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的維他命C及甘草成分能有助於提亮肌膚,改善黑色素沉澱;荷荷巴油可以修復水分和柔軟度,肌膚保持亮白柔軟。 A 不對稱(將痣以十字劃分、觀察是否兩兩對稱) B 邊緣不規則 C 顏色不均勻 黑色素皮膚癌 D 直徑大於0.6公分
近年不少醫學研究指出,陽光中的紫外線——UVA及UVB是導致皮膚癌的主要元兇,由於UVA及UVB的波長能夠深入真皮層,因此有可能傷害皮膚組織,長遠會增加患皮膚癌的風險。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人體透過皮膚表皮的毛孔排出汗水及體內毒素,以調節體溫;皮膚亦可保護身體以免受傷或受到外來細菌侵襲。 當DNA在細胞新陳代謝的過程中受損,便有可能導致細胞異常增生,形成皮膚癌。 以下會詳述皮膚癌的分類、症狀、成因及治療方法。 確診皮膚癌後,醫師將依據皮膚癌的種類進一步檢查;像是黑色素瘤容易轉移到其他部位,可能需透過影像檢查如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X光、核磁共振(MRI),以更精確地掌握癌細胞的動向。
黑色素皮膚癌: 特別推薦
看中國網站 禁止建立鏡像網站 。 他表示,曾見有病人以為是灰甲而忽略治療,但事實上病患位置已非常「黑」,也見有年紀大的患者,其黑色素瘤長在腳上,「條腰都彎唔到落去睇」,因此察覺得較遲。 ● 黑色素皮膚癌 症狀包括︰小塊光滑、色澤像珍珠的皮膚;表面帶有油光;像隆起的紅色硬塊;偶會出血;長出痂或疤;癒合後又再復發;痕癢;看似鱗狀扁平的紅痂;潰傷但無痛。 醫生會先局部麻醉相關部位,將該處的組織切出,再用一至兩針縫合傷口加快痊癒。 組織會被送到化驗所,由病理學專科醫生用顯微鏡觀察,大約一星期便會有結果。
淋巴結切片適用於治癒皮膚癌後又復發的情況,由於再三復發的皮膚癌較易擴散,淋巴結切片有助了解黑色素瘤是否有擴散的跡象。 醫生會用手輕觸癌腫附近的淋巴結,檢查是否有腫脹,甚至建議就這些淋巴結作切片檢查。 1 基底細胞癌:是台灣地區最常見的皮膚癌,大約佔45~50%,還好它的惡性度不高,幾乎不會轉移,手術治療成功率很高。 金黃色外皮的香蕉,放置久了很容易長出斑點、變黑,原因在於香蕉裡的酪氨酸酶,遇到酪氨酸,就會產生黑色素;其實酪氨酸酶也存在於人體皮膚,當酪氨酸酶活性過高,可能導致黑色素細胞瘤形成,有潛在的皮膚癌風險。 臨床上,老人皮膚可能會出現深色的老人斑、色素沉澱及疣狀突起物,造成深色隆起腫塊,但老人對自身的皮膚病灶可能疏於警覺及防護,導致診斷的延後,因此對於老人家身上的各種深色腫塊應該特別小心。 2012年全球有232,000人罹患黑色素瘤,並造成55,000人死亡。
黑色素皮膚癌: 健康管理
此外,衛福部核准的BRAF標靶藥物,透過阻斷細胞訊息傳導路徑而達到抑制腫瘤的功效,可以用於無法手術切除或是已轉移的惡性黑色素細胞癌。 可以出現在身上任何一個部位,包括臉、脖子、軀幹、四肢等。 有色人種的惡性黑色素瘤最常發生於腳掌,而且癒後較差;而亞洲人則好發於肢端,如手指、腳趾、手掌、腳掌及趾甲等,但也可能發生於身體任何一個地方。 平時亦要不時檢查皮膚情況,及早發現才能提高治癒機會。
- 不過,由於兩者具有一定波長,因此都能進入真皮層,導致皮膚曬黑、曬傷,甚至引發皮膚癌。
- 皮膚癌大多出現於陽光照射得到的位置,如臉、唇、頸等,但也有可能出現於手掌、腳掌或腳趾縫等不常接觸到陽光的部位。
- 要減低紫外線對身體所造成的傷害,最重要是減少陽光直接照射皮膚,尤其是在陽光最猛烈的時候。
