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欲參與《尋找你我他的皇都》體驗活動,要登記成旗下Culture for tomorrow會員,經揀選才可獲邀免費入場;本月中亦有網上免費虛擬導賞。 Culture for tomorrow由新世界行政總裁鄭志剛創辦,主力舉辦建築設計及文化創意活動,鄭志剛亦有意效法當年歐德禮推動娛樂事業的初心,令皇都戲院「形神俱備」地重生,值得表揚。 1952年12月11日璇宮戲院的開張,帶動區內不少商住發展,連香港首個有蓋電車站也在璇宮對出位置豎立。 用資深藝術行政人員陳達文的話來說:璇宮之前的香港是個文化沙漠,連一所演奏廳都沒有,外國演奏家只能在皇仁書院、香港大學禮堂等演出。
傳媒亦常稱皇都戲院於1997年結業後改建為商場,但事實是皇都戲院商場早於1959年已開業,並一直營業至今。 在今時今日除了演出場地連中小學禮堂甚至私人家居都可見Steinway縱影,回看62年前全香港連一部像樣的鋼琴也沒有的窘態,況如隔世。 而看見地當夫人為了本地樂壇福祉而甘願偕夫耗盡家財只為購入一部可供專業演奏的鋼琴然後借予搞手使用,那份「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決心仍然令人拜服與感動。 由此可見,歐德禮在經營他的音樂會事業之初,確實沒能提供像樣的鋼琴供大師演奏。 璇宮戲院 而文中提及的地當夫人也看不過眼而想為香港音樂界出一分力:一方面寄望政府出手,一方面又希望以民間力量發動「眾籌」,給果兩面都落空,最後索性自掏腰包購買演奏級鋼琴,以解決窘境--出一分力變成出盡全力。 曾處理過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雷生春、聯和墟舊大埔警署等不同活化計劃的吳韻怡,認為政府計劃往往因牽涉不同部門,又要過財委會,程序繁複,也需長時間才獲批核,認為這方面私人物業的過程會暢順得多。
璇宮戲院: 建築伙拍形式
集團聘請了國際及本地精英建築保育團隊,以及具份量的顧問委員會,正致力制定全面保育及發展兼備的方案。 新世界發展延續皇都戲院未了經典,首辦代入式(immersive)歷史體驗活動《尋找你我他的皇都》。 參加者從踏入皇都戲院商場的一刻,便仿如置身50年代皇都戲院的華麗舞台,從售票處接過一張舊式戲票開始,展開第一身體驗之旅,親睹皇都前世今生,由璇宮戲院、「小上海」到皇都戲院,由國際級表演到中西首輪電影,親歷一幕幕扣人心弦的歷史片段。 2020 年 10 月位於北角英皇道的皇都戲院批出強制拍賣,由新世界發展正式取得業權,宣佈將盡力復修並保育這座屬一級歷史建築的戲院。 在皇都戲院展開復修並建構成一個藝術文化表演的全新地標前,新世界旗下的非牟利機構 Culture for Tomorrow 特別舉辦名為《尋找你我他的皇都》的代入式歷史體驗活動,讓人親歷皇都的昔日輝煌。 2017年3月9日,古物諮詢委員會確認皇都戲院為一級歷史建築。
璇宮戲院(即皇都戲院前身)由俄羅斯裔猶太人歐德禮(Harry Odell)創辦,他於1952年引入這種「劇院式戲院」,為當時的演藝人員提供表演平台,應其人脈之廣邀請到外國音樂名家輪流登台,目前戲院內其中1個舖位,就是模仿成他當年的辦公室以示致敬。 有見皇都戲院大廈開始被地產商收購,文化企業活現香港撰寫了舊皇都戲院文物價值評估報告,確立這建築獨有的歷史、建築及社會價值。 由於地盤面積龐大,位置佳,大廈多年前已被發展商的財團已蜂擁而至,惟該廈「釘子戶」眾多,不願出售手持物業,財團亦難於收購足夠的業權份數,以符合強拍要求。 知名大戶包括老牌陸海通家族成員、實力商鋪投資者楊渭生,北角知名炒家姚加環等等。 代表發展商新世界發展的有關人士,在2015年7月已成功與該三大「旗手」大戶達成協議,以逾七億元一口氣購入該廈逾兩成業權,成為啟動收購的關鍵。
