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ana Wong Yoana Wong

腦部手術2023詳細介紹!(震驚真相).

Article hero image

目前腦轉移腫瘤,國外已可透過內視鏡微創手術進行腫瘤切除,特別是位於大腦深部的腫瘤。 國內還在起步階段,以臺大醫院為例,已累積28例內視鏡微創腦瘤切除術,目前效果良好。 腦部手術2023 惡性腫瘤腦部轉移也是常見腦部長腫瘤的原因,目前臨床多透過服用癌症標靶藥物,控制腦部腫瘤的生長;或是透過電腦刀、伽瑪刀等放射線治療。 但若是腦部轉移腫瘤超過3公分或身體有神經功能障礙症狀,如說不出話、半身麻醉或癱瘓,此時就需要開刀切除。

腦部手術

傳統出血性中風需透過開顱手術,在出血處進行電燒止血,但大腦容易因為溫度造成傷害(thermal injury),再出血風險也高達25%。 由於腦膜瘤腫瘤生長範圍較為表淺,一般會透過傳統腦部手術處理,但特殊區域的腦膜瘤可透過經鼻腔的微創內視鏡手術進行切除,如顱底腦膜瘤。 腦部手術2023 手術方式和處理腦下垂體腫瘤類似,優點是完全不需要經過正常腦組織,故可避免勾腦所造成的正常腦部之傷害(retraction-related brain injury)。

腦部手術: 認知復健以恢復功能為目標

A、腦部手術失敗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為腫瘤沒有切除乾淨,另外手術後的併發症,如大量出血、感染,若情況嚴重都可能需要再次手術處理。 腦膜瘤是盛行率第二高的腦瘤,患者初期沒有明顯症狀,通常是透過健檢或腫瘤壓迫到部分神經,出現症狀就醫後才發現。 不少病患得知腦部疾病需要開刀,光想到要開腦就頭皮發麻,其實隨著儀器和醫學技術的進步,輔以高科技的定位導航與影像系統,傷口極小,甚至不需從腦部下手的腦部微創手術,已經蓬勃發展中。 有趣的是,語言區雖然都位在大腦額葉部位, 但不同語言的語言區位置仍舊有些差異,所以若病人會講國語及英文,但只測試國語,沒有測試英文,手術又不小心傷到英文語言區,術後病人英文可能會變差。

此外,微創手術優點為傷口小、失血量少、恢復時間短、神經功能保存率較高,更能減輕病人的心理負擔。 若星狀細胞瘤位置較深,內視鏡手術較理想,以減少對正常腦組織的傷害,國內目前已有少數透過內視鏡手術切除膠質細胞瘤的案例,但仍屬於研究階段;國外已成功利用微創手術治療膠質細胞瘤超過百例。 腦部手術2023 手術後恢復期間醫師會依照您的肢體活動、認知及語言、吞嚥等功能,會診復健科及安排相關復健治療;也會依照腫瘤類型、手術切除狀況,視需要安排會診及進行相關治療,如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

腦部手術: 腦部微創手術 減少對正常組織的傷害

遇到這種情形,不僅需要開顱,還得執行腦部甦醒手術(awake surgery),意思是病人手術中會有一段時間,清醒地知道醫師正在自己的大腦上動刀,這不是驚悚電影,而是真實上演的醫療場景。 目前大約7成的腦瘤可以利用腦部微創手術治療,但並未定論多大的腫瘤適用或不適用內視鏡手術,理論上若腫瘤較大,內視鏡手術拉長時間、慢慢切除,仍是可行,但仍要視腫瘤的位置而定,部分腫瘤仍以傳統開顱手術為佳。 腦部手術2023 未來國內技術持續進展,內視鏡若能運用在切除位於大腦深部腫瘤,相信對病人助益甚大。 目前腦出血的微創手術在頭部傷口僅約3公分,經由超音波定位,將導管深入血塊處,再放內視鏡及血塊導管,吸取血塊後打入止血劑,不需傳統電燒或勾腦。 目前微創手術能大幅把死亡率從傳統開顱的30%降低至5%以下,再出血率也大幅減少至5%,故內視鏡微創腦出血手術是治療腦出血的利器。 幸而技術不斷進步,腦科手術漸漸走向微創化,創傷較低,康復時間已大為縮短,且能處理顱底腫瘤等更多奇難雜症。

