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立法會文件及運輸署資料顯示,全港小巴的數量自1976年來一直維持在4,350 輛,2000年全港有2,045輛紅色小巴及2,305輛綠色專線小巴;到今年6月,紅色小巴只剩下1,117輛,而綠色專線小巴共有3,233輛。 自9月1日推出後,已經出售逾2萬多個,有日本旅遊雜誌亦刊出了相關產品,吸引大批遊客上門購買,這都是我意料不及的。 直至1978年麥師傅正式開店,一次偶然機會下,決定向李其忠自薦批發自己的小巴牌予對方寄賣,不料對方一口答應,他亦因此而包攬了全港的小巴水牌生意,一寫就49年。
除了傳統的小巴膠牌及小巴常用的字樣,近年麥師傅亦積極創新以小巴白底紅藍字的樣式,寫上潮語或祝福語,亦會製成鎖匙扣等其他商品以引起更多人對小巴的認識與興趣。 手寫小巴牌師傅麥錦生,16歲開始學師寫招牌,從油麻地炮台街的一間樓梯舖做起,一步步發展到自置物業,有了自己的品牌和店舖。 70、80年代正值小巴生意蒸蒸日上的時候,因紅Van(紅色小巴、公共小巴)無固定路線,在未有海底隧道之前,佐敦道碼頭客流量大,載客小巴絡繹不絕,麥師傅在機緣巧合下開始了書寫小巴水牌(小巴牌)的生涯。 他感慨紅Van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不但養活了他一家人,還是他一生為之拼搏的事業。
小巴水牌: 小巴
除了傳統的小巴牌及小巴常用的字樣,近年麥師傅亦積極創新以小巴白底紅藍字的樣式,寫上潮語或祝福語,亦會製成鎖匙扣等其他商品以引起更多人對小巴的認識與興趣。 他憶述,公司當年最高峰的時候有近10名伙計,每月至少需要5位師傅寫小巴水牌,相比起現時的生意額只剩幾千元,小巴水牌已經風光不再。 回顧小巴昔日的黃金歲月,當時政府宣布全港小巴在1984至1986兩年間全改為冷氣小巴。 剛轉換新車款的小巴,正是手寫小巴水牌行業的全盛時期。
- 訂製手雕麻雀及小巴牌製作時間將會延長,詳情請參考產品簡介。
- 有小巴水牌更將觀塘中的「觀」字,刻意改名為「官」字,除了配合地名的歷史淵源,亦讓乘客輕鬆看得見目的地,達至清晰易見的效果。
- 出身貧困的麥錦生,12歲已開始打雜工幫補家計,最初在鞋舖工作,鞋舖倒閉後,他16歲開始在招牌舖做學徒,從學寫毛筆字開始,勤奮練習,寫得一手好字便是他謀生的重要技能。
- 自9月1日推出後,已經出售逾2萬多個,有日本旅遊雜誌亦刊出了相關產品,吸引大批遊客上門購買,這都是我意料不及的。
他又說,以前幫商會造小巴牌,他開價是百多元,但商會連路線牌計入線費達20萬元,司機「冇20萬就唔使埋嚟條線攞客」,而且每月尚要交管理費。 小巴膠牌多為白底加上紅、藍字,紅色大字代表終點站,藍色細字代表途經的地方,這個你或許已經知道。 但原來另外數款膠牌包括藍底黃字、綠底白字、黃底紅字等均蘊藏了小巴業界行規。 至1978年開店起,已售出逾萬多塊水牌,尤其以1984至1989年間的生意最好,每個月至少賣200至300塊小巴牌,每月生意額一般都可達十萬八萬。
小巴水牌: 小巴膠牌以白底膠牌以及紅、藍書法字為特色,上面寫上目的地及價錢,多年來為無數乘客引路。1984年,政府批准小巴加裝空調,以至小巴數目增加,手寫小巴膠牌行業因而進入全盛時期。
