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全乳切除的患者未必從此高枕無憂,視復發風險仍應考慮輔以放射線治療、化學藥物治療、標靶治療及荷爾蒙治療。 台灣的醫療環境,醫療人員時常直接決定病人治療,很少跟病人討論其他治療方式。 醫病在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如果恰巧病人又從其他管道得知有不同的治療方式或是現有的治療有負面體驗,就容易產生誤會與不信任,導致病人後悔甚至責怪醫療人員,進而衍生醫療糾紛與拒絕治療的狀況。 因此,在病人確診後,醫療人員若能夠主動提供不同選項的相關資訊,讓病人了解其中的差別並與病人共同做出決定,病人會因參與自身治療的決策過程,而較能清楚其決定帶來的優缺點,並接受治療成果。 特別是像癌症這類需要長期治療的疾病,病人會有更高的治療遵從率及更好的治療結果。 楊捷儒表示,門診中有不少病患皆是在地人,因為交通方便就醫,選擇就近看診,省去來回奔波時間。
輔助治療包括化學治療、放射治療(俗稱電療)、荷爾蒙治療和標靶治療。 乳癌醫生邊個好2023 每種治療都有不同的目標,未必每個患者都需要接受這些治療。 情況就好似裝修咁,唔係太高要求嘅,就揀個好既個判頭(外科醫生)得㗎喇,佢地通常有哂自己班底(放射科/麻醉科/病理科/臨床腫瘤科),自然會叫你去邊度邊度。
乳癌醫生邊個好: 醫材危機頻傳!醫院進口中牌醫材產生排擠效應 醫師憂:恐衝擊台灣醫療環境
另外,腫瘤大小在3至5公分,即使接受乳房全切除,若危險因子過多,也應與醫師討論是否接受放射治療。 每個人嘅病情唔同, 對治療嘅反應唔同, 每個病人身邊嘅支援亦都有唔同, 而且, 即使是同一個病, 即使是治療嘅方法相同亦會有不同的效果. 「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這個名詞最早是1982年由美國提出,目的是以病人為中心照護,促進醫病相互尊重與溝通,增進共同福祉。 後來觀念與操作逐漸成熟,SDM至少要有醫師和病人雙方共同參與,醫師提出各種不同處置之實證資料,病人則提出個人的喜好與價值觀,彼此交換資訊討論,共同達成最佳可行之治療選項。 英美已提倡30年,2015年台灣病人安全通報系統年報:因「溝通因素」 引起的病安事件有40.6% 屬於「醫護團隊間溝通不足」,「團隊與病人或家屬間溝通不良」佔28.7%。 衛生福利部公告民國76~102年醫事鑑定案件法院公告的常見醫療糾紛原因:診斷過程未詳細告知、不滿醫療程序、醫病關係信賴不足、醫療知識進步,不滿醫療品質等臨床常見困擾,病人聽不懂解釋、病人不接受建議。
乳房超音波:非侵入性、無放射線疑慮的檢查,可顯示乳腺各層結構、腫塊形態及質地,對癌症診斷有一定幫助,也可用來導引細針抽吸細胞檢查或粗針組織切片,並可針對乳房X光攝影所發現的腫塊,做進一步檢查。 通常年輕女性乳房腺體成分比率高,乳房攝影反而對異常組織不易區分,此時超音波檢查可輔助。 乳癌長年高居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慶幸的是,當代醫療技術持續演進,目前第零期到第三期多能治癒,第四期也有機會當作慢性病控制。 同時,有越來越多醫院的西醫部門與中醫部門合作,幫助患者減緩治療過程中的不適,使生活品質提升。 公立醫院專科門診,一般由櫃位文員收信,之後交比姑娘/護士長睇信。
乳癌醫生邊個好: 乳腺外科
