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間聽過太多故事,不乏諸多企業人士在年輕打拼時,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龐大壓力一切安好,反而是在事業有成、生活無虞後,才開始出現焦慮、過度換氣等症狀,正是健康鏽蝕自律神經失調,導致壓力耐受度變差所致。 焦慮的人鮮少有明顯病痛,但打不斷的焦慮情緒確會讓生活品質嚴重受到影響。 另外,因焦慮而出現的過度換氣現象縱使輕微,但難免波及健康,如若能接受神經傳導治療,讓嚴重的焦慮立刻緩和,方是最正確的做法。 很多報導甚至醫生都鼓勵患者,想要擺脫焦慮重點還是得回到自己身上,要學會正向思考、認清壓力來源,別過度鑽牛角尖,雖然這樣的建議與對策並無不妥,只可惜有些遠水救不了近火,畢竟對患者來說,肯定有某些條件上的困難無法克服,才會讓自己焦慮得不能自已。 因此,應該先接受藥物治療,讓自律神經逐漸獲得平穩,以解決生理上不適為首要目標,達標後再朝改變負面慣性思考、調整生活作息、學會放鬆技巧等方向邁進。 患者越緊張,呼吸越快,令症狀出現惡性循環,嚴重者更會昏厥。
情緒、工作壓力、藥物,或茶、酒精及咖啡等刺激性飲料都被證實可能引起過度換氣症候群。 情緒大起大落或刺激性食物會使自主神經系統失調,因而呼吸不自主地變得快而淺,患者會有吸不到空氣的感覺。 過度換氣 定義:
過度換氣: 過度換氣的時候別再拿紙袋救急!醫師教你用「7-11呼吸法則」減緩症狀
呼吸性鹼中毒是一種因為呼吸頻率增加而導致血液pH值上升的身體狀況。 答:朱同學你好,從你的敘述聽來,有可能就是你所說的「過度換氣症候群」,但為了審慎起見,我認為你應再就醫接受一些檢查,比如透過呼吸功能檢查確認有無氣喘,或透過運動心電圖來檢視心臟功能強弱。 過度換氣 2.以往也有嘗試以紙袋或塑膠袋蓋住口鼻,反覆吸入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希望解除低二氧化碳血症的現象,但因成效不佳與副作用大,且會加重缺氧的恐懼,目前已不建議使用。
如果這些檢查都正常,你不妨到精神科就診,看看有無其他身心症狀,確認這些症狀是否因壓力而起,如果確和壓力太大有關,再找出壓力來源,並予阻斷。 此時,如果確認你的體質屬容易緊張的敏感型,就要小心是否有恐慌症。 2.致命性的急症(例如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氣胸、肺栓塞),有可能以過度換氣為症狀之一,所以有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年紀大、家族史、抽菸、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或肺疾病史患者,仍應儘速就醫查明。 在診間滿常碰到焦慮的患者問:「醫師,我整天都提不起勁,好煩喔,我是憂鬱症嗎?」其實會主動尋求醫師幫忙的人,通常焦慮居多。 簡明扼要地說,焦慮的人在乎健康害怕死亡,而憂鬱的人則不擔心死亡這回事。 过度换气,又称过度呼吸(英文:hyperventilation),是由于过量的肺部通气导致二氧化碳不断排出,超过了身体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而发生[1][2][3] 過度換氣2023 。
過度換氣: 治療
事後曾有過問當時坐在旁邊一起出差的同事,他說他正在閉目養神,根本都沒有發現我的不對勁,只是隱約有點覺得我好像有些"喘",但也沒有想太多。 過度換氣 我是大一學生,在國三升高一那年,有次體能測驗,從早上的仰臥起坐,到最後項目的跑操場3圈,我盡力跑完後覺得快要暈眩,頭部冰涼,直冒冷汗,喘不過氣來,呼吸也困難,手腳發麻,惡心想吐,整個人像快要死掉似的。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並邀請各專科醫師撰稿,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只要免費註冊會員就能使用整合診所、藥局等醫療機構的地圖資訊,便捷的搜尋功能,是您的就醫好幫手。 使用7-11的呼吸法則,你看著自己的手錶讀秒,請被施救者吸氣7秒,然後吐氣吐11秒;如果可以,漸漸拉長吐氣的時間,甚至拉長到吸氣4秒,然後吐氣12秒。 請需被幫助的對象像氣功吐納一樣,慢慢地吸氣吸飽到不能吸了再吐,慢慢地吐到最後一絲氣盡了再吸,慢而規律的呼吸,語氣不要兇巴巴的,引導的重點就是要慢不要急,最好像深夜的廣播節目主持人一樣,溫柔而充滿磁性。 事實上,許多人明明沒有心臟病或氣喘的相關病史,但卻曾經有過喘不過氣「瀕死」般的可怕經驗,且女性比例高於男性。 林鎮宇指出,但這些跟真正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說法是很不一樣的,一般罹患心血管疾病者,最明顯且共通的感覺就是「胸悶」、「胸痛」。
過度換氣: 過度換氣喘不停,正確緩解方法馬上學!
