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次活動展出逾百件收藏,包括 50 年代用作簡介上演電影的戲橋、多款不同舊戲票,包括超等位、堂座、午夜場、戲院員工制服、英皇道電車站明信片、舊北角鳥瞰圖等。 除此之外,參加者還可回顧皇都戲院大廈樓書,以及由香港電影海報大師阮大勇繪畫的 70 年代電影海報等,更罕有展出 1978 年已故國際巨星李小龍遺作《死亡遊戲》的電影海報及節錄,務求重塑昔日有「小上海」之稱的北角人文風貌。 透過舊式表演舞台等場景佈置,重塑昔日有「小上海」之稱的北角人文風貌。 從外牆的舊電影海報燈箱、「小上海」展館、到璇宮戲院的經典表演舞台、仿製的大型桁架模型,再配合特別投影裝置、燈光同音樂效果,每一位到場嘅參加者都好似走左入時光隧道,再次同皇都戲院一齊經歷時代變遷,體驗歷年來嘅香港電影文化。
- 現時北角一帶由於有不少福建僑民聚居,因而被稱為「小福建」,但其實早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這裏卻是上海人及洋人聚居之地;所以當時有「小上海」之稱的北角,曾先後出現過名園及月園兩個遊樂場以及多間夜總會和戲院。
- 月前,發展商用47.76億元投得皇都,高調承諾日後將會保育戲院。
- 展出的還有皇都戲院70年代票房紀錄、租約、甚至員工例假單等,儼如重溫當年港產片風光的日子。
- 他稱,一直以來古諮會對很多年齡不足的建築物都不太傾向保育,因此這次作為戰後建築物的皇都戲院得以升級,在這層面上已是個重大突破。
- 按照現有的法例,超過五十年樓齡的樓宇,只要發展商收購到八成業權,餘下的兩成就可過強制拍賣業權。
另外Architecture Commons則建議引入集合美食市場、都市農場及可作共廚會堂或其他用途的多功能空間。 活現香港將於明起至本月26日,於北角Connecting Spcae舉行展覽,展出皇都戲院的歷史及以上新概念外,亦有3個由樂高積木砌出,已活化的油麻地戲院,已成歷史的利舞臺戲院及前景打問號的皇都戲院。 落成於1952年的皇都戲院,是香港碩果僅存、歷史最悠久的大戲院,而天台的拋物線型拱橋式桁架,更是舉世無雙的獨特設計。 新世界在11月中完成法律程序成為業權持有人後,須待建築保育團隊進入皇都戲院,進行全面及仔細的勘探工作,才能擬定出詳細保育及發展兼備的方案。 新世界發展宣布,將為擁有68年歷史的前皇都戲院部分(下稱「皇都戲院」)啟動保育計劃。
皇都戲院內部: 北角皇都戲院重溫歷年電影歷史!50年代舞台/懷舊海報/老戲院場景帶你回到過去
《尋找你我他的皇都》導賞活動示範了如何在保留昔日文化情懷的同時,注入與時並進的新元素,令人不禁期待預期於2026年完成活化工程的皇都戲院,將以怎樣的新面貌重現公眾眼前。 皇都戲院內部2023 導賞活動中展出了多張由香港電影海報大師阮大勇繪畫的經典電影海報,包括由許冠文、許冠傑、許冠英三兄弟主演的《天才與白痴》、《半斤八両》,以及李小龍遺作《死亡遊戲》等,全部均曾在皇都戲院上映,是許多港島街坊的集體回憶。 「京華招牌」是在皇都戲院內留守最久的店舖,在《尋找你我他的皇都》導賞活動中,可見店舖已人去樓空,但「京華招牌」四個大字依然搶眼。
近日揭開序幕的「皇都戲院」標誌,設計靈感源自保育團隊搜集的文物,參考皇都昔日標誌及舉世無雙的「飛拱」桁架建築,創作全新復刻標誌。 年輕一代對於北角的印象可能是「小福建」,但其寶在二戰前後,北角曾是香港的「小上海」,上海人南下逃避戰亂,到香港落地生根,也將一代上海人在 40 年代末的歌影娛樂記憶移植到北角。 上海人喜歡看西方電影,1952 年落成的璇宮戲院 (皇都戲院前稱) 便是專門放映荷李活電影。 上海人聚居更帶來了眾多知名的上海菜館和奢華的娛樂場所如麗池夜總會,而皇都戲院位置亦鄰近上海人聚居的堡壘街。 上海初代移民為香港注入了自身文化同娛樂生活習慣,可見皇都戲院和附近社區的歷史背景存在緊密的關係。 天台上俗稱飛拱的拱型混凝土桁架結構 ,作用是為了支撐戲院內部的天花。