呢個就等如標清電視,大部分公立醫院都提供到,不過要排要等,好消息係而家香港政府有一個公私營資助計畫(private-public interface),會全費資助你去指定私家度照電腦掃描,唔洗錢仲要好快(約一星期)有得照。 如果你負擔唔到照最高級嘅正電子電腦掃描,記得問公立醫生關於呢個計畫。 因為乳腺細胞早期變癌時,係摸唔到嘅,即係你摸到嘅腫瘤就1cm,摸唔到嘅喺顯微鏡底下而有癌細胞嘅範圍可能已經2cm,判斷緩衝區當然有誤差(以為係蛋白,點知原來係蛋黃)。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近日公布,在2018年,在女性方面,最常見癌症為乳腺癌。 馬國權醫生解釋,在傳統病歷學上,最常見的類型是乳腺管癌及乳小葉癌。
為了探究乳癌病友拒絕治療的原因,侯明鋒率領高醫乳癌研究團隊,分析健保資料,發現乳癌切除手術後,HER2陽性且淋巴轉移的癌友中,接受抗HER2標靶治療的比率為87.5%,換句話說,12.5%HER2陽性乳癌病患未接受術後輔助性治療。 唔好咁衝動,我地做好源頭減廢,下一步就要做資源回收。 報告係廢,不過「廢」係由乳腺科醫生角度出發,因為要由頭做過晒/做多次檢查。 不過由你嘅角度呢,廢嘅報告都有佢嘅用途,尤其係用黎寫轉介信時。 醫生寫信嘅資料來源咪你度黎,你重點放係廢野(乳房痛楚)度,封信咪廢囉。 你清楚知道並講比醫生聽你既乳癌高危因素或者乳癌症狀,封信咪突圍有力囉。
乳癌醫生邊個好: 摸到乳房有硬塊 醫師籲應加做這項檢查
「一位醫師」擁有治療的專業技能與知識,可以給病患專業的建議,但是醫師通常很忙,要處理的病患很多,沒辦法給一位病患太多的時間,也沒辦法真正的認識或照顧病患。 醫師和病人在SDM過程中維持夥伴關係,雙方都是專家,醫師是分析療效的專家,病人是最了解自已價值觀和期待的專家,兩者必須共同參與決策過程,從中達成共識,才能選出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式。 乳癌醫生邊個好 乳癌相較於其他疾病有更多不確定性,治療和照顧方式相對複雜,治療過程也有風險、副作用等,例如身體的不舒服、外貌改變、情緒變化、生活品質或社交活動的影響,乳房保留或切除與否也是病人難以決定,且隨著病情進展亦可能衍生許多問題。 對於病人來說從確診後每日每夜都站在人生的十字入口,並且無人引導無所適從,時間與疾病進展也像是無情的推手讓病患常常沒有充足的時間蒐集資訊加以決定,而且一旦作出抉擇後就無法走回頭路。
- 睇吓交第二封信第三封信嗰日,會唔會撞到個姑娘有經驗/好醒目/精神集中,懂得欣賞你封信/報告嘅內容,從而比個「快期」你。
- 割多D係易D有足夠緩衝區,最極端就係全個乳房割晒,不過好多病友就係想保留乳房麻,你割咁多無辜嘅正常細胞,咁個乳房咪凹晒囉。
- 你會見到公立醫院等得最耐嘅係步驟一至七(即係初診到手術),一去到輔助治療(即係化療/標靶治療/荷爾蒙治療),已經過咗嗰樽頸位,唔使點等。
在香港,2017年有4373名女士被診斷患上乳癌,佔所有女性癌症的27%。 4)三期(三級大火):屬於後期,啲癌細胞(大火)已經擴散去淋巴(通道/電梯/樓梯),好大機會會擴散開去,先化療(救咗啲通道大火先),再做手術(處理爆炸品及火種),術後電療,加減食藥。 3)二期(二級火):都仲算喺早期侵蝕性癌(不過啲易燃物品已經發生小型爆炸),有機會抗散去其他器官(樓層),機會大過一期。 如果可以喺佢未蔓延之前處理好,都有得醫,主要都仲係先手術(處理爆炸品),再加化療/標靶治療(救埋啲小火),加減電療/食藥。 2)常見做法:電腦掃描(CT scan)睇肺/肝,骨掃描(Bone 乳癌醫生邊個好 scan)睇骨。
乳癌醫生邊個好: 乳癌分期 ﹣ 我係早期定末期?
