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小區復修策略2023詳盡懶人包!內含小區復修策略絕密資料.

Article hero image

我們嘗試請建築師試作圖則,經過會議後建築師表示難以單靠現有照片繪圖,建議團隊尋求本地建築史專家協助。 最後,我衷心感謝過去20年市建局的歷任主席、董事會成員、行政總監和團隊,為履行市區更新的使命所作的貢獻。 灣仔和昌大押The Pawn只在地下側門及天台貼出告示,表示平台花園開放時間為上午11時至晚上11時,一般市民難以察覺天台是公共空間。 但市建局發言人表示,和昌大押天台屬「 Private Open Space」(私人公共空間),而非「 Public Open Space」(公共空間),食肆開放天台給市民休憩是出於好意,目的是希望公眾可更親密參觀這歷史建築物。 財華控股有限公司及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將盡力確保彼等所提供資料之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柯創盛指對政府預期的時間表不樂觀,因立法會昨復會後花4小時仍未能選出財委會主席,內委會也仍停留在質詢階段,令會議進程存在很大變數。

市區重建局成立至2012年,推行了56個重建項目,令到3萬4千戶居民受惠,並且為到房屋市場提供約1萬9千個新住宅單位。 小區復修策略2023 小區復修策略2023 同年9月3日,市區重建局位於深水埗首個「需求主導」重建項目(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取得突破,逾8成業主在60日考慮期屆滿前同意將其物業出售予該局,是該局歷史上首個落實由業主申請重建的項目。 同年12月,為了協助增加香港土地供應,市區重建局表示於未來5年將會加快重建步伐。

小區復修策略: 應用智能綠色技術

兩年過去,我樂見沙浦道項目得到地區的認受,市建局自去年10月向項目的物業業主發出收購建議,約有9成的業主已接受收購建議。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林卓廷則指,計劃推行以來未見市場出現圍標情況,相信與市民警覺性提高和政府推出的「招標妥」政策生效有關;如加強措施可惠及市民,原則上會支持。 在已復修的牛池灣堆填區上的康樂公園已於2010年9月全面啟用(首部份於2009年8月啓用)。 在已復修的佐敦谷堆填區上的康樂公園已於2010年8月啟用,佐敦谷公園包括有無線電遙控模型車賽車場,園藝教育中心,社區園圃,兒童遊樂場,長者健身角,緩跑徑等。

  • 他指,市建局一直研究如何將樓宇復修、活化和地方營造概念,應用於不同項目中,推動業主做好樓宇的保養,以融入針對已建設環境的美化工程,將地區的歷史文化和特色元素傳承。
  • 面對樓宇和城市設施「雙老化」問題愈益嚴重的情況,市建局一直積極處理,在過去數年,以「規劃主導」的市區更新模式,透過大規模的地區規劃研究,全面審視舊區的土地規劃和更新機遇,並建立規劃及項目儲備,加快舊區更新的步伐。
  • 為落實有關建議,渠務署已於二○一七年開始分階段為評定是高風險的污水渠規劃全面的勘查及修復工程。
  • 另一方面,亦主動聯絡區內不同的組織,了解近年舉辦節慶活動的執行情況,探討日後如何促進活動的持續發展,傳承歷史文化。
  • 我們嘗試請建築師試作圖則,經過會議後建築師表示難以單靠現有照片繪圖,建議團隊尋求本地建築史專家協助。
  • 奧雅納研發出一項名為Neuron的智能管理平台,其副總監陳貫奇先生指出:「通過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Neuron改變了傳統的建築運作與維護方式,並實現了趨勢分析、系統優化、故障檢測及預防性維護等功能。」這種嶄新數碼技術大大改善了建築管理和營運模式。
  • 舊樓安全隱患不鮮見,政府昨宣布將增撥105億元,加強4個現有樓宇復修資助項目,其中「樓宇更新大行動2.0」會放寬申請資格,樓齡要求由50年或以上降至40年或以上;整個計劃預計可令5,000幢大廈受惠,明年第三季接受次輪申請,並計劃在7年後、即2025年完成檢驗或修葺工作。

