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香港男性常見的癌症中,前列腺癌的病發率則排名第三,死亡率排名第五。 跟 西 方 國 家 比 較 , 鼻 咽 癌 較 常 見 於 華 南 地 區 。 於 二 零 二 零 年 , 鼻 咽 癌 於 本 港 最 常 見 的 男 性 和 女 性 癌 症 中 , 分 別 排 行 第 八 位 及 第 十 七 位 , 並 佔 癌 病 新 症 總 數 的 2.2 % 。
期數越後,癌症能根治的可能性越低,但隨著鼻咽癌治療不斷進步,存活率已較二、三十年前大大提升。 利用連接鏡頭的幼軟導管,從口或鼻插入鼻咽進行檢查,查看鼻咽內有否變異跡象,如發現懷疑變異,醫生一般會鉗取活組織作病理化驗,以確定病因。 中大鼻咽癌測試 由於兒童的免疫系統尚未發展成熟,因此耳朵感染在兒童中特別常見,惟在成人身上卻較少發生。
中大鼻咽癌測試: 中大推全港大型「鼻咽癌血液測試研究計劃」現招募二萬名市民參與冀有效偵測早期患者
磁力共振在檢查身體軟組織和神經組織方面較優勝,可應用於鼻咽腫瘤有可能波及的部位及軟組織,例如扁桃腺、舌底或附近的淋巴結。 部分研究顯示,鼻咽癌的區域性與當地飲食習慣有關,例如華南地區較常進食含鹽量高的醃鹹魚和鹹肉,而這些飲食習慣都會增加患鼻咽癌風險,但當飲食習慣逐漸西方化,鼻咽癌的發病率便有所下降。 研究亦發現部分飲食習慣,如攝取較多堅果、豆類、水果和蔬菜,少吃乳製品和肉類的飲食,有助降低患鼻咽癌的風險。 現時EB病毒測試每次約2千元,團隊稱正與醫管局研究將測試投放於公立醫院中使用,至於第二代測序技術由於成本較貴,會以商業模式運作。 核子醫學掃描檢查方法之一,檢查時會以正電子掃描儀器進行全身或局部檢查,是現時最有效的評估腫瘤檢查方法。 透過磁場和無線電波創造身體部位的薄層影像,亦可按需要進行特定部位的額外磁力檢查。
盧煜明教授(右)、陳君賜教授(中)及梁承暉教授指出,中大「鼻咽癌血液測試研究計劃」將招募本港二萬名市民,接受中大首創的無創傷性鼻咽癌基因血液測試,冀有效偵測早期患者。 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盧煜明表示,新的數據發現第一次篩查的「假陽性」患者,亦有生物學意義。 其中一個可能性是EB病毒活躍,令鼻咽細胞變成癌症,另一個可能原因是病人第一次篩查的時候,出現「超級早期」的癌症,現有的檢測方式未能發現。 其中309人在首驗及覆驗呈陽性反應,需接受鼻咽內窺鏡及磁力共振掃描檢查,最終34人確診患上鼻咽癌,當中7成屬第一或第二期。
中大鼻咽癌測試: 鼻咽癌檢查及診斷方法
中大首創的鼻咽癌基因血液測試,乃透過檢驗血液內是否有鼻咽癌腫瘤基因而將患者分辨出來,準確度高達95%以上,是現時最準確的癌症血液測試之一。 為進一 步驗證此技術能否作為早期鼻咽癌的篩查工具,中大於2008年起展開鼻咽癌篩查研究,抽取超過1,300名無鼻咽癌病徵、年齡介乎40至62歲市民的血液 進行腫瘤基因測試。 69位測試結果呈陽性反應的參加者進一步接受鼻咽鏡等檢查,最後共三人確診為鼻咽癌患者。 為進一步驗證此技術能否作為早期鼻咽癌的篩查工具,中大於2008年起展開鼻咽癌篩查研究,抽取超過1,300名無鼻咽癌病徵、年齡介乎40至60歲市民的血液進行腫瘤基因測試。
