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是通过探測器、人造衛星等航天器在太空或地外天體的活動所完成的对外层空间有关领域的研究、探索与开发。 通常来说,太阳系内的人为航行活动在中国大陸一般稱为“航天”,太阳系外的航行活动則被称为“航宇”或“宇航”[1];而臺灣用語則通常用“航太”泛指太空範圍的飛航活動。 當今世界上最高的、矗立在香港佛教聖地大嶼山寶蓮寺木魚峰上的釋迦牟尼像,就是中國航天技術人員利用航天技術製造而成的。
中國從1985年開始利用衛星傳送廣播電視節目,目前已形成了占用33 航天科技發展2023 個通信衛星轉發器的衛星傳輸覆蓋網,負責傳送中央、地方電視節目和教育電視節目共計47套,以及中央32路對內、對外廣播節目和近40套地方廣播節目。 衛星教育電視廣播開播十多年來,有3000多萬人接受了大、中專教育與培訓。 近年來,中國建成了衛星直播試驗平台,通過數字壓縮方式將中央和地方的衛星電視節目傳送到無線廣播電視覆蓋不到的廣大農村地區,使中國廣播電視的覆蓋率有了很大提高。 航天科技發展 在衛星直播試驗平台上,還建立了中國教育衛星寬帶多媒體傳輸網絡,面向全國開展遠程教育和信息技術的綜合服務。
航天科技發展: 航天活动列表
1950年上半年,中央人民政府開始着手組建新中國的現代國防工業。 國務院在制定《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時,特別強調要重點發展以導彈、原子能為代表的尖端技術。 韓戰結束後的1955年,當時世界導彈火箭權威之一的錢學森從美國返回中國。
尽管天宫一号具备了空间实验室或空间站的某些性质,但其功能离它们尚有一定的差距,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为2016年9月15日发射的“天宫二号”。 航天科技發展2023 与天宫一号不同的是,天宫二号具备太空补加功能,可开展大规模科学实验,配套设备数量和安装复杂度均创造了历次载人航天器任务之最。 2016年的10月17日至11月18日间,神舟十一号乘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进驻天宫二号生活了三十多天,进行了三十多项在轨实验操作,刷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记录[80]。 航天科技發展 之后,2017年4月20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宫二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106][107]。
航天科技發展: 中國的航天飛機
在中国航天发展历程中,80至90年代是一段忍耐的时间,经费有限、型号较少、国家发射任务不多。 在这个阶段,中国航天自我纾困,瞄准世界商业航天发射市场“下海经商”,诞生了不少执行商业发射的“商界精英”,其中“长征二号E”(或称“长征二号捆”)更是为商业发射而研制的捆绑火箭。 除了見識到中國自行研製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更收到太空食品作為禮物,令團員對國家航天員在太空的日常起居有更全面的了解。 為了把更多的資源帶往宇宙,2020年,各國都在研發新型火箭。 航天科技發展 中國的「嫦娥五號」在12月初,便成功在月面軟著陸,按計劃進行採集樣本的活動,並把樣本在12月17日成功帶回地球。 长征七号的首飞同时也是位于海南省文昌市的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所执行的首次发射任务,标志着文昌航天发射场从此登上中国乃至世界航天的历史舞台。
1997年初,《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強化科研生產管理的若干意見》(簡稱「72條」)、《強化型號質量管理的若干要求》(簡稱「28條」)相繼出台,獨立的質量監督代表系統被建立。 此外質量管理部門還總結出了在技術和管理方面解決質量問題(即「歸零」)的五條標準,合稱「雙歸零」[62][56][63]。 航天科技發展 在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下,中國航天的發射成功率得到了立竿見影的提高。
航天科技發展: 航天到达太空阶段
火箭的任務艱巨,它像太空巴士一樣,把人造衞星、宇宙飛船、太空探測器、太空站等送到由科學家預定的軌道上。 中國的運載火箭以「長征」命名,意思是要在征服宇宙的艱巨過程中,不屈不撓地爭取勝利。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适应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的需要和中国火箭发展的需要,中国航天研制了“长征二号E”火箭,它是中国第一型捆绑式火箭,也是当时中国运力最强的火箭,其近地轨道运力达到9.5吨[1]。
10月3日,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宣佈於2013年發射、2014年入軌的火星軌道探測器任務結束,該探測器燃料已經耗盡,無法改變姿態將太陽能電池板對準太陽。 12月21日,美國太空總署(NASA)宣佈於2018年發射並着陸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任務結束,此前洞察號已因電力輸出下降連續兩次聯絡失敗[2]。 【特約轉載】 港鐵公司積極配合政府以鐵路作為公共交通系統骨幹的策略,致力推展新鐵路項目,帶動社區建設及發展,於大嶼山及新界地區進行多項大型鐵路項目工程,包括東涌綫延綫、屯門南延綫、北環綫、小蠔灣站及洪水橋站。 項目由規劃、設計、工程管理至施工等需要各個領域的工程人員共同參與,過程就好像大家一起參與拼圖遊戲一樣,互相溝通、解難,合力實現鐵路發展藍圖。 亞洲最大的衛星通信服務商SKY Perfect JSAT從約20年前開始與美國通信衛星巨頭Intelsat共同運用4顆衛星。
