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乘船或乘巴士,其班次均十分疏落,可不像今天乘地鐵這麼方便。 大夥兒遠足若只是志在開開心心齊Hea半日,選擇郊遊路線宜以輕鬆簡單為主。 像今次介紹的大灘郊遊徑,一條山徑行到尾,不用記路,上落坡幅又唔大,不用擔心行完第二日雙腳痠痛,最重要是大部分時間都是繞着大灘海岸而走,有藍天碧海作伴,景靚人閒心開朗。 路線的起點北潭涌雖設傷健樂園,但分隔巴士站與傷健樂園之間的大網仔路這必經之路卻無上落斜道,大大影響傷健樂園的可達度。 就我所察,現今的社區環境是即使個別區域內的設施能符合需求,但區域與區域之間往往存在非常多的「斷點」,彼此缺乏連貫性與一致性,而這情況也正正反映欠缺整體規劃的問題。
- 大夥兒遠足若只是志在開開心心齊Hea半日,選擇郊遊路線宜以輕鬆簡單為主。
- 手動輪椅使用者Andrew:這次的行山地點位於西貢,是港人熱門行山地點之一。
- 芝麻灣澄碧村前的二浪灣海灘上也有兩座唐代灰窰,香港後期有不少灰窰,坪洲石灰灰窰廠曾經旺盛 ,沙田灰窰下(即現時沙角村),西貢北潭涌上窰民俗文物館也就見證了灰窰業的歷史。
- 大灘郊遊徑位於西貢半島北部,是一條接連猴塘溪與海下之間的遠足徑,山徑約有三分之二毗鄰大灘海岸,景色宜人。
- 由萬宜凹迴旋處沿右面車路(萬宜路)走至萬宜主抽水站的路口。
- 當大家注意到一九八○年代《追龍》中東方城市魂飛魄散走向衰敗的故事原來是預言,而心有戚戚然,重讀一九八○年代《木炭》中兒子為了拯救父輩魂魄,冒險犯難終得超脫,會獲得救贖。
該村建於一高出地面的平台上,於入口處築有塔樓。 村民因建窰燒造殼灰,作灰泥及肥田料之用而致富,及後由於英泥及造磚行業的競爭,窰燒工業遂告沒落。 館內陳列各種耕種工具及農村傢具,使人如同置身於客家村落之中。 這次有兩位輪椅使用者同行,為了省時,我們分別在鑽石山和沙田乘巴士出發往西貢,再轉乘巴士到北潭涌。 在鑽石山乘車的Terry雖然早已排在前頭,但巴士卻是從站後駛出,停在站外。
灰窰: 灰窰下村
大抵香港寒冷日子少,農村對炭需求低,有柴薪便足,所以炭窰罕見,以致出現以灰窰下代替炭窰下地名。 灰窰 相對而言建築細小,燒製過程簡單,只見於海濱,因以海貝珊瑚為原料,位於西貢諸灰窰已列古蹟,但鹿頸南涌則未有,在食店旁一座更已被損。 一九四○年代屯門沿山坡而建的龍窰是陶窰,生產骨殖甕、酒樽及陶碟等。 大埔碗窰山頭有純淨高嶺土,可燒更高級的青花瓷,早在十四世紀經營,客籍馬氏清康熙南遷大埔收購後,發展出礦坑、水碓作坊、碾磨作坊、淘洗池及龍窰規模。 在二十世紀初,由於廣九鐵路和深圳墟的發展,需要大量磚瓦,除了在羅湖建立磚廠外,木湖瓦窰也配合生產,但是其建築年份沒有資料。
隨著東涌吊車(昂坪纜車)的開幕,在沿途纜索的底部,用作緊急用途的東涌吊車救援徑,現已開放給行山人士使用。 東涌吊車行山徑由東涌灣西面開始上山,以昂坪吊車站為終點,長 5.6 公里。 官方資料需時 4 小時,一般 3 小時應該可以。 直到遇到另一方向指示牌,代表你正身處攔路坳,從這裏右轉可到灣仔營地,左轉續往海下。 海下以擁有豐富海洋生態資源的海下灣海岸公園著稱,沿山徑走既可走進海下灣的懷抱,還會先後經過海下灣碼頭及兩座有百年歷史的灰窰遺址才進入海下村。 這兩座灰窰,外層是石砌,內層則是磚砌,是以前的村民用來燃燒珊瑚和貝殼等生產石灰的地方。