- 皮膚是人體面積最大的器官,也是自己能「看得到」的器官,因此皮膚癌是最容易早期發現的癌症。
- 皮膚科醫師表示,惡性黑色素瘤雖然少見,但是死亡率最高,容易轉移至其他器官,危及生命。
- 醫生會用手輕觸癌腫附近的淋巴結,檢查是否有腫脹,甚至建議就這些淋巴結作切片檢查。
皮膚癌是最常見的癌症形式,全球來說佔了癌症總數的四成[4][14]。 最常見的類型為非黑色素瘤,每年約新增2至3百萬人罹病[9][16]。 這是粗估計的數值,由於較精細的數據並未被持續追蹤[3]。 在非黑色素瘤當中,約有八成屬於基底細胞癌,而其中兩成屬於鱗狀細胞癌。 黑色素皮膚癌 在英國,截止至2009年,平均每年有9,500人罹患此病,2,300人死亡[17]。 黑色素皮膚癌 在20歲到30歲的人群中,黑色素瘤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18], 多由長時間的太陽照射造成[19]。
黑色素皮膚癌: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 九龍 )
皮膚表皮由三種細胞構成,包括基底細胞、鱗狀細胞及黑色素細胞。 皮膚癌是香港常見的癌症之一,當中非黑色素瘤皮膚癌佔皮膚癌總數的約90%。 在2020年,非黑色素瘤皮膚癌新症共有980宗,佔本港癌症新症總數的2.9%。 按粗發病率計算,每十萬香港人口中即有約13宗新增個案。
針對晚期癌變患者,化療雖然已經普遍使用,但是因為此為皮膚原發的惡性瘤,容易在早期時便由淋巴轉移,因此對於化療、電療及放射線治療反應不佳。 黑色素瘤,又稱惡性黑色素瘤,是一種從黑色素細胞發展而來的癌症[1],是皮膚癌中罕見的癌症。 好發於皮膚但也可能出現在口腔、腸道或眼睛中[1][2][3]。 女性患者的黑色素瘤最常出現在腿,而男性患者則最常出現在背部[2]。 黑色素皮膚癌 有時黑色素瘤是由痣轉變發展而來,有這種轉變的痣外觀上的改變包括尺寸變大、邊緣變得不規則、顏色改變、發癢、或皮膚破壞[1]。
黑色素皮膚癌: 台灣一年約3萬個病例,基底細胞癌為最常見的皮膚癌
超過九成的皮膚癌案例是由於暴露在太陽光紫外線而造成的[8],而這樣的暴露會增加罹患上述三種主要皮膚癌的風險[8]。 臭氧層漸薄可能是導致暴露增加的原因[4];而日曬機是近年來另一項常見的紫外線來源[8]。 以黑色素瘤和基底細胞癌來說,童年時期的暴露特別有害[9];而以鱗狀細胞癌來說,總暴露量較暴露的時期更關鍵[8]。 膚色較白的人[3]、免疫系統功能不佳的人,如接受特定藥物、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者或愛滋病患者[4][10],有較高的罹病風險。 皮膚癌又可依照癌細胞的來源分成不同種類,各種皮膚癌的發生率與皮膚的結構有關。 皮膚是人體面積最大的器官,會產生癌病變的細胞有許多種,其中最常見的是來自表皮內的角質細胞及黑色素細胞,因為它們是第一線接觸到陽光的組織,長期照射紫外線很容易導致這些細胞的癌病變。
在黑色素瘤皮膚癌的個案中,大約有一半都屬於BRAF基因變異,BRAF基因變異致使BRAF激酶變成癌細胞,而BRAF抑制劑就可以攻擊帶有BRAF基因的蛋白,減緩癌細胞的生長。 Vemurafenib和Dabrafenib均是已在本港註冊的BRAF抑制劑藥物,它們可以令帶有BRAF基因變異的癌細胞快速萎縮,有助延長患者的存活期。 有些女性會將臉上使用的美白霜塗在腋下,其實腋下比臉部皮膚更容易敏感,編輯還是建議大家選用腋下專用的美白霜。 4 Diameter(大小):越大的痣發生惡性變化的機會越大。 可簡單以6mm做區分,若大於6mm或短時間急劇變大的痣,一定要請皮膚科醫師診視。
