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大學畢業相11大著數2023!(小編貼心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大學畢業相

在地方志、民族史中發現華人族群的文化符號,在節日與儀式中瞭解族群活動與社區結構。 也許歷史學者與人類學者應該是這樣務實的想像者,謙虛的批判者。 大學畢業相 這裏什麼都不缺,只是缺時間,它恍如白駒過隙,在我與這個專業熱戀的時候卻不得不說再見。 但這裏學到的多角度的思辨、多方位的考察、注重閱讀,以及踏實向上認真做人的態度,無論在現在的博士學習階段以及今後的工作上都將始終伴隨著我、影響著我。 十年前大學學士學位的時候表面上修的是社會學,但實際上還是少不更事,玩的HEA的時候比較多,學位也是勉勉強強地在制度的框架裡「完成」,影過畢業相就叫作「大學畢業」了。 大學畢業相 十年後再畢業,才剛知道甚麼是「學術」,也了解到自己的能耐,此謂之「見自己」。

大學畢業相

我本身本科並沒有修習歷史學,從事的工作也無關,然而懷著從小對歷史的熱情,以及進入名牌大學“鍍金”的心態,我發現了在香港中文大學還有“比較及公眾史學”這樣的課程。 在看過簡介之後,我發覺這實在是適合我的課程,不僅“通古今之變”是我一直以來念念不忘的,而且從課程安排上來看,實在有太多吸引我的內容。 2011年,我加盟《明報》,成為世紀版記者,比以前更深入觀察、記錄香港。 在書寫這座城市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對她的認知有許多不足。

大學畢業相: 畢業相拍攝地推介3. 迪欣湖

也難怪Fumi君在節目中表示認為自己其實不是在吃軟飯,而是一個家庭主夫,他並不認為身為男人,不出去工作賺錢是有損尊嚴的,他也認為自己天生不適合工作。 Fumi君更加將自己十多年來的「軟飯」生涯寫成書,名為《寄生13年的逃避幸福論》。 台大資工系主任洪士灝教授,在政府宣布調漲教授的薪資後,於臉書撰寫一篇文章,分析這幾年台灣教授的薪資待遇水平逐步上升,以「地板價」來說調漲了,而能透過額外管道獲取收入的途徑也增加,只是得「各憑本事」。 高端腸病毒71型疫苗真實世界中執行的第三期臨床試驗追蹤長達2年,且在追蹤期間施打疫苗的受試者皆無輕重症感染;安特羅/國光無臨床疫苗有效性保護力及長期追蹤數據,無法實證是否能有長期保護效果。 本次網路調查期間為2023年6月5日~2023年6月12日,調查條件為25~40歲,家中育有2個月~未滿6歲的孩童,回收總樣本數401份。

大學畢業相

在這一段「多了的時間」裏,我除了可從有關問答之中而增長更多課題上的知識外,更能增進彼此間互相認識。 同時,課程致力擺脫人們傳統上對史學系 “死記硬背”的印象,其重視 “靈活變通”,寓學習於活動中。 透過不同的考察活動,結合課堂理論,令學生更能全面掌握所學的歷史脈絡,以及課程的重心。 大學畢業相 課程的設計,包含中西歷史、人類學、考古學,絕對能夠滿足不同人士的興趣和需求。

大學畢業相: 畢業家庭相攝影套餐

例如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建國后為平息國內四大族群間的紛爭,塑造了“新加坡人”的概念;而我們中國也把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視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 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家、民族概念是當權者維護國家統一、政權穩定所塑造的一個想象共同體。 以前,在我的印象中,歷史是教科書中“蓋棺定論”的條條框框,而實際上,歷史是活的,是屬於所有平凡人的歷史。 比較與公眾史學的每一門課程都能引起我們對自身、對社區、社會生活乃至某個歷史片段的審視和再研究。 這一年中,我熱衷於參加每一次田野考察,了解當地社會和歷史風俗;也熱衷於研讀每一本推薦參考書,拓展視野幫助自己更好地學習;更熱衷於認真完成每一份作業,分享自己的見解,展現和記錄一段段鮮活的“歷史”。 大量的閱讀和實地考察、理論總結三者相輔相成,加深了我對歷史的認識,同時也培養了我對公眾史學極大的興趣和熱愛,形成了自己獨立的思考方式和世界觀。

大學畢業相

高考時,在家長、老師的建議下我選擇了工科,似乎此生都與歷史無緣了。 讀書的習慣仍然保持,但似乎只能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 大學四年,學的專業不是我喜歡的,我只有靠讀書、四處聽講座來宣洩心中的苦悶;而歷史書與歷史課,又是我的第一選擇。

