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都應該記得那時對電腦室有多嚮往,見證電腦室由裝修到開張,還很好奇究竟這間守衛森嚴的房間裝有什麼東西。 到自己那班終於上電腦課,摸着新簇簇的電腦感覺自己也非常前衛。 不過,大部分字如国田一土戈 、边卜大尸 、应戈火一 、组女一月一 、饮弓女弓人 、东大木 、这卜卜大 、过卜木戈 來速成 、页一月人 來速成2023 等,均符合繁體倉頡的取碼原則,毋須重新適應。
坊間有人以爲以英文字母來記就可以同時熟習英文打字,本書必須指出這迷思是不實的、站不住腳的。 即使學習者記得各英文字母的按鍵位置,但還要實際練習英文字彙的輸入,才能打得好。 來速成2023 只習慣打「OIAR」、「GRMBC」、「L」、「YK」、「JND」等按鍵組合,不等於你的指頭熟習敲出「English」、「Vocabulary」、「Typing」等字彙。
來速成: 使用狀況
倉頡輸入法是少數能同時輸出正、簡體的輸入法,但部分平台(如微軟Windows)上的簡體倉頡拆字並不標準,部分違反了原本的拆碼規則,或者使用了非簡體字習慣字形,使用者需要稍作適應。 一些外掛的倉頡輸入法會改用朱邦復工作室的標準倉頡編碼,不會出現下述的問題碼;或者採取加入容錯碼,令同一字可能有超過一種拆碼方法。 倉頡輸入法是少數能同時輸出正、簡體的輸入法,但部分平台(如微軟Windows)上的簡體倉頡拆字並不標準,部分違反了原本的拆碼規則,或者使用了非簡體字習慣字形,用戶需要稍作適應。 不過,倉頡輸入法有一些衍生版本,改進了上述的批評點,例如加入容錯編碼、不同字形的取碼、簡快碼、詞組輸入,同時容許不同版本的取碼等。 例如大新倉頡輸入法,是目前中文電腦輸入最快速紀錄的優勝者[7]。 這是倉頡字典,可查詢倉頡碼和速成碼,同時提供「三代倉頡」及「五代倉頡」的倉頡碼。
一旦練熟速成,其實也可以打得很快,最簡單、平日最常用的「你做緊咩」,速成人不用看鍵盤也會打出「of2ok 來速成 5sf4rq1」,英文字加數字好像本能反應般打出來。 拼音輸入法的使用者,有時為免看屏幕選字,難免傾向選用較為習慣的用字組合,也就出現了我在文中提及的情況,即前字與後字之間的干擾較大。 來速成2023 有些技能,掌握的門檻較高,也就是需要較多精神去學習,又或是時間成本較高,但熟習過後,卻能幫你省下很多時間,效益極大。 這類技能,特別值得投資足夠的時間去熟習,倉頡輸入法肯定就是其中一例。 中文輸入法主要有分形碼輸入法及拼音輸入法,還有些不流行的種類,例如內碼輸入法等,這裡就不作討論。
來速成: 倉頡輸入法/倉頡字母與鍵位
1979年,三軍大學的有綫短程中文通訊實驗成功,朱邦復實現以中文字母作爲內碼,儲存漢字字矩信息,解決電腦處理漢字的問題。 同年12月朱開始與宏碁電腦合作,開發內置程式語言、中文系統及應用軟件的「天龍中文電腦」,翌年起在市面上銷售,備受市場歡迎。 1973年春季,朱邦復返回台灣後欲改良中文打字機,鑽研中文檢索方式。 花了約三年時間,並且在研究後期得到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生沈紅蓮女士協助擔任助手,於1976年底發佈「形意檢字法」,最初使用52個中文字母作檢索字母,每個漢字分拆成3個字母的編碼。 當時,三軍大學需要無給職人員發展中文通訊系統,40歲的朱邦復立即接受此一職務,之前並不懂電腦的他至此才開始接觸程式語言。