雖然很多人會改用較不密閉的紙袋套住患者口鼻,讓他吸入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但此法仍有缺氧風險,特別是病患因氣喘、氣胸、肺栓塞、心絞痛、心肌梗塞所引起,更要避免使用。 強烈建議患者治療應把握先機,在恐慌症初找上門時,即透過正確的醫藥治療,阻斷身體記憶,有效降低復發次數,如此方能讓我們少吃點苦頭。 該症狀可由生理或心理造成,患者誤以為自己缺氧,加快呼吸,但其動脈血中的氧化量仍然正常,只是二氧化碳含量過低,引致血管收縮,同时因為玻尔效应的影響,讓人體對重要器官的輸氧量減少。 過度換氣,又稱過度呼吸(英文:hyperventilation),是由於過量的肺部通氣導致二氧化碳不斷排出,超過了身體產生二氧化碳的速率而發生[1][2][3] 。 如果經常發生過度換氣的狀況,則稱之為過度換氣綜合症[4]。 下列危及性命的問題也可能造成過度換氣:心臟問題、肺部問題、神經系統問題、感染、肝病、藥物交互作用或藥物中毒。
恐慌症引發的過度換氣症候群,當事人的血中氧氣濃度會飆高,血液偏鹼,導致肌肉僵直,以為自己快要死了。 結果愈緊張,愈吸氣,血中氧氣濃度愈高,情況也就愈嚴重。 這個時候,拿個塑膠袋套住口鼻,緩緩吸幾口氣,吸入的二氧化碳愈多,氧氣濃度就愈低,症狀就愈緩和。 歷年來在門診中統計發現,因自律神經失調而有過度換氣症狀的患者比例日益增高。 隨著現代社會的生活逐步朝壓力鍋方向演進,這樣的情況恐怕只會越來越嚴重,在緊張情緒下,生物的呼吸頻率本就會不由自主的加快。
過度換氣: 喘不過氣、手腳發麻、抽搐痙攣 – 過度換氣症候群
過度換氣不是不治之症,可能是因為身體已出現一些潛在的健康問題,才會發作,醫師可以幫助找到問題的根源,並尋找適合的治療方式。 若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對某些人來說,過度換氣不常見,僅是遭遇壓力或恐懼的偶發性驚恐反應。 但對有過度換氣症候群(Hyperventilation syndrome)的人來說,過度換氣的現象會因為情緒狀態起伏(例如憂鬱、焦慮或憤怒),而頻繁發作。
此症本身無併發症,但需特別注意病人若有心臟疾病,可能加重心肌缺氧情形。 過度換氣 所以如果碰到周邊親友出現這樣的症候群,林鎮宇建議可以用手邊的塑膠袋罩住患者口鼻,達到前述氧氣面罩的功效,但仍必須送醫確診,以防萬一是其他疾病所致,例如前述婦人主訴的症狀仍有心血管方面的疑慮,建議最好還是做相關的檢查為宜。 過度換氣 過度換氣時,二氧化碳被大量排出,血液中碳酸濃度下降,血液中碳酸/碳酸氫鹽比值下降,血液pH值上升,因而發生鹼中毒。 要是這種症狀每周出現兩次以上,我建議應就醫並規則服用抗憂鬱劑等緩解恐慌症藥物,並養成規律生活及規律運動習慣,避免喝茶及咖啡等容易導致敏感、焦慮的飲料。 注意事項:如果發生過度換氣症狀是老人家,或是本身就有慢性內科問題的老人,如糖尿病、氣喘、心臟病,就不應該當成過度換氣,應該由醫生評估喘的原因。
過度換氣: 过度换气