璇宮戲院: 璇宮戲院點將錄--數訪港古典音樂大師
另一展覽廳,則是璇宮戲院與娛樂界巨子歐德禮(Harry Oscar Odell)的傳奇故事。 這位生於埃及的商人,於1952年斥資250萬港元成立璇宮戲院,因他交遊廣闊,邀得不少國際歌星如Benny 璇宮戲院 Goodman、Peter Pears and Benjamin Britten等演出。 在這模擬歐德禮的辦公桌上,有璇宮戲院的舊文件,同時播他的兒媳Molly Odell訪問,講述他的生平,這裏有演員扮演,入戲十足。 這次的《尋找你我他的皇都》,肯定令北角區的舊街坊竊竊私語:皇都戲院的弧度立面重現,配以幾grand的燈光,都思疑大半年前還是殘破的皇都商場為何彩雀變身。
香港首辦的日本電影節,就是在皇都戲院舉行,外語經典電影如《仙樂飄飄處處聞》、《沙漠梟雄》以及多部膾炙人口的港產片均曾於皇都上映,為不少人留下「星光伴我心」的美好回憶。 50年代後期,皇都戲院地下停車場改建成零售商鋪及餐館後,成為香港早期一站式娛樂的地標之一。 擁有超過170年歷史,大館是香港極具代表性的歷史地標,紅磚石梯充滿代表性。 16座古蹟建築之中,加建了兩座全新大樓,由國際知名的 Herzog 璇宮戲院2023 & de Meuron 建築師設計,新舊融合,別具魅力。。
璇宮戲院: 香港六大古蹟郊遊路線
新世界發展去年成功取得擁有68年歷史的英皇道 號皇都戲院大廈業權後,宣佈將盡力復修屬一級歷史建築的前戲院部分,包括天台俗稱「飛拱」的桁架建築,目標是建構一個藝術文化表演的全新地標。 新世界旗下的非牟利機構Culture for Tomorrow於復修動工前,特別舉辦名為《尋找你我他的皇都》的代入式歷史體驗活動,重新演繹當年幕幕經典場境 ,一同探索你我他的的皇都故事,並於4月中起,透過網上虛擬導賞,務求線上線下重現皇都昔日的華麗傳奇。 從璇宮戲院座位表可見,當年的座位包括廂座、超等、廳座,觀眾席1173位,超等位400位,獨立銀幕及放映室的試映室可容納120人。 然而好景不長,璇宮戲院於1957年底結業,易手後重新發展成住宅及商用建築物,原本的地下停車場則改建成三層商場。 皇都戲院於1971年加入嘉禾院線,此後以播放港產片為主,包括膾炙人口的《半斤八兩》、李小龍的名作、周潤發的《英雄本色》等。
- 皇都戲院屋頂上故意外露的鋼筋混凝土桁架讓建築物的外觀非常突出,是全港甚至亞洲僅有,可算是 開創了同類結構的先河。
- 鏡框式舞台除可放映電影,亦可作西方戲劇、粵劇、舞蹈及音樂等不同藝術表演,1970年當時只有17歲的鄧麗君便曾在此演出。
- 他稱,一直以來古諮會對很多年齡不足的建築物都不太傾向保育,因此這次作為戰後建築物的皇都戲院得以升級,在這層面上已是個重大突破。
- 而璇宮與皇都的好,在於曾經雅俗共賞,提供娛樂,孕育文化;現在不太可能出現的事,當年實實在在地發生過,記錄了一個仍然包容的世代。
- 描繪十八層地獄的壁畫,畫面盡是勾脷筋、落油鑊等嚇人景象,虎豹別墅是昔日香港小孩的惡夢。