倉頡輸入法開發甚早,又無版權,在中文電腦系統中十分普及,號稱「只要有中文系統,就必定有倉頡輸入法存在」,所以人們學習倉頡後,理論上不用擔心無法使用它。 此外倉頡的重碼率為所有中文輸入法中最低,使用者只需要看着稿子或鍵盤就能打字,不需緊盯着螢光幕來選字,實現「盲打」。 它不依靠四排按鍵——即使沒有把鍵盤上的數字鍵、符號鍵都用作中文字根鍵,輸入時手指活動幅度與英文打字相若也免除輸入符號、數字時的困擾,以及在手提電腦鍵盤上遇到的移位問題。 另外倉頡輸入法並未為常用字之快速輸入設計簡快碼,沒有類似於五筆的詞組輸入方法,標點符號之輸入也略嫌不便,因此沒有成為最快速的中文輸入法。 另外倉頡輸入法並未為常用字之快速輸入設計簡快碼,没有类似于五笔的词组输入方法,標點符號之輸入也略嫌不便,因此沒有成為最快速的中文輸入法。
來速成: hkcards 倉頡字典
收錄19000餘字,當中約有8000個常用字配有拆碼圖解。 較理想的方法是直接記住倉頡字母的位置,直接以手指去習慣倉頡字母的鍵位,練習不看鍵盤,用手指鍵入這些倉頡字母,以反射操作來輸入漢字,即所謂「觸覺打字法」。 練好後就能條件反射輸入漢字,不用看着屏幕,達致「盲打」。 經過練習,高手甚至可達每分鐘一百字,甚至二百字以上的速度。
字首最多取二码,字身最多取三码;无法明确分割为字首、字身者(如“东”),则全取。 來速成2023 取码以后再按下空白键(组字键),即可输出字元(字形)。 凭视觉(非字义或笔顺)把汉字分割为字首及字身,字首为最左、最上、最外部份,剩余部份为字身。 各部份再分拆为有限个字码(中间部分省略),以不破坏字形特征和视觉容易辨识为准。 原是為出版印刷業界作檢字之用,以提升排版效率,加快出版的速度。
來速成: 練習
簡體的五筆輸入法,無論聲稱設計上有何優勝,但輸入法本身有版權,每台使用的設備也要支付版稅,又或是要安裝第三方軟體才能使用,有時換了新系統,若該系統本身未支援第三方的鍵盤,那就學了也是無所用。 來速成2023 那天回家後,我心想學習一下盲打,還是較有效率,於是就花時間把鍵盤字碼的對應位置記下來,再好好學習倉頡的拆字規則,若有字碼不懂,也會另外記下。 這其實是多年前的事,我早已忘記了自己打字較慢的年代是怎樣度過,也想不起前後花了多少時間去適應這套輸入法,反正一直以來,我打中文字就是很快。 這24個倉頡字母還可再變化、衍生出「輔助字形」(輔助字根、輔根),來組合所有的中文字。 倉頡還有一些特色,常被競爭對手或批評者視為缺點,但有研究輸入法的人士並不同意有關批評。 包括:依字形來取碼,而非依書寫的筆畫和筆順取碼;同一筆畫可以剪開(例如「里」字的倉頡碼為「田土」)等。
- 練好後就能條件反射輸入漢字,不用看着屏幕,達致「盲打」。
- 不過身邊總有些很自豪用九方的人,明明九方常要自備安裝檔,他們卻對數字鍵打字非常驕傲,認為自己打字非常快,單手打字更可以一邊寫文一邊食東西。
- 現今大部分作業系統,甚至一些電子辭典皆附有倉頡輸入法,正體中文鍵盤也大多印有倉頡輸入法的字根。
- 凭视觉(非字义或笔顺)把汉字分割为字首及字身,字首为最左、最上、最外部份,剩余部份为字身。
- 取碼以後再按下空白鍵(組字鍵),即可輸出字元(字形)。
- 批評者認為它違反漢字邏輯,令漢字走上「歧途」,是缺點[8]。