黑色素皮膚癌: 黑色素瘤|內地歌手染病離世 本港10年間每年新症倍增至百宗
這兩種癌症鮮少造成死亡案例,在美國這兩種癌症造成的死亡案例佔癌症死亡總數的0.1%以下[3]。 全球案例顯示2012年共新增23.2萬起黑色素瘤案例,而黑色素瘤在當年共造成5.5萬起死亡案例[9]。 澳洲及紐西蘭有全球最高的黑色素瘤致死率[9]。 在過去20到40年這三種類型的皮膚癌發生率變得更高,尤其在那些以白人為主的國家[4][9]。 過去,惡性黑色素瘤的治療局限於手術切除、化療及放射治療。
痣多者:身上痣很多的人,出現異常痣的機率也比一般人高。 這些異常的痣形狀不規則,而且比正常的痣大,容易有癌變的可能。 顏色偏黑,但是色素並非均勻分布,可能一塊黑、一塊是皮膚色。 Yes本人同意所提交之個人資料會交予香港綜合腫瘤中心作聯絡及跟進用途。
黑色素皮膚癌: 黑色素瘤症狀
建議可塗抹防曬乳,或著長袖衣褲、戴帽子或太陽眼鏡來防曬,並選擇SPF 30以上或是PA+++以上的防曬產品之外,每2小時需補擦1次才能有效防曬。 標靶治療:針對黑色素瘤患者的治療方式,若該患者為「BRAF V600突變陽性」,則可以考慮使用標靶藥物治療,相關藥物包含:Dabrafenib、Trametinib、Zelboraf等等。 1 Asymmetry(不對稱性):良性的痣通常呈圓形或卵圓形,上下左右對稱。 若色素斑點上下不對稱或左右不對稱,要考慮是否有惡性變化。
他表示,曾見有病人以為是灰指甲而忽略治療,但事實上病患位置已非常「黑」,也見有年紀大的患者,其黑色素瘤長在腳上,「腰都彎不下去看」,因此察覺得較遲。 黑色素皮膚癌 他稱該病在醫學上有不少連帶因素,例如家族曾有人患病或日曬太多,亦會有機會患上黑色素瘤。 今年9月份,由於擔心皮膚癌她做手術切除了小腿肚上的一個痣。
黑色素皮膚癌: 香港《明報》停刊尊子40載漫畫專欄 再引新聞自由爭議
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約佔整體個案的90%,可細分為基層細胞瘤(basal cell carcinoma; BCC)及鱗狀細胞瘤(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9年的數據,皮膚癌在香港十大常見癌症中排行第8位,新症個案有1169宗,相比十年前上升約30%,而死亡個案則有67宗。 黑色素瘤增生速度快,亦容易擴散至其他部位;而黑色素瘤在擴散之後的致死機率相當高,如發現患處後應儘快切除。 透過 X 黑色素皮膚癌2023 光檢查、或是電腦掃描(CT)、或磁力共振(MRI)、或正電子斷層掃描檢查(PET),去尋找黑色素瘤是否有擴散到其他遠處器官的跡象。
E(Evolving 改變):當痣出現異常凸起,特別是表面產生變化,像是原本長毛的痣掉了,或是皮膚潰爛不會癒合,可能就有問題。 若鱗狀細胞癌大於2cm、腫瘤厚度超過2mm,病理報告顯示為低度分化腫瘤或有神經侵犯,或腫瘤位置在唇/耳,歸類為「高風險鱗狀細胞癌」,要考量淋巴結轉移風險,建議接受電腦斷層檢查。 基底細胞癌占所有人類癌症的25%,成因多與基因突變PTCH1(占73%)或p53(占61%)及患者假日喜歡戶外活動,因而有間歇性紫外線照射相關,因此發生在臉部占了約85%、軀幹約10%。
黑色素皮膚癌: 腋下美白產品推薦:Advanced Clinicals Dark Spot Therapeutic Cream 暗斑修護霜 $75
