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些信念和行為表現都默默地影響他的兒女。 1949年,因战火加上家乡治安不好,田家炳在马来西亚的姐姐,把母亲接了过去,这年冬天,房惠英也赴印尼,与田家炳、周坤莹一家团聚。 一波说以为,以敬、孝治家,一家人上亲下孝、合睦相处,所谓“家和万事兴”,家族企业要实现百年梦想,做好传承,家和是坚固的精神基石。 万隆当地经商手段,令田家炳不屑、看不惯,1942年,他转赴雅加达,到同宗族的田国璋开办的五金厂做工,这家五金厂主要做锁头,让田家炳第一次接触了工业生产经验,也让他萌生转入工业的创业思维。
田家炳基金所資助的學校分布于全中國34省市區,計有大學90餘所、中學166餘所、小學及幼稚園40餘所、專科學校約20所、鄉村學校圖書室超過1650間、醫院及療養院30間。 1992年,田家炳捐赠港币2500万元给香港中文大学成立“田家炳学术研究发展基金”,以加强中大的学术研究、科研发展及教学设施。 中大特地将校园内余9000平方米的图书馆综合大楼命名为“田家炳楼”,以感谢田博士的支持。 2010年前后,田家炳將名下僅餘的4座當時總估值達20億港元的工貿大廈業權轉予基金會,并邀請社會人士加入基金會決策機構,自己則退任為榮譽主席,使基金會從由家族管理轉為由社會人士共同管理的慈善機構。 田家炳不到16歲時喪父,但父親的教誨他一直牢記,先賢古訓包含的智慧也貫穿他一生的言行,助他立業成家,更促他回饋社會。 早年輾轉南洋創業,他以「己欲立而立人」的古老智慧,實踐着現代商業的共贏之道;不論是經營生意還是家庭,他都恪守父親「寧可實而不華,切忌華而不實」的教誨;在香港成就事業后,他投身慈善,「達則兼濟天下」。
田家炳家族: 社會貢獻
田老先生可會邀請老師到他家鄉大埔,去參觀著名的拱辰樓和萬書樓等。 後來,轉為了中學文憑考試,畢業生的人數較多,而且田先生的年事已高,過了90歲,便改為讓畢業生到訪田家炳基金會,在那裏與田先生見面。 黃副校長覺得兩位田先生都很隨和,平易近人,關心老師,關懷學生。 老師都很崇敬田家炳先生,很慶幸學校有這一位有心人,出錢資助學校還長期關心,「田家炳」已成為學校的精神。 田家炳的慈善享誉海内外,品德为众人敬仰,也获得很多荣誉。 1982年,他获得英国女皇荣誉勋章;1994年,紫金山天文台将1965年发现的,国际编号第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2010年,又获得香港特区政府颁授的“大紫荆勋章”。
- 但田先生不會破口大駡,只是在成績表上簽了名並囑咐子女要下次努力。
- 郭子豐老師表示,EITP課程主題包括創意思維、開發流動應用程式和軟件,以及科技探究等,在課餘時間為對STEM有興趣的學生提供額外培訓,而區內其他學生亦有機會參加,令STEM教育普及化。
- 政府於2014/15年度的《財政預算案》推出「中學資訊科技增潤計劃」(EITP),向8間伙伴學校提供資訊科技課程,而田家炳中學為其中一間伙伴學校。
- 1982年香港总督尤德爵士颁授英女皇荣誉奖章,1988年台湾最高当局颁赐「热心公益」金匾,199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1996年英国女皇亲授M.B.E.大英帝国员佐勋章。
1992年,他在广东东莞成立东莞田氏化工厂有限公司,建成现代化、自动化的工厂,规模、技术、管理等都居中国国内前列,为中国纳税、创汇作出巨大贡献。 田家炳家族 1984年在台湾捐出新台币五千万元,成立《田家炳文教基金会》,支持文化教育活动,并每年为全省大专院校品学兼优、家境清寒的学子颁发奖学金。 黃玉山在追思會上表示,田家炳不只是教育捐助者,更是親力親為的參與者。 他秉持「中國的希望在教育」的理念,也提出「教育的關鍵在教師」,重視教師培養和道德教育,重點扶持貧困、偏遠地區基礎教育發展。 他曾親眼目睹國家積貧積弱的過去,對國家的前途命運有着深刻思考。