然而,樓宇的拆卸及重建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及資源,市區亦缺乏足夠的土地資源為受影響的居民調遷,因此,推動樓宇復修才是處理樓宇老化問題的關鍵。 「為了不讓這個惡夢變成事實,我們要及早行動,應對樓宇急促老化的問題,延長樓宇的使用壽命,恰當地更新改造樓宇,滿足在人口老化趨勢下長者居民的需要。」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JCDISI) 總監凌嘉勤先生指出。 該計劃需進一步微調,以預留相當於住宅總樓面面積約百分之五的空間用作福利設施。 而作為配合重建計劃的定安街安置屋邨已於2021年動工,預計2025/26年落成,屆時可提供約370個出租單位。 房協部分的出租屋邨,例如深水埗上李屋、紅磡紅磡村、荃灣四季大廈、黃大仙啟德邨、北角健康村及觀塘的觀塘花園大廈已經重建,提供更多設計完善及備用配套設施的單位,為居民和社區帶來裨益。 房協大部分現存的出租屋邨都在60至70年代興建,經過歲月洗禮,大多已日漸老化,因而有復修的需要。

小區復修策略: 九龍城重建|衙前圍道/賈炳達道項目料提供4300單位 建新大樓重置九龍城街市

我很高興知道活化後的中環街市口碑極佳,由8月開放至今已經有超過300萬人次到訪,反映這項目深受香港市民歡迎。 另外,在選定的小區復修範圍內,便有四成樓宇雖已完成復修或正進行維修,但有關的工程亦只是屬於一次性的,業主普遍沒有為日後樓宇進行定期的維修保養,預留儲備及作定期供款,以至業主沒有足夠的資金應付下一個樓宇復修周期的來臨,令樓宇保養的工作缺乏持續性。 有見經市建局協助而復修後的樓宇狀況和價值有實質的提升,香港按揭證券公司早前宣布將其按揭保險計劃範圍擴展至保養良好的舊樓,以協助購買這類樓宇的業主取得較佳的按揭成數、年期和條款。 舊樓安全隱患不鮮見,政府昨宣布將增撥105億元,加強4個現有樓宇復修資助項目,其中「樓宇更新大行動2.0」會放寬申請資格,樓齡要求由50年或以上降至40年或以上;整個計劃預計可令5,000幢大廈受惠,明年第三季接受次輪申請,並計劃在7年後、即2025年完成檢驗或修葺工作。

已關閉的堆填區需至少30年才可全面修復,在此期間堆填區的土地將持續沉降,不適宜發展建築物。 然而,修復承辦商必須確保堆填區在期內狀況安全,並符合環保標準及作合適的土地使用。 隨著數碼技術普及和建築系統的整合,建築營運模式也開始出現改變;建築營運和設施管理人員都希望擁有一個集中管理平台,進行檢測和預警的同時,也可以更有效地管理資產。

小區復修策略: 管理費過高

他以西營盤順成大廈的翻新工程為例,針對部分懸掛在公用地方的設施,在選用圍封的假天花物料時,由傳統的石膏板改用裝卸上更為靈活的鋁板天花,當日後要維修或檢查時,工程人員輕易拆卸鋁板,較過去沿用石膏板更省時和減低工程成本。 團隊在翻新順成大廈時,留意到靠近皇后大道西地下大堂的出入口較狹窄,而原本設在大堂的垃圾房佔據整個大堂約三分二的空間。 小區復修策略2023 團隊在翻新時,將垃圾房遷至大廈德輔道西一方的地下,令現時的大堂更寬敞,方便居民出入。

此外,部份業主因欠缺經濟能力,沒有適時處理單位內部的維修,以致室內地方出現石屎剝落,鋼筋外露和滲水等問題,不單影響宜居度,甚至影響樓宇結構安全。 韋志成表示,市建局亦從「以人為本」角度,為安置大廈的住戶提供更優質的生活環境,如在翻新順成大廈時,留意到靠近皇后大道西地下大堂的出入口較狹窄,而原本設在大堂的垃圾房更佔據了整個大堂約三分二的空間。 故此,團隊在翻新時,將垃圾房遷至大廈德輔道西一方的地下,令現時的大堂更寬敞,方便居民出入。 相同問題在往後重建區仍有一直發生,而在關注團體爭取多年後,市區重建局在2017年6月才宣佈推出一項優化措施,指在收購物業前被業主迫遷的小商戶亦可以申請一筆「營商特惠津貼」的補償。

