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社為了推銷這份新報章,在創刊當日,除了把兒童日報的免費贈閱版直接派送到學校外,在9月17日購買兒童日報創刊號的14歲或以下兒童,更可以換取一張海洋公園的兒童入場票[16]。 在創刊首日公開發售的7萬份兒童日報,在報社排山倒海的宣傳攻勢下被搶購一空,其新穎的概念與主動積極的宣傳策略,同樣甚受業界注意[17]。 兒童快報2023 雖然兒童日報的創辦人缺乏經營新聞媒體的經驗,但為了出版這份專為兒童而設的日報,便找上一些當時在香港報界擁有豐富經驗的人士擔任管理層。
2012年末起,《兒童快報》與南華傳媒另一旗下刊物《媽咪快報》併刊,而《媽咪快報》亦跟隨《兒童快報》計算出版期數。 兒童快報2023 兒童快報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教育水平的提高,1980年代的香港家庭普遍較以往富裕,這個時代的父母也較過往注重子女的教育及發展[11],更樂於為其數量不多的子女增進知識而消費,因此專門為兒童而設的報刊市場被認為已經形成。 香港在1990年約有73萬名6至14歲學童,所以如果兒童刊物能夠成功推廣,預期會有不少的發展空間[12]。 兒童快報 李家超今日在機場會見傳媒時說,政府正循兩方面跟進事件,包括是否有人需要就遺棄兒童負上法律責任。
兒童快報: 兒童快報
智力遊戲同樣佔有一定篇幅,常見的包括迷宮遊戲、連線圖、拼字遊戲和圖片判別等。 兒童日報以日報模式每天印刷發行,創刊首日除了免費贈閱版外,以零售方式販賣的7萬份全部售出,而創刊首周的每日平均銷量達到五萬份以上。 然而,發刊一個月以後,其帶給市民的新鮮感已有所下降,到出版兩個月後的1989年11月,其銷量已降至日均3萬份。 其他主流報章的每週的日均銷量通常變化不大,兒童日報卻相對不穩定,其週六和週日的銷量明顯高於週一至週五的銷量,週末的銷量約為平日的一倍[18]。 《兒童快報》初時逢星期五(曾改為星期六,後期改為在星期日)隨《快報》附送的刊物,1998年3月22日起因《快報》停刊而獨立成一份雜誌,並改回逢星期四發行,現為南華傳媒集團旗下刊物。 《兒童快報》也曾分拆出《兒童快報月刊》及《雪糕新地》兩本兒童月刊,但於2011年5月再度合併。
對於新近發生的事件,因為兒童日報缺乏現場採訪的記者,所以大部分新聞消息,都是來自電台及電視台的新聞報導,並撮要當中的重點內容,以便刊載於翌日的新聞版[21]。 兒童快報 由於可供刊登新聞的版面有限,冗長的段落對兒童而言又不討喜,所以新聞事件多以簡單文句的表達。 此外,由於報社缺乏採訪的記者,所以大部分新近發生的新聞,都未能附上記者現場拍攝的圖片,而是以插圖的方式代替。
兒童快報: 香港雜誌列表
兒童日報的社長由《信報》的前管理層出任,副社長也曾在《新報》擔任助理社長,編輯主任則曾任香港主要電視台無綫電視的編審,而大部分編採人員都是大學的畢業生[15]。 故事內容以一些著名的童話故事或寓言故事為主,例如木偶奇遇記,也有一些故事以介紹著名歷史人物為題材,例如莫扎特的故事。 香港的出版事業在1980年代蓬勃發展,在這段時期,香港媒體與中國大陸及台灣的同業相比,較少受到政府的干預,所以香港當時已有多份報章,而且內容多元化,甚至有專門為馬迷而設的馬經。 雖然在香港發行的報章種類不少,但都以成年讀者為銷售對象,卻未有專為兒童而印發的日報,所以兒童在當時是被香港報界忽略的市場。 科普內容在一般報章只以副刊形式刊登,但在兒童日報科普知識卻佔有不少篇幅,包括介紹自然現象、動物和植物的介紹、物理常識和一些小實驗,以及科技發展等。
- 然而,發刊一個月以後,其帶給市民的新鮮感已有所下降,到出版兩個月後的1989年11月,其銷量已降至日均3萬份。
- 1992年,《快報》記者梁慧珉採訪中共十四大期間被指洩漏國家機密,於10月15日凌晨遭拘捕,一個月後獲釋[1]。
- 《兒童快報》也曾分拆出《兒童快報月刊》及《雪糕新地》兩本兒童月刊,但於2011年5月再度合併。
- 由於長期未能吸引商戶在兒童日報賣廣告,加上兒童日報的銷量每況愈下,令其更難獲得廣告收益。
- 警方表示,他們除了找到成人性虐與性侵兒童的相關照片或影片,還在電子設備中發現史蒂芬妮與寵物犬發生關係的一系列影像。
兒童日報由創刊至停刊,廣告篇幅一直只佔很小部分,而且大部分廣告僅在其銷量最好的週六和週日出現[20]。 由於長期未能吸引商戶在兒童日報賣廣告,加上兒童日報的銷量每況愈下,令其更難獲得廣告收益。 由於兒童日報在創刊初期,利用不同平台,包括電視廣告作大量宣傳,在創刊當日更為每名購買兒童日報的兒童支付海洋公園的入場費,不但付出龐大的宣傳推廣開支,還要負擔其派送隊伍的成本。 雖然在創刊首月獲得日均7萬份的銷售成績,此後卻未能擴大銷量,也一直未能像預期般,打開兒童產品的銷售管道。 兒童日報所獲得的廣告收益,也一直未能填補其日常營運的龐大支出,隨著銷量每況愈下,也更難吸引商家在兒童日報刊登廣告。 香港最早的兒童報章可以追溯到1960年2月創刊的《兒童報》[6],這是一份以小學生為對象的報章,以周刊形式每週出版一次。