「過度換氣」是指呼吸過度急促,在頻繁的吸吐頻率中,使得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程序異常,濃度失去平衡。 一般以為這種喘不過氣、吸不到空氣的感覺,是氧氣不足,事實上剛好相反,當下真正缺乏的其實是血液中的二氧化碳。 因為濃度不夠,所以導致肌肉不正常收縮,才會引發一連串身體不適,諸如胸悶、心悸、暈眩等,或者是身體有麻痺感,常會發生在臉部、指尖、手臂或者身體半側。 憋到不能再憋時,再慢慢把胸口的氣吐出來,重複閉氣止息的動作,一次一次延長、一次一次放慢,你會發現緊張的高峰慢慢下降,恐慌的感覺慢慢退去,能夠自我控制的感覺又回來了,這時如果仍然覺得需要就醫,再按照正常步驟,掛自律神經門診尋求專業協助即可。 我們都知道,身體透過正常換氣(呼吸),將氧氣送到各組織器官,同時排出二氧化碳,讓血液維持穩定的酸鹼值(pH7.35~pH7.45),如此各系統才能發揮其功效。 但當過度換氣發生時,患者經常自覺吸不到空氣,因此不由自主拼命吸氣,導致體內二氧化碳過低,這會影響神經系統的放電生理過程,引起血管收縮,導致暈眩、心跳加速、四肢冰冷、手足臉部等麻痺感,並造成肌肉不正常收縮。
如果经常发生过度换气的状况,则称之为过度换气综合症[4]。 過度換氣 我就拿起塑膠袋蒙住口鼻吐氣吸氣,才稍微好一點。 今年2月我嘗試再跑操場3圈,上述情形又發生了。 告知醫生、護士有無藥物的過敏史,孕齡的女性應主動告知有沒有懷孕的可能,部分的鎮靜藥物並不適合使用在孕婦身上,也不適用於哺乳中的媽媽。 其他可能的誘因包括由於高海拔地區的較低氣壓,頭部外傷,窒息,呼吸功能紊亂,心血管疾病以及部分藥物副作用等。 其他可能的诱因包括由于高海拔地区的较低气压,头部外伤,窒息,呼吸功能紊乱,心血管疾病以及部分药物副作用等。
過度換氣: 過度換氣好發族群
過度換氣的主要問題,就是吐氣的速度太快,把身體的二氧化碳都吐光了,雖然人體一點都不需要二氧化碳,但是二氧化碳快速的排出體外,會讓血變成鹼性,於是產生抽筋和發麻。 網路上相傳用膠袋套住患者口鼻,讓他吸入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可改善症狀。 專家表示,絕不能用膠袋套住患者口鼻,會有窒息危險。
過度換氣症候群是因為急性焦慮所引起的生理、心理反應。 恐慌症是一種標準不會致命,但卻感覺要命的急症。 過度換氣2023 由於症狀眾多,發作時間又難以捉摸,許多患者都擔心恐慌症不好治療。 其實,恐慌症的治療效果很好,只要補充神經傳導所需物質,讓傳令兵正確傳達指令,自律神經不再紊亂,就能有效降低恐慌症的發作頻率。
過度換氣: 醫病》退化性關節炎吃葡萄糖胺 醫師:效果有限
通常發生在年輕人,女性比較常見,或是心臟瓣膜脫垂的病人。 不過老人家見過大風大浪,遇到充滿壓力的場面比較少會發生過度換氣,所以老人家如果突然喘起來,通常要先檢查有沒有其他內科疾病,譬如說心臟或肺部的問題。 過度換氣症候群是良性的疾病,只要安撫病患情緒,讓呼吸放慢,通常 5-10分鐘症狀就能緩和,必要時才需要送醫治療。 誘發「過度換氣」的原因可分心理與生理因素,任何人都可能因情緒過於激動而引發。 但值得一提的,「過度換氣症候群」這名詞,專指由情緒敏感引發、而非背後病因導致「過度換氣」的患者。
用紙袋或膠袋蓋口,用口 慢慢呼吸直至症狀減退為止(有窒息之危險,現在醫師多不建議如此) 可以慢吞溫開水,以吞嚥時會厭軟骨自動蓋住呼吸道,以達到減少呼吸頻率之效。 3.若過度換氣症候群一而再的發生,應該尋求適當的諮商管道(如精神科醫師),以求辨識及瞭解處理自己情緒的方式。 過度換氣本身沒有生命的危險,但是如果過度換氣的情況在離開壓力的情境後,利用上面敘述的方法處理,始終沒有好轉,就應該考慮是不是有合併其他的內科問題,需要醫生的評估。 症狀緩解後,再慢慢體會發作前的早期症狀,比如頭涼涼的,或直冒泠汗等,當有天再度出現類似症狀時,立即找個燈光亮的地方坐下來,讓自己放輕鬆。