田家炳家族: STEAM教育|田家炳中學研智fit小助手 學生由零自學雙編程技術
對每一項工程,他都會躬親審理申請手續,關心施工圖紙設計,有時表現得比申請單位更為著緊和認真。 每年天氣和暖時,田博士都親自參加全國各項工程的奠基、竣工慶典,並要求慶典不要鋪張、婉辭送禮、不入住高級賓館,為接待單位節省費用。 他常稱,自己珍惜上天賦予難得的晚年歲月、健康和艱苦累積的財富,故不顧高齡,萬里長途跋涉,為勉勵大家重視慈善公益工作,多做好事。 ,1919年11月20日-2018年7月10日),生于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客家人,香港企業家和慈善家。
他曾讓學生「考」他,從洋洋數百字的文中隨便挑一小節,他就能接着背誦。 古運疆說,他相信田家炳「不單是背誦、更是活出了格言中的每字每句」。 陳校長續稱,將來不止是融入STEM教學元素於校內場景,而是希望有機會於各科採用沉浸式教學。 以生物科為例,學生可以借助虛擬實境(AR)或擴增實境(VR)技術認識人體結構及細胞,讓學生更易掌握所學。 他又解釋,學校參與EITP後,每年需舉辦3次公開比賽,涵蓋動畫製作、機械人製作及立體打印模型等範疇,比賽亦曾讓學生利用人工智能鏡頭識別象形文字,糅合中華文化與STEM教學元素,讓學生將STEM知識學以致用。 田家炳定居香港時,育有九名子女、兩房太太,還有老父母,一家十幾口,是名副其實的大家庭。
田家炳家族: 命名空間
1960年底第一批人造革出廠,以質優價廉很快打開銷路。 人物故居田家炳故居拱辰楼位于大埔县高陂镇银滩村,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为田家炳曾祖父田百筹所建。 2008年,完成了对拱辰楼的保护性维修和田家炳事迹展览馆布展、开放参观等。 2015年,拱辰楼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海南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教学楼由田家炳基金会捐资500万元建成,海南大学田家炳楼在海南大学海甸校区北门附近,也是田家炳基金会捐资建成的,田家炳亲自参加揭牌仪式。
田家炳,生于1919年,是客家人,祖籍在广东梅州市大埔县。 大埔,地处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上游,这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也是客家人聚居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大浦还是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祖籍地,香港嘉禾电影创办人邹文怀、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等,均是大埔人。
田家炳家族: 教育興國 重視師德
大廈租金收益扣除開支後,全數撥捐田家炳基金會作慈善用途。 田先生坚信"中国的希望在教育",除為学校捐资、改善教学环境外,更关心学校的长远发展、教学素质和管理效能,特別重视学校德育工作。 田家炳家族2023 因此多年来一直资助开展校长和老师培訓、德育科研、访问学人计划、学生奖学金、学术研讨会等项目。