第一浸姑娘佢地睇咗先,由佢地決定比個咩期你,由「特快期」、「快期」到「唔快期」不等。 你個病情係真急定假急,同佢地比咩期你唔係一個正比例關係。 最決於好多因素,佢有冇經驗/醒唔醒目/多唔多野做/精神集唔集中/你封信喺咪鬼劃符/報告齊唔齊/轉介信嘅內容。 乳癌醫生邊個好 「乳篩有異狀到醫院進一步檢查,患者比較安心,千萬不要拖。」楊捷儒說明,腫塊在還沒有變大前,超音波攝影很難發現,但是微小的鈣化點,透過乳房X光攝影皆會顯示。
國健署提供的乳癌篩檢工具「乳房X光攝影」,可有效提早發現乳癌,能偵測出乳房鈣化點,尤其是發現無症狀的0期乳癌。 提供這些資訊都能帶來醫師評估乳頭分泌物是否為異常的一些線索。 簡單來說,若兩側乳頭多個孔洞都出現如乳汁般的白色分泌物,比較不會是乳癌引起的;但單側乳房的單個孔洞出現太過清澈,清清如水的分泌物,或血色、咖啡色的分泌物,就比較需要擔心。 詳細解說,請看「乳頭出現分泌物,到底正不正常?」及「乳頭流出血狀分泌物 – 乳突瘤」兩篇。 在2018年,有超過200萬名女性被診斷患有乳癌,更有62.7萬女性死於此疾病。
乳癌醫生邊個好: 乳房醫學中心
侯明鋒說,可惜部分癌友只因擔心化療副作用,不願就醫,或是中斷治療,甚至輕信偏方,最後喪命。 第三樣嘢(兩成)就係增值服務,譬如手術中途私家醫生可以做急凍切片,睇吓切得清唔清。 呢啲係公立醫生都識得做,但唔會做嘅,公立醫生有時間都幫多個病人做手術啦,唔會慢慢等急凍切片。 又例如私人診所既姑娘會打俾你噓寒問暖,睇吓你做咗手術未,公立醫院既姑娘邊有咁得閒吖,工作量之大已經瀕臨爆煲。
當等到出現症狀才去就醫檢查的話,萬一被確診為乳癌,常常已經是乳癌第二期以上囉。 根據衛福部報告,每年新增乳癌個案逾萬人,發生率已躍居台灣女性癌症的第一位,為女性癌症死因之第四位,發病中位年齡介於50~54歲,有年輕化的趨勢。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暨乳癌團隊召集人王文科表示,不少人誤認為全乳切除術較能有效根治乳癌,但其實這是迷思,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曾刊登追蹤患者20年的研究,研究發現早期乳癌患者接受全乳切除術或是部分切除術合併放療,兩者的存活率相當。 三軍總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醫師趙興隆指出,根據「 NCCN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guideline」,下列情況建議做放療,一是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患者,二是腋下淋巴結感染,再來就是腫瘤分期T3及T4的患者。
乳癌醫生邊個好: 醫師專欄
割乳癌割得好,除咗要割得清割得準,仲有一大要點,就係要識善後(即係點砌返靚個乳房),唔好凹咗一大忽。 與時並進嘅乳腺科醫生都會識/知/聽過切除乳癌時嘅整形技術(oncoplastic surgery),擅長oncoplastic surgery就能夠喺未割乳癌時,一早預計好點砌返靚個乳房。 蛋黃就係有毒嘅乳癌,蛋白就係包圍乳癌嘅正常細胞,亦即乳腺科醫生所講嘅緩衝區/紙口位/邊界位(margin)。 要成功煎太陽蛋(切除乳癌),就要唔好整爆嗰蛋黃(乳癌)。 另名50多歲的婦人,日前進行乳癌攝影檢查,發現有異狀,但是害怕面對真實病況,不斷的拖延,經過人員的催促與提醒,才免強自己到院求診。 楊捷儒說,該患者乳篩異常擔心有惡性腫瘤,還好最後檢查沒事,才終於放下心中的大石頭,沒有整天患得患失。
3)自選做法:正電子電腦掃描(PET-CT scan)睇晒頭顱底至大脾。 呢個等同高清電視,公立醫院冇得排嘅,要自己比$8000(公立醫院轉介折扣價)-$16000(正價),就等如要自己比錢買機頂盒解碼器一樣。 諗深一層,你自問已經做好晒源頭減廢、資源回收,但醫生都仲比2017年嘅期你,即係你已經係低危中嘅低危,醫生覺得你冇事。 你交多幾次信,就係希望自己唔好咁黑仔,盡量避免不利因素。 睇吓交第二封信第三封信嗰日,會唔會撞到個姑娘有經驗/好醒目/精神集中,懂得欣賞你封信/報告嘅內容,從而比個「快期」你。
乳癌醫生邊個好: 香港乳腺科醫生 - 點先可以快D睇?