「電影上畫,大門上的廣告版就會掛起海報,手繪海報甚特別。」前立法會議員王國興說。 他在1991年當選北角區議員,皇都正屬選區範圍,「請投王國興一票」的拉票招牌,仍未拆除。 他過去光顧皇都的次數不多,所餘記憶有限,最深印象是五十年代上海人自成一角,舞廳林立,燈紅酒綠,以致北角被稱為「小上海」,後來上海人減少,變成福建人聚居,盡見香港地發展的縮影。 璇宮戲院2023 它是港島區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戲院建築,佔地3萬方呎,當年造價達250萬元,可以容納接近1200名觀眾,對比今日的蚊型影院,儼如大象對螞蟻,與鄰近的國都戲院和新光戲院,形成港島獨有的「戲院中心」,撐起了半個北角的繁囂。
璇宮戲院: 重新經營 保留社會價值
1907年,由俱樂部改裝的「比照戲院」落成於中環的雲咸街,以放映電影為業務,於1931年改建為第一代的「娛樂戲院」。 香港最早出現的戲院,是1867年的「同慶戲園」,它是香港開埠的第一間戲院,不過當時的「同慶戲園」並不算是正式的電影院。 璇宮戲院 南華戲院(砵蘭街180號/豉油街交界),1966年1月9日開幕,現址為東京銀座商場。 當年的「雙南線」,是指港島「南洋戲院」和九龍「南華戲院」,都是昔日著名的左派戲院。
總部設在美國紐約的大紀元媒體集團創辦於2000年,在全球30多個國家及地區設有分支機構,發行5大洲,網絡版本有21種語言,是海外最大的中文媒體。 從戲橋上的電話號碼也能看出年代的痕跡,香港電話號碼最初由5位數字開始,隨著歲月變遷、人口增長,電話號碼的數字也逐漸增多。 地區字頭制度開始實行後,將全香港分為「香港島及離島區」、「九龍」及「新界」三區,如香港島及離島區前的電話是5字頭,九龍區為3字頭等等。 近年,舉凡是香港的懷舊事物都大行其道,復古裝修的冰室、地道港式小吃、80年代金曲等等,每次逛市集總會發現復古玩意! 這懷舊潮流擁有神奇的吸引力,不止60、70和80後喜歡細數當年情,就連90後甚或千禧BB都深陷這潮流,迷戀著香港的黃金年代。
璇宮戲院: 二、流行文化 香港發展精髓
1904年,一間全港最大的「太平戲院」落成於皇后大道西與屈地街之間,一座名為「龜背」的小山崗上,1970年代結業改建為「華明中心」。 紐約戲院(New York Theatre)(波斯富街/軒尼詩道)1955年1月23日開幕,因要興建港鐵銅鑼灣站西面大堂而停業拆卸,後重建為銅鑼灣廣場第一期,其後遷往銅鑼灣廣場二期繼續營業,亦於2006年結業,現為酒樓。 入口特別設計為昔日戲院售票處,每位參加者均獲發一張舊式電影戲票,售票處同時展出 6 張珍貴戲票文物。 做資料搜集,見到一大堆有關「大戲」戲院的恐怖故事,憑空杜撰,把這些消失了的文化空間,妖魔鬼化:什麼上環高陞戲院後面有「雞人表演」,即小孩子被人斬手斬腳來娛賓;佐敦的普慶戲院常有繡花紅鞋叫人「快點走」等等。 唯一類似真相的,是西環的太平戲院,它見證了1934年旁邊的煤氣鼓大爆炸,火災波及晉成街一帶,死了四十多人,當時有一南亞裔看更,衝入火海開動緊急裝置,把煤氣排出大海,可惜他被燒死,後來便謠傳太平戲院有白影在走動,這當然是穿鑿附會。 2016年12月8日,古物諮詢委員會信納皇都戲院的獨有價值,經投票後決定推翻古蹟辦的建議,把皇都戲院的建議評級提升為一級歷史建築。