經營招牌生意四十多年,麥錦生對招牌上的字體相當熟悉,隨手一指店舖對面街,他竟也能一一細數哪個招牌用上了電腦字,更可以認出非電腦字是出自哪個寫字師傅手筆。 初入行的麥錦生當然不敢、也未有機會親手寫廣告招牌,而是當跑腿,「當時冇電腦,所有字都係寫出嚟。嗰時要去搵寫字先生寫,而寫字先生好忙,唔係淨係幫我哋寫,油漆師父、做外牆、做字都要寫,所以要等好耐,好似睇醫生咁。有時會阻住啲工程」。 小巴水牌2023 出身貧困的麥錦生,12歲已開始打雜工幫補家計,最初在鞋舖工作,鞋舖倒閉後,他16歲開始在招牌舖做學徒,從學寫毛筆字開始,勤奮練習,寫得一手好字便是他謀生的重要技能。 「前面有落,唔該。」在離開的小巴上,聽到香港人才懂的特色高呼。 途中下車的人愈多,車上的乘客愈少,一輛紅Van,在駛向終點的路上。 年初,由於資料館原址以更高價出租於其他客戶,資料館亦宣布將於二月中閉館。
但紅Van數目愈來愈少,麥錦生指,根據小巴商會8月份的統計,全港只剩1,117輛小巴,小巴水牌的需求只會有減無增。 麥師傅指,其實小巴水牌存在已久,最初的水牌就是用紙皮和墨水製成的,沒有所謂原創者。 後來膠片普及,絕大部分小巴水牌都改用膠片,當時很多水牌都由李其忠師傅以紅藍漆油寫上。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小巴水牌: 手機殼回收|以3萬個回收舊手機殼 製作環保藝術品!
於夾縫間努力生存去養大子女投身社會,麥錦生的故事體現了香港人的拚搏辛勤及靈活變通,這份精神跟小巴水牌一樣,值得流傳下去。 現在多人買小巴膠牌是為了紀念,憶起以往滿街小巴均掛着這樣的一塊水牌,為下一代留住老香港的印記。 麥錦生回想最風光的時期,是在1984至1986這兩年間,當時政府規定小巴由「熱狗」全改為冷氣小巴,4,000多架小巴要轉車款。 小巴水牌 新車出廠後,小巴需要麥師傅幫忙下設管、燈箱等才能營業,所以「出咗車第一站就係嚟呢度」。 麥師傅說最墟冚的一次是舖外整條街停滿了等待加設備的小巴。
▲工作坊以小班教學,每節十個學生,麥師傅亦會執筆示範。 不過,到自己開店,他便明碼實價,即使是藝人吳業坤為演唱會宣傳海報找麥師傅製作小巴膠牌,他亦只收「平民價」。 麥錦生指對方帶了兩個助手來訂牌,並沒有講明是為了演唱會之用,他笑言「我(最初)唔知佢係邊個嚟㗎,(訂牌)『友情價』百幾蚊、幾百蚊係咪玩㗎,咁貴嘅?原來係演唱會嚟嘅,佢出咗張海報我先知係佢」。 其後吳業坤寄回海報,並在海報上手寫:「Dear 麥生 Thank you 手字好靚」,麥師傳亦將海報掛在店舖當眼位置,客人甫進店便會看到「坤哥」手寫字迹。 問到最深刻的工作,麥錦生未有提及小巴牌,反而指為電影《半斤八兩》所做小舞廳招牌。 他憶述,當時有人到店裏自稱「我係嘉禾製作廠嘅,想做個燈箱」,當時17歲的他少不更事,有見是著名電影廠便「獅子開大口」,成本只是200元,開價1,200元成交,他笑指老闆事後亦驚訝稱「嘩!乜你收咁貴」。
小巴水牌: 小巴牌系列
起初他製作第一批鎖匙扣,只是想「縮小版」的水牌可以當裝飾品,沒料到引起的回響很大,幾個月後更有玩具公司找他合作,以合作生產的模式大量複製這款富香港特色的紀念品。 在日常生活中,小巴是香港人經常乘搭的公共交通工具,但你有否仔細留意小巴裏標示出來的「水牌」呢? 小巴水牌是香港獨有的手工藝文化,近年更成為特色擺設和裝飾,不論男女老少,小巴水牌的造型設計都得到他們的青睞,並在市場上再次牽起熱潮。 傳耆是一家由本地領先數碼營銷公司 — Fimmick於2016年孕育的社會企業,旨在推廣跨代溝通,尤其著眼於傳統一輩及數碼新生代之間的交流。 我們致力聯繫師傅、發掘手藝作品背後的價值及意義、並共創融合社會參與及互相尊重的社群。 訂製手雕麻雀及小巴牌製作時間將會延長,詳情請參考產品簡介。