至於依生物特性的乳腺癌分類,常見的有5大類,管腔A型、管腔B非HER2型、管腔細胞B HER2型、HER2類型及三陰性。 當然,最後還是要提醒,如果年紀超過三十歲,想了解自己乳房的狀況,最好養成一年一次定期超音波檢查的習慣。 萬一在超音波檢查時發現異常的情形,醫師會建議加做乳房攝影或切片檢查,確定是否為乳癌。 在女性月經來之前,常覺得胸部變比較腫,也有疼痛感。 由於乳房裡有些液體蓄積,摸起來可能會有些硬硬的感覺。 這時候摸到硬塊可以先觀察一下,萬一等到月經結束後,這個硬塊感卻持續都沒有消失,就需要趕快就醫檢查。
除了惡性腫瘤外,乳腺外科亦會處理各式各樣的良性乳房問題。 準確的診斷能夠輔助醫生決定如何治療有關問題-例如究竟是要繼續觀察、進行活檢或是切除有問題的腫塊,這都是很重要的。 因此無論是良性還是惡性腫塊,最好還是諮詢乳腺外科醫生,為妳度身訂造最合適妳的治療計劃。 乳癌醫生邊個好 係公立醫院,以上各個醫生已經有清晰既分工/崗位,情況就好似富士康做iPhone啲女工咁,你入得嗰條輸送帶(嗰間公立醫院),就係由嗰組女工(醫生)做㗎喇。
乳癌醫生邊個好: 乳癌治療權威侯明鋒:「乳癌真的沒有那麼可怕!」
但問題係邊間廠房(公立醫院)手工好啲,邊一條輸送帶(邊一組醫生)快手啲條隊短啲(快啲做手術),呢啲係可以打聽返黎。 仲有,你揸住封轉介信,都唔好走去條輸送帶中間(臨床腫瘤科)度排吖,浪費自己時間,排到你先至發覺要由頭係輸送帶前(外科醫生)再排過。 因此,只靠「我有沒有症狀」來決定要不要檢查乳房,是比較危險的;面對乳房疾患,建議30歲以上的女性要養成一年做一次乳房超音波篩檢的習慣,到了45歲以上後,每兩年還要加做一次乳房攝影篩檢。 當有做定期篩檢時,比較能在乳癌發展的早期就發現乳癌,患者很可能還在乳癌零期或一期。
SDM相較於常見的醫病溝通方式,更重視病人的想法,但通常病人在面臨疾病當下,短時間很難釐清頭緒表達想法,所以需要SDM,幫助病人釐清自己在意的優缺點和考量並提出問題。 在確認病人充分了解以上資訊後,醫療人員會協助病人釐清評估的重點,了解病人在意哪些事情,例如個人外型、術後生活品質、經濟考量、手術併發症、配偶或其他親友的觀感等。 透過SDM病人可以釐清適合自己的決策,但如果病人經過SDM後,仍無法做決定,醫療人員也會進一步了解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病人需要再跟其家人討論、需要更多的資訊,或是社會資源等,無論病人是否做出決定,醫療人員與病人都需定期檢視醫療決策進度及成效。 相較於以往的醫病溝通方式,經過SDM後病人對於自己的病情和治療更清楚,也因為參與治療決策及了解可能性,病患對於未來能更有信心的面對。 有鑑於乳癌治療複雜性,北榮乳醫中心設計了一系列醫病共享決策輔助工具,期望與病友共同創造雙贏的結果。 當發現自己可能罹患了乳癌時,大部分的人,在腦中冒出各種最好或最壞的狀況,所有想法亂成一團,感到不知所措,此時最希望的就是找到一個有知識又可信賴的人來告訴自己該怎麼做。
乳癌醫生邊個好: 您的一票 決定愛的力量 8/15起上網提案
5)四期(四級大火):屬於末期,啲癌細胞(大火)已經由淋巴(通道/電梯/樓梯)擴散致其他器官(成座大廈著哂火),主要都係化療/標靶治療。 坐喺電視機前睇新聞報導都心知不妙,大家要有心理準備,消防員盡力拖,拖得一時得一時,希望奇蹟發生。 2)就算遇著同一個分流醫生,假設以上所有因素都一樣,個分流醫生面對幾封同行唔同時間寫黎嘅信,姑娘仲比2017,係咪自己睇漏野? 用多D時間係你封信度,自然大D機會睇到你要求早D睇嘅賣點。 報告廢,係廢在「模棱兩可」,你正正就係要利用佢嘅「模棱兩可」。 乳癌醫生邊個好 「模棱兩可」可以令到乳腺科醫生都唔能夠肯定你真有事定假有事,只好比個「快期」你。
縣長楊文科說,國內民眾開車出遊的習慣很普遍,北台這類區域性近的這類遊客更是比比皆是。 目前正逢暑假,為讓更多人便利出遊和繳納停車費,新竹縣和前述北台8縣市,一起推廣路邊停車行動支付來繳費,讓大家出遊停車、繳費更輕鬆。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如果懷疑有轉移(擴散 ),則有可能需要進行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骨掃描或正電子掃描(PET scan)。
乳癌醫生邊個好: 乳癌治療知多少!