皇都戲院內部: 從璇宮戲院變皇都戲院 國際巨星演出
返回室內,與天台並列的室內空間,該是戲院的「超等位」,不過這天摸黑來到,超等位的拱形入口已被石屎封上。 然後,她來到戲院裏位置最高的放映室,現在放映室已沒有放映機,放映的窗口也已被封,不過室內空間該沒有大改動。 「超等位」與「堂座」樓下有四個洗手間,男女廁各二,吳韻怡說,洗手間雖仍有尿兜坐廁,但這空間已變了放置雜物的士多房,抬頭看,見到天花呈梯級形——那是堂座的地台,「這證明了現在的桌球會地台下,堂座的座椅雖已被拆走,但梯級形向下斜的地台,原來仍然存在」。 戲院雖已改裝成桌球會,但若有心保留建築、把建築還原成戲院再保育,其實只要拆去假天花與假地台,將其他戲院配套設施如放映室、樂池、超等位重新鋪上電線,電燈亮起,這座戰後最老的戲院,重見天日並不是癡人說夢。
集團將盡力復修該一級歷史建築,保留和重塑戲院古蹟的歷史面貌,包括天台俗稱「飛拱」的桁架建築,致力重現上世紀50年代的輝煌,建構以表演藝術、文藝薈萃為主的香港「文化綠洲」。 新世界發展執行副主席兼行政總裁鄭志剛表示,將努力在硬件及軟件上融合,把歷史價值、文化氣息及社區情懷注入未來的皇都戲院中,讓皇都戲院重生。 新世界發展10月8日以47.76億元投得皇都戲院大廈業權,是歷來最大宗強拍項目。 該集團已委聘三大英國及本地建築保育顧問為戲院制訂保育管理計劃,包括研究皇都戲院的歷史價值,並會在場內作3D掃描及勘探,以掌握皇都的內部結構。 計劃保育為藝術文化表演場所,並會保留天台巨型飛拱,計劃開放飛拱範圍作休憩空間,讓公眾可近距離欣賞及打卡。 新世界發展去年成功取得擁有68年歷史的英皇道 號皇都戲院大廈業權後,宣佈將盡力復修屬一級歷史建築的前戲院部分,包括天台俗稱「飛拱」的桁架建築,目標是建構一個藝術文化表演的全新地標。
皇都戲院內部: 中國救援隊完成國際救援任務平安回國 香港特區救援隊同機抵達
雖然大廈在過去數年被大規模收購,但於2015年,大廈進行了舊樓更新工程,涉及1,400多萬元,每戶約需交3-4萬元。 大廈樓齡50多年,但當年建築結構做得很不錯,而維修工作現已完成。 到了1970年代,香港一度盛行海外歌舞團表演,而皇都戲院也是一個十分受歡迎的表演場地,曾到此表現的包括日本松竹歌舞團及台灣藝霞歌舞團。 但論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演出,可能是1970年8月隨台灣凱聲綜合藝術團而來的鄧麗君。 易手後的璇宮戲院改名為皇都戲院,於1959年2月8日開業,其後在1960年代主要放映西片和國語片,到1970年代初加入嘉禾院線,直接締造了港產片於1970和1980年代的黃金歲月, 上皇都戲院看電影是很多北角街坊及香港戲迷的集體回憶。
而北角皇都戲院僅被建議評級為最低級的3級歷史建築,意味着建築物本身可以拆卸,再以另行方式保存。 皇都戲院內部 不過,古蹟辦的人大抵沒有好好研究過皇都內部,「活現香港」最近邀請中大保育專家吳韻怡到戲院內部,發現桌球會所當年只是把戲院用假天花與地台遮蓋便營業,換句話說,戲院大部分的原裝結構,包括梯級形的堂座地下、舞台裝置、放映室等,仍保留至今,等待重見天日。 皇都戲院內部2023 皇都戲院內部2023 對部分人來說,與現時高樓大廈相比,皇都格格不入,只是殖民時代的建築物。 不過,此建築據說是當年西方現代主義的作品,其中屋頂有幾條橫豎交替的石屎樑柱,聞說是全球獨一無二的設計。
皇都戲院內部: 二、流行文化 香港發展精髓
自從新世界發展去年成功取得擁有 68年歷史的皇都戲院大廈業權後,就一直努力復修前戲院的部分,當中包括天台俗稱「飛拱」的桁架建築。 戲院內部方面,以當時美國最新型電影院所具備的條件為藍本而設計,更兼備有舞台裝置。 為了達到更佳的聲學效果,屋頂的拋物線設計是經過精密的計算;放映室及冷氣裝置均特別由屋頂桁架的其中兩條弓弦桁樑 獨立吊著,以減低因室外噪音所產生的震盪的影響。 另外,戲院室內的裝潢以超現代主義 為主,吸音板及燈光板結合了現代雕刻設計,巧妙地融入為室內裝飾的一部份。
