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麥永接2023詳細懶人包!(小編貼心推薦).

Article hero image
麥永接

患者在成功接受治療後,可紓緩情緒困擾,改善負面思想,因情緒而產生的過敏生理反應也會隨之減退。 「眼動減敏重整治療」臨床應用主要在於治療創傷後壓力症(PTSD),最近亦有研究初步顯示對治療抑鬱症、焦慮症、驚恐症等情緒病亦可能有幫助,但療效仍待更嚴謹的研究證明。 重大社會事故 誘發創傷壓力 最近本地有大學研究顯示,受社會動盪及疫情影響,本港的PTSD患者大增,這是否創傷後壓力症的病發成因?

麥永接

「過馬路會提起精神,留意有沒有危險,但看演唱會是處於一個放鬆狀態,令人放下戒備心。所以突如其來出現這麼恐怖的畫面,衝擊一點兒都不小,影響可能較大。」臨牀心理學家鄭寶君形容這事件是「香港人的創傷」。 麥美娟則指,希望藉今次案件的判刑,還死者及死者家屬一個公道,亦令社會正視入侵性醫療程序的風險,避免再有家庭遭遇跟死者家屬一樣的悲痛經歷。 麥美娟又指出,死者家屬的代表律師已積極協助詳細研究法庭證供及案情,以展開下一步的民事程序。 麥美娟認為,今次案件是本港首宗有人因醫療美容致命事故而被控誤殺及裁定罪成的案件,有關案件會成重要的案例,整個審訊及判刑亦有助警惕消費者。 她認為政府必須繼續做好加強規管、執法的工作,阻嚇相關行業內的害群之馬勿以身試法,避免同類悲劇再發生。 政策推動精神健康

麥永接: 埋藏在笑容背後的抑鬱症 精神科醫生解構「微笑抑鬱症」症狀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跟大家講解,疫情為人帶來焦慮的影響和相關注意事項。 保持規律的日常生活,盡可能生活如常,可能是對自己和MIRROR團隊的一個出路,「繼續支持他們,為了自己和他們好,(我們)要繼續如常生活,令他們少一份擔心和內疚」。 歌迷的慰問是重要,但社會大眾也要給予空間讓MIRROR和表演者恢復過來,尊重他們的需要,適應在意外後的身心反應。 麥永接表示,創傷壓力反應受多個因素影響,例如與創傷事件暴露的遠近、與受害者之間的關係親疏、個人創傷經歷、家族遺傳、性格、性別等。 現今精神科醫生除安排用藥,更要關注病人的心理、社交及家庭關係,對應施治。 麥永接2023 隨着醫療資訊增多,病人或質疑醫生的治療意見,甚至拒絕接納,即使具療效的藥也不敢試用。

  • 警員又指,本案涉及醫學專業知識,調查有一定難度,幸好得到相關專家和衛生署等的協助。
  • 另外,部分職業如服務性行業要笑面迎人、顧客永遠是對的,而把個人情緒「㩒到最低」。
  • 許﹕如病人首次患抑鬱症,病情輕微和及早治療,沒有偏激思想,復發風險較低。
  • 要留意看這些新聞,一看便信以為真,網上有誇大和不實訊息,可能信了自己也驚,看疫情新聞真的要適可而止。
  • 同時,法官亦認為麥對她的行為,以及案中的死者和兩名傷者,感到真誠悔疚。
  • 人為失誤與天災橫禍相比,前者帶來的創傷可能更大,當中引起較多複雜情緒反應,例如驚怕、憤怒、不開心。
  • 法官認為,若陳獲知上述事項,很有可能拒接納療程,但法官亦接納,麥對僱主周向榮錯誤信任。

即使是創傷後遺症的患者,亦可以透過認知行為治療和心理治療慢慢減低逃避行為。 在歌手和傷者的社交媒體留言打氣,大家互相支持都是一個面對方式。 鄭寶君說她看到影片那一刻,坐在椅上突然往後靠,「呀」一聲同時將手機拿開。

麥永接: 忽然停藥 情緒劇變前功盡廢

但麥醫生仍看得正面:「病人的認識加深了,能與醫生有較深入的交流,增加互動,誠屬好事!」他期望業界能多做公眾教育,給市民灌輸正確的知識。 期間他也想過轉投別科如婦產科:「我名叫『永接』(意謂「持續迎接新生命」)呢! 不過「永接」其實亦可代表「永遠接納」病人的經歷及感覺,在精神科同樣重要。 彷彿就像天生的使命一樣,最終他還是選擇了成為精神科專科醫生。

麥﹕用藥期間,腦部適應了藥物調節,如突然停藥,腦部會產生不適,出現「中斷性反應」﹕情緒急速轉差、緊張、頭暈、頭痛、作嘔、作悶,以及出現如觸電的麻痺感,長遠而言會增加復發的風險。 麥﹕食藥過程猶如投資,開始有些不適,但當藥物發揮作用,病情就會改善;故用藥初期出現副作用,建議病人「忍一忍」。 相信每一個香港人都不會願意見到一個如此努力的年輕人,因此斷送生命或一輩子承受此事帶來的傷害。

