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超慢跑好唔好2023!(持續更新).

Article hero image
超慢跑

國健署指出,慢跑前記得先做伸展運動,包括左右低頭、左右轉頭,各維持10到15秒,聳肩5秒後放下;再做胸肌伸展,左手臂打直、手掌貼於牆上,身體向右旋轉,感覺左側胸有緊繃感,停留10到15秒,換邊再做。 超慢跑 而各人對慢跑的定義亦各有不同,但Inez就建議最佳步頻為一分鐘內雙腿加起來有180下,而心率亦不能過高,一分鐘內不能高於150,在這情況下慢跑40分鐘甚至一小時就最能有效消脂。 超慢跑 依照大學體育系的傳統,我每天都要經歷辛苦的操練,如同虐待自己身體的練習是家常便飯。 也許就是因為這樣,我身上總是掛彩,最後還患上慢性疲勞症候群。 有次接受精密檢查後,被診斷出有先天性心臟病,使我不得不結束運動生涯,轉換跑道變成一名運動生理學的研究者。

超慢跑

徐棟英建議初學的人、比較肥胖、三高或年長者可先練基本功,就是在原地跟著節拍器跑,因為動作輕聽不到腳步聲,在家裡赤腳跑建議鋪一張瑜伽墊或是安全地貼,以免影響到住樓下的人。 超慢跑2023 而若穿鞋,因鞋子有吸震效果,基本上不用太擔心會影響到別人。 超慢跑時,手部就只是很自然的平衡,不用上下擺動。 有路跑習慣的人,他的步頻每分鐘大概就150到170,很難達到180,而且會越跑越慢、跑越累,「會累」表示落地的遲滯時間變久,力量流失也越多;但跟上節拍器跑起來就輕鬆很多。 超慢跑時,前腳掌先著地,再後腳跟落地,避免踮腳或踢地板,腰桿打直、肩膀放鬆、手臂自然擺動,呼吸頻率穩定不急促,下巴要微微抬高,眼睛望向遠方,切記跑步時不要低頭,否則後頸部張力過大,加上跑步時身體晃動,就容易受傷。 居家超慢跑是用很慢的速度原地做跑走的練習,只要掌握4訣竅:前腳掌先著地,後腳跟再落地;膝蓋保持微彎,增加膝蓋緩衝力;步伐小腳步輕,跑起來更加輕鬆;每秒約3步,依循自己的節奏。

超慢跑: 超慢的跑步能夠消耗2倍能量!「超慢跑」養生3大好處

而超慢跑和跑步最不同的是,其口訣是「不痠、不痛、不硬、不喘」;平日跑步易喘,就是代表你速度太快,身體僵硬;超慢跑卻是相反,切忌喘氣。 雖說主觀判斷很重要,但如果沒有一個可供參考的數字,大家可能還是很難了解。 從速度來看,通常我們通常以每分鐘多少公里或是每小時多少公里來做評量的標準;但慢跑時則都用1公里幾分鐘來表示。

「超慢跑」就是指超級慢、慢到近乎走路速度的一種跑步,是由日本福岡大學運動科學教授田中宏曉推廣的運動方式。 慢跑的一般時速約7、8公里,而超慢跑以每小時4、5公里進行。 人體所需的能量來源主要分為糖分和脂肪兩種,而身體會先消耗糖分然後才會分解脂肪,所以跑得愈耐,就愈能消耗脂肪,從而達至減肥效果。 Inez就建議跑步時間最少需要40分鐘,因為頭20分鐘其實較難燃燒到脂肪。

超慢跑: 延伸閱讀

台北市文山區體育會體適能教練徐棟英指出,超慢跑算是溫和的運動,它的強度低、速度慢、步幅小的慢跑,它的心跳為每分鐘110到120BPM,比健走80-100BPM快一點,也很適合銀髮族。 超慢跑 由日本紅到台灣的「超慢跑」,因為強調是用非常慢的速度跑步,大大降低對膝蓋的傷害,不只能運動健身、減肥,還能改善三高、慢性病,就連膝蓋不好的人也可以,只要每天20分鐘就能感受它的好處。 蔡育霖指出,超慢跑的特色是小步伐、高步頻,可大幅降低對膝蓋的負荷,適合年長者、肥胖族群。