- 2015年7月,代表新世界發展為首等財團正式展開大規模的收購舊樓行動,成功購入該廈逾兩成業權,並落實向小業主進行收購,全幢涉資逾36億。
- 除此之外,參加者還可回顧皇都戲院大廈樓書,以及由香港電影海報大師阮大勇繪畫的 70 年代電影海報等,更罕有展出 1978 年已故國際巨星李小龍遺作《死亡遊戲》的電影海報及節錄,務求重塑昔日有「小上海」之稱的北角人文風貌。
- 40至50年代,不少上海人因為國共內戰而南下來到北角聚居,有商人參照當年夜夜苼歌的上海,在北角開設戲院、舞廳等娛樂場所,令北角有「小上海」之稱。
- 團隊搜尋舊圖紙時,發現璇宮戲院的圖由一名外籍測量師簽署,而圖上同時留有真正設計者的名字,他是一個由國內南來、名為劉新科的建築師。
- 而拋物線形的混形土桁架製作上比起方正的桁架更具難度,這屋頂結構的特殊設計不僅是全港獨有,當時報章亦形容為遠東罕有。
- 現時,皇都戲院商場內部仍有著不少歲月的痕跡,大多保留著昔日的格局。
大學選科時,她自然而然地選擇了建築系,「對舊事物有興趣、也對設計有興趣,建築系似乎能滿足到。」畢業後,她到了中大建築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工作,自此踏上文物保育之路。 5年前,新世界發展開始收購戲院商戶業權,事件醞釀幾年,民間要求保育皇都消息不絕於耳。 直至本月初,新世界宣布成功投得皇都戲院,新世界行政總裁鄭志剛強調將「形神俱備」地保育皇都戲院。 新世界發展行政總裁、Culture for Tomorrow創辦人鄭志剛表示:「皇都好戲尚未完場。我們希望透過今次活動,讓大家第一身親歷皇都輝煌傳奇。 連續 3 年榮膺全港書法公開賽冠軍的年青書法家、「抒發」專頁的創辦人陳家浚(Sam),則融入 50 皇都戲院內部2023 至 60 年代與電影相關的設計風格,在商場內鐵閘上即席揮毫,把經典書法之美融入日常細節中。 自言由細已接觸港產片的林嘉恆,他在中學的時候已看到手繪電影海報而深受啟發,成立工作室後在人像畫中加入這種原素,及後成功跑出。
皇都戲院內部: 評級僅三級 惹全城熱議
至於由邱禮濤執導的《陰陽路》其中一個單元「鬼戲院」亦是以戲院作背景,掀不完的幕簾與行不完的樓梯真係又驚又好笑。 皇都戲院內部2023 另外,位於秀茂坪曉光街的金茂坪戲院,60年代開業曾經旺極一時,但80年代發生大火後重開就經常鬧鬼,真定假無人答到你,但90年代結業至今,戲院空置了20多年就是事實,至今只有小部分改建為商舖及倉庫。 北角昔日聚集不少上海人及洋人,因此區內可謂是戲院林立,而且都選址人流最旺的英皇道,雖然現時多間戲院都已被拆卸改建,但部分從外觀或所選位置,還是看得出過往戲院的面貌。 至2021年4月,皇都戲院經過清理重整後,展出了舊物與新事互相映襯的新面貌,並透過《尋找你我他的皇都》歷史導賞活動短暫重現於公眾眼前。 皇都商場內一家家店舖變身成一個個展覽房間,介紹從璇宮戲院到皇都戲院的歷史。 皇都戲院內部 在改名為皇都戲院之前的璇宮戲院,當時安裝的是最新型的放映機,後來易名後,皇都戲院與中環皇后戲院與九龍麗聲戲院聯成一線,放映首輪西片,包括一九六五年的《沙漠梟雄》及一九六六年的《仙樂飄飄處處聞》。
還有一個關鍵,就是皇都戲院坐落的地點--北角,並非如灣仔中環般,是一般人會前往上班娛樂蹓躂的地方,除非你住在該區內。 因此,有不少關心文物和古蹟保護的人,而且很多是八九十後,根本連香港有這麼一座有價值的戲院也不知道。 北角的七個區議會議席中,就有六個由建制陣營在毫無競爭下自動當選。 對傳統建制陣營來說,文物古蹟或歷史建築的保育從來不在其議程上,他們也不用以此爭取選票,甚至視之為社會發展的阻礙。 小時候對這座1952年落成的北角地目標背景認識並不多,只記得戲院外曾是小學校車站,一年也會去看幾次電影。 到1997年戲院停業,卻一值沒有拆卸,才開始注意到,這也是都市奇葩,竟然沒被地產商盯上,全港唯一的包物線形巨型飛拱支架和具現代主義的建築特色,在急速的社會變化中仍得以保存。