自從針對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療及標靶治療面世以來,化療已較少用於黑色素瘤的第一線治療上。 由於化療在這類型癌症的效果較差,故目前大多用作為部分患者減輕症狀和延長壽命。 放射治療並非黑色素瘤常用的治療,通常用於無法以手術治療的患者,或於手術後協助清除淋巴結附近餘下的癌組織等,減低復發機會。
最常見的惡性指/趾甲腫瘤為鱗狀細胞癌及甲下黑色素癌。 原位癌及較淺的黑色素瘤,若腫瘤厚度小於0.7mm,可用功能性手術去除整個指甲本體(含甲母),保留手指/腳趾不用截肢。 保留拇指及大腳趾對病人的功能及美觀有很大的幫助,且術後復發率跟截肢相當。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近26年於馬偕醫院切片診斷的基底細胞癌,發現近2000例中有33例位於生殖器部位,約占1.8%,可見基底細胞癌中p53基因突變並不完全為紫外線造成的癌化。 亞洲人的基底細胞癌約八成都帶有色素,臨床上看起來腫瘤也較黑。
黑色素皮膚癌: 細胞株
除了原位癌外,一般建議黑色素瘤病患進一步接受電腦斷層或正子檢查,以確立期別及術後追蹤是否有全身性轉移至少五至十年。 原位癌病人術後三至五年建議定期返診檢查是否有局部皮膚復發。 而傳統廣泛切除則是運用垂直切片,只能檢查到小於1%的腫瘤邊界,較易產生偽陰性,也可能造成未來的復發。 皮 膚 癌 包 括 非 黑 色 素 黑色素皮膚癌 瘤 及 黑 色 素 瘤 。
- 基底細胞癌是台灣地區最常見的皮膚癌,大約佔45~50%,還好它的惡性度不高,幾乎不會轉移,手術治療成功率很高。
- DNA修復機制中的遺傳缺陷,如著色性乾皮病和Muir-Torre症候群,也使患病的個體罹患皮膚癌的風險很高。
- 還好它的惡性度較低,幾乎不會轉移,大多以手術切除即可根治。
- 如果發現皮膚上有5種特徵的痣,就要盡快就醫檢查。
- 可以出現在身上任何一個部位,包括臉、脖子、軀幹、四肢等。
- 對於快速隆起或是原本扁平的斑點突然凸起,要特別留心。
- 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癌症網上資源中心資料,黑色素瘤癌雖然只佔皮膚癌的10%,卻是最嚴重的,死亡率亦是皮膚癌中最高。
香港、台灣人對皮膚癌認識普遍不深;由於相較於白人,黃種人皮膚可分泌較高的黑色素,可減少紫外線吸收,因此罹患皮膚癌的機率比起白人較低。 根據台灣衛福部國健署的統計,民國107年(2018)的皮膚癌患者共4049人,每10萬人裡面約有9.6人罹病。 黑色素皮膚癌 不過,即使看來比例不高,但在人口結構的改變下,如今患者已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冷凍治療多數應用在無法使用其他治療方法的患者身上,以及治療皮膚癌範圍較少的個案,方法是利用液態氮或液態二氧化碳急速冷凍帶有癌細胞的部位,從而令皮膚組織自然脫落。
黑色素皮膚癌: 黑色素癌藏於腳底、手掌!年長者易忽略
雖然皮膚癌於香港的發病率遠較西方低,不過本地的新症數目由2010年至2020年間亦錄得20%的顯著增幅。 放射治療:透過高能量放射線,例如X光,照射病灶以殺死癌細胞。 皮膚癌的早期檢查非常重要,若腫瘤已經變大而且轉移至淋巴結,甚至是內部其他器官,患者的存活率就會顯著降低。 標靶治療對於帶有某種基因變異的黑色素瘤皮膚癌有顯著功效,現時應用於皮膚癌的標靶藥物主要針對帶有BRAF基因變異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