灰窰: 灰窰下
於沙灘的東邊盡處,築有一個小小碼頭,而大浪村則於稍為離岸的地方。 步過大浪灣沙灘,便需接入小徑前走,步過大浪村後便接上上坡山徑,直趨半島中部的龍尾。 政府的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建議在東涌河河盆內發展住宅,有環團組織擔心此舉會破壞東涌河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
政府於1981年宣佈上窰村及附近的灰窰列為法定古蹟,其後更於1984年將已修建成上窰民族文物館的村屋開放予市民參觀。 現時遊客仍可在文物館內參觀當時村民常用的傢俱器皿和屋外不遠處的灰窰。 雖然有三數個上斜落斜,但不太高,最高點只有海拔80米左右。 沿途還可以參觀東涌小炮台、唐代灰窰、東涌炮台、候王廟、及嶼北界碑。 在終點的大澳,更可參觀威尼斯水上村屋、買手信等。 如果從大清早起程,中午便可到達大澳,屆時還有半天時間,應足夠遊覽。
灰窰: 沙田区邮编:
黃昏時候的馬灣涌村碼頭,就在夕陽之下,若是到旁邊的華都酒家的堤上餐桌坐下,有如海中進膳,海風晚霞襯托下,此環境能夠把西貢等海鮮酒家比下去。 走錯路行到去順東路電力變壓站,原來這裡海旁小徑也是一個不錯的看日落好地方,沿海邊走本來就是東涌馬灣涌村,可惜海邊小徑不達,要跨過小山崗才可去到。 尊重學術以及教育自由的精神,曾包容了不同的教學理想。 1946年在屯門青山公路上,便設立了一所具有政治色彩的私立專上學院,就是達德學院。
麒麟是傳說中的靈獸,也是中國神話四靈之一,與龍、鳳、龜並稱,皆為吉祥物。 相傳麒麟未開光之前煞氣很重,因此新生麒麟行走天下以前,先要通過開光儀式,賜予它生命,事前還要通知四方村民迴避。 灰窰下於清朝咸豐初年(約1851年)建村,是沙田圍村的分支,村民以謝氏為多數。 沙田圍自建村後人口增加,部分謝氏於咸豐初年外遷往圓洲角建謝屋村和位於現今博康邨東面部份的灰窰下,因此灰窰下與謝屋村是同宗同源。 灰窰 灰窰 東涌還未開發時,四周一片荒涼,當時要前往,只能乘船到東涌碼頭,或乘渡輪往梅窩,再轉乘大嶼山巴士。
灰窰: 灰窰下200號
沿著大網仔路往上窰方向行走,在士多前右轉橫過復興橋,循北潭涌自然教育徑前進,經過石灰窰,再一段升降路段後走至上窰民俗文物館。 灰窰 上窰民俗文物館:上窰民俗文物館位於西貢郊野公園內,佔地約500平方米,建於十九世紀末的客家村舍。 上窰村和鄰近的一座灰窰於1981年被列為法定古蹟,重修後於1984年開放為博物館。
而毗鄰的是一座歷史更久遠的唐代灰窰,與小炮台一樣被鐵網包圍。 這座灰窰原本坐落於赤鱲角虎地灣岸邊,當年因興建新機場而被遷移至現址。 據知此灰窰屬「殼灰窰」,古人用它來將蠔殼及其他貝殼以高溫燃燒成灰,然後將之塗抹竹筲箕以作防漏水處理,也能作塗漆及黏固磚塊等之用。 古廟採用傳統的三間開二進格局,屋脊上飾有宣統年代的石灣陶塑人像,若細心觀察,不難發現其中有兩個人是穿着西服的。
