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术治疗:彻底切除,局部缺损可直接缝合、皮瓣或植皮修复,最有效的治愈方式,首选治疗,术中冰冻切片判断病灶是否切除干净。 结节溃疡型切除范围在病灶周围4-5mm,面部可选择相对保守的安全范围;硬化型切除范围扩大到正常组织1cm以上,达深筋膜。 NCCN基底细胞癌指南标准切除4mm宽的临床切缘。 前文提及基底細胞癌多出現在面部,特別是眼瞼、頰部和鼻,所以我們往往可以透過皮膚的變化,以察覺病情。 癌症早期表現為局部皮膚出現是較小、較亮,幾乎是透明到粉色的、凸起但堅硬的小結節,伴隨毛細血管擴張,但沒有出現疼痛或壓痛的情況,而且皮膚失去正常光澤。 一段時間,可能是數月或數年後會出現反復結痂、脫屑,形成潰瘍,就像被蟲咬一樣。
其他治療選項包括冷凍療法(英語:Cryosurgery)、局部化學療法、雷射手術,或是塗抹咪喹莫特(英語:Imiquimod)。 在少數發生遠端轉移的案例中,也可能會使用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10]。 鱗狀細胞癌的長期預後取決於一系列原因:鱗狀細胞癌子類、可能的治療方法、位置及嚴重性、與病人有關的健康問題(其他併發症、年齡等等)。 通常來說,鱗狀細胞癌的長期預後是樂觀的,但仍有少於4%的鱗狀細胞癌案例成為惡性腫瘤[28][29]。 一項研究顯示,陰莖鱗狀細胞癌的死亡率高於其他類型的鱗狀細胞癌,達到23%[30]。
鼻尖基底細胞癌: 醫師 + 診別資訊
基底细胞是皮肤内的一类细胞,随着旧细胞死亡,基底细胞会产生新的皮肤细胞。 5 Elevation(隆起):有些痣出生時就存在,隨著成長而變大。 對於快速隆起或是原本扁平的斑點突然凸起,要特別留心。 治疗的首要目标是完全切除肿瘤、避免复发,并最大程度地保留外观和功能、减少对容貌的影响,所有治疗决策个体化。 (4)浅表型:常见于躯干,特别是上胸部,病灶呈红斑或脱落屑性斑片,逐渐向周围扩大,斑片周围可部分包绕珍珠状边缘,斑片表面可见小片浅表性溃疡和结痂。
由於陽光對皮膚所造成的傷害是無法還原的,所以基底細胞癌康復者在原位或其他部位發現腫瘤的風險會比其他人高,一旦發現皮膚狀況有變,應儘快通知醫生。 另外,手術後病人亦要注意護膚,特別是避免曝曬和皮肉損傷。 鼻尖基底細胞癌2023 治療皮膚癌的手術方式繁多,較早期發現或範圍小的皮膚癌,可透過冷凍或雷射治療即可。
鼻尖基底細胞癌: 基底細胞癌容易復發嗎?
研究指出,有色人種往往在皮膚癌晚期才確診,而且皮膚癌的預後也比白種人差,因此仍需做好皮膚防護、隨時自我檢查,才能有效降低皮膚癌的威脅。 由于紫外线是基底细胞癌发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应避免在强烈的日光下暴晒,适当使用SPF≥30的遮光剂。 另外需尽量减少与慢性化学物的接触,减少皮肤的放疗、灼伤、瘢痕,以及免疫抑制。 鼻尖基底細胞癌 基底细胞癌通常呈现为皮肤上略透明的肿块,但也可能呈现其他形态。
近期日曬床也逐漸成為另一個常見的紫外線暴露源[8]。 基底細胞癌的診斷通常奠基於皮膚檢查,但確診則需靠活體組織切片[2][3]。 鼻尖基底細胞癌2023 基底細胞癌(Basal-cell carcinoma,BCC)或稱基底細胞瘤,是最常見的皮膚癌症(英語:skin cancer)[2]。
鼻尖基底細胞癌: 鱗狀細胞癌
鱗狀細胞癌和活檢的深度不同,而有著不同的病態狀況表現;出於這種考慮,活檢應當包括皮下組織、基部上皮組織和皮膚表面,從而做出準確的診斷。 對皮膚活檢(英語:skin biopsy)中,可能獲得不了足夠信息用於診斷。 一個不完全活檢可能會被診斷為帶有濾泡組織的光化性角化病(英語:actinic keratosis)。
曾患過黑色素瘤的病人,復發機會較高,需定期覆診跟進。 病人亦應經常檢查身上有沒有出現異常的痣、斑點或難以癒合的傷口,提防皮膚癌復發。 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舊細胞會被健康的新細胞推向表皮,然後死亡及脫落。 整個過程受DNA控制,但當DNA受損時,新細胞會不受控地生長,形成癌症。 皮膚癌大多出現於陽光照射得到的位置,如臉、唇、頸等,但也有可能出現於手掌、腳掌或腳趾縫等不常接觸到陽光的部位。 皮膚在日常生活中有幾個重要的作用,能夠保護身體免受傷害、透過排汗以降低體溫及防止身體脫水。
鼻尖基底細胞癌: 治療後會否留下疤痕?