腦部手術

在加護病房內,因為疾病需要,您身上可能會有傷口引流管、腦壓監測管路、點滴管路、鼻胃管或導尿管等,等病情穩定後醫師或護理師會幫您拔掉,千萬不要自己拔掉管路,因為會對您造成傷害。 手術後您會轉入加護病房觀察,若您仍有放置氣管內管並使用呼吸器,醫護人員會視您的意識及呼吸狀況進行調整,並由醫師決定拔除氣管內管的時機。 氣管內管放置期間無法說話,但可以紙、筆與醫護人員溝通,千萬不要自己拔掉氣管內管,因為會對您造成傷害。 微創腦科手術可以經鼻竇、眼窩或在顱骨鑽開小洞,再放入內窺鏡提供顱內影像和足夠照明,醫護人員便可利用特別設計的儀器做手術。 這類手術的開刀範圍可能只有2至3公分,若經鼻竇進入則表面更完全沒有傷口,不似傳統開顱式手術往往在10公分以上。

腦部手術: 就中風失語 立體定位手術助恢復語言能力

若您有服用抗凝劑(一種可以延長血液凝固時間,降低血液中血塊形成的藥物),應在手術前告知醫師,並依照醫師指示停藥。 我們知道,人在發育和學習期間大腦里面發生一種形式的選擇——那些運轉正常的突觸鏈接和路徑得到加強,而弱者惡化。 英特爾認為它的客戶將會愿意把一個芯片植入大腦中來操作他們的電腦,這樣省去了鍵盤和鼠標的麻煩,只要用大腦想想就可以了。 實際上,羅聞全對待這種進化過程的態度是認真的:他喜歡向聽眾指出,他們都擁有可以在不同時刻使用的「哺乳動物」和「爬蟲類」大腦。 隨著人類的早期祖先轉向以肉類為食物,他們的大腦就能夠長得更大,這又反過來使得他們能夠制造更為復雜的工具。 定向感指的是能夠知道自己此時此刻的人事時地物,可以透過家人提醒或是製作日程表來幫助患者了解此時此刻應該要在哪裡做些什麼事情。

腦部手術

微創腦部手術有很多好處,但亦有其局限,腦部惡性腫瘤(腦癌)、嚴重頭部創傷,以及由中風引起的腦壓過高都不適合以微創手術處理,仍需較大範圍的開顱手術才能有效治療。 而無論是傳統還是微創,腦科手術仍是一項大手術,存在一定的風險,別因為微創或傷口細小而忽視手術的危險性。 因為甦醒手術要讓病人清醒,場面確實比較嚇人,所以執行前需要詳細的評估,確保病人開刀意願極強及心理上能夠承受,才適合動刀。

腦部手術: 中風、腦傷後的認知復健

注意力指的是做一件事情時能夠專心的程度,嚴重的情況可能會和患者講一句話,話還沒說完患者就開始恍神了,此時能調整的就是我們盡量減少環境的干擾,譬如說不要太吵雜等等,給患者的訊息簡單扼要,確保患者真正能注意到我們。 如果有頭暈、不明原因跌倒、單側手腳無力麻木,語言功能障礙等情況,都要懷疑是否中風,盡速就醫,家族有高血壓病史者最好定時量血壓並接受治療。 值得一提的是,全台有能力執行這項技術的醫院大部份是大型醫學中心,而林新醫院是少數具有此設備及醫療團隊的區域醫院。