麥永接: DR誤殺案|女西醫麥允齡判囚3年半 面對民事索償及失醫生資格

提起抑鬱症,典型徵狀是提不起勁、悲觀消極、持續情緒低落等。 但有一種抑鬱,當事人表面是開心果、做事積極,內心卻是長期鬱結充斥負面情緒,這種表裏不一的「雙面人」,被指患上「微笑抑鬱症」。 許﹕很多病人誤以為抗抑鬱藥是「開心藥」,當用藥兩三日覺得情緒無改善,便認為藥物無效,想放棄。 其實抗抑鬱藥並非即食即見效,藥力一般在兩至四星期後才開始發揮作用;而且藥物只是令情緒變穩定,並非令人變得開心。 麥﹕傳統抗抑鬱藥物如「三環素」副作用會較明顯;新一代藥物如「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等,副作用較輕。 普遍副作用是頭痛、頭暈、有睡意、作嘔、胃口增加、體重上升等。

麥永接

現職基督教聯合醫院精神科副顧問醫生、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及精神健康理學碩士課程導師。 在心理治療方面,麥醫生是美國認知治療學院認可的「認知治療師」及香港見習精神科醫生心理治療的導師。 麥醫生亦是精神科醫學院公共關注委員會的義務秘書,近年積極致力於透過傳媒、報章專欄、講座及社區活動,推廣公共精神健康。 麥醫生自年輕時代開始,已對攝影產生了濃厚興趣,認為攝影可啟發人以不同角度去看事物,去反思人生。 他曾為《明報》創作「心靈快門」專欄,籍相片的分享去感動更多人;近年嘗試將推廣精神健康、心理學及攝影相結合,於2013年成立了推廣精神健康的組織「心影薈」,以期透過攝影活動加強市民對心靈健康的關注。

麥永接: 麥永接醫生

而黃鳳群和王靜波,在接受注射後亦不適,有眩暈和顫抖等問題。 兩人最終雖保命,但案發時56歲、在學校任清潔工的黃鳳群,有永久傷勢,影響行走:案發時65歲、任教師的王靜波,需要截去雙下肢及右手4隻手指。 死者陳宛琳和另外兩名女顧客黃鳳群和王靜波,各為療程支付近6萬元的療程。 三人於2012年9月12日抽血,再於同年10月3日,接受被告替她們重新注入血液製品。

麥永接

有些患者抗拒心理治療,不想重歷創傷事件,加上患者腦部功能及神經傳遞物質失衡,因此也須用藥物治療。 他說情緒病新派治療方向是靜觀治療,靜心觀察自己內在及外在感受,接受而不加任何批判。 也建議患者以各種方法表達情感:如寫作(文章、日記、書信)、畫畫、攝影等,將內心感受抒發出來。 麥永接 Ann常覺得自己「有兩個我」,經服用精神科藥物及心理治療後,兩年多後復元,醫生建議她繼續用方法表達自己,於是她撰寫了一本書,故事背景發生在遠古,她以古代人的身份講述自己的經歷和故事。 麥永接2023 當病情好轉後,醫生會建議病人繼續用藥半年至一年,用來穩定病情及減少復發風險。 如果病人是第二次病發或家族遺傳風險高,容易復發,可能需增加用藥時間至兩年。

麥永接: 調查指香港人精神健康平均分創8年新低 醫生:情況比「沙士」更嚴峻

作為創傷倖存者,尤其是發生在大災難後,通常會問:「為什麼是你不是我?如果我當時這樣做,他就不會出事!」他們往往都有很強烈的內疚感和自責,心理學上稱為「倖存者內疚感(survivor guilt)」。 臨牀心理學家鄭寶君表示,不論是親身目擊意外或觀看影片,出現短期壓力反應,例如驚慌、影響食慾和睡眠、緊張、胸口翳悶等,一般都屬於正常反應,通常會在數天後逐漸消退,但情况因人而異。 如果反應持續且強烈,並影響日常生活如失眠,甚至有尋死念頭,有可能是急性壓力反應(acute 麥永接 stress reaction),需要盡早尋求專業協助。

麥又指,今年港人的精神健康指數為歷年最低,情況實在令人擔憂,且調查時仍是社會運動的初期,料現時最新的情況會更差,估計港人的情緒症狀未來亦會有持續上升趨勢。 麥指,施小姐的個案並不是單一例子,「見過好多本身患有情緒問題的人雖然穩定了,但又因現時社會氣氛而令病情復發,且不限於持不同政見的人士」。 他稱,曾有情侶政見相同,惟雙方在社會運動中的參與程度有差異,男方較踴躍參與,把金錢、時間、心力全投入於社會運動,令女方感憂心及被忽略,最終導致分手。 家庭一般認為是衝突的避風港,但25.5%人指家庭範疇對精神健康有負面影響。 年長患者較難表達個人感受,演化為身體上的徵狀較多,如周身不舒服、欠記性,旁人未必察覺他有抑鬱。