百年人生路上,田先生以一己之力創造了兩個「傳奇」——前半生的「創業傳奇」與后半生的「慈善傳奇」。 深厚的家學與嚴謹的家教,成就了他一生樸素慷慨、寬容濟世的高尚品質,并將此品質傳遞給子女以及千千萬萬受惠於田家炳及其基金會的師生們。 本報特推出人物專題報道,回顧田先生己立立人、積善濟世,成就自己、回報社會的光彩一生,以此與讀者諸君深切緬懷田家炳先生,牢記傳揚田家炳精神。 他創立的田家炳基金會始終秉持「安老扶幼,興教育才,推廣交流,造福人群,回饋社會,貢獻國家」的宗旨。 據一位在該校任教的老師說,田家炳父子每月都準時來校參加例會,關心學校的發展,田老先生每多列席,很少發言,我想,他不太想過多干涉學校的內政,來校只是人到心到,表示對老師的支持。 筆者又認識仁愛堂田家炳中學的前副校長黃志明,黃副校長說田家炳先生的長子田慶先先生是校董會的主席,他很關心學校的發展,尤其是品德教育。
田家炳家族: 命名空间
他沒有為子孫留下大筆的遺產,反而將名下所有的物業,包括在屯門的四座工業大厦,留給子孫。 田老先生一生60多年的打拼的得益,可說是天文的數字,都全數回饋社會。 1978年恢復停辦了十多年的高考,那時的中國可說是百廢待興,田先生知道「有國才有家」,「取諸社會要還諸社會」的重要,所以集中他的能力和財力,在教育的範疇上不斷深耕細作。 總計全國的田家炳中學多達164所,遍佈34個省份,而且大部分是較為偏遠和貧窮的地區。 田先生不但捐錢,而且大都會親臨探訪學校,為老師和同學打打氣,七八十歲的高齡也要長途跋涉去山區地方,很不容易,而且他謝絕為他安排隆重的儀式或鋪張的款待,一切從簡,務求一分一毫都善用在學校學生的身上。
“玉瑚公”是1935年过世,一生勤奋,在银滩开设砖瓦厂,还在银江流入韩江的河口开设“广泰兴”商号,经营油米杂货。 田家炳家族 “玉瑚公”在当地受人敬重,有陶朱公之风,河口至银滩的乡道、不少桥梁道路就是他当年捐资兴建。 邱秀堂,是台湾史迹研究专家,曾担任台北市文献委员会编撰、中华文化总会机要秘书、中国文化大学观光系教师等职,她对田家炳的评价,也许更精准:“中国或全世界独一无二乐善好施的巨人”。
田家炳家族: 教育相關條目
1984年,田家炳将化工厂的经营权交给下一代,并规定每年至少捐出工厂利润的10%于公益;同年,广东省大埔县家炳第一中学启用。 20世纪50年代,田家炳在元朗的屯门海边购买了30多万平方尺的海滩,移山填海兴建起了一座人造革制造厂,引进先进机器设备,请来日本工程师安装机器,训练职工并聘请英国技师。 1960年底第一批人造革出厂,以质优价廉很快打开销路。 田家炳重視家庭和子女教育,比起物質,更注重精神和道德上的「富養」。
在离西贡约30多公里的早翁市和那秋市,是大埔客家人办瓷厂集中的地方,田家炳在此地创办了自己第一家海外公司“泰安隆瓷土公司”。 不久后,生意日渐扩大的田家炳,又与另一个同是大埔的经销商张秩轩,合伙创办了茶阳瓷土公司。 “茶阳瓷土”是同乡们合作的公司,也是一种“强强联合”,意在减少同业竞争,一起做大做强。 当时,梅州本地人有到越南西贡附近开瓷厂,而自己祖上留下了瓷山,田家炳与50多岁的母亲商量时,说了自己的盘算,到越南开个公司,直接推销家里的瓷土,少掉二盘商环节,事业是做得来的。 粤东北的梅州,古称“人文秀区”,是世界上客家人的集居地。 很多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时,多是出身于书香世家,因此,崇文重教、诗礼传家、勤俭诚朴等中华传统美德,是客家文化传统。
田家炳家族: 创办人田家炳博士简介
陳校長深信卓越的教育可以成就每一個孩子,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成長的天空和人生的舞台。 陳家偉為資深的教育行政人員,曾任優才(楊殷有娣)書院小學部校長,德萃教育機搆幼、小、中教育總監專責全人發展。 陳校長對資優教育、品德教育、中國文化及照顧學習差異有豐富的經驗。 陳校長不單樂於學習,不斷進修,更筆耕不輟,先後出版各類書籍共12種,也在不同媒體發表專欄文章及主持文教節目。 田家炳基金会是田家炳博士于1982年在香港注册成立的非牟利慈善机构,资金来源全部是田家炳博士个人及其家族公司之捐献。