航天科技發展: 航天
迄今,中國在航天技術的一些重要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二十一世紀,中國將從本國國情出發,繼續推進航天事業的發展,為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 在天問一號任務的圓滿成功的推動下,中國將繼續開展更高難度的深空探測。 繼續實施行星探測工程,發射小行星探測器、完成近地小行星採樣和主帶彗星探測,完成火星採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關鍵技術攻關。 2020年12月19日,國家太空局在北京舉行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交接儀式,經測量,嫦娥五號任務共採集月球樣品約1731克[176]。
獨特的優點使得文昌太空發射場在接下來的數年內成為了中國諸多重大航天任務的出發地,一次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分別於7月24日和10月31日發射,並與天和核心艙完成對接[9][10]。 本年內中國還完成了神舟十四號、神舟十五號兩次載人太空飛行發射任務,將6名中國太空人送入太空站,進行了在軌乘組交換[11]。 12月11日發射的獵鷹9號運載火箭同時搭載了日本iSpace公司的白兔-R M1着陸器[7]、阿聯酋太空總署的拉希德月球車(英語:Rashid (lunar rover)),兩者均計劃於2023年4月登陸月球。 此外該火箭還搭載了NASA的月球手電筒(英語:Lunar Flashlight)立方星,將完成月球軌道飛行任務[8]。
航天科技發展: 发射统计
在仿製進行的同時,中國於1958年初在蘇聯專家的協助下開始在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巴丹吉林沙漠建設最早的導彈試驗基地,即後來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前身[9]。 北京時間2022年4月16日9時56分,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乘坐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成功,標志著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証階段任務圓滿完成,中國空間站即將進入建造階段。 2020年12月17日凌晨1時59分,懷揣1731克月壤的嫦娥五號穩穩降落。 這是人類時隔40多年后再次完成從月球採樣返回的壯舉,創造了5項“中國首次”,也標志著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順利完成。 “月球探測是國際宇航界深空探測領域的第一站,也是中國航天界深空探測領域的首選站。
- 通常来说,太阳系内的人为航行活动在中国大陸一般稱为“航天”,太阳系外的航行活动則被称为“航宇”或“宇航”[1];而臺灣用語則通常用“航太”泛指太空範圍的飛航活動。
- 在液体火箭上面级研制力有不逮的时期,使用固体上面级倒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路径,可以增强“长征二号E”火箭的中高轨运力。
- 1992年,中國與泰國、巴基斯坦等國聯合倡導並發起了「亞太地區空間技術與應用多邊合作研討會」。
-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航天科技實現跨越式發展,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 7月25日,中国民营航天公司星际荣耀首次发射“双曲线一号”小型固体火箭并成功将载荷送入轨道,这是中国民营公司首次成功实施商业运载火箭的轨道发射[139]。
- 國家支持公益性航天活動以及具有商業前景的航天研究開發工作,並不斷強化對航天行業的監督。
- 2013年4月26日,高分一號衛星成功發射,從此開啟了中國自己的“高分時代”。
美國金融巨頭摩根士丹利預計該市場到2040年前可能會超過1萬億美元。 “本來我的研究方向是優化一種無位置傳感器永磁同步電機的驅動控制策略,但在一次與其他博士的交流中,我了解到更具優勢的技術路徑,現在正在改進原有的技術方法。 研究航空燃油泵的驅動系統,指導學弟學妹做項目,與課題組的博士探討學術問題……這個夏天,每天叫醒劉曉林的是他的科研夢想。 兩次飛上太空並擔任指令長的費俊龍有了新的體會,他認為兩次任務雖然有所不同,但是,永遠不變的是他們為祖國出征太空的初心使命、永不停歇的備戰訓練、逐夢九天的赤膽忠心。
航天科技發展: 中國太空飛機計劃:「一小時內飛抵地球任何地方」
