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內的譚公神像十分年輕,神像雕塑成如此年輕,皆因要表示他長春不老。 筲箕灣譚公廟 筲箕灣譚公廟2023 譚公能治病救人,又能預測天氣,經常到漁村來幫助漁民,故得漁民信仰。 香港地滿天神佛,從大街到小巷,其實都有很多不同的廟宇,從人人熟悉的天后廟,到不為人知的玉皇大帝廟,都可以在香港找到。 舊廟曾於光緒三十四年(一九零八年)、一九四四年、一九五四年及一九八七年重修;而華人廟宇委員會於二零零二年依原建設的格式重修此廟。 日佔時期日本政府在筲箕灣海旁設立漁業組合市場。
賞櫻不一定要到日、韓,其實香港亦有不少賞櫻地點,無論在開揚的郊野,或交通便利的市區,都不難發現片片粉紅。 筲箕灣譚公廟2023 如有天櫻花正開,大家便要把握一瞬即逝的花期,感受初春花盛的氣息。
筲箕灣譚公廟: 港島東區觀音借庫之地
譚公廟旁則為觀音寶殿,內裡供奉望海觀音,信仰者多為漁民。 譚公廟的香火十分鼎盛,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譚公寶誕,廟前都會搭起戲棚上演神功戲,灣內停泊的漁船會張燈結綵,善信從四面八方而至,場面異常熱鬧。 上演神功戲的首天,善信會恭敬地將譚公的神像移到戲棚前,讓譚公跟善信一同看戲,以體現「人神共樂」的宗教意義。
過去,不少來自中國惠州的漁民到來香港,也同時帶來了拜譚公的習俗。 傳說譚公年幼時就能呼風喚雨、替人看病;而且也修煉長生不老之術,所以即使年邁,外表仍像個小孩。 人們設廟供奉譚公時,因而仍將他的樣貌雕塑成小孩子模樣。 就以譚公廟為例,它位處香港島的東邊海岸,面向鯉魚門,曾經是極多於海上謀生民眾的供奉對象。 可是時至今日,除了每年農曆四月初八的譚公誕,會舉行極為熱鬧的善信巡遊外,平常日子別說是到廟內參拜,甚至附近的居民也不知這間歷史悠久的譚公廟,到底位在何方。 開埠前,筲箕灣居民依靠捕漁和採礦為生,當中以祖籍惠州人士為主,他們把惠州的「譚公」信仰帶來香港,並立廟供奉。
筲箕灣譚公廟: 歷史文物
第一個傳說指於南宋末年,有一個叫張進的人隨海軍船艦到九龍半島一帶,經過現時的筲箕灣時,他不小心將他祖先給他的家傳之寶筲箕跌到海中,所以這個海灣就稱為筲箕灣。 東至香港海防博物館、筲箕灣官立中學,西至筲箕灣道與太古城道交界的地區。 例如廟前的巨石,傳說中便是譚公的寶印,已放於該處達百年。 從前譚公廟位處海邊,未填海前,這塊大石其實位處海岸邊,體積巨大,外形極像古時的官印。 可是時至今日,填海後巨石只剩少許,但仍然有知曉的善信裝香供奉。 石塊兩旁的小樹,據廟祝透露亦為風水樹,分別代表了麒麟頭和麒麟尾。
- 後來有一日天氣異常惡劣,阿蝦被海浪沖走,只留下筲箕於岸邊。
- 直到1904年,電車才將筲箕灣與當時香港政府的行政中心維多利亞城連繫起來。
- 政府對本網站內容的準確性、足夠性、可靠性及時間性概不作任何明示或默示的保證,亦不會就該等內容的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 該廟建於光緒三十一年(一九○五年),兩進三開間結構。
- 隨著筲箕灣不斷發展,車流逐漸增多,引致路面非常擠塞。
- 又有傳說指譚公為譚峭,因會呼風喚雨及替人治病,被奉為神。
筲箕灣自古已是個漁民避風之港灣,而譚公廟是漁民所信奉的神祇廟宇,所以常年香火鼎盛。 筲箕灣譚公廟2023 傳說明朝時期,有一隊商船因颱風而被逼於現時的筲箕灣登陸。 當他們找尋食物時,但卻無法找到,連當地居民也無法找到。
筲箕灣譚公廟: 活動資訊
廟內文物包括清代的神樓、對聯(在哪?)、銅香爐、八寶、銅鐘及匾額等,極具觀賞價值。 筲箕灣譚公廟 除譚公以外,廟宇還供奉其他神祇,如赤松黃大仙、五通財神。 廟內還設有關帝宮及列聖宮殿,前者供奉關聖帝君,後者供奉如龍母等諸神。
筲箕灣譚公廟興建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往後曾多次重修。 筲箕灣譚公廟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日軍於當天入侵香港,日軍在12月12日攻佔九龍並伺機渡海進攻香港島。 直到二次大戰後港島人口劇增,筲箕灣一帶才多了人居住,同時工廠大廈亦多選在筲箕灣設立,所以2號巴士線亦由太古船塢延長至筲箕灣。 隨著筲箕灣不斷發展,車流逐漸增多,引致路面非常擠塞。
筲箕灣譚公廟: 筲箕灣譚公廟 本文重定向自 筲箕灣譚公廟
他十三歲得道成仙,信眾向譚公求雨或賜晴,每多應驗,特建廟供奉。 筲箕灣譚公廟其實位處筲箕灣避風塘旁邊,鄰近海防博物館。 筲箕灣譚公廟2023 該廟建於光緒三十一年,即一九○五年,是本港最古老的一座譚公廟,歷經多次重修,到二○○二年時,保留部分建築結構後,依原本格式重建。