大學畢業相: 只會分工不會「合作」:八個該拋棄的「學生思維」,千萬別從學校帶到職場

如果日後有更多非本地同學選修這類課程,希望老師能為我們增加半堂基本知識的入門指導,相信能令非本地同學更快地跟上課程的進度,獲益更多。 現在回想,我的閱讀方法、思考方式都不同了,這裏的環境讓我進步了,長了見識。 老師也的確改變了我的一生,現在行街走路也跟從前不一樣,每多抬頭觀察建築物、留意社區組織、在此活動的人和事,又粗略知道研究為何物,而且十分有趣,過程十分愉快。 回想當初為何報讀比較及公眾史學,其實沒想太多,只是本著愛好歷史就來報讀,況且讀正史讀得太多衰人壞事,讀公眾史也許能讓我更輕鬆愉快。

在日常課業外,我亦曾參與此課程的校友會所舉辦的參觀活動。 一次港島半日遊,讓成長於新界的我,對香港島的歷史和故事有更深認識。 大學畢業相 大學畢業相 而通過與學兄學姊們的交流,更充分感受到他們對歷史的熱情,及對現屆同學們的關心。

大學畢業相: 【返學鞋】5大學生黑皮鞋/白波鞋品牌推介 家長必睇買鞋貼士

而是如何從面對這個過去,才能從這種經歷再出發。 我有深深的“中大情節”,這或許來自大學時代讀了錢穆先生的書,以及一些中大校友(例如梁文道)寫的文章,還有中大歷來積極參與社會事件的新聞。 再加上我對香港這座城市的热爱,對這座城市有著強烈的身份認同,而自己平時的閱讀興趣,一多半都花在香港歷史方面,便自然而然開始研究如何能夠成為一名“中大歷史人”。 大學畢業相2023 雖在本科時期已習慣歷史系的工作量,但由於課程外還有兼職和教會生活,在處理各科大小作業時仍深感吃力。 但這亦令我更學懂好好分配時間,在僅有的時間內完成備課、構思及撰寫論文的工作。

大學畢業相

身為一個八十後,一直生活在香港,我認知的香港就是一個大城市。 多謝這個課程,我重新認識這個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 我住在青衣的公共屋邨,而大廈旁的幾棟村屋,便已經有她們的故事,她們的故事與整個新界變遷緊扣相連。

大學畢業相: 畢業典禮

透過這個課程,我初次感受到自己也是生活在香港歷史之中。 值得說的還有很多很多,也不必是什麼學術上的議題。 比較及公眾史學教會我的是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你不了解新界的歷史,未必能看懂《竊聽風雲3》裡面關於丁屋、丁權的各種剪不斷理還亂的邏輯。 如今學業雖然結束了,但這段學術生涯相信會伴隨我的一生。 更重要的是,憑藉學習公衆歷史,我們更能觸碰自身的歷史,練就一雙洞穿歷史的眼睛。

比較及公眾史學傳達的精神,是走出書齋,去田野中瞭解歷史,收集資料,再與書本文獻相結合。 因此這一年的學習中,許多課程都極強調田野考察的重要性。 透過觀察今時今日還存在的一些“傳統”活動,需體會到傳統乃是層層堆疊發展至今的。

大學畢業相: 畢業相地點2022|5.荔枝角公園 中國風小橋流水+歐陸愛麗絲小屋

為了體驗在圖書館過夜的感覺,曾在完成論文後專門夜宿,其中滋味,微妙難言。 倘若以上是中大一美,其二便是精心細緻的博物館。 哪怕看不懂那畫面中的佈局和寫意,描不出墨香中一勾一勒的痕跡,卻總覺得那裏的氣息讓人心曠神怡。 丁大師的畫中鄭重透著俏皮,是年歲沈澱下來的豁然與開明;細碎的甲骨文拼湊不回完整的過去,卻能讓人去探尋歷史的蛛絲馬跡;金玉披上了時光的輕紗,朦朧婉轉間是那越了千年的風情一眼。

大學畢業相

在適逢時代變遷,新文化衝擊,資訊紛擾的香港,認清歷史面目變得愈來愈重要。 「生於亂世,有種責任」,這個時候我們更需要批判思考,認識本地歷史,建立香港本土價值,避免成為被牽著鼻子走,盲從附和的羊群,渾渾然忘卻了自身。 港中文大學是一所環境優美的大學,歷史系的老師們也是一群十分“優美”的老師。 他們熱誠的教學態度以及親和力,在和學生的互動中表現無遺。 其中尤其“歷史人類學”這一新穎的看待歷史的方式令我大開眼界,也是上文所述“扭轉視角”的重要原因。 我想,吸引我的並不是這個方法多麽的有趣,而是那種迫切想要了解中國社會的心態,令到他們願意一步步的改變研究歷史的方法,盡可能去了解過去的人、事,去換一個角度看待歷史。