|滿HK$300免運費(香港地區)| 如需郵寄至墨西哥及愛爾蘭,請先與我們聯絡查詢郵費。 走進麥錦生位於油麻地唐樓的小店內,小小200呎店面,放滿了各式各樣的小巴水牌,「灣仔大丸」、「旺角先施」、「荃灣千色店」都有寫着,盡管有些地標已經搬遷或拆卸,但牌上的名字始終改不了,或許這亦反映出司機與乘客間的默契。 麥師傅指,小巴水牌存在已久,最初是用紙皮和墨水製成的,後來膠片普及,絕大部分小巴水牌都改用膠片,當時很多水牌都由拍檔李其忠師傅以紅藍漆油寫上。 小巴水牌2023 直至1978年麥師傅正式開店,一次偶然機會下,決定向李其忠自薦批發自己的小巴牌予對方寄賣,不料對方一口答應,因而包攬全港的小巴水牌生意,一寫就49年。 走進麥錦生位於油麻地唐樓的小店內,小小200呎店面,放滿了各式各樣的小巴水牌,「灣仔大丸」、「旺角先施」、「荃灣千色店」都有,儘管有些地標已經搬遷或拆卸,但牌上的名字始終改不了,或許這亦反映出司機與乘客間的默契。
小巴水牌: 小巴水牌變禮品
因此,一般水牌會以較搶眼的紅色為終點站的字體顏色,而目的地的英文字和中途站則會採用藍色。 有小巴水牌更將觀塘中的「觀」字,刻意改名為「官」字,除了配合地名的歷史淵源,亦讓乘客輕鬆看得見目的地,達至清晰易見的效果。 做紅色小巴生意,難不免要與江湖人物打交道,麥錦生輕輕帶過交集,但又不諱言小巴行業的內幕,更提及為免得罪兩方人士,所以另設公司專接政府救護車、警車工作。
今年開幕的「小巴文化資料館」,亦圓了麥師傅的夢,透過豐富的相片和展品,展示給訪客小巴發展史,鼓勵新生代進一步認識小巴文化。 無論深夜亡命飛馳公路,還是上演內心小劇場,盤算如何不失霸氣大叫「前面有落」,紅 van 為香港人帶來很多深刻經歷。 店內放有由麥錦生製作及手寫的小巴水牌,白色膠牌寫有或藍或紅的目的地名字,其中一些地方已經消失了,但水牌還在,例如「灣仔大丸」、「旺角先施」,一望名字,盡是回憶。 據統計,紅 van 數目正在減少,水牌需求同樣下跌,麥師傅現時的客戶多以收藏為目的,唯盼這門有趣的工藝不會像其他老行業般沒入黃昏。
小巴水牌: 文化
麥師傅寫紅VAN水牌已有30多年,只見他每落一筆都絕不猶豫。 紅色小巴營運自由度高,不受法例規管路線、班次及收費,可說是「冇王管」。 小巴水牌 麥錦生指曾經為小巴司機做過最貴每位100元的價錢牌,「100蚊係30年前嘅100蚊喎,30年前啲人一日都搵唔到100蚊啦」,尤其是颱風天,司機開「天價」屢見不鮮。 麥錦生說當商會想要多些車,便會主動問司機有沒有興趣。
麥錦生第一份工是在鞋舖做雜工,自12歲開始,在店裏傳遞、收拾鞋履。 他表示,鞋舖工作常要跪着替客人穿鞋,家人不喜歡,勸他轉行、學門手藝。 他7、8歲時同屋主曾在膠招牌行業打滾,曾到工場玩耍、知道製作膠招牌原理,因此入行,一做40年。 政府為求監管小巴,於是鼓勵營辦商將紅色小巴轉營綠色專線小巴,並致力為專線小巴開發新路線。 麥錦生指「因為每條綠色線都有個話事人,呢個人一定要冇案底、唔係黑社會,正當生意人。總之有啲咩事(政府)就捉呢個人,如果犯法就捉佢坐監,咁佢咪驚囉」。
小巴水牌: 香港人