中大醫學院一項研究證實,透過「血漿EB病毒(Epstein-Barr 中大鼻咽癌測試2023 virus)DNA」篩查,能在患者尚未有病徵前及早診斷出鼻咽癌,更能反映將來患癌的風險,有助診斷出鼻咽癌患者。 鼻咽癌是本港以至華南地區常見的癌症,亦是其中一種最具侵略性的頭頸癌,癌細胞經常轉移至淋巴結及其他器官。 在鼻咽癌較常見的地區,每10萬名中年男士中,每年便有35人確診罹患此症。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數據顯示,本港每年有700多宗鼻咽癌新症。 鼻咽癌大多與感染EB病毒有關,而檢測癌細胞於血漿內釋放的EB病毒DNA,有助診斷出鼻咽癌患者。
中大鼻咽癌測試: 鼻咽癌治療方法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本港每年有超過800宗鼻咽癌新症。 盧煜明教授(左二)表示,即使腫瘤的體積細小,其釋放於血漿內的EB病毒DNA濃度亦足以透過高靈敏度的技術檢測得到,從而找出極早期的癌症。 盧先生(右)本身並無鼻咽癌症狀,兩年前參與血漿EB病毒DNA測試後,確診鼻咽癌。 絕大部份患者會進行體外放射治療,利用高能量X光線將癌細胞殺死,達至根治療效。 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療的過程不會感覺任何痛楚,亦無須接受麻醉或住院。 中大鼻咽癌測試2023 癌症的五年存活率是一個相對存活率,用於比較不同階段的癌症患者與總人口的生存率。
鼻咽癌是本港十大癌症殺手之一,由於早期鼻咽癌無明顯病徵,逾7成患者確診時已屆晚期,令5年內存活率低於7成。 中大一項研究發現,透過血漿分析可有效將鼻咽癌發現期數推前,大幅增加患者康復機會。 鼻咽癌的診斷及治療在過去20年已經有長足的進步﹐進步的原因包括1.影像醫學檢查的進步﹐使我們在界定腫瘤侵犯的範圍變得更精確。 2.現代化的放射治療﹐使得放射治療的角度及劑量的計算更精密及準確。
中大鼻咽癌測試: 中大推全港大型「鼻咽癌血液測試研究計劃」 現招募二萬名市民參與 冀有效偵測早期患者
患有早期鼻咽癌(第一及第二期)的病人,只需接受局部放射治療,其五年存活率已可達百分之八十五。 但患有晚期鼻咽癌的病人,除放射治療外,還需接受包括化療的系統性治療,而其存活率亦明顯較低,例如第四期病人的五年存活率只有約五成。 鼻咽內視鏡檢查是目前診斷鼻咽癌的標準方法,但由於屬創傷性檢查方法,且須由耳鼻喉專科醫生操作,輪候檢查時間較長,因此並不適用於全民鼻咽癌篩查。 團隊在首輪篩查的三至五年後,為逾17,000名在首輪篩查中並未發現患癌的參加者進行第二輪測試。 當中423人在初步檢查及複檢時均呈陽性,結果24人經鼻咽內窺鏡及磁力共振掃描檢查確診鼻咽癌。 確診者中約70%的癌症病情屬第一期或第二期,與本港一般鼻咽癌病人僅20%能在早期確診相比,第二輪篩查成功將鼻咽癌發現期數由晚期推向極早期,與首輪篩查成效相同。
如發現病人假陽性的原因是因出現超級早期癌症,對血漿基因技術有很大意義。 追蹤早期鼻咽癌細胞病變、幫助定位抽取鼻咽癌細胞組織檢查及偵測治療成效、確定鼻咽癌範圍及偵測癌症是否已經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 在鼻咽癌較常見的地區,每10萬名中年男士每年便有35人確診罹患此症。
中大鼻咽癌測試: 鼻咽癌治療後的跟進
進行檢查時,醫生會放入一條幼長的軟式或硬式內窺鏡,透過內窺鏡附有的燈光及鏡頭取得清晰的影像,以檢查鼻腔、鼻竇、咽喉和周邊組織的健康狀況。 根據聯合國衛生組織的資料,鼻咽癌發生率全世界一年有65,000位病人、中國一年有27,000位病人、香港一年有1,500位病人、東南亞一年有17,000位病人、臺灣一年有1,200位病人。 Yes本人同意所提交之個人資料會交予香港綜合腫瘤中心作聯絡及跟進用途。