灰窰: 香港特别行政区邮编区号大全
由巴士站下車前往上窰古村的路都是很好走的,沿路一些村屋後便來到上窰民俗文物館。 上窰村是十九世紀末由姓黃的客家族人遷至而建成的,以捕漁、用灰窰燒製石灰和磚瓦維生,上窰村的名字亦因其物產而命名。 館內除了有展出有古時村民日常用品外,還有職員細心地講解古村歷史及文化,村民如何驚險地躲避士兵等,十分有趣,可以讓人待上很久呢。 奇力山行山路線:奇力山位於太平山的東南面,是港島第三高的山峰。
- 政府於1981年宣佈上窰村及附近的灰窰列為法定古蹟,其後更於1984年將已修建成上窰民族文物館的村屋開放予市民參觀。
- 我建議先上大枕蓋,再落上窰郊遊徑,順道一遊曝罟灣便較理想。
- 圓形的排氣孔細小,除非把身子伸出去從正上方俯瞰,不然看不出什麼,從旁窺探的我只能看到內裏一片漆黑。
- 難得有人建議路線,而且這條村徑很久也沒到過了。
- 捅毒可以方便我们配出版本热门属性病毒(毒+冰),腐蚀(毒+电)。
現時有8萬多人以東涌為家,而東涌河及其河口濕地更是數以億萬計生物的「家」。 若想了解東涌河這條被喻為香港最後一條最完整的大型天然河流,今個暑假參加由環保團體舉辦的導賞活動,在每兩星期才出現一次的潮退時跟隊走進東涌河口,就最適合不過。 參觀完更可順道到圍繞着東涌灣而建的古廟、漁村及炮台走走,這才算不枉此行。
灰窰: 香港山女
不久,便從上方喊話:「係呢度喇!」枯葉像潤滑劑,為僅十餘步之遙的斜路加深了難度,坡上滿佈的彎曲枯枝也將人的腳纏住,腳踝被蚊子叮得東一包西一包。 灰窰 兩位向我招手,同時向後退開,「一個人上去好喇」。 湊近看見一個圓形的缺口,才知道腳下踏着空心的建築。 圓形的排氣孔細小,除非把身子伸出去從正上方俯瞰,不然看不出什麼,從旁窺探的我只能看到內裏一片漆黑。 公路的後段,提醒注意修路的路牌都移到了行人路上,行人被迫走到馬路上,在左右壆轉換的迷亂中,差點就錯過進入木湖瓦窰村的入口。
然而它卻「五臟俱全」,既有居住的樓房、遊玩休憩的沙灘、有學校等,到舊村繞一圈只不足3公里,路甚平坦最高只有19米,再到沙灘嬉水,夏日炎炎正好吹吹海風眠一眠,適合一家大細輕鬆出遊。 昔日西貢不少舊村名字均以其當地生產活動或物產有關,除以上提到上窰外,曝罟灣則因漁民需常曝曬捕魚,「罟」即漁網,而該村位處海灣中,因而得名。 文物館旁邊就是昔日村民用以燒製石灰磚瓦的灰窰,當年全盛時期曾僱過百名工人從事此燒灰業。
灰窰: 唐代灰窰 香港鹽業
由 于 海 下 湾 有 良 好 的 水 质 及 多 样 化 的 海 洋 生 物 , 该 处 被 认 为 全 港 最 好 的 海 域 之 一 。 海 下 湾 海 岸 公 园 的 珊 瑚 群 落 亦 是 全 港 其 中 最 好 的 一 个 群 体 。 同 时 , 海 下 湾 海 岸 公 园 亦 记 录 到 红 树 及 各 样 的 海 洋 生 物 。 想 了 解 更 多 有 关 海 下 湾 海 岸 公 园 的 生 态 资 料 , 请 浏 览 海 下 湾 海 岸 公 园 的 生 态 。
