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長亨邨亨緻樓平面圖2023懶人包!(小編貼心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長亨邨亨緻樓平面圖

東頭邨的前身是東頭村木屋區,位於九龍寨城、衙前圍村和賈炳達道之間。 長亨邨亨緻樓平面圖2023 長亨邨亨緻樓平面圖 1910年,孫中山兄長孫壽屏曾居於東頭村24號屋,並用於招募同盟會黨人。 長亨邨亨緻樓平面圖 1951年11月21日,東頭村木屋區大火,超過1萬人無家可歸[8]。 長亨邨亨緻樓平面圖 政府禁止災民在災區重建木屋,將災民徙置到牛頭角福華村徙置區,因牛頭角位置偏遠,災民怒聲載道,只有百多戶願意搬遷[9][10]。

但是,由於獻主會溥仁小學原來的後梯與22座共用,校舍需進行改建及加建工程才能符合消防要求,故此樓宇實際上延至2014年才開始清拆工程。 而東匯邨第二期於2019年中定名爲匯智樓,已於2019年中平頂並於2020年5月落成、同年7月23日起開始入伙[5] ,總共提供1033個單位[6]。 東頭邨重建前有23座徙廈,為方便管理,香港房屋委員會曾經將東頭邨分為「東頭(一)邨」及「東頭(二)邨」。 此外,目前隨着房委會第二次凍結租置計劃屋邨空置單位的出租,裕東樓及耀東樓是全港唯一兩座不作出租的單座工字型大廈。

長亨邨亨緻樓平面圖: 商場

東頭邨第九期重建工程原址為東頭邨第23座,由房屋署高級建築師岑苑樺為首及其團隊聯合設計[21]。 地基工程於2008年1月開始,2009年2月竣工,並於2012年完成上蓋工程。 房署總結構工程師陳少德指,重建後將有兩座公屋落成,兩座高度由有兩幢101至112米高的公屋樓宇,匯仁樓高35至38層,匯心樓則高29至34層[22],單位面積由14.03至39.66 m2(151.0至426.9 長亨邨亨緻樓平面圖 sq 長亨邨亨緻樓平面圖 ft)[22]。 2008年1月15日,香港房屋委員會表示,經過全面勘察及評估成果效益後,認為第22座在結構上雖然安全,但必須耗資4,600萬港元(以當時造價計)進行維修,才可繼續使用15年,並會對受影響居民構成滋擾,故此在2010年決定於2013年清拆第22座,居住於22座的住戶,將獲遷徙至於2012年落成的東匯邨,以及黃大仙區內其他公屋。

長亨邨亨緻樓平面圖

由於這些樓宇是原本採用Y4型設計,同時開始了地基工程等理由,所以這些樓宇採用了與Y型相似的和諧二型,以節省興建時間。 而房委會在第九期發展計劃(東匯邨第一期)同時興建了一所社區中心,以象徵式租金租予民政事務總署,不過該社區中心仍維持名為「東頭社區中心」(門牌號碼位於樂善道26號,而此邨亦是黃大仙區最南端邊緣、周邊建築設施大多已踏進九龍城區。 長亨邨(英語:Cheung Hang Estate),是香港房屋委員會轄下一個公共屋邨,位於新界青衣島西面,項目編號為TW09[2],現時由宜居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屋邨管理。 東頭邨(英語:Tung Tau Estate)是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曾經分為「東頭(一)邨」及「東頭(二)邨」,位於新蒲崗和九龍城之間,屬黃大仙區。