皇都戲院顧問委員會成員之一的建築文物保護師吳韻怡指,當年桌球室為了節省改裝成本,以假天花和地台覆蓋超等位和堂座位置,窺探圍板中的一道門,仍能看到由堂座通往超等位的樓梯,將之拆除便能還原戲院昔日的面貌。 不過單憑歌劇表演難以支持戲院龐大的開支,「璇宮戲院」於1959年易手,並改名「皇都戲院」,變身商場及戲院一站式娛樂場所,曾播放過多套膾炙人口的港產片,好像《死亡遊戲》、《賣身契》、《吉屋藏嬌》等,陪伴香港電影業走過70、80年代的黃金歲月。 皇都戲院下層的商場店舖林立,包括廣為人知的「偉倫唱片公司」、「上海菜館雪園」、「輝煌洋服」、「公主眼鏡」等等,逛這商場是當時品味的象徵。 即使早幾年去皇都商場,亦發現不少店舖仍保留著昔日的格局,洋溢著濃厚的懷舊感覺。 於復修工程展開前夕,Culture for Tomorrow特別舉行嶄新的體驗活動,參加者在窺探皇都歷史資料時,將代入50年代五位經典角色之一。 落成於1952年的皇都戲院 (前身為璇宮戲院),是香港碩果僅存、歷史最悠久的大戲院,而天台的拋物線型拱橋式桁架,更是舉世無雙的獨特設計,亦是昔日北角「小上海」的歷史見證。
璇宮戲院: 歷史
皇都戲院屋頂上故意外露的鋼筋混凝土桁架讓建築物的外觀非常突出,是全港甚至亞洲僅有,可算是 開創了同類結構的先河。 這類結構一般多應用在橋的建造上,運用於建築物上實在是非常罕有。 而記錄與保護現代建築運動的國際組織 DOCOMOMO 也於今年三月為皇都戲院發出一個「文物危急警示」 ("Heritage in danger" alert) 。 戲院內部方面,以當時美國最新型電影院所具備的條件為藍本而設計,更兼備有舞台裝置。 為了達到更佳的聲學效果,屋頂的拋物線設計是經過精密的計算;放映室及冷氣裝置均特別由屋頂桁架的其中兩條弓弦桁樑 獨立吊著,以減低因室外噪音所產生的震盪的影響。 另外,戲院室內的裝潢以超現代主義 璇宮戲院 為主,吸音板及燈光板結合了現代雕刻設計,巧妙地融入為室內裝飾的一部份。
10年後,這朵花由香港大會堂接力,香港文化藝術發展歷程從此不一樣。 新世界自2005起大規模收購皇都商場,並於2018年10月申請強拍,去年6月再以7.37億元收購北角皇都戲院大廈的戲院及3個地舖,令業權大增至逾九成。 璇宮戲院為香港影業鉅子歐德禮、孫潤杰、楊耀琅的萬國影片集團所興建及管理,屋頂的「拋物線形混凝土桁架」,體現戰後現代主義的簡潔風格,甚至被國際保育組織Docomomo International譽為全球戲院獨一無二的設計。 在入口處上面的弧形立面,有一幅《蟬迷董卓》的大型浮雕裝飾,出自名畫家梅與天手筆,數十年來一直被電影海報及廣告板遮擋,至近年因重建工程而重現人前。 所以,我夢想中活化皇都戲院的最佳方案,是翻新戲院外觀之餘,同時聘請以音樂廳為專長的專業音響工程顧問(如日本的永田音響設計,又或是已收歸Arup旗下的美國Artec),將戲院內部修建成頂級音效的音樂廳,另加設後台、化妝間、鋼琴室等配套設施。
璇宮戲院: 「文化沙漠」開出第一朵花
純粹以展板陳述很不吸引,她認同這是硬件處理不到的,要靠節目設計等軟件完成,讓普羅大眾都喜歡參與、使用這個空間,最考工夫。 團隊接觸過戲院的前員工和建築師的後人,了解當年空間如何使用,希望得知不同細節的重要性,訪問當天參觀二○○○年改建成桌球室的皇都舊址,看見牆上零散地貼有各種說明的標示,供建築師團隊日後參考。 甚至認為「流行嘢」都是過眼雲煙,當今天年輕人甚或都已不太認識她時,我們談論的集體回憶,到底是誰人的回憶,「孫中山同盟會的會址一定話要保育啦,但紅線女做過的劇院、鄧麗君來過的地方呢,一向都不被認為是一回事」。 璇宮戲院 專研流行文化多年的吳俊雄指出,流行文化其實正是香港發展的精髓,「研究香港第一樣入手的,很多時未必是殖民政制,反而是做過什麼戲,哪些大師曾遊遍東南亞最終來到了香港」。 而戰後這一段流行文化尤其精彩,當幾百萬人因逃避戰亂南來,不想再提政治,反會將大量精力放在抒發自己對生活的想法,也會在賺錢時以商業方式講出流行生活是怎樣的。
