 EB 病毒有可能引致傳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但人體的免疫系統一般能夠識別和消滅病毒,而患者在康復後亦甚少留下長期的後遺症,也不會因此而患上鼻咽癌。 不過,在某些罕見情況下,EB病毒的DNA會與鼻咽細胞的DNA混合,病毒基因會指令鼻咽細胞異常分裂和生長,引發癌變。 鼻咽癌是本港十大癌症殺手之一,由於早期鼻咽癌無明顯病徵,逾7成患者確診時已屆晚期,令5年內存活率低於7成。 中大一項研究發現,透過血漿分析可有效將鼻咽癌發現期數推前,大幅增加患者康復機會。
鼻咽癌驗血指數: 放射治療
賴基銘提到,通常攝護腺肥大造成的PSA數值,頂多是正常值的兩倍(約5到10 ng/ml),如果超過10 ng/ml就可能是攝護腺癌。 以較強劑量的 X 光射線,從不同角度拍攝人體内部的影像,再以電腦合成多張橫切面影像以至是立體影像,顯示鼻咽的狀況。 除此之外,醫師也提醒,如果鼻水變成黃膿鼻涕時,就要當心急性鼻竇炎。 尤其近日曾染疫或是長期過敏性鼻炎患者更要警覺,當鼻腔及鼻竇黏膜因發炎、過敏而腫脹,分泌物增加的話,鼻竇出口常被阻塞,分泌物無法排出。 在科技不斷進步下,現時醫學界已經引入「次世代 DNA 測序技術」,可以針對性檢驗血液中有鼻咽癌特徵的 DNA。 暫時緩解過敏性鼻炎、枯草熱所引起之相關症狀(流鼻涕、打噴嚏、眼睛及喉部搔癢)及過敏所引起之搔癢、皮膚癢疹。
- 絕大部份患者會進行體外放射治療,利用高能量X光線將癌細胞殺死,達至根治療效。
- 復康護理計劃能讓病人對日後的復康進程更加清晰,加強對疾病掌控的信心。
- 台灣是鼻咽癌的盛行地區,除了使用鼻咽內視鏡診斷之外,也有一些抽血項目可以評估鼻咽癌的風險。
- 子宮頸癌篩查方法主要包括: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檢測,以及子宮頸細胞檢驗(又稱子宮頸抹片或柏氏抹片)。
- 鼻咽癌的確切病因未明,但相信與EB 病毒(EBV, Epstein-Barr Virus)感染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