  • 國內還在起步階段,以臺大醫院為例,已累積28例內視鏡微創腦瘤切除術,目前效果良好。
  • 傳統出血性中風需透過開顱手術,在出血處進行電燒止血,但大腦容易因為溫度造成傷害(thermal injury),再出血風險也高達25%。
  • 目前膠質瘤分成四級,惡性度最高的即為「惡性星狀細胞瘤」,目前約只能存活一到二年。
  • 病患於入院後第三日行第二次電腦斷層掃描時發現血塊已擴大,造成神經壓迫且神經功能有變差,立即安排立體定位抽吸手術將部份腦內的血塊抽吸出來。
  • 目前微創手術能大幅把死亡率從傳統開顱的30%降低至5%以下,再出血率也大幅減少至5%,故內視鏡微創腦出血手術是治療腦出血的利器。
  • 由於膠質瘤常與正常的腦組織交織在一起,難以區分正常組織和腫瘤的邊界,因此增加治療的困難度。

星狀細胞瘤若是長在無法切除的部位,如語言區、腦幹等,只能盡量保存神經的狀況下作部份切除,後輔以放射治療或化學療法,但放療和化療目前效果都不佳。 過去腦下垂體手術大多透過顯微鏡,從病人鼻腔進入病灶開刀,但顯微鏡離病灶遠,解析度低,不易看清楚病灶,手術死角較多;目前內視鏡手術可直接將內視鏡從鼻腔深入病灶附近,內視鏡解析度高,看得更清楚。 52歲的林小姐近年來因內分泌失調,視力模糊,生活無精打采,到醫院檢查,才知道原來腦下垂體竟長了一顆4公分的顱咽腫瘤(craniop-haryngioma),嚴重壓迫到視神經與腦幹,需要進行手術。

腦部手術: 認知復健以恢復功能為目標

由於膠質瘤常與正常的腦組織交織在一起,難以區分正常組織和腫瘤的邊界,因此增加治療的困難度。 目前膠質瘤分成四級,惡性度最高的即為「惡性星狀細胞瘤」,目前約只能存活一到二年。 另一方面,內窺鏡鏡頭的解像度和光源能夠高清拍攝顱內情況,而且可以提供三維立體成像,醫護人員可以看清顱骨深處,視野亦大幅擴大,不似傳統開顱手術依靠外來光源照明而導致很多「死角位」出現。 加上超聲波、磁力共振等造影及導航技術,醫護人員可以更仔細地規劃動刀的範圍和角度,提高腦內腫瘤清除率和安全性之餘,又能減低對附近組織的傷害。 術後身上之傷口引流管、腦壓監測管路或導尿管等,待病情穩定後由醫師或護理人員移除,切勿自行拔除管路而造成傷害。

腦部手術

醫師或護理師會密集測量您的意識狀態、瞳孔大小、瞳孔對光的反射、體溫、心跳、呼吸、血壓、血氧濃度等數值。

腦部手術: 中風、腦傷後的認知復健

臺大醫院研究發現,微創手術後腦出血機率低於1.5%,遠低於傳統手術,需再次手術的機率也低於2到3%,微創手術的神經傷害比例也比傳統開顱手術低。 不過任何腦神經外科手術皆有可能造成死亡、終生癱瘓、植物人的機會,微創手術雖然機率較低,但並非零風險,術前仍應和主治醫師充分溝通相關風險。 甦醒手術是手術中先將病人全身麻醉,當開顱到腦膜時,由於腦膜下的腦實質沒有痛覺, 此時可將病人喚醒,透過電擊刺激,執行語言功能測試,若病人無法進行對答, 腦部手術2023 就代表觸碰到語言區,切除腫瘤時就需要繞道避開這塊區域。 腦部手術 雖然腦部微創手術已經很進步, 但有些腫瘤仍需執行傳統開顱手術,長在大腦額葉語言區的腫瘤就是一種。

神經外科醫師會依據腦瘤位置,向您及您的家屬說明手術目的及過程,並請您或您的家屬填好手術相關之同意書,例如:約束同意書、病危通知及進住加護中心同意書等。 腦部手術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研究中需要做一些無法用人來進行的實驗——殺掉其中一些猴子來考察它們的大腦和胰臟器官。 有趣的是,我們發現即便是那些已經同人類有過親密接觸的動物,例如貓類,其大腦還是因為其缺乏社會性而比狗類和馬要小了很多。