過度換氣: 過度換氣
焦慮的人經常終日惶惶不安,因為過度擔心,即便芝麻綠豆般小事也會無來由感到莫名害怕。 又因為自律神經失調,生理上難免出現心臟砰砰跳、胸悶、沒精神、食慾不振等各種不適,這再再挑動著焦慮者的敏感神經,使他們陷入無限緊張低落擔心的惡性循環中。 過去也曾經遇過這樣的患者,一來就秀出一大疊「血壓變化紀錄與分析表」,並口若懸河地分析起來,足以窺見他對健康的焦慮。
- 我是大一學生,在國三升高一那年,有次體能測驗,從早上的仰臥起坐,到最後項目的跑操場3圈,我盡力跑完後覺得快要暈眩,頭部冰涼,直冒冷汗,喘不過氣來,呼吸也困難,手腳發麻,惡心想吐,整個人像快要死掉似的。
- 然後說吐氣「1001、1002、1003、1004、1005、1006、1007」(數1001~1007,差不多11秒)。
- 救護人員從多年的救護經驗判斷,懷疑她是過度換氣,立刻給予沒送氧的氧氣面罩,送醫後經醫師診斷果然是過度換氣,治療後沒大礙。
- 醫師碰到這樣的病患時,通常給予低流速的氧氣面罩,一方面慢慢穩定患者情緒,另方面透過面罩收集患者過度呼出的二氧化碳,讓患者可以反覆吸入,提高血液中二氧化碳濃度來緩解。
- 3.若過度換氣症候群一而再的發生,應該尋求適當的諮商管道(如精神科醫師),以求辨識及瞭解處理自己情緒的方式。
- 此时身体通常会尝试提高代谢速率来缓解这一状况,当无法缓解时,则会导致血液酸碱值提高,称为呼吸性碱中毒。
- 過度換氣症候群中程度最強烈的,莫過於恐慌症了。
這樣會誘發症狀,以確定患者的症狀是由於呼吸過度導致的。 黃書田醫師提醒,當過度換氣時,不要使用塑膠袋或是牛皮紙袋罩住口鼻,電影電視中都會有過度性換氣時,給予紙袋呼吸,給予紙袋是為了讓呼出的二氧化碳可以被回吸,但長久下來容易產生吸入性肺炎、窒息的可能性,因此不建議這麼做。 急診醫師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確定病人呼吸困難的原因,不是因為其他的內科問題所引起的。 如果確定是過度換氣,視情況可以使用口服或是針劑來讓病人放鬆。 在急診室留院觀察到症狀消除後,通常就可以返家。
過度換氣: 過度換氣的症狀
此時身體通常會嘗試提高代謝速率來緩解這一狀況,當無法緩解時,則會導致血液酸鹼值提高,稱為呼吸性鹼中毒。 當過度換氣發展到呼吸性鹼中毒時,將會引發一系列的症狀,例如頭暈,嘴唇或手腳的麻木或刺痛感,頭痛,虛弱,昏厥和癲癇等。 造成原因:
Hello 醫師期待成為您最值得信任的專業醫療訊息平台,我們提供您完整豐富且正確之醫療新訊,協助您時刻在健康保健的道路做出最佳決定,擁有富足美好的健康人生。 如果手邊沒有時鐘、也沒有手錶,你可以用下面這個方法讀秒:吸氣「1001、1002、1003、1004、1005」(數1001~1005,差不多7秒)。 然後說吐氣「1001、1002、1003、1004、1005、1006、1007」(數1001~1007,差不多11秒)。 真的像人家說的腦子會跑過很多畫面,可是很奇怪喔! 大概一個小時過後,這些症狀就不見了,好像沒發生過!