2016年1月11日,中國的首個獨立火星探測任務正式立項並被列入《2016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中的近期目標內,計劃在2020年發射探測器並史無前例地在一次任務中實現火星的環繞、着陸、巡視探測[115][116]。 中國探月工程三期「回」的任務也在2020年等到了實施的機會。 早在2014年11月,中國就完成了探月再入返回飛行試驗,成功掌握太空船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的關鍵技術,原計劃在2017年正式執行「嫦娥五號」月球採樣返回任務[166][167]。 然而,長征五號在2017年7月的失利打亂了已有的部署,嫦娥五號任務在探測器已完成研製的情況下被迫無限期推遲,直至長征五號在2019年底完成重飛。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自文昌太空發射場成功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168]。 12月1日,嫦娥五號探測器着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成功着陸月面,並於12月2日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169][170]。
目前,中國已初步形成了四個衛星系列——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雲」氣象衛星系列和「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資源」地球資源衛星系列也即將形成。 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衛星回收成功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 中國的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國際水平。 近幾年來,中國研製並發射的6顆通信、地球資源和氣象衛星投入使用後,工作穩定,性能良好,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航天科技發展2023 2021年5月15日凌晨1時許,天問一號探測器開始實施降軌。
航天科技發展: 中國、俄羅斯戰略轟炸機與反艦導彈:「航母殺手」與冷戰遺產
但由于基础过于薄弱,该目标最终无法实现,之后计划随之进行了调整,导弹仿制以稳扎稳打的方式继续进行[8]。 在仿制进行的同时,中国于1958年初在苏联专家的协助下开始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巴丹吉林沙漠建设最早的导弹试验基地,即后来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前身[9]。 但隨着生產成本不斷上升,以勞動密集為主的低技術工業開始衰退。 為推動產業轉型,國家近年鼓勵高技術產業發展,無論高技術產業機構數目、從事相關研究的人數、以及高技術產品進出口額都得到快速的增長。 航天科技發展 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實力伴隨高速的經濟發展日漸提升。
从2000年到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三倍[95]。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对高分辨率、高精度对地观测系统的需求与日俱增。 为了结束对于航空遥感和国外高分辨率卫星系统获取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依赖,中国在2010年5月12日正式启动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简称“高分专项”。 高分专项的目的是建成中国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的对地观测系统,并在2020年拥有具有时空协调、全天时、全天候、全球范围的观测能力,被视为建立中国战略性空间基础设施的重大工程。 2013年4月26日,高分专项的首颗卫星“高分一号”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轨道[96]。
航天科技發展: 空間技術
其中通信衛星被命名為「東方紅二號」,由著名人造衛星專家孫家棟擔任總設計師,於1983年研製成功。 發射地點被安排在了於1980年竣工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該處緯度較低,可以更方便地將通信衛星發射至運行所需要的地球靜止軌道[38]。 航天科技發展 中国探月工程三期“回”的任务也在2020年等到了实施的机会。 早在2014年11月,中国就完成了探月再入返回飞行试验,成功掌握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的关键技术,原计划在2017年正式执行“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任务[166][167]。 然而,长征五号在2017年7月的失利打乱了已有的部署,嫦娥五号任务在探测器已完成研制的情况下被迫无限期推迟,直至长征五号在2019年底完成复飞。
11月3日凌晨,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以自动模式成功实现中国首次空间交会与对接。 至此,载人航天的三项基本技术(天地往返、出舱活动、交会对接)均已被中国掌握[102]。 差不多一年后的6月11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并与天宫一号对接,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进入空间站。 在15天的飞行任务中,三名航天员进行了首次太空授课、第二次手控交会对接和首次绕飞交会试验[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