長亨邨亨緻樓平面圖: 香港大廈搜尋

已故前首爾市長朴元淳曾經在2012年6月11日,參觀東匯邨第一期,由時任房屋署署長栢志高陪同視察屋邨設施[4]。 除了上蓋提供全天候活動功能,遊樂場更鋪設了膠粒地面加上籃網,晚上燈光亦十分充足。 而跟據當地波友提供資料,無獨有偶邨內竟然一共設有兩個有蓋球場,青衣區波友一定再無藉口因為落雨而放低籃球。 長亨邨亨緻樓平面圖2023 東匯邨匯仁樓及匯心樓名稱取自「二」左邊加「人」字部首、「三」的廣東話諧音,以反映此等樓宇前身為東頭(一)邨23座的歷史,亦是全港首條以暗含座號諧音與寫法方式命名的屋邨。 匯智樓亦隱含「二」字,以反映此樓宇前身為東頭(一)邨22座的歷史。

長亨邨亨緻樓平面圖

雖然東頭邨獲劃分為黃大仙區,但由於地理位置來説東頭邨受啟德河(啟德明渠)及摩士公園所分隔,其實東頭邨與九龍城的距離比黃大仙還要近。 租戶包括7-11便利店、文具店、禮品店、五金店、髮廊、家居工場和酒家及中藥行。 東匯邨重建前為東頭邨第22及23座,屬舊長型大廈(第四型徙置大廈),分別在2013及2002年清拆,並分別屬東頭邨重建第八及九期計劃。 由於當時東頭(一)邨已列入重建計劃,而東頭(二)邨則已列入租者置其屋計劃,故此為方便管理,遂把新建的東頭邨重建第八、九期分拆出來,還設置獨立的屋邨辦事處,並易名為東匯邨。 房委會將與教育局及校方成立聯絡小組,確保在工程進行期間,學校環境安全及減少工程對學校造成的滋擾[20]。

長亨邨亨緻樓平面圖: 大廈資料:長亨邨 亨業樓1座

邨內兩座第四型徙置大廈均牽涉在26座問題公屋醜聞當中,其中第23座石屎強度只有約10MPa,遠低於標準,原訂在2001年5月31日騰空,及後延至同年9月收回所有住宅單位[18];但由於地舖租戶不滿賠償條件,延誤一年至2002年清拆,原址所在地其後易名為東匯邨一期。 2017年1月,領展將青衣長亨街市外判予光亮實業,於同年10月1日開始翻新,工程於2018年1月底前完成。 有商戶表示租金由現時的3,000元月租加至23,000元是難以負擔,決定結業[6]。

而第22座設計與後期的同款大廈不同,其大廈中部設有兩伙較大單位,原先擬作公用廁所之用,在入伙前因所有單位升級至使用獨立廚廁而改建為單位出租。 基於屋邨內有樓宇採用和諧式大廈(不包括小型單位大廈)設計,就算邨內其他樓宇採用Y型大廈設計亦不予納入租者置其屋計劃的原則,故此本邨與天耀邨是香港僅有兩個擁有Y3型大廈而不作拆售的屋邨,也是八個未曾出售的Y型屋邨之一。 值得一提是,房委會曾經在長宏邨開發計劃中,提議把長亨商場拆卸重建,並於原址增建多四座1999年版本新十字型大廈作居屋出售,但最後因本邨居民極力反對,擔心會增加邨內設施和交通的負荷及影響居住環境,加上2002年11月香港政府宣佈停止興建居屋政策、是為「孫九招」,最後取消此項計劃。 同時將連接兩座公屋的鄰翼留空地下部份空間,形成約6米高、闊7米樓層的空間,增加空氣對流及日照,更特別採用拾級而下的設計[22]。

長亨邨亨緻樓平面圖: 樓宇

長康邨屬於青衣發展藍圖中最早一批興建的公共屋邨,荃灣以至葵青區早年作為工廠區重地,及後增加發展公共屋邨等住宅建設,青衣這個海岸旁的小島亦隨著青衣大橋於七四年相繼落成而加速發展。 長康邨與其後落成的啟業邨採用相同的綜合式大樓規劃,大樓包括地下的街市及頂層的有蓋運動場,亦為香港小數設有有藍球場的公共屋邨之一。 大樓上蓋以幾何式鐵枝建築建成,以大型天窗採光,與啟業運動場一樣給予一種鐵籠球場的獨特香港城市味道。 由於本邨第三期涉及挖掘山坡的工程,導致樓宇於1989年才開始興建,當年正值和諧式建築樓宇設計面世及獲得正式使用,有鑑於此,第三期的亨怡樓及亨俊樓便改用了和諧式大廈設計。