1969年政府曾承諾白牌車只要補錢便有車牌可合法經營,而當年只有少量禁區,紅色小巴的自由度很高。 不過現在禁區愈來愈多,加上政府開放紅色小巴可換牌做綠色專線小巴,紅色小巴數量不斷減少。 小巴水牌 小巴水牌2023 麥錦生亦講及以前舖位為地下連一樓,店內有7、8個夥計。
麥師傅樂意跟年青人接觸,他十分欣賞年青一輩的創意,他們提出的「潮語」亦令他開了眼界。 麥師傅認為,做禮品不是最重要的方向,他更重視向年青一輩介紹小巴文化、書法藝術,因此每次開辦手寫小巴牌工作坊時,他都會先花一個小時的時間介紹小巴的歷史背景,再開始示範小巴牌的製作。 麥錦生指,從小到大都很喜歡寫毛筆字,學師時從小小的「請勿吸煙」、地盤圍街板、殯儀館花圈,到惠康、九港鐵路的招牌都有寫過,直至當年油麻地炮台街(亦即公司現址)有大量小巴綫加入才專注寫小巴牌。 麥師傅坦言,寫小巴牌是夕陽行業,金錢是其次,最不甘心是看着這門手藝就此消失,所以他絞盡腦汁,終於想到可以把膠牌禮品化,希望可以吸引年輕人市場。 以白底膠牌以及紅、藍書法字為特色,上面寫上目的地及價錢,多年來為無數乘客引路。 1984年,政府批准小巴加裝空調,以至小巴數目增加,手寫小巴膠牌行業因而進入全盛時期。
小巴水牌: 香港巴士大典
「是會不開心的,不過開博物館的時候就知道會有這一天。」坦然接受閉館的麥師傅也有聯絡不同機構,希望能安置資料館中的紅Van。 小巴水牌2023 小巴水牌2023 而資料館內的其他展示,他也希望將來能找機會重新再展。 麥師傅即席示範,用毛筆堅持一筆一劃手寫,更保留寫繁體字傳統,絕不寫簡體字。
- 不過現在禁區愈來愈多,加上政府開放紅色小巴可換牌做綠色專線小巴,紅色小巴數量不斷減少。
- 直至1978年麥師傅正式開店,一次偶然機會下,決定向李其忠自薦批發自己的小巴牌予對方寄賣,不料對方一口答應,因而包攬全港的小巴水牌生意,一寫就49年。
- 入行超過30多年,一直致力推廣正在式微的「紅van紅色小巴」文化,讓公眾對小巴的歷史有更深入與全面的認識。
- 經營招牌生意四十多年,麥錦生對招牌上的字體相當熟悉,隨手一指店舖對面街,他竟也能一一細數哪個招牌用上了電腦字,更可以認出非電腦字是出自哪個寫字師傅手筆。
- 麥師傅坦言,寫小巴牌是夕陽行業,金錢是其次,最不甘心是看着這門手藝就此消失,所以他絞盡腦汁,終於想到可以把膠牌禮品化,希望可以吸引年輕人市場。
- 近年政府慢慢把紅色小巴轉型做綠色專線小巴,現在紅色小巴已經買少見少,人手寫的小巴水牌在不久的將來將會全面退休!
- 除了傳統的小巴牌及小巴常用的字樣,近年麥師傅亦積極創新以小巴白底紅藍字的樣式,寫上潮語或祝福語,亦會製成鎖匙扣等其他商品以引起更多人對小巴的認識與興趣。
在小巴行業40年,麥師傅自信熟諳小巴歷史,也非常珍惜這段流金歲月。 他仍記得消失了的大丸、銀都、旺角先施、香港紗廠,當年用心書寫的每一粒字,仍然歷歷在目。 麥師傅說:「小巴水牌在紅Van擋風玻璃前面,不僅僅一個牌那麼簡單,紅Van陪伴著香港最風光的時光,我覺得小巴在香港的發展史上都有重要的角色!」當招牌字一個個變成了電腦字,手寫字漸漸式微,他感到十分可惜。 1984年,政府批准小巴加裝空調,以至小巴數目增加,手寫小巴牌行業因而進入全盛時期。 入行超過30多年,一直致力推廣正在式微的「紅van紅色小巴」文化,讓公眾對小巴的歷史有更深入與全面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