筲箕灣譚公廟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是現存最古老的譚公廟宇,廟宇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其前身是一間小型的鄉村古廟。 相傳譚公漁民呼風喚雨、替人治病了得,深得人民愛戴,加上傳說他練成長生不老之術,所以人們設廟供奉他時,仍將他的樣貌雕塑成小孩一樣。 另外,廟內牆上的多塊石碑,記錄了譚公廟興建和重修的歷史,可說是筲箕灣歷史發展的印記。 譚公廟兼具宗教、教育、鄉政的功能,除了是議事的地方,也是鄉民設立學校的地方。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譚公寶誕,廟前都會搭起戲棚上演神功戲,漁船會張燈結綵。 上演神功戲的首天,善信會鄭重其事地將譚公的神像「請」到戲棚前,讓譚公跟善信一同看戲,以體現「人神共樂」的宗教意義,十分熱鬧。
筲箕灣譚公廟: 筲箕灣
此外,早期的譚公廟不止是祭神祈福之地,還是鄉民議事之處,亦有辦義學供附近村民讀書學習,廟內的石刻板便有相關記錄。 另外,當年的譚公廟正正面對大海,日軍侵略香港時,就是在譚公廟前的海岸登陸,現在譚公廟的大理石牆上,仍然留有數個子彈孔,據說便是由日軍留下的。 廟內不少橫匾木刻,都極具歷史價值,例如門額「譚公仙聖」四個字,便是光緒年間建廟宇時所刻,有過百年歷史。
- 至少在明萬曆年間,已經有漁民在此居住[1],地區行政上隸屬東區。
-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譚公寶誕,廟前都會搭起戲棚上演神功戲,漁船會張燈結綵。
- 從前譚公廟位處海邊,未填海前,這塊大石其實位處海岸邊,體積巨大,外形極像古時的官印。
- 譚公廟道(英語:Tam Kung Temple Road)是香港島東區的一條街道,在筲箕灣港島東區走廊北面,愛秩序灣海濱花園東面,面臨筲箕灣避風塘。
- 在規劃你的行程前,請留意有關部門或機構的最新公布,或向他們查詢景點的開放情況及時間。
- 據1841年的人口普查,筲箕灣人口約1,200人,佔香港島人口 (4,350人) 約28%[10],大部份居於艇中。
- 日佔時期日本政府在筲箕灣海旁設立漁業組合市場。
[3]譚公廟旁則為觀音寶殿,內裡供奉望海觀音,信仰者多為漁民。 香港島有三間譚公廟,以筲箕灣阿公岩的一間最大,由從事打石的惠州客家人斥資在海邊興建,亦深得漁民敬奉。 筲箕灣譚公廟2023 雖然筲箕灣早已停止採石工作,漁民社群大為縮小,但該廟依然受到老一輩居民重視。
筲箕灣譚公廟: 香港造船廠的曾經盛世
廣場設有配備上蓋的主舞台,綠化空間超過2 000平方米,是區內舉行文化康樂活動的熱門場地。 廣場亦連接愛秩序灣海濱,是欣賞筲箕灣避風塘景緻的好地方。 相傳譚公於13歲得道成仙,因能呼風喚雨及替人治病被奉為神。
清代成廟時其環境極為優美,廟內光緒年間的碑刻記載-「則見廟枕山涯,門臨江溪,右達鯉魚門之水,前朝龍洞之峰」。 堪輿家認為筲箕灣有龍脈直沖九龍,此廟正枕於其上。 至於內部間格則為常見的「二進式」,即由兩幢獨立相連或並排的建築物組成。 筲箕灣譚公廟 廟內文物包括清代的神樓、對聯、銅香爐、八寶、銅鐘及匾額等,極具觀賞價值。
筲箕灣譚公廟: 建築特色
筲箕灣自古已是個漁民避風之港灣,譚公廟是漁民所信奉的神祇廟宇,自然香火鼎盛。 來到這裡,您可以看到清朝光緒年間的鐵鐘和碑記,以及昔日的木船及龍舟模型;而廟外的巨石,據說是譚公的寶印。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的譚公誕,譚公廟會舉行巡遊慶祝活動,許多善信也會前來燒香膜拜。 [3]譚公廟旁則為觀音寶殿,內裏供奉望海觀音,信仰者多為漁民。
結果他們在離開前都無法充饑,因此而戲謔這個海灣為餓人灣。 但比較有根據的說法是香港開埠初年,筲箕灣一帶對外交通十分落後,只靠班次極疏的舢舨聯繫中環[2]。 筲箕灣譚公廟2023 當時有一句俗語:「英雄被困筲箕灣,不知何日到中環」,就是形容筲箕灣交通落後的情況。 筲箕灣本來是一個海灣,因為水域很圓,像一個大筲箕而名。
筲箕灣譚公廟: Related Events - 香港書展「佛教坊」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譚公誕,區內多個組織舉行巡遊賀誕,吸引區外許多武術團體到來表演助興,十分熱鬧。 香港從前是個小漁港,因而不乏對海神的崇拜,港島東區筲箕灣譚公廟(Tam Kung Temple)供奉的譚公便是其中之一。 在香港開埠初期,採石工業十分蓬勃,不少祖籍惠州的石匠,亦被吸引至筲箕灣一帶的採石場工作,惠州的譚公信仰因而被帶到香港,並建起一間小型廟宇。 及後,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 年),小廟被擴建為譚公廟,正門刻上「譚公仙聖」字樣。 筲箕灣城隍廟建於清朝光緒三年(1877年),由當地的坊眾集資興建,原本是供奉福德公與五通神,所以當時被稱為「福德祠」,同時亦供奉觀音及齊天大聖。 每年農曆五月十一、五月廿八、七月廿四(城隍誕)、二月初二(土地誕)及五月初五(五通誕),較多善信參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