兒童快報: 發行背景
停刊10個月後,《快報》於1996年10月28日復刊,改革原先形像及報章內容,總編輯林平衡強調採用精兵簡政的辦報方針,以政治、經濟及馬經為主要路線[3]。 史蒂芬妮被捕後坦承,她是透過網路搜尋與聯繫,而獲得這些兒童色情內容,並且自己也有拍攝相關內容,在網路上傳給其他同好者,與寵物犬的影片也是自己拍攝的,目前被警方拘留,將於本周出庭應訊。 警方表示,他們除了找到成人性虐與性侵兒童的相關照片或影片,還在電子設備中發現史蒂芬妮與寵物犬發生關係的一系列影像。
美國國家兒童失蹤與受虐兒童援助中心(NCMEC)幾個月前向曼非斯警方報案,發現33歲女子史蒂芬妮在網路上散布兒童色情內容,甚至以此營利,警方確定消息後前往史蒂芬妮家中,搜出大量非法內容。 兒童快報 1992年,《快報》記者梁慧珉採訪中共十四大期間被指洩漏國家機密,於10月15日凌晨遭拘捕,一個月後獲釋[1]。
兒童快報: 兒童日報 (香港)
《快報》(英語:Express)是香港已停刊的報紙,於1963年3月1日創刊。 1995年12月16日《快報》疑因報業減價戰而第一次停刊,至1998年3月16日再度停刊。 鑑於兒童日報以6至14歲的兒童為出版對象,兒童日報的新聞除了展覽活動和體育消息外,通常都是一些公共政策的討論和頒布、遊行集會及社區活動等。 《兒童日報》(英語:Children's daily),是香港第一份以兒童為對象的中文日報[1][2],創刊於1989年9月17日[3][4],但只維持了一年多時間,便因為營運累積虧損而停刊[5]。
1990年6月,陷入經營危機的兒童日報出現重大人士變動,社長被解僱,卻令報社陷入更大震盪,編採人員也因為擔心前景而相繼離職[19]。 由於兒童日報自創辦起一直入不敷支,即使報社改組也未能扭轉累積虧損,銷量仍然繼續下滑。 持有兒童日報的上市公司「品質國際」,其股價也受到兒童日報的持續虧損而大幅下挫,兒童日報最終於1990年底停刊。 兒童日報的推出,雖然打開了香港報界的新一頁,可是從聲勢浩大地創刊,到因為嚴重虧蝕而悄悄地停刊,其辦報生涯只維持了一年多的時間[2]。 在9月17日的創刊號印量大約60萬份,當中大部分免費派送到學校,只有7萬份在報攤發售,零售價與當時主流中文日報相同,都是每份2港元[3]。
兒童快報: 國際熱門新聞
兒童日報是香港首次有報章以兒童為對象,每天印刷發行的日報,由於缺乏先例可循,一方面要吸引兒童閱讀,但又要反映其新聞媒體的本質,所以發行最初的半年,其版面鋪排變化不定,仍處於探索階段。 一般報章會在頭版刊登大眾關心的時事作為頭條,但兒童日報卻常把新聞放在第二頁及第三頁,而且每則新聞都十分簡短,多採取簡介形式,甚少深入報導。 兒童日報在版面上也嘗試順應兒童的喜好,在頭版多為插圖,甚至在最初的三個月,頭版近乎沒有新聞。 兒童快報 兒童日報的創辦人是李同樂,他也是香港一家電子製品公司品質國際的主席[13]。
《兒童報》在當時很罕有地以全彩印刷,香港前立法會議員司徒華也曾經在《兒童報》擔任總編輯[7]。 《兒童報》以介紹事物為主,並有大量漫畫,還有學生活動等,而新聞與時事僅佔極少篇幅[8]。 由於兒童日報的閱讀對象是6至14歲的兒童,為吸引這群年輕讀者的目光,整份兒童日報都採用了彩色印刷[20]。 以兒童為出版對象的物,在內容編排上,不能套用主流刊物的形式;對於專為兒童而設的新聞媒體,在新聞編採上,更會與主流報章有明顯分別。 兒童新聞媒體一方面要反映新聞事實,同時又要顧及兒童仍在發展的閱讀能力,用字也不能過於艱深,因此專為兒童而設的新聞報導,在當時世界上其他地區也不常見。 兒童日報所報導的新聞事件,以持續發生的事件或將會發生的事件為主,例如將會舉辦的展覽或即將進行的比賽。
兒童快報: 漫畫及故事
1995年末,受報業減價戰影響,《快報》於1995年12月16日第一次停刊,隨報附送的《突然一周》首期便告夭折[2]。 同年停刊的報張還有:《華僑日報》、《電視日報》、《香港聯合報》、《逍遙派》及《華南經濟新聞》。 兒童日報每天都會有一則簡短的社評,多以近期社會關注的事件為主,並且是中英對照,能夠作為兒童學習英文的途徑。 美國田納西州33歲女子史蒂芬妮(Stephanie Weir)因為持有大量兒童色情內容被捕,結果警方搜查她的電子設備時,又發現她性侵寵物犬的駭人畫面,被控犯下對未成年者性剝削、虐待動物等罪。 對於近日一宗遺棄兒童事件,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父母應愛護孩子,教育和照顧方面均應做到最好,遺棄兒童事件不單令人內心不舒服,做法更非常不應該,政府正跟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