麥永接: 麥永接 相關訪問:

過了青春期的年青人出現抑鬱症的風險會增加,如曾遭受欺淩或杯葛,事後會再怕被人排斥,會先考慮其他人感受多於自己,把自己情緒隱藏,刻意表現出開心和開朗。 情緒未必察覺得到,要靠其他蛛絲馬迹,如抑鬱轉化為其他身體毛病,出現周身不舒服、頭痛、胸口病、肚痛、胃口(胃口欠佳或狂食)及睡眠習慣改變(失眠或睡很長時間)等。 麥永接2023 當事人可留意情緒有沒有異樣,例如把抑鬱的情緒轉化為緊張、嬲怒;有些會獨個兒哭泣;對常生活失去動力和興趣,但會繼續做卻感到不開心。 對於已患病,部分當事人也未必察覺,就算發現不妥,但內心不開心也不會讓人察覺。 微笑抑鬱症的意思是,內心都是屬於抑鬱,表面上是樂觀,以微笑來掩飾內心的抑鬱情緒,他們不只抑遏自己低落的情緒,有時把所有負面的情緒都「㩒低埋」,包括嬲怒、負面情緒都掩飾,表面上看來沒甚麼。

麥永接

此外,考慮被告在事發後8年間備受壓力,日後會面對民事索償和失去醫生資格,再獲減刑9個月。 麥永接 有一次他與一班精神病康復者在戶外舉行拍攝活動,遭街上攤販愕然查問。 當時大家坦言是精神病康復者,心想定遭驅趕,豈料攤販竟親和歡迎。 「大家體會到,先不要自我歧視,肯去面對、承認,其他人是理解的。」他相信藉攝影可助康復者走進社區,並促進社會人士了解,減少標籤和污名化。

麥永接: 麥永接  MAK WING CHIT

另外,部分職業如服務性行業要笑面迎人、顧客永遠是對的,而把個人情緒「㩒到最低」。 個人性格包括在意人家看法、完美主義者,都較大機會患上此症。 男女老少都有機會患上「微笑抑鬱症」,麥永接醫生接觸最年輕患者是16歲,最年長接近80歲,年輕及年長患者表現有所不同。

麥永接

她希望增肥,改善身形,於是安排她服用副作用是體重上升及睡意重的藥物。 麥永接2023 麥永接2023 服藥後,可改善情緒,提升睡眠質素及增加體重,一種藥物可解決她多個問題。 不過,如副作用太強烈,可以調節藥物分量、換藥,或安排病假休息。

麥永接: 副作用一至兩周內可減退

麥永接指,經歷或目睹他人嚴重受傷、死亡等創傷事件後,可能會有情緒、生理或心理反應,但情况因人而異。 她有一次在工作上參加一個蛻變課程,令她回想起往時的經歷,自此胃口變差、有失眠、常產生負面想法,觸發她向精神科專科醫生求醫。 初時Ann說起往事竟有口難言,無法向醫生講清楚,後經鼓勵下慢慢吐出心底話,感覺釋放不少。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亦指,MIRROR演唱會事故的特別之處,是發生在一個放鬆的狀態,人們警覺度較低,「對許多人來說,去紅館睇show是好開心、好興奮的事,但突如其來發生這樣情况,影響會比較大」。 創傷事件加上無助感覺與不確定(例如傷者狀况未明),令受眾壓力增加。 看演唱會,大家都抱着愉快輕鬆的心情,沒有想過會有嚴重意外發生。

而政府有關當局亦應定期作大型全港市民精神健康調查,以制定相關政策。 他提到,現時社會情況令一些精神科醫生聯想起「沙士」,「現今狀況確實比當時更嚴峻,因當時社會大眾同心面對困難,而現時則嚴重撕裂成兩派」。 施小姐現年30多歲,任職中學教師,本身曾患抑鬱症需求醫,後期情況穩定。 麥永接2023 麥永接2023 反修例衝突開始後,她家中分為兩派,父母支持警方執法,自己則與任職社工的哥哥支持示威者,母親與哥哥曾有爭執,施小姐嘗試在2人之間作緩衝,後來母親與哥哥「割席」,雙方近月停止見面。 法官判刑時指,麥在案中未有告知死者陳宛琳,涉案CIK療程的風險、其成效未經證實等。

麥永接: 麥永接醫生雖然工作忙碌,但經常抽時間與孩子互動,照顧他們之餘,自己也可藉此減壓。

而且藥物運用得宜,負面的副作用也可扭轉變為正面的治療作用。 同一種藥物,有不同藥廠生產,副作用會有些微分別,有些偏向睡意較多;有些偏向影響腸胃。 可按病人的情况,挑選合適藥物,例如患者同時失眠便可處方睡意重的藥物。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分享自己的減壓、紓壓方法是攝影,透過遠、近鏡頭取景,就如相同事物可從不同角度觀看。 他說,拍攝開心景象,日後回看仍有一份喜悅;心情低落的日子,拍攝烏雲、掉落的花朵等,也可抒發內心情緒。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