皇都戲院內部: 北角英皇道 279-291 號
戲院在一九五九年轉手後,改名為皇都戲院,後面興建住宅,戲院下面的停車場則改造成商場。 訪問當天,商場內商舖包括吳俊雄從前經常光顧的偉倫唱片幾乎已全數清空,幽暗非常,只剩一間洋服店和一間五金舖,四處是日久失修的水漬,鋼琴離奇地擋在路中央。 吳韻怡除了是皇都戲院項目顧問委員會成員,在北角出生和成長的她亦以街坊身分參與口述歷史。 由於媽媽在皇都商場開童裝店,她在八九十年代的童年放學後時常在此流連,對店主間的鄰里之情、社群的連繫感受至深。 記下這一段,除了能追溯香港的摩登不是五十年代之後忽然而至,甚至能追溯至更早,「我覺得這段不止是戰後歷史,其實是戰前三十年代歷史,也可能是整個摩登中國、現代中國的一頁,璇宮這一章其實幾緊要的」。 而且戰後社會環境,興建都需要「快靚正」完成,因此石屎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物常用的物料,而且石屎可塑性非常高,可以配合各樣建築形式,這亦能見於皇都戲院。
古物諮詢委員會於4月18日開會討論其歷史評級,古物古蹟辦事處只將舊皇都戲院建議評為三級,即屬最低的級別。 唯古蹟辦認為戲院的內部改動太大,已失去原有戲院功能,原真性的價值相對較低。 活現香港曾邀請就讀建築系的已故演員曾江,考慮其從上海而來並在少時經常流連北角的背景,為保育皇都戲院拍攝短片。 2020 年 10 月位於北角英皇道的皇都戲院批出強制拍賣,由新世界發展正式取得業權,宣佈將盡力復修並保育這座屬一級歷史建築的戲院。 在皇都戲院展開復修並建構成一個藝術文化表演的全新地標前,新世界旗下的非牟利機構 Culture for 皇都戲院內部 Tomorrow 特別舉辦名為《尋找你我他的皇都》的代入式歷史體驗活動,讓人親歷皇都的昔日輝煌。
皇都戲院內部: 昔日皇都戲院的售票處、戲票
1997年,皇都戲院結業,後被改裝成桌球室,昔日的大螢幕、座椅已不在,原本的戲院中央位置加設了假天花及地台。 如今建築物在有心人士的努力保育下,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現再次易手,發展商希望可以透過修復,還原當年的戲院面貌。 皇都戲院的工程師巧妙地把一連串的拱橋桁架並行排列,形成整塊屋面的拋物線型支撐結構,而那個外露於戲院屋頂的桁架設計更被國際保育組織 Docomomo International 譽為世上獨一無二。 「拱橋式」的桁架支撐戲院屋頂以達至無柱室內空間,並直接吊著放映室,以減低因受外來聲音所引致對戲院的震盪,提升視聽質素 ,成就璇宮的劇院功能。 而香港大學建築保育學部主任李浩然博士直指皇都戲院的屋頂結構根本是橋樑的設計,並將其與新加坡的愛琴橋(1929落成)對照,結論兩者都是屬於鋼筋混凝土建造的「馬氏彩虹拱橋」圓拱。
地少人多的土地問題,多年來為香港帶來不同的民生問題,例如最基本的住屋、營商環境以至社區保育等,全部環環相扣,牽一髮動全身。 好似早前鬧得熱烘烘的北角皇都戲院,自1997年結業後曾改為桌球會所,縱使戲院建築本身有相當高的歷史價值,但在地產財團逐步收購下,可能唔使等幾耐,呢座代表住香港戰後繁榮、歌舞昇平而且極具歷史意義的戲院便會遭拆卸。 趁推土機未輾到之前,不如抽空到北角英皇道欣賞吓呢座舊戲院,從中尋找已失去的昔日情懷和回憶。 談到活化保育,通常大家最關心的,是復修改裝過後,能否保留昔日的文化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