小區復修策略: 市區重建局 - URA

市建局亦已計劃在未來5年預算投放5億元,在油尖旺等舊區,推行各項樓宇復修、「小區規劃復修」及復修樓宇的活化等工作。 小區復修策略 香港各區重建項目正進行得如火如荼,除了拆卸重建,市建局計劃以九龍城區作為「融合策略」的試點,復修暫無重建需要的建築群,並融合區內的重建、復修、保育和活化工作,以提升區內的居住環境。 未來5年,市建局將投放5億元,把相關計劃逐步推廣至九龍城、油麻地、旺角及深水埗等舊區,大力推行「小區規劃復修」。

市建局早前公布油旺地區研究結果,韋志成稱留意到社會上有不少意見,聚焦如何在地區規劃層面,應用新規劃工具,加快市區更新的步伐。 然而,他認為舊區及樓宇老化規模龐大,社會在缺乏財政和土地資源來應付舊樓重建的前提下,貫徹樓宇實踐多元的樓宇復修策略和模式,延長樓宇壽命,才是處理舊區樓宇雙老化正本清源之道。 )是香港專門負責處理樓宇重建及復修的法定機構,前身為於1988年成立的土地發展公司。 鑑於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希望加快市區重建,於2001年通過《市區重建局條例》及成立市區重建局,職責包括加速舊區重建、促進復修樓齡較高樓宇、修葺保育具有歷史或者建築價值的樓宇,並且透過改善舊區的環境促進經濟發展。 該局亦試行「預防性維修」概念,在翻新樓宇公用部份和更換屋宇裝備設施外,一併為電力、排水、消防、升降機等設施加裝智能運作監測系統,確保樓宇維持正常運作,對設備狀況持續監測,減少設施因突發故障而作緊急維修對居民生活的影響。

小區復修策略: 加入智慧元素 推動預測性保養

奧雅納研發出一項名為Neuron的智能管理平台,其副總監陳貫奇先生指出:「通過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Neuron改變了傳統的建築運作與維護方式,並實現了趨勢分析、系統優化、故障檢測及預防性維護等功能。」這種嶄新數碼技術大大改善了建築管理和營運模式。 房屋是本屆政府重中之重的政策,為此,我感謝市建局近年欣然接受了多項新任務,擔起先行者角色,例如在其重建項目提供「首置」單位,開展公務員合作社樓宇重建,以及成功與平民屋宇有限公司落實大坑西邨重建計劃。 我對市建局團隊在周主席和韋總監的帶領下支持和配合特區政府施政,表示充分肯定。 團隊除審視樓宇公用地方的結構安全外,亦觀察住戶室內單位的情況,留意到部分相關的失修或損毀可能是由公共部份結構保養欠佳,令問題伸延至室內結構部份所致。

小區復修策略

特區政府充分肯定市建局工作的重要性,各政策局和部門會全力支持和配合市建局的工作,務求加快市區更新和樓宇維修的步伐。 我相信,市建局在進行工作的時候,一定會同區議會、城市設計與規劃方面的專業人士、社區組織和發展商等,維持緊密的合作關係。 我亦相信市區更新工作會力求彰顯每個地區的文化特色、強化居民的社區歸屬感和盡量滿足市民的期望。 舊區重建是社會發展重要一環,市區重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昨日發表網誌,市建局上月啟動九龍城「龍城」區衙前圍道/賈炳達道發展計劃(KC-017),面積超過17萬平方米,涉及超過600幢不同樓齡,將透過樓宇復修、保育和活化策略,減慢樓宇老化令新發展與舊建築融合,提升小區的居住環境和面貌。