儘管這類高死亡率的疾病,其原因主要和病人遲延治療或者規避生殖器檢查(直到症狀非常嚴重)。 這些細胞是淺層皮膚的主要組成部分,該癌症也是皮膚癌中的主要形式。 但是鱗狀細胞也和消化系統、肺部、和身體其他組織有聯繫,而且鱗狀細胞癌也會在其他組織中出現,包括嘴唇、口腔、食道、膀胱、前列腺、肺部、陰道和子宮頸等處。 儘管他們都統稱「鱗狀細胞癌」,但在不同位置上病發的鱗狀細胞癌會有症狀、發病史、預後和癌症治療方法的不同。 如果癌症的範圍很小,可能進行單純的切除,否則一般會建議進行莫氏手術(英语:Mohs surgery)[2]。
1 Asymmetry(不對稱性):良性的痣通常呈圓形或卵圓形,上下左右對稱。 若色素斑點上下不對稱或左右不對稱,要考慮是否有惡性變化。 除了前往醫院診斷之外,平時在家的檢查其實更為重要,你可以利用ABCDE檢查口訣,幫助你及早發現皮膚的異狀並求診。 (2)浅表型:鼻部少见,皮损为红斑样鳞屑性斑片,较少向周围浸润生长,可有轻微的糜烂,大量的浅表型基底细胞癌提示砷接触。
鼻尖基底細胞癌: 基底細胞癌診斷方法
按粗發病率計算,每十萬香港人口中即有約13宗新增個案。 雖然皮膚癌於香港的發病率遠較西方低,不過本地的新症數目由2010年至2020年間亦錄得20%的顯著增幅。 希愈腫瘤中心隸屬新風天域集團,秉持最新的臨床概念專注於癌症的診斷,治療和研究。 鼻尖基底細胞癌 中心坐落於高端商務中心,為當地及跨區域的患者提供先進的,以人為核心,以實證為基礎的醫學治療與護理。
位於嘴唇和耳朵部位的鱗狀細胞癌有很高的惡性轉化指標(20-50%的案例)[10]。 伴有免疫抑制或淋巴增生性障礙(白血病)的患者,其鱗狀細胞癌具有更侵略性的特質[11]。 目前尚不清楚擦防曬油是否會影響得到基底細胞癌的風險[9]。 如果癌症的範圍很小,可能進行單純的切除,否則一般會建議進行莫氏手術(英語:Mohs surgery)[2]。
鼻尖基底細胞癌: 治療
一旦腫瘤開始具備侵略性,它即能侵占其他組織,並引起腫瘤轉移。 基底細胞癌(Basal-cell 鼻尖基底細胞癌2023 carcinoma,BCC)或稱基底細胞瘤,是最常見的皮膚癌症(英语:skin 鼻尖基底細胞癌2023 cancer)[2]。 不少人對基底細胞癌都比較陌生,甚至不曾聽過這個名字,但它卻是皮膚癌最常見的類型之一。 根據香港癌症基金會資料顯示,基底細胞癌大約佔皮膚癌的70%-85%。 基底細胞癌形成於表皮細胞,不過一般影響範圍不大,多長於臉、頸、鼻和耳,而且生長緩慢,不會擴散到其他組織,所以基底細胞癌大多不會致命。
研究顯示淋巴腫瘤的五年生存率僅為49.5%,越多的腫瘤進入淋巴系統,生存率越低。 電乾燥法和刮除術(英語:Electrodesiccation and 鼻尖基底細胞癌2023 curettage)也可以採用於治療皮膚鱗狀細胞癌。 在針對非攻擊性鱗狀細胞癌、並且患者沒有抑制免疫反應情況下,電乾燥法和刮除術的採用可以獲得比較好或良好的治癒率。 由於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共佔皮膚癌的98%,故醫學上統稱為「非黑色素瘤」(Non-Melanoma Skin Cancer)。 通常认为,基底细胞癌多因长期受日光中的紫外线(UV)辐射而引起。 避免日光照射和使用防晒霜可能有助于预防基底细胞癌。
鼻尖基底細胞癌: 鼻部的黑痣 基底细胞癌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數據顯示,美國每年估計約有430萬人患上此病。 不過,基底細胞癌患者逐年上升,很可能是因長期日照量偏高,例如經常在烈日下活動或工作,增加患上此病風險。 由於基底細胞癌通常需要很多的時間發展,所以發病年齡大多在50歲。 另外,因為基底細胞癌屬較低風險的癌症,五年存活率高達99至100%。 莫氏手術(英語:Mohs 鼻尖基底細胞癌2023 鼻尖基底細胞癌2023 surgery)也常被採用於治療中,特別是對皮膚鱗狀細胞癌患者;一些醫生也在口腔鱗狀細胞癌、胃部鱗狀細胞癌和頸部鱗狀細胞癌患者中採取[24]。 病理學家也可使用一類同等效果的、稱之為CCPDMA(英語:CCPDMA)標準方法治療。
在白色皮肤上,基底细胞癌通常看起来像一个肿块,呈皮肤色或粉红色。 鱗狀細胞癌:手術徹底切除,最好用電刀,防止擴散,切緣應離腫瘤1厘米以上的安全界,術中冰凍切片,以保證手術徹底。 鱗狀細胞癌:外鼻和面部皮膚均可發生,開始似疣樣或乳頭狀皮損,生長快,繼後潰爛呈菜花狀,邊緣不整齊,觸之出血。 癌組織向深層和周圍擴散,有出血和疼痛,轉移至耳前、頜下淋巴結。 基底細胞癌至少佔全球癌症總數的32%[7][11]。 在非黑色素瘤的皮膚癌中,基底細胞癌至少占了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