超慢跑

田中宏曉教授稱,這是因為使用不同的肌肉,超慢跑即便速度再慢,每一步都必須確實抬起大腿,此時使用到臀部、大腿前面的肌肉,還有從脊椎骨延伸到大腿骨,連接上半身與下半身的髂腰肌等大塊肌肉,能量消耗量也就比較大。 基本上,「超慢跑」的速度大概與走路差不多,甚至可以更慢。 雖然我一再強調「跑步時不要太在意姿勢」,但一定還是有很多人滿懷著困惑,忍不住想問:「那到底要用什麼姿勢跑才對、才能真正輕鬆呢?」為了幫助大家在習慣跑步後,能更輕鬆有效地展現運動效果,我還是稍微介紹一些適合跑步的姿勢。 當前腳掌落地時,膝蓋就會自然彎曲,一旦膝蓋彎曲就能保持彈性,自然減緩對於腳和膝蓋的衝擊力量。 設定步頻為180步/分鐘,是因步伐小會比步伐大減少更多阻力,不會加重膝蓋與足踝部負擔,還能減少身體上下晃動。 身體起伏晃動愈小的話,落地阻力就會變輕,不會增加心臟負荷。

超慢跑: ● 【超慢跑訣竅3】搭配「超慢跑節拍器」,練習節拍超慢跑

而且這樣的姿勢會過度利用大腿根部到腳尖的力量,如此一來,大腿前方的部分肌肉難免因負擔過重而很快地感到疲倦。 不要只使用腿部肌肉,多運用腰部以上的肌肉能減輕各部位肌肉的負擔,跑起來更輕鬆自在。 徐棟英說,超慢跑基本上只要在一個空間裡就可以跑。 至於速度步頻,可以搭上節拍器的韻律感,讓你在跑步的時候盡量跟上它,跑起來很有節奏,建議把節拍器定在速度180,節律2拍。

  • 但如果跑步時呼吸舒服、均勻,甚至可跟身邊人聊天,那才是能促進脂肪燃燒的帶氧運動。
  • 關於跑姿方面,教練提醒過程需要做到鼻吸鼻呼,並且跑步時需配合擺手。
  • 後來,在四十五歲左右,腹部堆積了許多脂肪,完全變成代謝症候群的體型。
  • 依照大學體育系的傳統,我每天都要經歷辛苦的操練,如同虐待自己身體的練習是家常便飯。
  • 一般人都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跑步就是要求快」,因此即使明明知道要放慢速度,剛開始還是會一不小心跑快。

別擔心,看完我舉的幾個判斷標準後,你很快就會明白了。 前The North Face越野跑運動員及體能教練,擁有The Peak Hunter 一級越野跑教練課程證書、亞洲運動及體適能專業學院長跑教練證書等。 具備豐富越野跑、比賽和教學經驗,曾獲得MSIG Ultra@ Tai po冠軍、Lantau 2 Peak隊際冠軍、Cam2 Kill Bill越野山賽亞軍。 教練補充,若是快跑的話,會對心肺及肌力要求更高,跑手需顧及多方面影響,例如跑姿、呼吸暢順和觸地位置正確與否等等,因此更難進入心流狀態。

超慢跑: 「超慢跑」燃燒熱量是走路的2倍,教你每天跑30分鐘不會累體重、血糖都下降

正因為一點也不痛苦,所以我暗自決定,只要我有時間,一定要鍛鍊馬拉松練習所必要的20~30公里長距離慢跑。 就在我超慢跑步的過程中,久久不見進展的紀錄竟突飛猛進。 對那時的我而言,一公里8~9分鐘是最適合不過的速度了。 至於膝蓋有問題,甚至換過膝蓋的人,徐棟英認為只要可以走路就適合以超慢跑當運動,建議先在家原地跑,記得配合節拍器來練習,當節奏對了,你就不知不覺可以這樣跑起來。

  • 一位竹科高階主管,過去內臟脂肪指數17,遠超過正常值1到9,2年前開始超慢跑,搭配每分鐘180步節拍器頻率,內臟脂肪指數恢復到7,減肥成功。
  • 超慢跑時只要記住四個口訣:不痠、不痛、不硬、不喘。
  • 其次,還會再做一個提足跟的動作,而這些動作與超慢跑時的動作類似,加上超慢跑的步幅不大,很適合患者運動。
  • 蔡育霖指出,超慢跑的特色是小步伐、高步頻,可大幅降低對膝蓋的負荷,適合年長者、肥胖族群。
  • 設定步頻為180步/分鐘,是因步伐小會比步伐大減少更多阻力,不會加重膝蓋與足踝部負擔,還能減少身體上下晃動。
  • 此外,有氧運動能改善慢性病、增加心肺耐力,以及幫助腸胃蠕動、改善便祕、促進血液循環,減少肩頸痠痛、手腳冰冷,對工作壓力大的上班族而言,超慢跑也是很好的紓壓管道。