過度換氣: 突然喘不過氣、手腳發麻 醫師:這不是缺氧而是「過度換氣症候群」
【什麼事情必須做?】離開受到壓力的情境,幫助被施救者穩定情緒,並且放慢、延長呼吸的速率。 過去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在電視影集都會看到過度換氣的病人用紙袋罩住自己的口鼻,目的是為了把吐出去的二氧化碳留在袋子裡,下一次吸氣的時候吸進去,維持身體的二氧化碳濃度。 但是目前已經不建議使用這種方法,除了可能讓已經過度換氣、不明究理的人更加驚慌之外,持續使用也有造成窒息的例子。 通常患者愈不舒服、愈緊張的時候,反而會使症狀惡化,導致惡性循環。 患者發作時腦部會得到錯誤的訊息,誤以為自己正處於缺氧狀態,然後開始快而淺的呼吸,約1分鐘內就開始出現症狀:覺得四肢肌肉僵硬、嘴巴周圍及手指等處會有麻木或是刺痛的感覺,合併頭暈、頭痛、胸悶、胸痛、心跳加快、臉色蒼白、手腳冰冷等現象。 再者,抗壓性與健康狀態有著密切關係,這點無庸置疑,但「健康」應該是「因」,「抗壓性」是「果」,意即抗壓性好是因為身體健康,抗壓性差則是因為身體微恙。
過度換氣: 疾病百科
醫師碰到這樣的病患時,通常給予低流速的氧氣面罩,一方面慢慢穩定患者情緒,另方面透過面罩收集患者過度呼出的二氧化碳,讓患者可以反覆吸入,提高血液中二氧化碳濃度來緩解。 他說,這類患者在急診室中很常見,主訴症候群有:頭暈、呼吸不順、情緒緊張。 有人甚至會失控地脫口說出「快呼吸不過來」、「我快死掉了」等語,也可能因焦躁導致自律神經失調,以致出現俗稱「蓮花指」的手指痙攣現象。 在急診有吸不到氣的案例,通常受檢血氧濃度100%是沒有問題的,若也沒有心雜音、喘鳴聲的情形,有手腳麻的情形,通常是情緒造成過度換氣,這樣的情形並非缺氧,而是二氧化碳排出過多,讓血液簡化,血液簡化就會有手腳發麻的狀況,有的甚至有蓮花指的產生。 過度換氣會引發窒息感、呼吸急促外,也會影響器官血流量。
過度換氣症候群常見症狀如胸悶、喘不過氣、手抖、易緊張、心絞痛、心悸、拉肚子等。 常被懷疑有心臟病(尤其是二尖瓣脫垂)、氣喘、甲狀腺機能亢進、腸胃機能障礙。 患者經常流連在心臟科、胸腔呼吸科、內分泌科、腸胃科。 特別說明,根據研究顯示,約有50%的恐慌症患者同時合併有二尖瓣脫垂,因此常被誤判,但兩種疾病之間目前並無定論顯示有交互關係。 有不少男性患者在理髮的時候恐慌感浮現;也有人在睡著、看電視、如廁等放鬆時發作;另外開車入隧道、搭飛機、進捷運站或大賣場等人潮眾多的地點,也是常見發作情境。
過度換氣: 血糖飆高高 醫師有妙招
過度換氣症候群是因為急性焦慮所引起的生理、心理反應。 發作的時候患者會不自主地加快呼吸,導致過多的二氧化碳被排出而造成低二氧化碳血症,因而也會引發呼吸性鹼中毒。 此症常見於 15-55歲年齡層,主要是人腦得到「缺氧」的錯誤訊息,短時間呼吸過度,每分鐘通氣量超過人體正常代謝需求,使血液動力及生化成分改變。
結果: 過度換氣症候群是良性的疾病,只要安撫病患情緒,讓呼吸放慢,通常5到10分鐘症狀就能緩和,必要時才需要送醫治療。 黃鈞蔚醫師指出,國高中孩子多半都是因為睡眠不足,但也有自我要求較高的孩子,常常是在鬧鐘還沒有響就醒來,這部分其實是緊張焦慮的一部分,會協助孩子認知道自己的焦慮,搭配生活習慣的調整其實就可以慢慢改善,不一定要使用藥物。 這樣的過度換氣症,周邊的人看起來會很緊張,黃書田醫師提醒,旁人不要跟著一起緊張,要提醒孩子已呼吸過快,要減緩呼吸使用腹式呼吸法,氣吸得越深、吐得越久,就越能改善過度換氣的狀況,不要拿塑膠袋給孩子呼氣,這樣其實是有風險的。 除非你本人就是引起病人過度換氣的對象,如果上述的方法使用了5~10分鐘,病人不舒服的情況始終沒有好轉,就可能需要醫生評估,病人呼吸困難是否因為其他內科的情況所引起。
另外,發作跡象微微冒出頭時,也可以利用前述方法來緩解過度換氣現象,以免交感神經持續亢奮,引發後面一連串不適。 過度換氣症候群中程度最強烈的,莫過於恐慌症了。 恐慌症和過度換氣症的表現高度相似,由於皆為自律神經紊亂引起,一樣會出現呼吸困難、冒冷汗、頭暈、四肢麻痺等症狀。 過度換氣2023 兩者最大的差異是過度換氣症通常因情緒激動而起,恐慌卻是沒來由在當事人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出現,且症狀來勢洶洶,10分鐘內症狀就會發展至最頂峰,劇烈的不適總帶給患者「快要死掉」的巨大恐懼感。 自律神經紊亂會導致肌肉過度收縮,因此不少人曾有過胸悶、胸痛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