  • 而東匯邨第二期於2019年中定名爲匯智樓,已於2019年中平頂並於2020年5月落成、同年7月23日起開始入伙[5] ,總共提供1033個單位[6]。
  • 1910年,孫中山兄長孫壽屏曾居於東頭村24號屋,並用於招募同盟會黨人。
  • 長亨商場樓高4層,樓面面積60,543平方呎,屬長亨邨第一期,於1990年落成。
  • 除了長亨巴士總站有多條巴士及小巴外,青衣西路還有多條巴士小巴線途經,前往香港各區。
  • 除了上蓋提供全天候活動功能,遊樂場更鋪設了膠粒地面加上籃網,晚上燈光亦十分充足。

有年輕的居民手繪街市地圖,希望為這個充滿記憶的地方能喚起市民的關注[7]。 長亨商場樓高4層,樓面面積60,543平方呎,屬長亨邨第一期,於1990年落成。 2017年11月30日,領展出售物業予以基滙資本為首的財團,之後進行翻新工程。

長亨邨亨緻樓平面圖: 興建智障人士宿舍引發警民衝突

1952年至1953年,政府決定收回災區地皮、清拆潮平村周邊木屋及於白鶴山興建東頭平房區[11][12][13]。 1959年,政府清拆東頭村以興建徙置大廈,1960年正式動工,1961年落成[14][15]。 東頭邨重建前為徙置屋邨,並擁有全港首批舊長型大廈(第二型徙置大廈)(第1-21座)及兩幢舊長型大廈(第四型徙置大廈)(第22及23座;當中第22座是全港首幢舊長型大廈(第四型徙置大廈))。 與舊長型大廈(第一型徙置大廈)一樣,這些舊長型大廈(第二型徙置大廈)大多數均分為兩翼,但它們除透過兩翼中間的廁樓相連外,每翼兩端也設通道通往另一翼,其樓梯亦改設在每翼兩端中間位置,因此俯瞰外觀會呈「日」字型,只有第9及11座使用單幢式設計,其樓梯設在樓宇中間突出的位置。 另外,本邨部份位置於重建時仍在飛機航道之下,樓宇高度受限制,所以本邨部份樓宇只興建了15層(住宅層數14層),部份甚至只興建了8-13層(住宅層數7-12層)。

長亨邨亨緻樓平面圖

屋邨重建後,原「東頭(一)邨」已易名為東匯邨(英語:Tung Wui Estate)。 然而,不少人認為東頭邨屬於九龍城區(甚至連東頭邨的居民在填寫自己的地址時,經常會寫成「九龍城東頭邨」),相信是因為東頭邨鄰近九龍寨城公園。 長亨邨亨緻樓平面圖 其實,東頭邨與九龍寨城公園相隔了一條東正道,這條路正是黃大仙區與九龍城區的分界線。

長亨邨亨緻樓平面圖: 重建

長亨邨本身位置遠離青衣市中心,於本邨落成初期的對外交通頗為不便,但隨着機場的搬遷,青衣本身的對外交通得到改善。 除了長亨巴士總站有多條巴士及小巴外,青衣西路還有多條巴士小巴線途經,前往香港各區。 以粗體字標註的樓宇設有「劏房」,以安置慈樂上邨、黃大仙下邨、慈愛邨、慈正邨及秀茂坪下邨的1-2人住戶。 2014年,餘下的第22座徙置大廈拆卸,「東頭(一)邨」僅餘的大廈消失,現時只剩下「東頭(二)邨」[3],而原先的第22座及23座重建後分別成為「東匯邨第一期」以及「東匯邨第二期」。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