但孫子卻覺得爺爺公公都非常可愛,懂得彈琴,又常在家裏做運動,田家炳自己創作了一套健身操,加上他注意飲食,故得高壽。 我相信「仁者壽」,仁者無憂,心胸廣濶,自得自在的心靈。 田老先生得99歲的長壽,可說是圓滿的一生,留下楷模,田家炳的精神不但留在子子孫孫的血脈之中,也留在香港地160多所中學和50間小學的學生心中,「田中人」,都有田家炳的影響和氛圍。 后来,印尼排华风潮日盛,又为了让子女们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田家炳毅然举家迁到香港,在新界屯门填海建厂,生产塑料薄膜和人造皮革。 1983年,第一所捐办的命名学校是「救世军田家炳学校」;1984年「广东省大埔县家炳第一中学」启用;1987年捐办「香港仁爱堂田家炳中学」 。 1994年获香港政府批准,在新界粉岭主办一所全新中学,命名为「田家炳中学」。
田家炳家族: 榮譽
2009年田博士將名下全部物業轉贈予基金會,並廣邀社會賢達參與基金會管治,自己退任為無決策權、無投票權的榮譽主席職銜。 人物故居田家炳故居拱辰樓位於大埔縣高陂鎮銀灘村,建於清光緒七年(1881年),為田家炳曾祖父田百籌所建。 2008年,完成了對拱辰樓的保護性維修和田家炳事蹟展覽館布展、開放參觀等。 2015年,拱辰樓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1984年,田家炳將化工廠的經營權交給下一代,並規定每年至少捐出工廠利潤的10%於公益;同年,廣東省大埔縣家炳第一中學啓用。 20世紀50年代,田家炳在元朗的屯門海邊購買了30多萬平方尺的海灘,移山填海興建起了一座人造革製造廠,引進先進機器設備,請來日本工程師安裝機器,訓練職工並聘請英國技師。
田家炳家族: 榮譽博士/院士
1982年,田家炳捐出自己的八成财富,还有价值10多亿元的4栋香港工业大厦,创办了“田家炳基金会”。 爱乡爱国、心忧社稷,早于上世纪6、70年代,田家炳就出任东华三院、博爱医院等多间慈善机构职务,推动社会福利工作。 在九十年代,基金會在積極回饋香港的同時,亦致力支持內地的教育事業,訂定資助師範大學與中學的申請章程,大規模捐建各省市區師範大學田家炳教育書院和田家炳中學。
田家炳家族: 社會貢獻
基金会同仁将一如既往竭尽棉力投身教育志业,不断追求卓越,继续造福社群,贡献国家。 尤恳各界贤达,一本以往爱护热诚,不吝金玉,时赐良箴,不胜感盼之至。 在其祖籍梅州市轄各市、縣(區)捐贈有關民生公益超過二百宗。 田家炳家族2023 在大埔縣境內建有6條道路、128座橋樑及其他多項福國利民善業,受惠單位逾百。
在教育部、各地教育部门、多位香港教授学者的鼎力推荐下,再加上各地政府和学校资金配合,基金会所资助的学校遍布全国34个省市区。 在中国内地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独资和襄资捐建项目数百宗。 在全国45所高校捐资兴建教育书院、教学楼、师资培训中心和体育中心,另捐办专业学校7所、中学86所、小学33所、幼儿园及幼稚园5所、医院29所。 其他项目包括国家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北京市自然博物馆“田家炳生物标本馆”、南京市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田家炳天文科学交流中心”及全国乡村学校图书室850间。
田家炳家族: 命名空间