而新一代放射線治療技術的發展,使得放射治療的角度及劑量的計算能夠更為精密準確,不但減少了對正常組織的損害,例如唾液腺的保留,將進一步提昇病人的生活品質。 InnoHK科學總監盧煜明教授指出,血漿DNA測試越來越廣泛地用於癌症篩查,除鼻咽癌外,這個現象亦可能存在於其他癌症。 中大鼻咽癌測試 中大鼻咽癌測試 將來,血漿DNA測試除了可篩查出已有的癌症外,亦有可能反映測試者未來的患癌風險,令高危人士可更經常檢查以及早發現癌症。 鼻咽癌是發生在鼻咽部位的癌症,由於鼻咽位於鼻腔後方和喉嚨後面的上方,一般需要透過內窺鏡才能檢查清楚,加上鼻咽癌的部份病徵與呼吸道疾病如鼻炎、鼻竇炎等相似,容易令人混淆,以致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已屆晚期。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在2018年確診的鼻咽癌患者之中,只有6.5%的患者確診時屬於第一期,有超過七成患者直到第三、第四期才確診,影響治療成效。 鼻咽癌的病發高峯年齡為40至60歲,是香港與南中國其中一種最常見的癌症。
中大鼻咽癌測試: 中大研究: 血漿篩查能偵測早期無症狀鼻咽癌
這項標誌性研究結果今日剛於國際頂尖醫學期刊《新英倫醫學雜誌》發表。 中大醫學院於2013年至2016年為逾2萬名鼻咽癌患者進行「血漿EB病毒DNA測試」,成功找出34名鼻咽癌患者。 中大於初始研究3-5年再為參加者進行篩查,再發現24人患鼻咽癌,其中4人早於第一次篩查中EB病毒持續陽性,但當時並無患癌。 團隊指,持續EB病毒呈陽性的組群中,相對風險是普通人的17倍。
在香港女性常見的癌症中,乳癌的病發率排名第一,死亡率排名第三。 大腸癌於本港的病發率有持續上升趨勢,根據醫院管理局的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所發表的報告,大腸癌每年的病發率由2009年的4,335宗上升至2015年的5,036宗。 報告中更指出,於2015年,大腸癌在香港的整體病發率排名是多項癌症中排名最高,而每年的死亡率約為2,000宗,排名僅次於一位的肺癌。 鼻咽癌的臨床表現與腫瘤的侵犯位置有關,頸部淋巴結腫大最為常見,其次是帶血絲的鼻分泌物及痰﹑鼻塞﹑耳鳴﹑聽力減退及吞嚥疼痛等症狀。 如果腫瘤往頭骨侵犯,則會有偏頭痛﹑複視﹑臉麻及視力減退等症狀。 中大鼻咽癌測試2023 醫院管理局的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於2017年發表的2015年十大癌症報告中指出,前列腺癌在香港的整體病發率排名第四,每年有1,831宗新症;而整體死亡率則排名第七,每年有404宗。
中大鼻咽癌測試: 鼻咽癌
由於早期鼻咽癌病徵不顯,七成患者於確診時已屬後期階段,需要較大的治療力度而副作用較大,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亦較低。 儘管過去數十年治療鼻咽癌的放射治療技術已大有改善,而綜合化療亦有助提升治療的成功率,然而及早偵測及診斷仍是提高治療成效的最關鍵因素。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化學病理學系早於1999年便首創鼻咽癌基因血液測試,並於2008年展開鼻咽癌篩查研究,成功於無明顯病徵的人士中篩查出早期鼻咽癌患者。