- 除了「是日公映」的電影介紹外,還有「不日放映」的電影預告,在「戲橋」的邊角位,通常設有商品廣告。
- 展覽廳各有乾坤,未入皇都正題,在「小上海廳」先解構北角在20年代的歷史背景。
- 在實用主義、現代主義的大氛圍底下,各範疇的人都在各師各法,「講下去,香港電影都是這種精神,我試試這樣得唔得的狀態,不只給香港人看,全東南亞華人都看着。可不可以做一些東西是全球華人都適用呢,起碼在想像上切合,所以五十年代其實創意爆棚」。
- 代表發展商新世界發展的有關人士,在2015年7月已成功與該三大「旗手」大戶達成協議,以逾七億元一口氣購入該廈逾兩成業權,成為啟動收購的關鍵。
- 他一直醉心香港電影,以數碼化技術配合年輕人的幽默觸覺,結合皇都歷史和文化元素,創作了多款電影海報,包括於皇都商場外牆,繪畫了一幅「全院滿座」的海報,以懷舊風格呈現電影經典角色的獨特韻味,有趣生鬼,亦為熙來攘往的英皇道增添一個「打卡位」。
- 而香港大學建築保育學部主任李浩然博士直指皇都戲院的屋頂結構根本是橋樑的設計,並將其與新加坡的愛琴橋(1929落成)對照,結論兩者都是屬於鋼筋混凝土建造的「馬氏彩虹拱橋」圓拱。
首先是針對建築落成年期的成見,「有人認為壽命只有五十年多一點,太後生了,沒什麼所謂歷史意義」。 璇宮戲院 他稱,一直以來古諮會對很多年齡不足的建築物都不太傾向保育,因此這次作為戰後建築物的皇都戲院得以升級,在這層面上已是個重大突破。 他認為香港戰後歷史敘述多從一九六○年代講起,比較多講六七暴動後香港如何上軌道,麥理浩時期施政與民生,而一九五○年代卻常被忽視,「我覺得值得特別保育這一段,沒有五十就沒六十。五十年代好像是香港一百年歷史的中轉站,跟二三十年代中國那段歷史也扣得好緊」。 香港中西薈萃,傳統戲曲表演是款待外國貴賓的最佳節目,戲院也順理成章成為接待外賓的場地。
璇宮戲院: 北角皇都戲院活化展覽 重現光影花樣年華
吳俊雄也指出了蒐集和呈現歷史的重要,指團隊開過的幾次會議上,極大量時間用於商討如何蒐集和整理史料,包括跟當年戲院客人、表演者、街坊等進行口述歷史紀錄。 北角盡頭七姊妹道的海岸線上曾有間麗池夜總會,下層是巨大游泳池,上方是裝修得美輪美奐的夜總會,每一晚都有菲律賓樂手在池邊演奏音樂,之後更在此辦選美──這說明了什麼? 北角被稱為「小上海」,吳俊雄認為除因有上海人在此區聚居,也嘗試說明上述的種種聲色犬馬均是「上海式」。 而且戰後社會環境,興建都需要「快靚正」完成,因此石屎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物常用的物料,而且石屎可塑性非常高,可以配合各樣建築形式,這亦能見於皇都戲院。 今次討論的,是一個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團於1956年到璇宮戲院(即皇都戲院之前身)的表演。 1964年開業的東城戲院,前身為萬國殯儀館,因此鬧出「全院滿座」都市傳聞,1974年結業後拆卸重建成為現時的東城大廈。
璇宮戲院: 一級歷史建築創最大金額強拍紀錄,皇都戲院何去何從?