大學畢業相: 畢業相地點2022|2.Silly Zone Studio 超大落地玻璃窗 採光度十足

歷史一向給人很古舊、沉悶的印象,令人敬而遠之。 回望當初,我所期待在中文大學收獲的,都已一一獲得。 “比較及公眾史學”課程,確實給予了我一片不一樣的天空,以及一個不一樣的視覺機會。 沒有他們生活養我供我讀書,大概我還是一個沉浸在新聞聯播與抗日神劇的傻小子。 大學畢業相 我希望在未來,我在中大所知所學,能有機會向更多人傳遞,這是我的理想。

  • 徜徉於香港鄉村,看儀式、讀碑刻、觀廟宇,我似乎才真真正正深入了解這個我已居住四年的城市。
  • 值得說的還有很多很多,也不必是什麼學術上的議題。
  • 課上,老師們帶我們領略不同歷史階段不同城市的歷史面貌,通曉古今方能學以致用。

我相信,這一年的學習,將為我今後的工作學習生活註入一股新鮮的活力。 大學畢業相2023 我一直認為,不管今後做任何事,“明辨是非”是一個太重要的基礎。 做學術也好,工作也好,做任何事都好,能夠明辨”是非”,至少不會犯太大錯。 大學畢業相2023 這一年中,我在這個課程中學習到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看待「事實」。

大學畢業相: 市場眼中的「大學畢業」又是什麼?

本課程著重地方考察、人文的關懷,經過鍛煉,原本的我比較沉默安靜,現在比以前多話了,更加關心身邊事物,例如家人、朋友、社區,多了一點人文精神,與家人關係更加牢固。 同學來自五湖四海,大家都很厲害,認識了很多好朋友,從他們身上也獲益不少。 當然,公眾史很特別的一點是會經常帶我們四出考察,這也是能使我在讀書過程中感覺到興奮和快樂。 我覺得讀歷史不單單要有書本上的知識,還要到各個地方感受真切的風土人情、歷史痕跡,這才能加深對該部分的認識。

  • 這一年中,中西文化的碰撞改變了我很多思考問題的方式和看待問題的角度,而老師同學們治學的嚴謹讓我更加熱愛學術,就算沒有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我也將這種終身學習的態度帶到日常生活中來。
  • 邱澎生教授的課程雖然要求高,但對於我們打下學術基本功,鍛煉寫作能力,也極有助益。
  • 於報讀了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的“比較及公眾史學”課程,希冀能夠解答心中之困惑。
  • 黃昏時分,暖黃色的橋燈亮起,那氤氳的溫柔便多出幾分繾綣的意味,勾得人流連。
  • 2011年,我加盟《明報》,成為世紀版記者,比以前更深入觀察、記錄香港。

每位老師的教學風格都不盡相同,但是共同點都是有著嚴謹的治學態度以及為學生著想的寬容善良的胸懷。 我能夠完成學業,順利畢業,離不開老師們的幫助與支持,非常感謝。 畢業之後,我之所以能找到現在的工作,跟所學到的知識也有很大關系。 比較及公共史學的課程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關於民間宗教及禮儀的。 是各位教授們給我打開了中國民間宗教研究的一扇窗,使得我在工作面試時可以言之有物,在工作時能夠如魚得水。 在中大歷史系上學讓我覺得跟在內地上學最大的不同,就是強調讀書和實踐。

大學畢業相: Icefire studio 畢業相影樓

經過一年的學習,我不禁想說,這個課程給我的啟發太多,我受益無窮。 可以說,這個課程把我先前對“歷史”猶如孩童般的視角徹底扭轉。 它讓我明白,歷史不是獵奇,歷史也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歷史存在於書籍中、存在於建築中、存在於鄉村城市中、更存在於“普羅大眾”之中。 歷史不僅僅是我們教科書上不甚生動的文字,更是被掩埋在我們不常關注的各個角落裡的鮮活的世界。 如果只能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在香港學習的這段日子,我會用「難能可貴」四字。 作為一個深圳長大的孩子,鄰居「香港」對我而言並不是什麽陌生的城市,幾乎毫不費力地我便很快就適應了香港的生活節奏,而真正讓我感受到衝擊的,是香港與內地截然不同的學習氛圍。

大學畢業相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