)是香港以前的一個炮台陣地,位於新界離島區大嶼山東涌碼頭附近,現時已被列入香港法定古蹟。 古時,東涌小炮台及東涌炮台互相照應,與屯門隔岸相對,扼守大嶼山北岸,保衛珠江口岸,但赤鱲角於1990年代建了香港國際機場後這炮台已較難與屯門直接相望。 蕭天王日前曾獨闖這條村徑,十分回味,提議再多走一回。 難得有人建議路線,而且這條村徑很久也沒到過了。 我建議先上大枕蓋,再落上窰郊遊徑,順道一遊曝罟灣便較理想。 八點半在西貢集合,乘加班車去北潭涌,在巴士站與另外兩位隊友會合。
灰窰: 檔案:SaiKung D.svg 西貢區
荃灣的三棟屋是香港最早期的客家圍村,於1786年由陳姓客家人建立。 陳氏家族於十八世紀中期從廣東移居本港,並填平沿海的土地作耕種之用。 三棟屋於1981年被列為法定古蹟,1987年全面復修後成為三棟屋博物館,開放予市民參觀。 端午節香港多處都會舉辦龍舟競賽,但大澳的龍舟游涌你又有沒有看過呢? 大澳三個傳統漁業行會於農曆五月初四早上划著龍舟、拖著神艇,到大澳四間廟宇「接神」,請出代表楊侯、天后、關帝、洪聖的小神像,接返各行會供奉祭祀,並於翌日端午節進行遊神活動。 在許多新界的節慶活動中,也能看到麒麟的蹤影,皆因舞麒麟寓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灰窰: 灰窰下新村
政府於1981年將上窰村及村前的石灰窰列為法定古蹟,其後於1984年將已修建成上窰民族文物館的村屋開放予市民參觀。 上窰家樂徑的終點處是上窰郊遊徑的起點,若沿此徑而走,則要有更多的時間和力氣。 另一個較佳返回北潭涌的方法,便是逆走北潭涌自然教育徑,藉此亦可以更認識北潭涌一帶的景色。 周末是難得的親子時光,閒時來個本地親子一日遊或幾個家庭的親子好去處。 提供創造優質家庭活動的親子時間方案,讓您享受本地親子活動,給家長與孩子一起探索香港人新奇有趣的地方和活動。 「拍拖去邊度」是全天下情侶共同煩惱,定期為你搜羅全香港拍拖活動、玩樂拍拖去處、行山拍拖好去處、文藝好去處等。
灰窰: 香港島 HK Island
在2019年香港鄉郊代表選舉原居民代表及居民代表分別是謝火生和謝良興。 記者翻查資料,19世紀至20世紀初,灰窰業為香港四大初級產業之一。 灰窰 坪洲因位處珠三角和南中國海鹹淡水交界,提供豐富蠔殼、蜆殼等的灰窰工業原材料,曾為全港最大規模的灰窰集中地。 全盛時期坪洲島上有11間灰窯廠,現時只留下「坪洲勝利合記灰窯廠」遺址見證歷史,在2010年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
特此,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和綠色力量特別在今個夏天舉辦「家.東涌」免費生態導賞活動及生態攝影比賽,讓大家可以親身走進這個生態極其豐富的生物之家,希望透過是次活動增加大眾對東涌河生態價值的認識及關注。 坐擁大嶼海峽無敵靚景的小炮台遺址,早於1817年(即嘉慶22年),由當年的兩廣總督下令興建,以加強控制大嶼海峽的來往交通。 經過逾百年的風霜洗禮,於1980年被發現時只剩下一座殘存的曲尺形圍牆,但卻極具歷史價值,並於1983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灰窰: 香港好去處:【中環嘉年華!多款萌爆毛公仔!設12個攤位遊戲+附遊戲玩法攻略!】