標靶藥物在鼻咽癌治療中的確切作用仍在研究中,當癌細胞擴散、復發或患者接受化療後腫瘤仍繼續生長,醫生便會考慮將標靶藥與放射治療或化療一同使用。 鼻咽癌篩查旨在於未出現任何癌症病徵前,及早偵測早期癌細胞病變的跡象,把握治療黃金期,提升治療成效及患者的存活率。 (左起)中大腫瘤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梁承暉教授、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盧煜明教授及教授陳君賜教授介紹中大全港大型「鼻咽癌血液測試研究計劃」,以篩查鼻咽癌早期患者。 中大醫學院化學病理學系陳君賜表示,於第二次篩查中發現癌症的患者當中,仍然有3成是第三期或以上。
中大鼻咽癌測試: 鼻咽癌概況
在科技不斷進步下,現時醫學界已經引入「次世代 DNA 測序技術」,可以針對性檢驗血液中有鼻咽癌特徵的 DNA。 中大鼻咽癌測試2023 乳癌於本港的病發率有明顯上升趨勢,根據醫院管理局的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所發表的報告,乳癌每年的病發率由2009年的2,962宗上升至2015年的3,920宗。 中大鼻咽癌測試 報告中更指出,於2015年,乳癌在香港的整體病發率排名第三,而整體死亡率則排名第六(637宗)。
復康護理計劃能讓病人對日後的復康進程更加清晰,加強對疾病掌控的信心。 正電子放射斷層掃描,簡稱正電子掃描或 PET-CT掃描,透過結合正電子掃描和電腦掃描技術,可以偵測鼻咽有否早期癌細胞病變、癌細胞有否擴散到身體其他器官,以及癌細胞的擴散程度。 醫生會透過臨床檢查,觸摸頭頸位置是否有異常,例如頸兩側、淋巴位置是否有腫塊;血液測試則檢查身體是否存在抗EBV病毒的抗體。 中大鼻咽癌測試2023 鼻咽癌常見於中國南方(包括香港)、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在加拿大西北部和格陵蘭島也比較常見。
中大鼻咽癌測試: 鼻咽癌檢查費用
第一期、第二期及部分第三期治癒率皆可達是90%以上;但第一期的治療以單獨放射治療,第二期以上則合併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 根據研究資料,頭頸部核磁共振比電腦斷層能更清楚瞭解鼻咽癌侵犯的範圍。 研究團隊成員與部分支持是次研究的機構代表合照,包括工黨代表張超雄議員(左四)、民主黨代表蔡雨龍先生(右四)及自由黨代表潘莎莉小姐(右三)。 鼻 咽 癌 在 ICD 第 九 次 修 訂 本 中 編 碼 是 147 , 而 在 第 十 次 修 訂 本 中 編 碼 則 為 C11 中大鼻咽癌測試2023 。
- 鼻咽癌病人完成所有癌症治療後,還需要因應治療帶來的副作用和後遺症,接受各種復康支援。
- 核子醫學掃描檢查方法之一,檢查時會以正電子掃描儀器進行全身或局部檢查,是現時最有效的評估腫瘤檢查方法。
- 期數越後,癌症能根治的可能性越低,但隨著鼻咽癌治療不斷進步,存活率已較二、三十年前大大提升。
- 部分研究顯示,鼻咽癌的區域性與當地飲食習慣有關,例如華南地區較常進食含鹽量高的醃鹹魚和鹹肉,而這些飲食習慣都會增加患鼻咽癌風險,但當飲食習慣逐漸西方化,鼻咽癌的發病率便有所下降。
- 團隊指,持續EB病毒呈陽性的組群中,相對風險是普通人的17倍。
- 中大一項研究發現,透過血漿分析可有效將鼻咽癌發現期數推前,大幅增加患者康復機會。