近年談論甚多的皇都戲院(1959~1997),本坐落北角英皇道,易名前為1952年開幕的璇宮戲院,建築本身將近70年歷史,是香港碩果僅存成為一級歷史建築的劇院式舊戲院。 此單幢式建築有兩大特色,包括體現戰後現代主義的天台拋物線型桁架;出自名畫家梅與天手筆的「蟬迷董卓」弧形大型外牆浮雕。 內設1,173個座位,單是超等座席便有400個,並擁有配備獨立銀幕、可容納120人的試映室。 鏡框式舞台除可放映電影,亦可作西方戲劇、粵劇、舞蹈及音樂等不同藝術表演,1970年當時只有17歲的鄧麗君便曾在此演出。 1952年建成,皇都戲院擁有超過60年歷史,是香港碩果僅存的舊式大戲院之一。
璇宮戲院: 一級歷史建築 劇院式設計
中國民間藝術團於璇宮戲院演出的廣告題為「南北藝術、百花齊放、共聚一堂」。 的而且確,該次盛會集京劇、舞蹈、歌唱及樂器演奏,而民國年代的著名上海女高音周小燕更演唱了新疆及哈薩克族民歌(今天內地的政治環境還會容許這類歌曲嗎?)。 兩個月後,香港「回禮」,中華總商會及老牌左派組織香港華人革新協會邀請一隊共七十人的中國民間藝術團來港獻技,而香港華人革新協會的主席陳丕士之後也得璇宮戲院創辦人歐德禮的同意,讓這個盛會於他的「主場」上演。 1956年4月,中英樂團(即今香港管弦樂團之前身)獲廣東省文聯邀請到廣州中山紀念堂演出。 當時正值1949年中共上台後的建國初期,港英政府和中國大陸仍處於緊張的政治狀態。
璇宮戲院: 立即下載 Yahoo 新聞 app
吳指其母親昔日在皇都戲院大廈開舖,她的童年便在舖內度過,她憶述街坊經過會走進大廈商場閑逛,大家樂也融融,她形容當年大廈是連繫社區的地方。 闊別廿載,她與團隊訪問當年的街坊做口述歷史時,街坊仍然記得這位當年的「小妹妹」,可見這種令人深刻的社區情懷。 吳表示,最希望日後能延續這種社區情懷,而非以博物館式展覽當年的物品。 她期望經活化後,能重現戲院以往的各條路線,讓大眾親身感受當年的氛圍,經歷時光倒流到50年前。
璇宮戲院: 北角 英皇道、電廠街 交界的「璇宮戲院」 ( Empire Theatre )
由於必須由認可人士簽圖,當建築人才戰亂下來港,這成為了一種戰後常見的建築項目合作形式。 無論璇宮的以戲養文化,抑或後來皇都的地產養戲,戲院反映了電影業的起伏,觀影習慣變化等等,時代與觀眾也在變,不變是,觀眾在戲院要追尋的,是一份獨特的感官體驗。 此院無論從建築或格調,都走在時代尖端,天頂外露的拱橋式桁架,令劇院得享無柱的觀賞空間,特設地下停車場招待有車階級,樹立了時尚,走在潮流前沿的文化娛樂地標。 不過,「右報」並沒有稱表演團為「中國民間藝術團」,例如《華僑日報》反稱之為「中共民間藝術團」。 不少口耳相傳的經典靈異故事背景都是戲院,例如:灣仔東城戲院「全院滿座」的傳聞便相當經典,想知可以自己上網搜尋。
璇宮戲院: 建築特色
樓高四層,藍屋採用嶺南建築風格,藍屋、黃屋及橙屋三座相連,是本地致力保育的例子。 這裏設有居住空間、餐廳、社區中心及展覽空間,讓旅客和本地人回顧香港歷史及經典。 璇宮戲院 作為本地少數設有露台的唐樓,藍屋在2017年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卓越獎項,歷史價值斐然。 活動展出多件與戲劇相關的歷史舊物,包括舊戲票、員工入職申請登記表等,還有1份1971年有在皇都戲院上映的電影票房排名記錄,原來當年在該院上映電影片,最高票房正是由邵氏公司出品、姜大衛和狄龍主演的《無名英雄》,收入達1,201,15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