既然當時的我一公里可以跑8~9分鐘,對於體力還不夠、尚未習慣跑步的人而言,也許可以用更慢的速度來跑步。 但很多人可能聽只聽一半,以為前腳掌就是只有腳掌,腳後跟不能落地,這樣墊腳走也不行,因為跑久了會造成小腿肌肉相當疲勞,就跟高跟鞋穿一整天一樣的意思。 蔡育霖表示,相較於快走,超慢跑熱量消耗更高、安全性也高,肌耐力不好的長者可搭配一分鐘超慢跑、一分鐘快走,漸進完成30分鐘運動。 國健署也提醒,學子們保持體力與腦力,充足的睡眠與三餐均衡還是最關重要。 家長為孩子準備的飲食當中要避免高油、高鹽、高糖、高刺激、不易消化或平常未接觸的食物,建議以涼拌、蒸煮等方式為主,減輕腸胃負擔。 如想避免一次過攝入過多卡路里,其實可採取少食多餐策略,一日食5至6餐,每次份量則要少一點。

超慢跑: 超慢跑教學:節拍超慢跑訓練方法與技巧總整理!常見錯誤姿勢&缺點必看

其次,還會再做一個提足跟的動作,而這些動作與超慢跑時的動作類似,加上超慢跑的步幅不大,很適合患者運動。 超慢跑不僅可減肥、提升心肺功能,現在國健署也建議準備期中考的學生們,長時間低頭讀書,常會有肩頸痠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產生。 不妨利用伸展運動,加上每次至少10分鐘居家超慢跑,來提升讀書效率,每天累積30分鐘,可減緩久坐的不適,且有助於舒展身心。 通過「超慢跑」這種輕鬆的運動方式,不用經過辛苦的鍛鍊也能逐漸訓練體能。 運動亦能夠加強記憶力、提高認知能力,並有效預防失智症的發生。 減肥是熱量的吸收與消耗,就是你消耗的熱量比吸收多,人就不會肥胖。

持久的運動有著提高免疫力的效果,也能夠預防癌細胞產生。 超慢跑 超慢跑 大多數人慢跑,一公里只需5至6分鐘;基本上,「超慢跑」的速度大概與行路差不多,甚至可以更慢,以跑起來「輕鬆」為原則,就是能邊跑邊聊天。 此外,超慢跑消耗的熱量(kcal/分),相比慢走或快走高大概三倍,所以的確是一項十分適合肥胖或有三高人士的運動。 徐棟英指出,超慢跑有4大技巧要領,一、跑步先在原地打赤腳,前腳掌先著地再腳後跟著地,他說,很多人腳後跟不落地不行,要持續跑久腳掌得先著地、再腳後跟輕碰地板,「不用很用力踩、輕輕踩即可」。 如果跑步時駝背,或是像坐在椅子上般腰部後傾,都無法順利擺動腰部,運動到上半身。

超慢跑: 運動飲料、溫冰水...運動前中後「水分」怎麼攝取?水量、頻率懶人包整理

後來,在四十五歲左右,腹部堆積了許多脂肪,完全變成代謝症候群的體型。 身為一名運動治療的專家,必須想辦法改變這種體型才行。 所以,在四十六歲時,我重拾跑步的習慣,最後還挑戰了馬拉松競賽。 超慢跑2023 其實,三十歲的時候,我就已經參加過馬拉松競賽。 超慢跑 當時花了半年的時間,密集且大量地練習後才參加競賽,但卻花了四個小時左右才跑完。

超慢跑

而且跑完之後記得不要過於興奮雀躍,用食物來獎勵自己,不妨為自己按摩、伸展一下,有助舒緩肌肉繃緊之餘亦可修飾線條。 從事了20年超慢跑研究的福岡大學運動科學教授田中宏曉《超慢跑入門》一書中介紹,和健走同樣速度的超慢跑,可以消耗約兩倍的能量。 復健科醫師卓裕森在節目中指,如果以運動醫學的概念來講的話,只練上肢,是對心臟負荷比較大;如果是練下肢的話,例如超慢跑,可以訓練心臟的心肺耐力。 「我跑不動」、「跑步感覺好累好痛苦」、「好懶得跑步喔!」你會有這些想法,全都是因為你跑步的速度錯了! 當時我跑完5公里的成績是42分鐘,以一般民眾而言,這是很慢的速度,但我還是成功的跑完全程,雖然僅僅是5公里,但卻是我在此之前跑過最長的一段距離。 那種跑完全程的喜悅,激起了我想要繼續慢跑的念頭。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