小區復修策略: 市建局 5億復修舊樓 小區建築融合

依筆者看,重建復修本為好事,可是計劃牽涉範圍之廣泛,加上地區業權散亂、劏房戶眾多,實為知易行難。 他又指,建局會將過去數年,在其他舊區推行樓宇復修及地方營造計劃的經驗,應用在龍城區「小區規劃復修」及活化的工作上,並加以優化。 局方已計劃在未5年,預算投放5億元,在九龍城、油麻地、旺角、深水埗等舊區,推行各項樓宇復修、「小區規劃復修」、復修樓宇的活化及地區營造、以及預防性維修的推廣工作,除一貫向業主提供不同的資助計劃、技術支援外,亦會額外向業主提供財務誘因,促進業主自行組織樓宇維修及推動預防性維修。 市區重建局(市建局)去年首次在土瓜灣的重建項目引入全面及小社區發展模式,為社區做好整體規劃,提升環境質素及改善道路網絡。 市建局計劃以油麻地及旺角作為試點,展開地區規劃研究,探討如何能提升該區目前的土地使用效益及重建的發展潛力。 市建局會同步進行樓宇復修策略研究,制定適切及可持續的樓宇復修策略,延長樓宇的壽命,並探討「改造重設」作為樓宇復修方案的可行性。

  • 在提升設施方面,市建局會協助政府改善和美化由南角道至打鼓嶺道之間的行人路和樓宇後巷,初步考慮為行人路欄桿、街燈和地磚加入歷史文化特寫。
  • 外國城市經濟轉型的成功經驗,強調以城市舊區更新來營造文化氛圍,從而吸引人才,推動文化及創意產業和本土經濟的發展。
  • 」,預防性維修保養是在樓宇構件、設施或系統出現毛病前,以定期及合適的巡查勘測和維修行動作為保養的其中一項策略。
  • 因為把有關問題集中處理會有助提高工程成本效益,渠務署於二○一二年開展了一項研究,進行全港污水渠及雨水渠的風險評估,以制訂長遠的更換及修復策略。
  • 這間村屋原為三開間佈局其中一間,為符合新的佈局需要加入新的入口,該入口大門的設計應符合村落環境與肌理。

而為協助「小區復修」範圍內,年長而欠缺經濟能力為自住單位內部做好維修的業主,我們將資助業主聘用工程顧問為室內單位進行檢驗,包括結構及滲水勘察,並資助工程所需要的修葺物料,以及由不同建造業機構所成立的義工團隊,安排義工協助進行修葺工作,例如輕度的剝落石屎、更換破損地磚等。 這亦是一項試驗性的計劃,以便市建局團隊了解室內單位結構部件進行修葺所需要的人力、物力等資源的情況,為日後制定「小區復修」計劃作參考。 為提升自住及非自住住宅業主為大廈進行維修的誘因,市建局將在現行樓宇復修資助計劃之上,為參與「小區復修」的業主額外提供一次性的專屬工程費用津貼,集中支援業主修補老舊破損的大廈外牆,並重鋪天面防水層。

小區復修策略: 四項針對性措施配合「小區復修」先導計劃 助1,000單位改善居住環境 融合新舊建築

在這個策略下,市區重建局(市建局)擔當重要的角色,並會集中資源,透過重建發展和樓宇復修,推動市區更新的工作。 《市區重建策略》亦說明,除市建局外,其他持份者和參與者亦應該參與推行《市區重建策略》。 小區復修策略2023 政府會繼續以「以人為先、地區為本、與民共議」的工作方針,透過進行、鼓勵、推廣及促進本港市區更新,應對市區老化問題,改善舊區居民生活環境。 他指,市建局一直研究如何將樓宇復修、活化和地方營造概念,應用於不同項目中,推動業主做好樓宇的保養,以融入針對已建設環境的美化工程,將地區的歷史文化和特色元素傳承。

小區復修策略

單是九龍城區便涉及逾600幢不同樓齡、不同狀況的樓宇,針對區內無重建需要的樓宇,包括南角道至打鼓嶺道一帶樓齡約40年的建築群,市建局將試行「小區規劃復修」模式,透過復修及保育等去減慢樓宇老化,以避免拆卸重建造成的資源浪費。 該局將於未來數月主動聯絡該批業主或法團組織,商議維修方案,以改善樓宇狀況及管理質素,及做到社區新舊共融。 根據策略,市建局應以樓宇復修和重建發展作為其核心業務,比以往更加強調樓宇復修。 這是考慮到香港樓宇急速老化,而重建發展過程複雜,必須透過樓宇復修延長樓宇壽命,改善居民生活環境,並減低失修樓宇對公眾造成的潛在危險。 我很高興見到近年來在周松崗主席和韋志成總監領導下,市建局樓宇的復修工作更進一步地倡議智慧改造樓宇,提升設施保養效率和推廣樓宇預防性維修新文化。 另一方面,政府亦正透過改變土地的規劃用途,例如把「工業」用地改劃作「商業」或「綜合發展」等用途,鼓勵社區更新。