婦科醫生專責範疇其實係女性盆腔既所有病痛,即係子宮/卵巢等有問題,就搵佢地啦,呢個正正係佢地嘅專長。 但婦科醫生既訓練係唔包括乳房/液下淋巴,所以一般黎講婦科醫生見到啲乳房病痛最終都會轉介返乳腺科。 乳癌醫生邊個好2023 乳癌醫生邊個好2023 李伯璋說,乳癌手術後的乳房重建,和一般人的隆乳不同,理論上不算美容外科,而是心理健康的一環,美容與重建兩者的區分是可以討論的。 如果能將多餘的影像檢查費用省下來,拿來補乳房重建這部分的需求,應是綽綽有餘。 3.化學治療:一般而言,腫瘤越大、惡性度越高及淋巴擴散的程度越大者,身體潛藏微小轉移癌細胞的機會越高。
實證資料顯示,第二期HER2陽性患者接受術前化療與雙標靶藥物治療,五至六成的患者腫瘤可全消;三陰性乳癌患者接受術前化療,有四成患者的腫瘤全消。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婦科主任賴榮年表示,推拿按摩是否加速乳癌細胞透過淋巴擴散尚未有定論,但如果癌友出現不舒服症狀,無法確定是治療副作用或是癌細胞尚未清除,若任意推拿不僅無法緩解,還可能延誤治療,他建議應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張金堅表示,乳癌患者接受治療的預後極佳,局部乳癌治療後的存活率高,且保留與全切手術後分別有機會透過整形與重建維持外形,因此患者應積極與主治醫師釐清病況,並討論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乳癌真的沒有那麼可怕!」台灣乳癌治療權威、現任高雄醫學大學外科教授侯明鋒說,早期乳癌患者如能好好接受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達九成以上。 即使是最惡性的HER2陽性乳癌,只要接受HER2標靶治療,就能降低三至四成復發風險。
每個人擔心的硬塊感大小差異可能會很大,有的位在皮膚表層,像米粒般極小的一點;也有人是覺得一整團乳頭下方都是過硬的腫塊。 所以,許多讀者會想問的是:「硬塊就是不正常嗎?」不是的。 這些於乳房摸到的硬塊,可以是正常狀況,也可能是脂肪瘤、皮下囊腫、纖維囊腫、纖維腺瘤、葉狀瘤等良性腫瘤,但也有是乳癌的機會。 雖然我們接下來會看看一些值得注意的乳癌症狀,但想先請大家了解,同樣是乳癌,不同患者會出現不同的症狀,而且許多患者不會注意到乳癌症狀。 第二樣嘢(三成)就係有得揀嘅服務/顧客體驗,其實醫學呢啲咁專門嘅嘢,技術梗係有高低,問題係你識唔識去揀。
乳癌醫生邊個好: 乳癌篩檢異常不能拖 早篩早發現早治療!避免「自己嚇自己」
因此,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醫策會)將2016 定調為 SDM推廣元年。 張金堅與王文科均表示,醫界鼓勵接受全乳切除的女性透過重建拾回女性性徵,找回自信與生活品質。 乳房重建外觀的美觀和手術切口有很大關係,在不違背癌症治療原則與安全性下,保留乳房皮膚與乳頭完整的內視鏡或達文西乳房全切除合併立即性乳房重建,可達最佳「治癌兼護波」的效果,不過重建需自費約十幾萬元,因此目前僅不到三成患者選擇重建。 部分早期乳癌的患者,尤其HER2陽性以及三陰性乳癌,臨床上常會將化療或合併標靶治療拉至手術前執行(又稱前導性化學治療),如此可事先將腫瘤縮小以增加乳房保留機率、減少腋窩淋巴切除的程度,且能觀察藥物對癌細胞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