腦部手術: 就中風失語 立體定位手術助恢復語言能力

洪先生到院時已完全喪失語言及肢體行動能力,經過林新醫院神經外科高定憲醫師、邱尚明醫師的診治,進行立體定位腦部血塊抽吸術,短短的二週內已能用單詞及簡單句子與人互動。 林新醫院神經外科高定憲醫師表示,大多數中風患者失語後常常都無法恢復語言能力,洪先生年輕且接受低侵襲性的立體定位腦部血塊抽吸手術,所以能在最快的時間恢復他的語言能力。 高定憲醫師說:中風的症狀有很多,除非是很明顯的半邊麻痺、言語障礙等等症狀否則很難發現。

腦部手術

以腦下垂體腫瘤為例,全內窺鏡經鼻竇切除手術已經成為主流,亦適合用來處理一些病情較為復雜的顱內病變,如「嗅覺神經母細胞瘤」。 這類沿顱底篩板入侵腦部,傳統開顱術需要在病人鼻竇、顱骨兩處同時開刀,發生嚴重併發症風險頗高。 相反微創手術只需經鼻竇放置內窺鏡進入顱內,便能完整切除腫瘤,以及修補手術在顱底篩板造成的破洞,防止腦髓液滲漏,病人出現併發症的風險大幅降低,亦減輕手術對病人身體造成的負擔。 此外,內窺鏡亦可結合顯微鏡進行顱底腫瘤手術,幫助提高腫瘤清除率及減少復發。 總結來說,比起開顱手術需要勾腦多少會傷及腦部正常組織,內視鏡手術透過透明手術套管,將局部腦神經纖維撥開,壓力可平均分布在套管上,減少腦部傷害。 腦部手術 高階核磁共振腦神經纖維分析研究顯示,能降低對腦神經纖維傷害近30幾倍。

腦部手術: 腦部微創手術 減少對正常組織的傷害

尤其是年輕人常常忽視自己也有可能是發生的對象,近半年本院就收治多位40歲左右正值青壯年期的患者。 呼籲民眾平時就應注意血壓情況,多運動、飲食均衡少吃油,避免膽固醇過高造成血管硬化。 內視鏡腦出血手術是台灣神經外科在國際領先的項目,臺大醫院長期與多家國內醫學中心合作,已治療約上千例病患。

腦部手術: 就中風失語 立體定位手術助恢復語言能力

腦下垂體腫瘤雖惡性機率低,但可能會壓迫視神經進而影響視力,還會造成荷爾蒙過度分泌,引發女性月經不規則、肢體末端肥大症、巨人症、庫欣氏症等。 所以若腫瘤大於1公分或有異常分泌荷爾蒙且無法用藥物控制,會建議開刀治療。 她以為要開腦,嚇得半死,所幸經醫師解說,原來腦下垂體附近的腫瘤目前大多能透過微創內視鏡手術,從鼻孔內伸入器械摘除,不需開顱、剃髮,傷口小且復原快。 就像動作復健會先選擇與患者能力相符合的運動,認知治療也是配合患者的狀況,調整外在的環境、調整活動步驟、調整相處互動的模式,循序漸進地增加練習與挑戰,目標仍是恢復患者獨立的功能。

腦部手術: 中風、腦傷後的認知復健

「中風」的排名長期都在國人十大死因前3順位,36歲的洪先生是內勤工作,最近工作型態轉換壓力大,不菸不酒但愛吃肉、體型微胖也有高血壓病史。 洪先生某日晚間開完會,在樓梯間跌倒且無法言語,同事發現情況不對勁,立刻打119將他送到林新醫急診。 當時洪先生右側肢體癱瘓、無法說話,血壓高達191/125、昏迷指數11,急診醫師懷疑為中風。 病患於入院後第三日行第二次電腦斷層掃描時發現血塊已擴大,造成神經壓迫且神經功能有變差,立即安排立體定位抽吸手術將部份腦內的血塊抽吸出來。

其他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