小區復修策略: 重建項目

透過採用互連技術和通信基礎設施能加快建築物的應變速度,更可促進設備和居住者在建築物内外進行通信,保護建築物使用者的健康,同時也提升生產力。 我們將進行一連串的宣傳推廣工作,包括夥拍地區組織機構,由本月初開始,逐家逐戶派遞「小區復修」計劃的宣傳單張,向業主介紹計劃的內容和申請細節;我們亦會邀請業主和住戶出席簡介會,作進一步解說。 此外,市建局亦委託地區組織,在南角道、打鼓嶺道公園等地方設立街站,即場解答業主的查詢。 小區復修策略2023 先導計劃屬於試驗性質,在計劃結束後,我們會分析數據資料,總結經驗,掌握「融合策略」和「小區復修」涉及的具體執行細節和所需資源;同時,了解業主的參與度和能力,尋求改善和優化空間,為日後在其他舊區推行「融合策略」創造更佳成效。

小區復修策略: 保育活化

他曾主動聯絡同一街道的其他舊樓業主,一起進行復修,然而其他業主多屬年老的街坊,即使知道樓宇有維修的需要,卻無從入手,結果區內出現一些樓宇維修後煥然一新、另一些樓宇卻殘破不堪的不協調情況。 顧先生認為「小區復修」計劃可以為業主度身訂造合適的復修方案,除了改善居住環境,亦可以提升整個小區的環境和面貌,惠及居民和商戶。 上述兩項工程所需的費用,一般屬於樓宇維修工程花費較高的項目,若進行公用地方的結構維修工程,每戶大概需要支付數萬元的工程費用。 在「小區復修」計劃下,市建局將會為參與的住宅業主,不論自住或非自住,每戶提供額外的專屬工程費用津貼,為大廈外牆及天面進行維修保養,減低每戶需要分擔的工程費用比例,相信有助推動非自住的業主參與維修。 另外,樓宇業主更可同時參加現時由政府推行的資助計劃,以獲取較高的資助,紓緩維修的財務壓力。

小區復修策略: 社會創新區域論壇:智慧樓宇應對雙老化

他續指,市建局在未來數年將以九龍城區的市區更新工作,作為推行「融合策略」的試點,並指已率先將區內政府早前核准的市建局啟德道/沙浦道重建項目,與「小區復修策略」融合,優化執行模式,包括將南角道至打鼓嶺道一帶暫時沒有重建需要的建築群,試行「小區規劃復修」模式,提升樓宇狀況。 小區復修策略 他期望「融合策略」試點可以在九龍城區逐步成熟,讓舊區的已建設環境、交通和公共設施水平得以整體提升;而現時居住在小區的單位業主,亦可在他們的樓宇完成復修和翻新後,既能繼續在原區居住,亦可享受到重新規劃及重整後,一個更優質的社區和環境設施。 除了早前配合沙浦道項目的打鼓嶺道休憩花園改善計劃外,我們將在龍城區試行「小區規劃復修」模式,為衙前圍道一帶不同樓齡、不同樓宇狀況的舊樓,提出針對性的維修方案。 對於區內這些已經老化、有復修需要的樓宇,市建局除了向有關樓宇業主提供財政資助和技術支援,協助進行樓宇復修外,還可應用「地方營造」策略,研究協助業主為大廈外牆進行美化工程,鼓勵業主在進行大維修的同時,一併美化樓宇的外觀,為小區注入活力及地區特色,同時提升樓宇整體價值、宜居性和壽命。 市區重建局在市區更新過程中擔當重要的角色,通過由「重建」、「復修」 、「活化」 和 「保育」四個部分組成的全面性策略推動工作。 需要指出的是,市建局是擔負社會責任的公共機構,致力於提升市民的居住環境、促進社會與經濟發展。