說到形碼輸入法,繁體中文世界最流行的應該是倉頡(台灣還流行嘸蝦米,但我沒有用過,它不是開放碼,我也沒打算學),簡體中文世界最流行的,則是五筆輸入法。 有次看到有個內地的網站,比較兩個輸入法誰較偉大,討論雖然不算熱烈,但答案其實很明顯,肯定是倉頡輸入法。 至於九方,不知道為何小學電腦課逼學九方輸入法,雖然它標榜易用,但也不知為何學極都不明白,究竟字體怎樣拆為「X」跟「乙」。 不過身邊總有些很自豪用九方的人,明明九方常要自備安裝檔,他們卻對數字鍵打字非常驕傲,認為自己打字非常快,單手打字更可以一邊寫文一邊食東西。 回想自己學速成的經過,其實也相當艱苦,當年拿起輔助字型表猛背「手田水口廿」,然後每晚玩ICQ、MSN跟朋友及女神聊天,結果練成了速成輸入法。
來速成: 倉頡鍵盤
倉頡輸入法支援的字庫極大,能輸入幾乎所有系統能呈現的漢字。 朱邦復的多年助手沈紅蓮,另行設計蒼頡檢字法,坊間多稱之爲「第六代」倉頡,但實際使用上,一般都不把它視爲倉頡輸入法的新版本,相反更像另一款由倉頡衍生而來的新輸入法。 它與三代倉頡或五代倉頡相差較大,字根明顯增多,拆碼規則也有不少改變。 它應用於朱、沈二人開發的倉頡系統,該系統字庫完整收錄了歷代文獻用字十萬以上,以倉頡碼作為內碼,重碼率低於5%。 雖然倉頡輸入法愛好者向朱邦復工作室索取到蒼頡檢字法編碼,但它尚未正式發佈。
倉頡輸入法是常用的中文輸入法,由有「中文電腦之父」美譽的朱邦復先生於1976年創製。 初期只有正體中文版,原名「形意檢字法」,用以解決漢字輸入、字形輸出、內碼儲存、漢字排序等電腦處理漢字的問題。 朱邦復發明此輸入法時正值他為三軍大學發展中文通訊系統之際,時任三軍大學校長的蔣緯國為紀念上古時期倉頡造字的精神,乃於1978年將此輸入法改名為「倉頡輸入法」。
來速成: 英文学习技巧
1978年8月,朱邦復和助手沈紅蓮重新規劃拆取字根的方法,採用「首二身三」的規則,使檢索字母數由52個減至26個,以適應一般電腦鍵盤。 在減省字母前,原先的設計是在同一鍵中安置兩個中文字母,以Shift鍵區分兩者。 倉頡輸入法適用於多種平台,主流的中文作業系統和大部分電子辭典均有內建。 一些字典、辭典或線上中文字典亦採用倉頡編碼作為檢索工具。
其中倉頡碼的原始目的是漢字檢索及排序,其取碼具有字首及字身的概念,以字首做為分類,字身做為補充,如此便可讓電腦「理解」漢字,進而達到組字、字義理解,甚至與人溝通的功能。 之後,朱邦復先生及助手沈紅蓮女仕一起改良「形意檢字法」,使之能應用在中文電腦上。 1982年,朱邦復先生登報公開放棄倉頡輸入法專利權,不收取專利費免費開放給人使用,所以主流的中文作業系統都有內置倉頡輸入法。 然而,若有使用者習慣了把倉頡字母轉換成英文字母,這只是各師各法,本書亦不反對。 有些人喜歡這樣記,來同時熟習英文鍵盤的字母位置,或者方便只依靠Qwerty鍵盤的英文字母找到按鍵位置。 要用鍵盤輸入漢字「喵」,可用倉頡輸入法順序敲打「口」、「廿」、「田」三颗倉頡字母;打好後按空白鍵,接着輸入另一字。
來速成: 輸入介面
批評者認為它違反漢字邏輯,令漢字走上「歧途」,是缺點[8]。 反駁者則指漢字在分析構形字理、字典部首歸部時,都是按形狀分析,也會不依筆順甚至剪裁筆畫,因此這只是主觀上接受與否的問題[9]。 一些競爭對手如嘸蝦米的發明人或擁護者甚至以攻擊倉頡輸入法來作爲文宣,有輸入法硏究者對此不予認同[10]。 同年,由他成立的零壹公司發表第二代倉頡輸入法,使用在他爲Apple II電腦設計的「漢卡」產品上。 「漢卡」爲該機提供中文介面,售價新台幣1500元,使得華人利用電腦處理中文的成本更低。
至於一般寫作者,要達至每分鐘輸入四、五十字,甚或七、八十字也不難。 1982年,朱邦復登報公開放棄倉頡輸入法專利權,並且極力推動電腦漢化。 現今大部分作業系統,甚至一些電子辭典皆附有倉頡輸入法,正體中文鍵盤也大多印有倉頡輸入法的字根。