不過,在某些罕見情況下,EB病毒的DNA會與鼻咽細胞的DNA混合,病毒基因會指令鼻咽細胞異常分裂和生長,引發癌變。 鼻咽癌的病發率有地區性,中國尤其華南、廣東地區一帶的病發率明顯較高,故鼻咽癌也有「廣東癌」之稱。 在2018年,本港有超過830宗鼻咽癌新症,其中男士個案錄得逾600宗,在男性常見癌症中排行第六位,死亡個案排行第八 。 雖然近二、三十年鼻咽癌發病率持續下降,但在 20至44 歲的年輕男性之中,鼻咽癌依然位列常見癌症首位,情況不容忽視。 陳君賜教授展示研究計劃所使用的「即時定量聚合酶鏈連鎖反應偵測系統」,可同時間處理近百個血液樣本,測試結果最快在兩小時內得出。
中大鼻咽癌測試: 放射治療
即使患上一樣期數的鼻咽癌,由於每位患者的癌細胞特質及其基因組合都不同,治療方案亦會有所差異,因此五年存活率只供參考,不同患者不能一概而論,亦不能用作推斷患者的預期壽命。 鼻咽癌可根據腫瘤大小、有否擴散到淋巴結,以及是否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而分為四期。 第一期腫瘤仍然局限在鼻咽以內,第二、三期擴散至淋巴,第四期則再細分為4A、B和C,4C期就是指腫瘤已擴散至其他器官。
過去9年的研究顯示,此血液測試能為已出現病徵的鼻咽癌病人作準確的診斷和監測,其準確度超過95%,是目前其中一種準確度最高的癌症血液測試。 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在2013至2016年間,為超過20,000名沒有任何鼻咽癌徵狀的香港中年男士進行「血漿EB病毒DNA測試」。 在這些研究參加者中,309人在首次檢查及複檢時均呈陽性反應,他們都被邀請接受鼻咽內窺鏡及磁力共振掃描檢查。
在願意接受進一步檢查的300名參加者中,34人最終被確診罹患鼻咽癌。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最近完成一項涉及20,000人的研究,確定透過分析血漿內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DNA,便可在尚未有病徵前及早診斷出鼻咽癌。 此技術可有效將鼻咽癌發現期數由晚期推向極早期,讓病人可以在發病初期確診,大大增加治癒和康復的機會。
第四期如未發生遠處轉移治癒率可達60%以上,治療也是以合併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為主。 電腦掃描利用較强劑量的X光射線,從多角度拍攝人體内部影像,再由先進的電腦技術合併多組極薄的橫切面影像,組成清晰的三維影像,以顯示身體內器官的狀況。 III 期:腫瘤已經侵犯到頭顱骨底和鼻竇處或頸部有對側淋巴結轉移的情形(且淋巴大小小於或等於六公分),沒有鎖骨上淋巴轉移。 II期:原發性腫瘤侵犯口咽部同時合併同側頸部有單一小於或等於六公分的單側淋巴結腫大,沒有對側淋巴結及鎖骨上淋巴轉移。
中大鼻咽癌測試: 鼻咽癌自我檢測
若病人的頸部曾接受放射治療,每年需要檢查一至兩次甲狀腺功能。 完成治療後也可考慮進行一次牙科檢查;聽力、言語和吞咽情况等可能受治療影響的部份,情況也需密切注視,若發現治療副作用持續未有改善,甚至有新的症狀出現,病人應盡快告知醫生,並作進一步檢查。 患者的頭頸部位接受放射治療後或會出現各種短期及長遠的後遺症。 一些常見的短期副作用包括皮膚紅腫或起水泡、噁心嘔吐、疲勞、口腔潰瘍、吞咽困難、聲音嘶啞及味覺喪失等,長遠後遺症則包括聽力或視力下降、甲狀腺受損、腦下垂體受損、頸動脈損傷等。 隨著近年放射治療的精準度大幅提升,鼻咽癌患者較以往承受較少的副作用,而各種副作用亦有相應方法舒緩,詳情可諮詢醫生意見。 EBV血清測試是目前最常見的鼻咽癌篩查方法,但假陽性比率由2%至18%不等;鼻咽癌基因篩查靈敏度達95%以上,惟特異性有限。