梅州田氏先祖,原居山西平阳府吉州县,后迁至江西赣州府兴国县,宋时,又迁至当时的闽西客家中心——福建汀州。 田家炳家族 田氏在梅州的开基始祖田宗甫,曾任梅州教谕,其父宅中公,是钦点翰林,在福建汀州为官,御赐匾额“民歌善政”。 2001年4月,田博士毅然出售居住了37年的九龍塘大宅,得款5600萬港元全數撥作捐資教育用途。 自己租住面積約130平方米公寓樓,年逾80的老人毫不介意由有產變成無產,由豪宅搬入小公寓。 2018年7月10日,田家炳基金會在網站公布田家炳先生於上午安詳離世,享耆壽99歲(足歲為98歲)。
承蒙大眾的關愛與支持,基金會於2017年在廣州註冊成立代表處並獲國家教育部出任業務主管單位,2018年獲廣東省公安廳頒發優質代表機構獎,2020年獲教育部評為卓越合作夥伴。 基金會創辦人田家炳博士自五零年代末在香港創業即參與慈善工作,先後擔任博愛醫院與東華三院總理,七零年代更參與創辦仁愛堂。 基金會的捐資是先從香港開始,後惠及廣東並延伸至全國三十四個省市區。 田家炳基金所資助的學校分佈於全中國34省市區,計有大學90餘所、中學166餘所、小學及幼稚園40餘所、專科學校約20所、鄉村學校圖書室超過1650間、醫院及療養院30間。 作为支持教育的慈善团体,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秉承「回馈社会、贡献国家」的宗旨,加强与教育部门、大学和专业机构的协作,竭尽绵力投身慈善大业,兴教助学,服务社会。 2017年,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的要求,田家炳基金会在国家教育部的支持下,在广东省广州市设立代表处。
田家炳家族: STEAM教育|田家炳中學研智fit小助手 學生由零自學雙編程技術
基金會資金來源主要是田家炳先生個人及其家族公司之捐獻,從不向外籌募。 二十餘年來在全國三十四省、市、自治區,已資助大學九十餘所,中學一百六十餘所,其他民生善業數百宗。 希望透過基金會,略盡綿薄,以酬“回饋社會,報效國家”素志。 2009年田家炳將名下全部物業轉贈予基金會,並廣邀社會賢達參與基金會管治,自己退任為無決策權、無投票權的榮譽主席職銜。 田博士偉績在握,尤念家國,決以造福桑梓,報效國家為己任。
2009年田博士将名下全部物业转赠予基金会,并广邀社会贤达参与基金会管治,自己退任为无决策权、无投票权的荣誉主席职衔。 田家炳星1994年3月26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將該台發現並經國際小行星中心編號的2886號行星命名為“田家炳星”。 田家炳家族2023 2002年,海南師範大學田家炳教育書院教學樓由田家炳基金會捐資500萬元建成,海南大學田家炳樓在海南大學海甸校區北門附近,也是田家炳基金會捐資建成的,田家炳親自參加揭牌儀式。 2000年,82歲的田家炳將居住了37年的花園洋房以5600萬港元的價格售出。
1993年9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决定将该台1965年12月20日发现的、国际编号第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 当一个人将千万人的幸福看做自己的幸福,将自己的财富看做千万人的财富,那么他所从事的事业必然是纯粹而永恒的。 也许是他天生有着经商的头脑,也许是他执着不放弃的精神,他奇迹般地在两年内成为越南最大的瓷土供应商。 雖然他年少時沒有機會學習儒家的「四書五經」,但也以明末清初朱柏盧所寫的啟蒙讀本《朱子治家格言》作為做人做事的準則。 另外,「不怨天,不尤人」,雖然時局常變,而政治和經濟的轉變不由個人決定。 田家炳在商場上曾經遇過許多大大小小的困難,但他相信「天道酬勤,得道多助」,「好心有好報」,所以事事都逢凶化吉,安然渡過一次又一次的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