來速成: 倉頡 VS 速成
但行文用字,有時為配合前後文字聲調的變化,感覺寫成「雲散煙消」,讀起來會更舒服。 字詞次序的改動,在中文世界本來甚為普遍,但因為更動後的用詞,相對少見,若以拼音輸入,則往往要多一層選字工夫。
倉頡輸入法開發甚早,又無著作權,在中文電腦系統中十分普及,號稱「只要有中文系統,就必定有倉頡輸入法存在」,所以人們學習倉頡後,理論上不用擔心無法使用它。 此外倉頡的重碼率為所有中文輸入法中最低,使用者只需要看著稿子或鍵盤就能打字,不需緊盯著螢光幕來選字,實現「盲打」。 它不依靠四排按鍵——即使沒有把鍵盤上的數字鍵、符號鍵都用作中文字根鍵,輸入時手指活動幅度與英文打字相若也免除輸入符號、數字時的困擾,以及在筆記型電腦鍵盤上遇到的移位問題。 它對漢字的拆分規則清晰嚴謹,只要熟悉拆碼規則,絕大多數漢字的拆碼都沒有爭議。
來速成: 倉頡輸入法
直接練習輸入英文字彙和語句,才是讓提升英文打字水準的不二法門。 來速成2023 不過,由於在大腦中要多經一重步驟,把倉頡字母兌換作英文字母,然後才聯繫到鍵盤位置,對練成以條件反射般輸入漢字來說,可能會是絆腳石。 本書必須在此說明這弊病,讓學習者認眞考慮以甚麼方法記憶或熟習鍵位。
90後筆者小學開始學打字,當年以速成跟九方為兩大派別,速成用家覺得自己最正路,但九方就會覺得自己最快。 這裏舉出一個運用輔助字形的例子:「泗」字由輔根「氵、囗、」組成,由於「氵」隸屬「水」,「囗」隸屬「田」,「」隸屬「金」,輸入時就敲打「水(E)、田(W)、金(C)」三鍵。 用鍵盤輸入英文字「meow」就要順序敲打「m」、「e」、「o」、「w」四颗英文字母;打好後按空白鍵,接着輸入另一字。 而且形碼輸入法可以超越固有的語言習慣,前字與後字之間的干擾較小(註),對於輸入粵語、繁簡混雜、日本漢字,甚至不懂發音的中文字,也是得心應手。 每次看到一個漢字,再也無法即時想起其拆碼,只會記得指頭的動作,簡單來說,也就是把整套輸入法都忘掉。 這種情況估計很多人也體會過,如果有朋友問你如何用倉頡碼去拆一個字,往往啞口無言,只能在腦海裡想像打字時的手指跳動,才能記起相關拆碼。
來速成: 速成的英文
有些人說自己連選字位置都記得,但其實只能記上一堆常用字的位置而已,若然換了系統或手機,又要重新再記一次? 當初學習時省了一點時間,但實際使用時,一世流流長,其實得不償失。 正是因為朱先生偉大的無私奉獻,使得現在幾乎任何一台能用全鍵盤繁體中文的電子設備上,都會有倉頡輸入法。
現今大部分作業系統,甚至一些電子辭典皆附有倉頡輸入法,繁體中文鍵盤也大多印有倉頡輸入法的字根。 在發明倉頡輸入法之前,世上還未有能以英文鍵盤快速輸入中文漢字的方法,所以發明倉頡輸入法是中文電腦發展的其中一項突破。 我見身邊有些朋友因為覺得倉頡輸入法難學,而改用速成輸入法,即只用輸入倉頡的頭尾碼,理論上較易學習。 只是雖然省了學習時間,但在每次回覆電郵、發短訊、寫文章時,都要花上較多時間選字。
來速成: 倉頡字母
字首最多取二碼,字身最多取三碼;無法明確分割為字首、字身者(如「東」),則全取。 取碼以後再按下空白鍵(組字鍵),即可輸出字元(字形)。 對於速成人來說,由速成學會倉頡,簡直是升了另一個層次,因為他們既記得字怎樣寫,也知道怎樣拆碼。 他們打字又快,連打僻字也非常順暢,不用瘋狂按Space選字,就是一個字: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