雖然奇力山高478米,但可乘車至加列山道起步,坡幅不足100米,而且奇力山行山路線大部份為水泥路,路況良好,原路折返共不足3公里。 惟此路遊人甚少,中途需穿過細小鐵絲網洞,不宜獨行。 從東涌地鐵站的B出口步出,經過東涌纜車站及兩個紅綠燈位,然後從梯級登上,到達一個涼亭。 在這裡可看到東涌纜車一架架的在吊纜上蠕蠕而動,十分整齊,這景觀除了付費去海洋公園外,在香港的其他地方,難得一見。
灰窰: 西貢行山|漫步上窰家樂徑輕鬆短程 訪民俗文物館看昔日農家生活
內容主打日本、韓國、泰國、台灣等地旅遊景點、路線、手信及美食攻略,搜羅必去必打卡景點、網紅酒店及人氣餐廳,提供不同主題旅遊路線提案。 香港靚景打卡好地方很多,走上繁華街道,隨時欣賞到海港景色、五光十色的都市打卡點。 走到郊外,不妨遊歷離島或郊野行山路徑,呼吸一下新鮮空氣! 導覽全香港18區,推薦香港特色打卡小店,更會整理地區漫遊路線。 馬灣位於大嶼山和青衣之間,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是個細小的社區。
難得遇上好天氣,立刻聯絡好友,促成行山旅遊團一起出發。 今次為大家介紹一條較簡單易行路線~曝罟灣,順道一遊上窰民俗文物館。 香港人放工等放假,為的是Plan去不同國家城市旅遊!
灰窰: 沙田好去處:【全新賞花情報!沙田城門河畔 粉嫩櫻花最茂盛!逾40棵富士櫻及吉野櫻花樹+附夢幻打卡位】
待其他乘客逐一越過Terry上車後,司機卻不願幫忙,Terry只得眼巴巴看著巴士離去。 待下一班巴士開出,同樣情況再次出現,這次幸得另一位車長協助,讓Terry退至站後的路緣離開車站走近巴士,再合力把輪椅推上巴士的上落斜台,才得以順利乘車。 雙鹿石澗位於西貢,為香港九大石澗之一,有指比蚺蛇尖更難走,但水色幽美,就連周柏豪也在此拍MV。 灰窰 下坡後,沈思領頭,帶我們繞過公廁後的小路,說入口好像就在前方。
灰窰: 香港挪亞方舟
至於廟內則保存了不少極具歷史價值的古文物,包括乾隆年間鑄造的銅鐘、石碑,以及宣統年間的碑誌等。 而廟前對開,迎着東涌灣的空地,便是昔日駐防汛兵習射及操練的地方。 在每年農曆八月十六至二十日侯王誕,這兒都會有舞龍舞獅,兼有神功戲上演,好不熱鬧。
據說村內一度有五座磚瓦窰,工人過百,生產建築用的青磚、紅磚及瓦,將產品用木船從木湖村經深圳河運到元朗墟及深圳鄉村。 灰窰2023 現時只保存了三座磚瓦窰,其中一座保存良好,仍可見拱頂上的圓孔口,據魯道夫所著的《手藝中國》所載,這圓孔是燒磚瓦後通風冷卻用。 我們走回頭路,經過垃圾站後方的鐵皮屋旁,一座平凡得估計下次來到也不能認出的小山坡引起了沈思和彭玉文的懷疑。 他們雖也曾經造訪瓦窰,這次重臨,也始終無法記起它的確實位置。 山坡的斜度對徒具時尚外表、鞋底坑紋深度有限的球鞋實在有點太過,他們兩位讓我先在原地待着,一跌一撞地先行探路,差點摔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