小區復修策略: 四幢安置大廈採用易於維修及耐用物料 改善樓宇可使用期

在市區更新規劃的過程中,市建局利用特色元素去進行「點‧線‧面」規劃,透過以地區特色、歷史文化及民生為原材料,並配合當區的人文景觀,營造一個具有特色的地區環境。 其中最能彰顯這個規劃成效的中上環區,便是以「地方營造」概念,展現當區地方色彩及歷史文化特色。 位於筲箕灣的明華大廈分三期進行重建,第一期興建的兩幢新大樓已於2021年落成,提供966個出租單位。 預計整個明華大廈重建工程將於2035年完成,可提供合共3,919個單位,包括2,561個出租單位、750個資助出售房屋單位和608個「長者安居樂」單位,較原有屋邨提供多700個單位。

小區復修策略: 樓宇復修

為了處理龍城區市區更新的難題,我們需要全面應用在早前完成的油旺地區研究中,所提出若干個更具成效的市區更新執行模式和規劃新工具,包括轉移地積比、街道整合,以至「一地多用」的模式,克服規劃上的挑戰,加速舊區更新。 隨着渠管老化問題日益嚴重,未來需要修復的渠管將會逐漸增加,需要投放更多資源。 因為把有關問題集中處理會有助提高工程成本效益,渠務署於二○一二年開展了一項研究,進行全港污水渠及雨水渠的風險評估,以制訂長遠的更換及修復策略。

「復修冰室」的義工師傅大部分來自職工盟培訓課程的畢業學員,團隊中活躍的師傅有十多人。 他們多在退休後才開始學習與維修有關的知識,因完成課程後得知有「復修冰室」計劃,便留下來學以致用。 本地和海外有不少的案例,例如香港太古坊一座、美國紐約帝國大廈、荷蘭阿姆斯特丹的 The Edge 大樓等,以推動智能綠色建築、改進新建築和現有建築的性能。

小區復修策略: 委員會

在2009年11月,市區重建局推出「優化住宅租客援助措施」,但只為被迫遷的租戶提供小額搬遷補助金,被批評為是「假優化,真卸責」,是變相剥扣了租戶原有安置或賠償權益。 2009年2月3日,區域法院裁定許振文串謀詐騙和行賄罪名成立,判監禁15個月。 2017/18年度市建局完成的4個重建項目,合共錄得102.65億元盈餘,當中以灣仔利東街「囍匯」盈餘最高,達88.4億元;另一灣仔項目「尚翹峰/壹環」亦錄得11.17億元盈餘;而大角嘴的「形品‧星寓」項目則錄得4.73億元盈餘。 小區復修策略2023 摒除無可解決的樓宇結構性問題,市建局須仔細思量如何解決業權問題、安置及補償眾多劏房戶,並釐清公共空間的管轄權,以加強部門間的問責與協調,才有機會踏出第一步。 傻的媽Carzy Mum由數個年輕人組成,透過走訪大街小巷跟不同的人對話,寫下城市空間的故事,讓大家認識社會的多元化聲音。 如果你也有興趣為環保出一分力,不妨透過他們的Facebook專頁聯絡他們。

小區復修策略: 市區更新探知館

龍城舊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小區,衙前圍道兩旁組成三橫十一直的網格街道特色,當中各式各樣的街舖和食肆林立,是地區經濟的集中地,相對兼善里以住宅用途為主,龍城區亦同時兼備深遠的歷史背景及寨城公園等遺跡,使當區蘊藏豐富的地方文化特色,可藉以活化小區及塑造小區成為飲食文化生活區。 然而,這種小街格局,未能負荷日益增加的交通及泊車需要,街道旁還提供超過180個路邊停車泊位,令行人路更加狹窄,步行環境欠佳;這種網格道路設計,亦製造多個十字路口,加上違泊嚴重,造成交通樽頸,路網欠缺效率。 若我們藉重建將土地作規劃重整,以優化道路網絡的效率,並減少現時佔小區達三份之一以上的道路面積,將可提供更多休憩空間,善用土地資源。 但在過程中,一方面要保存該區的街道肌理和小街小舖的氛圍,減低對地區經營者的影響,另一方面要滿足居民對提升宜居性、改善地區交通和步行環境,及增加社區設施的殷切期望,挑戰甚大。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